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

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孟子》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3.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学习目标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乐崩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尚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追求“以礼治国”,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但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发生了转变,尚武力,重攻伐,战争不断,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同为儒家学派的孟子,治国理念与孔子又有何不同呢?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感悟哲思活动1: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字,

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孟子宣扬,最早提出

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

轲子舆战国“亚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孔孟”“仁政”“民贵君轻”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都可以为尧舜。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写照)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对社会分工问题的论述)孟子思想亚圣的贡献

第一:他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义"。

孔子重“仁”,孟子重“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是人的内心修养,义是人所遵循的外在准则。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义”,表明他更注重对人外在行为的评价,也表明他更注重实际,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我们是无从知道的,也无须知道,无须控制也无从控制,只要他外在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可。所以。孟子的“义"比孔子的“仁”。更具体可行,操作性强。

第二,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义”,从政治角度,他又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

他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为一整套的政治构想,完成了由学术思想向政治主张的过渡,他的很多弟子成为政治幕僚,孟子也就自封为“王者师”。

第三:性善论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活动2:把握写作背景任务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齐桓公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晋文公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活活动(一)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齐宣王和孟子聊天的真正目的各是什么?2.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一部分助词,的谈论即“以是”,因此流传如果不能不说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如何才宾前,臣未闻之也2.梳理文意。助词,的谈论即“以是”,因此流传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如何宾前,臣未闻之也助词,的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第一部分安抚阻挡,抵挡加强疑问语气,“吗”宾前,由何,从何处到,往省略句,以(之)衅钟宾前,莫能御之也宾前,牛之何名作动,称王明确:想实行“霸道”,完成霸业,希望从孟子口中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想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主张,希望齐宣王能够采用自己的主张,“保民而王”,实行“王道”。齐宣王的目的:孟子的目的:“霸道”与“王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君主若行法家主张,讲求征战,富国强兵,便能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回顾导入:1.第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巧妙转移话题,掌握主动权。肯定善心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回顾导入: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爱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道远

V吝啬

V爱护

V喜爱,喜欢

V述说,谈论

V讲,说

n道义

n路、道路恶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wū哪里,怎么,疑问副词è不好wù憎恶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归纳、掌握第二部分(15-20)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点。2.梳理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的流程,学习孟子论辩技巧和论证方法。3.探究孟子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学习目标思考:第二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出问题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第二部分揣测,估量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的原因禀告30斤为一钧形作名,视力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整车的柴火认可通“悦”宾前,谓夫子也这样“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第二部分偏偏,却因为宾前,不举一羽,不见舆薪被动句,见:表被动区别何以:即“以何”,用什么表现判断句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第二部分“枝”,通“肢”肢体真的,确实这跃过连词,表承接幼: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孩子表递进,进而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告诉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正妻治理拿通“型”,名作动,作榜样……的原因称量丈量厉害,严重考虑,思量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提出“推恩于民”请王度之作业布置:1.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系列梳理归纳此部分的重点字词句。2.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人人学会翻译第三部分(21-33段)。梳理对话流程,概括论辩技巧。回顾导入: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提出“推恩于民”请王度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回顾导入: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明

adj明亮的

adj-n视力

adj清楚,明白

adj贤明的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然后知长短王请度之猿猱欲度愁攀缘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物换星移几度秋

duó揣度,揣摩duó用尺量duó忖度,思考,斟酌dù渡过dù限度dù次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归纳、掌握第三部分(21-33)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点。2.梳理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的流程,学习论辩技巧。3.探究孟子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学习目标思考:第三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出问题“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副词,难道使动,使……危结怨,结仇跟,同想要,打算使动,使……听到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形作名,轻软暖和的衣服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同“彩”,绚丽的颜色第三部分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