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_第1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_第2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_第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_第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研究背景鉴古知今,彰往察来。“三农”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值得关注的,它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位的动摇等都决定了“三农”问题出现的必然性[1]。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9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每一个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方向之一就是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2]。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针对特色农业发展作出指示,引导各地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3];鼓励开发优势农产品保险,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保障;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强化农产品溯源体系建立,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农业产业链,建立产业园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为云南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应用政策为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保驾护航,进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1.自然资源禀赋论该理论指各国根据自身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而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就特色农业的特点来看恰恰就是充分运用了自然资源禀赋[5-6]。于各区域而言,依托地区优势资源来发展具有资源、产品优势,且蕴含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的特色农业无疑更有利于产业振兴。2.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一国并不拥有绝对优势,只要在不进行贸易时各国之间的价格比例有所不同,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即使是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亦能显著地提高其产业竞争力[7]。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H-O定理,就特色产业的研究来看,该理论的完善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8]。3.产品差异化理论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差异化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也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本质上就是实施农产品差别化策略,在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产业化则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建设、组织专业化、规模扩大化等方式结合自然、劳动力、政策等各种资源不断把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二)文献综述与国外相比,我国特色农业起步相对较晚,特色农业一词首次在国内出现是在1995年的《人民日报》“论农业产业化”中。产业化的发展于特色农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直至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特色农业的研究也大都与产业相关。周灿芳[9]、杨耀旭[10-11]、王婷[12]等指出了自然资源、扶持政策、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国际贸易壁垒、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等会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各项因素。王建农[13]、韩长赋[14]、张占耕[15]则根据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可以利用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本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排雷,聚焦于特色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保护,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杨伯亚[16]则通过全面分析总结了区域特色农业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思路。综合来看,文献主要是讨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于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各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存在差异性,而大部分文献研究是针对总体特色农业,针对云南等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于各地区而言特色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三、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一)农业产业概况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包含农(种植业)、林、牧、渔四大产业。就云南省农业的产值来看,种植业和牧业的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林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就图1云南农业产值增长趋势图来看,云南的四大农业产业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种植业的生产总值的增长较为明显外,其他两大产业的增长都不明显。就2021年的云南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光种植业的生产总值几乎占了云南农业生产总值的一半,而种植业和牧业相加更是占了其中将近90%的比重,足以看出种植业、畜牧业是当前云南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也将是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17]。图1云南农业产值增长趋势图从云南的自然资源条件来看,云南的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光照、热量充足,水系众多、降水充沛、水资源充足,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垂直分异明显,适宜种植业和牧业的发展;从政策来看,《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中提及聚焦的重点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涉及种植业和牧业,也正是云南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政策的支持保障使得种植业和牧业在云南农业总产值中占了较大的比重[18-19]。2.基础建设就近些年云南农业的发展建设投入来看,固定资产的投入增速放缓,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加大。首先就固定资产投入来看。自2012年以来,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量都是在逐年上升的,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2—2014年间大幅上升,2014年后大幅下降,至2016年及之后趋向于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所以放缓,是因为自2014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第一产业投资呈现规模扩张、速度放缓的发展态势,云南也不例外。此外,在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基础上,金融支农创新、农业领域PPP、农业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逐渐出现,农业投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以及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相较于以前年度,农业发展对农业固定资产的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而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和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建设需求更大。其次就数字化建设来看。“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20]。3.农业从业情况云南农村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现反向变动,2019—2020年尤其明显,农村从业人员增加了58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了307万人。其主要原因,一是现代化技术的升级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小。近年来,国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化农业的推进,乡村城镇化也会随之推进,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将会继续减少。二是云南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三是政府政策支持及岗位信息的推广。云南省人社厅通过开展外出务工“大稳岗”、返乡人员“大监测”、岗位信息“大推送”等方式推动实现转移就业,包括省外转移、脱贫劳动力转移和加强岗位调剂[21]。(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云南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推动农业现代化、专业化发展[22]。坚持农业品牌建设。2018年以来,云南连续4年评选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果、10大名药材,评选绿色食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注册了“绿色食品牌”商标。2021年,云南认定了200个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涉及多个产业,例如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猪、水果、咖啡、橡胶、蚕桑等,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在一系列政策的高位推动下,初步构建了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畜产品(牛羊)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特色农业产业化。2021年,云南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0个、特色县3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8个,初步形成“功能区+产业集群+产业园+一县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大中小结合产业发展格局[23]。四、政策支持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而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为了推动云南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国家及云南当地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予以支持。(一)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设云南为进一步用数字赋能特色农业,推动了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云南出台《云南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方案》《云南省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政策,初步构建了云南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政策体系,出台《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为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利用政策支持积极打造完善数字化农业平台,为农产品的产销搭建平台,在让越来越多的“云字号”产品更稳健地走出大山面向大众[24-25]。从颁布的政策来看,云南的数字化平台还处于建成初期,平台建设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农业经营者大都是农户,对数字化平台的操作及对电商平台及网络直播等销售方式不熟悉,接受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较弱。(二)税费减免及信贷担保政策在税费减免上。2021年《“十四五”期间云南省花卉种苗种球种籽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边销茶增值税政策的公告等一系列的特色产业税收减免政策,推动云南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在信贷担保上。云南出台了《云南省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当地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服务于“三农”和创新创业。此外,云南从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度;拓宽政策覆盖面;拓宽抵押物范围;完善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规范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完善担保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信贷担保政策,通过政策鼓励并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安全地引入资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由农户到家庭农场,由家庭农场到合作社,由合作社到联合社,再由联合社到农业企业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提高信贷信用水平,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存在农业经营者对政策的了解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政策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部分农业经营属于农户个人经营,由于资金需求量小或个人承担风险较大,不需要或不愿意信贷资金,导致产业规模始终无法扩大,存在恶性循环;农业经营者的信用评价及信贷机构的绩效评价较为烦琐等问题。(三)农业保险支持政策自2005年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云南的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服务能力得到提高,风险意识显著增强,特色产品和模式不断涌现。云南通过出台《云南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了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保险体系,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保生产向保环境转变,用市场化的保险方式助推云南农业的产业化。从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农业保险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面对突发灾情,农业保险措施的及时性、适配性不够;二是农户的参保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三是云南有关特色农业产品的险种较为单一;四是农业保险机构在产业定损方面的专业度不够,例如花卉产业品种丰富,规格较多,种植面积大且分散,当花卉遭受病虫害或者主干折断、翻根、劈裂时,就需要保险公司拥有较高的勘灾定损技术水平来准确统计受损情况。五、结语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引进并培育专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完善改进农业数字化平台,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政府农业相关部门请专业人员对农村农业经营者进行教学培训,并建立联系实时跟进。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积极引导农业经营者合作,促使农业经营者由专业大户向农场主转变,农场主向合作社转变,合作社向联合社转变,联合社向龙头企业转变,一步步扩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引入信贷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