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釜,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与“破釜沉舟”中“釜”字意义相同。

B.侯,文中为爵位,在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内,指国境之内,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内”含义相同。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泽在逃亡的路途中,听说郑安平、王稽犯下了重罪让任用他们的应侯惭愧不已,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是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完成了他们自己的愿望。

C.蔡泽认为国家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即使没有明君、贤父,国家是可以免除祸乱的。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4分)

(2)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4分)

14.蔡泽是如何得到应侯召见并成功游说应侯让他辞去相位的?请根据文本概括。(3分)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绾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待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代帝王使用年号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一般帝王在位时都要取年号,皇帝在位时只取一个年号。

B.进士不第,指科举测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测试的最高功名。

C.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秦朝时候是没有太守和刺史这些职位的,那时候叫郡守,监御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义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杜甫一生屡不得志,颠沛流离,请就文中内容简要概括导致杜甫流离的原因。(3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B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注],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三川,古韩国要地。下文中“屯留”“南阳”“南郑”“宜阳”均为韩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B.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C.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D.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有“诛杀”“声讨”之意,文中指后者,与“口诛笔伐”中的“诛”含意相同。

B.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现常喻为分量重。

C.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拔一国”的“拔”指攻取,与“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含意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惠王欲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提出伐韩的措施,分析伐韩的意义,并反驳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认为伐蜀距离王业太远。

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劫持天子不一定能获利,又可能招致不义之名,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的。

D.秦惠王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率兵讨伐蜀国,于当年十月平定了蜀国,派陈庄担任蜀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4分)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4分)

14.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①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是时于闻王广德雄张南道,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②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答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①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②私来比,于闻宰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觉广意薄乎薄:减低

B.明者睹未萌,况己著耶著:显现

C.伺胡惶恐,俱服其状服:降服

D.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就:靠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因为长句

B.吉凶决于今日转徙于江湖间

C.而令巫自来取马时时而间进

D.因责让之我欲因之梦吴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B.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C.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从都善接待礼节上的先敬后废,敏锐地查觉有敌人的使者到来。

B.鄯善假装结交汉朝,但暗通匈奴,班超发现后,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C.班超从侍者口中试探出实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歼灭匈奴使团。

D.班超担心计谋泄露,会让众人死的不明不白,毅然决定斩杀匈奴使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5分)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5分)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B.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C.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D.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且放白鹿青崖间”中“且”含义相同。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若必廉士而后可用”中的“用”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用”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述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述,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请概括回答。

山东省潍坊、高密、安丘等三县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4分)

14.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釜,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与“破釜沉舟”中“釜”字意义相同。

B.侯,文中为爵位,在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内,指国境之内,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内”含义相同。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泽在逃亡的路途中,听说郑安平、王稽犯下了重罪让任用他们的应侯惭愧不已,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是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完成了他们自己的愿望。

C.蔡泽认为国家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即使没有明君、贤父,国家是可以免除祸乱的。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4分)

(2)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4分)

14.蔡泽是如何得到应侯召见并成功游说应侯让他辞去相位的?请根据文本概括。(3分)

10.D

11.A(“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错误,“釜”指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12.C(虽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

13.(1)蔡泽进来,就(只是)对应侯拱了拱手,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了蔡泽,(蔡泽)又很倨傲无礼。(得分点:揖,固,倨,句意1分)

(2)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应侯趁机托言有病,请求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得分点:说,拜,因,谢病)

14.①使人扬言自己将取而代之,引起应侯的注意。②在应侯召见时故意倨傲无礼激起应侯的不快,从而有机会游说。③陈说利弊,劝说应侯功成身退可以名实兼有,位极不退则会落得和商鞅、吴起、文种一样的下场。(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正落寞之时)听说秦相应侯(范雎)任用郑安平、王稽,可是后来两人都犯下了重罪,致使应侯内心惭愧不已。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以激怒应侯说:“燕国人蔡泽,是天下豪迈雄辩之士。他一旦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而夺去您的位置。”

应侯听说之后,就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来时,就(只是)对应侯拱了拱手,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了蔡泽,(蔡泽)又很倨傲无礼。应侯于是责问他说:“你曾扬言,说要取代我担任秦相之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有。”应侯说:“愿听其详。”蔡泽说:“四季的转移,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名与实完美无缺,恩泽流传世世代代,受人赞美而不断,和天地相始终,这难道不是圣人所说的吉利的好事情吗?”应侯说:“是的。”蔡泽说:“例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可以说如愿了吗?”应侯知道蔡泽要用辩辞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以上这三位忠臣,可以说是义行极致和忠贞的典范。即使牺牲生命也无遗憾后悔,为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主圣德,大臣贤能,这是天下之福;君主贤明,大臣忠诚,这是国家之福。然而比干忠君爱国却不能使殷朝保存,伍子胥有智慧却不能使吴国保存,申生虽然孝顺但是晋国却发生内乱。像这样虽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于是应侯认为蔡泽的话很对。

蔡泽说:“阁下的君主亲信忠臣并不会超过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而阁下辅佐君主,在平定内乱、消除祸患、排除困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使国家富裕、使百姓生活充足、强化君主,威权压倒全国,功业扬名万里之外等方面,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但是阁下的俸禄和地位,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像这样阁下还是不隐退,那么商鞅、吴起、文种之祸不远矣!您为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之人?这样必定有伯夷让国一样的廉名,又可长期为应侯,世代称孤,更能和仙人王子乔、赤松子一般长寿。这与日后以灾祸结束相比又怎么样呢?”应侯说:“说得好。”于是延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

过了几天,应侯上朝,向秦昭王进言推荐蔡泽。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应侯趁机托言有病,请求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近欣赏蔡泽的计谋,于是任命蔡泽为相。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绾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待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代帝王使用年号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一般帝王在位时都要取年号,皇帝在位时只取一个年号。

B.进士不第,指科举测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测试的最高功名。

C.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秦朝时候是没有太守和刺史这些职位的,那时候叫郡守,监御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义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杜甫一生屡不得志,颠沛流离,请就文中内容简要概括导致杜甫流离的原因。(3分)

10.C(“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构成的四字词语,应一一断开,排除AD;“相狎荡”“无拘检”都是说的杜甫,这两句都是谓语,各自独立成句;“拘检”是一个词,不能断开;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做“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B。)

11.A(A.“皇帝在位时只取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12.B(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不正确,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13.(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14.(1)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时代悲剧;(2)无所依靠。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赋,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农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荒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未阳。杜甫曾游览未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未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B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原文标点为: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3分)C(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12.(3分)B(“权衡再三后”错。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

13.(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4分。“存”“厚”“图”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4分。“纵”“何途之从”“窃”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3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粱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式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注],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三川,古韩国要地。下文中“屯留”“南阳”“南郑”“宜阳”均为韩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B.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C.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D.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有“诛杀”“声讨”之意,文中指后者,与“口诛笔伐”中的“诛”含意相同。

B.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现常喻为分量重。

C.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拔一国”的“拔”指攻取,与“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含意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惠王欲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提出伐韩的措施,分析伐韩的意义,并反驳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认为伐蜀距离王业太远。

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劫持天子不一定能获利,又可能招致不义之名,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的。

D.秦惠王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率兵讨伐蜀国,于当年十月平定了蜀国,派陈庄担任蜀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4分)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4分)

14.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0.A[解答]原文标点: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11.D[解答]含意不同。

12.D[解答]“秦惠王率兵”错,“当年十月”错。

13.(1)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人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

4分。挟,挟持;令,号令;莫,没有谁;判断句式。每点1分。

(2)蜀国已经归属秦国,秦国更加强大富裕,轻视各国诸侯。

4分。既,已经;属,归属;益,更加;轻,轻视。每点1分。

14.①有内乱,易攻打;②伤亡小,获利多;③有禁暴平乱之美名,无贪暴之恶名。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说说你们的理由。”张仪回答说:“亲近魏国、楚国,出兵韩国三川,挡住屯留要道,魏国切断南阳,楚军发兵南郑,秦军攻打宜阳,挺进东、西周的郊外,声讨二周国君的罪名,侵入周边楚国、魏国地区。周室自知无法援救,必然将九鼎和其他宝器献出。占有了九鼎,掌握了天下的地图和户籍等档案,挟持天子来诏令天下,天下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现在的蜀国,不过是西部偏远的国家,戎狄部落的首领,劳师动众不足以树立名声,得到它的土地也没有多大好处。我听说‘在朝廷上争夺名声,在集市上争夺利益’。如今三川、周室,是天下的集市和朝廷,而大王不去争夺,反而去争夺戎狄,离统一天下的大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要国家富裕,务必扩大疆域;要想军队强大,务必使百姓富足;要想称王天下,务必广施仁德。这三种条件具备了,称王天下自然就随之而来。如今大王土地狭小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部偏远的国家,又是戎狄部落的首领,况且正经历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内乱,用秦国攻打它,就好像让豺狼追逐羊群一样。占有它的土地,足以拓展国土;得到它的财物,足以使百姓富裕;用兵不会有多少伤亡,而它就已经降服了。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不会认为秦国残暴;占有蜀国的全部财产,诸侯不觉得秦国贪婪。这样我们一举而名利双收,还有禁暴平乱的美名。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就会招致坏名声,而且未必能够得到利益,还背上不义的名声,况且还是攻打天下都不想攻打的国家,实在危险啊!我请求陈述原因。周国,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盟国。周国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那么这两国肯定会齐心协力,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周国把九鼎交给楚国,韩国把土地赠给魏国,大王无法禁止,这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好!我听你的。”最终秦国出兵讨伐蜀国,用了十个月攻打下来,于是平定了蜀国。蜀国君主改称号为侯,秦王派陈庄做蜀相。蜀国已经归属秦国,秦国更加强大富裕,轻视各国诸侯。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①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是时于闻王广德雄张南道,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②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答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①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②私来比,于闻宰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觉广意薄乎薄:减低

B.明者睹未萌,况己著耶著:显现

C.伺胡惶恐,俱服其状服:降服

D.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就:靠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因为长句

B.吉凶决于今日转徙于江湖间

C.而令巫自来取马时时而间进

D.因责让之我欲因之梦吴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B.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C.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从都善接待礼节上的先敬后废,敏锐地查觉有敌人的使者到来。

B.鄯善假装结交汉朝,但暗通匈奴,班超发现后,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C.班超从侍者口中试探出实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歼灭匈奴使团。

D.班超担心计谋泄露,会让众人死的不明不白,毅然决定斩杀匈奴使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5分)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8.(3分)C(服:屈服,低头承认)

9.(3分)B10.(3分)C

11.(3分)B(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从其“奉超礼敬甚备”可知)

12.(10分)(1)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5分)

(2)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悠闲安逸,被琵琶女这个人的语言感动,这天傍晚(听到了她倾诉自己不幸的身世)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忧伤之意。(5分)

参考译文: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为代司马,带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就回来。窦固认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从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域。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后来一下子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随同他的官兵说:“难道不觉得鄯善王广礼敬的心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北方敌人的使者到来,他心里犹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边好的缘故。聪明人在事物未出现端倪时就已经看出来,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就叫来鄯善国的侍者,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侍者惊慌害怕,就把情况全部都说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闭起来,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喝酒。酒酣时候,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荒漠极远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来求得富贵。如今敌人的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广的礼节诚敬就没了。如果让鄯善王将我们送给了匈奴,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我们该怎么办!”官兵们都说:“现在处在危险的地方,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现在的办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一定会吓破胆,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业了。”大家说:“应当跟从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气说:“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从事文绉绉的一个庸俗官吏,听到这事一定会害怕而让计谋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壮士。”大家说:“好。”

刚入夜,班超就带着官兵奔向敌营。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着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门两旁。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

当时,于阗王广德称雄于西域南道,班超到达于阗后,广德待他礼仪态度十分疏淡。于阗又有信巫之俗,而巫师声称:“神已发怒,问我们为何要倾向汉朝?汉朝的使者有一匹黑唇黄马,快去找来给我做祭品!”于是广德派宰相私来比向班超索求赠马。班超暗中获知底细,便答应此事,但要巫师亲自前来取马。巫师来了,班超便立刻将他斩首,并逮捕了私来比,痛打数百皮鞭。班超将巫师的首级送给广德,借机对他进行谴责。广德早已听说过班超在鄯善斩杀北匈始使者的事迹,大为惊恐,便随即杀死匈奴使者投降。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B.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C.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D.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且放白鹿青崖间”中“且”含义相同。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若必廉士而后可用”中的“用”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用”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述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述,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请概括回答。

10.D11.B12.A

13.(1)能对他的双亲孝顺的人,怎能不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寻求)的人。

(2)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14.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

“公与战”主谓俱全,后面断开;“军败”也是主谓结构,其前断开排除AC。

“公击破之”中“公”作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能力。

A.正确。

B.前句,副词,将。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后句,连词,又;一边……一边。句意:一边作战一边后退。“且”字含义不相同,判断错误。

C.正确。

D.前句,动词,使用、任用。句意:如果一定是廉洁的人才然后才使用。后句,以,来。句意:(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用”字含义不相同,判断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孝于其亲”,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其亲孝”,对他的双亲孝顺;“岂”,难道,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这正是我所需求(寻求)的人。

(2)“因为”,于是写下;“长句”,七言长诗;“凡”,总共;“言”,字;“命”,命名,题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

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