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_第1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_第2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_第3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_第4页
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寡助米粟公孙衍丈夫之冠畎亩

傅说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胶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寡助之至

⑤丈夫之冠也

⑥与民由之

⑦父命之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人恒过,然后能改

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同,

②往之女家

同,

③衡于虑

同,

④曾益其所不能

同,

4.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所以动心忍性。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⑦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写出下列划线字的一词多义。

①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得:是焉得为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

③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④之:母命之往送之门

此之谓大丈夫七里之郭

6.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7.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9.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富贵不能淫》中阐明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地利不如人和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寡助之至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

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C.故君子有不战温故而知新

D.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规律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必敬必戒

③无违夫子

④以顺为正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文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6.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观者如堵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①自赞:自我总结。②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贫贱不能移

③庶几无愧

④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A.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者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解答部分

1.guǎ;sù;yǎn;guàn;quǎn;yuè;xī;bì;zēng;gé

常用字字音

本题考查对汉字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平时多读多记,1、guǎ2、sù3、yǎn4、guàn5、quǎn6、yuè7、xī8、bì9、zēng10、gé

故解析为:1、guǎ2、sù3、yǎn4、guàn5、quǎn6、yuè7、xī8、bì9、zēng10、gé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围;泛指武器军备;放弃;极点;行冠礼;遵从;教导、训诲;兴起,指被任用;常常;了解、明白

常用文言实词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解答时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故解析为:1、围2、泛指武器军备3、放弃4、极点5、行冠礼6、遵从7、教导、训诲8、兴起,指被任用9、常常10、了解、明白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3.畔;叛;背叛;女;汝;你;衡;横;梗塞、不顺;曾;增;增加

通假字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通假字的掌握。

故解析为:①1、畔2、叛3、背叛②4、女5、汝6、你③7、衡8、横9、梗塞、不顺④10、曾11、增12、增加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一是结合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进行作答,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大意进行理解。

4.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均为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国外

词类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故解析为:1、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4、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5、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6、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7、均为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国外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的活用情况的把握,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5.内城;城墙;能够;满足,实现;告诫;谨慎;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去,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求考生结合句意和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来判断词义。①1、内城2、城墙②3、能够3、能够③5、告诫6、谨慎④7、代词,代指“女子”8、动词,“去,到”9、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结构助词,“的”

故解析为:①1、内城2、城墙②3、能够3、能够③5、告诫6、谨慎④7、代词,代指“女子”8、动词,“去,到”9、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结构助词,“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在理解句子的大意基础上进行理解判断。

6.D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7.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

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8.B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B项,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的是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9.(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对重点词语的书写:拂、淫

故解析为:⑴1、立天下之正位2、行天下之大道⑵1、入则无法家拂士⑶1、天时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⑷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⑸1、入则无法家拂士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0.(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域:使动用法,使定居;道:指仁政;畔:同“叛”,背叛;熄:太平。

故解析为: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⑶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⑷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⑸(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4)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居:住;居:住宅;得:实现;动、忍: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韧;恒:常常。

故解析为:⑴(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⑵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⑶(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⑷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这个国家常常就会灭亡。

(4)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衡同“横”,阻塞,不顺畅;拂同“弼”,辅佐;

故解析为:⑴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⑵(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这个国家常常就会灭亡。

⑷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1)人心所向;震慑;极点

(2)A

(3)D

(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5)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和”在这里指的是人心所向;威:震慑;至:极点;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而”常见的用法有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此处“而”都是表示转折。B.有利/锐利;C.所以/旧的知识;D.动词,到了/代词,他。故选A。

⑶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本文所主张的就是要施行仁政,故“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故选D。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都要求考生字字落实,忠实原句,运用“增、删、留、补、调”的方法,对重点词语准确理解。如以:介词,凭;畔:通“叛”,背叛。译文为: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中主要句子加以概括,有原词原句的用原词原句。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故解析为:⑴1、人心所向2、震慑3、极点

⑵A

⑶D

⑷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⑸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主要把握的主张,抓关键语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主要尽量从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

14.(1)真正,确实;谨慎;违背;准则,标准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诚”:真正,确实;戒:谨慎;正:准则,标准。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要求考生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表现出来。注意“淫、移、屈”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为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语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理解,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据此可知;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故解析为:⑴1、真正,确实2、谨慎3、违背4、准则,标准

⑵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⑶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⑷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结合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准关键语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15.(1)选拔,任用;违背;增加;同“弼”,辅佐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3)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举”:选拔、任用;拂:违背;佛:同“弼”辅佐。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要求考生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表现出来。注意“苦、劳、饿,空乏”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⑶本题考查文章中举例的作用的理解。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放在开头,也不例外。

故解析为:⑴1、选拔,任用2、违背3、增加4、同“弼”,辅佐

⑵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⑶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观点和材料关系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明确观点一定要能统帅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和观点必须统一。在作答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阐述。

16.(1)住宅,这里喻指“仁”;使……动摇(改变);差不多;眼泪

(2)①(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②(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D

(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如“居”:住宅,喻指“仁”;移:使动用法,使……动摇(改变);涕:眼泪。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要求考生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表现出来。注意“广居、正位指的是“仁和礼”。句意为:①(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②(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中“见者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必须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选项中“表现他们的惋惜之情”表述错误。

⑷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出文天祥的相关行为即可。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从文天祥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面对元军的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这句话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故解析为:⑴1、住宅,这里喻指“仁”2、使……动摇(改变)3、差不多3、差不多4、眼泪

⑵①(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②(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⑶D

⑷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人物的境遇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仁德达到了极致。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神色从喜不变,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寡助米粟公孙衍丈夫之冠畎亩

傅说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胶鬲

guǎ;sù;yǎn;guàn;quǎn;yuè;xī;bì;zēng;gé

常用字字音

本题考查对汉字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平时多读多记,1、guǎ2、sù3、yǎn4、guàn5、quǎn6、yuè7、xī8、bì9、zēng10、gé

故解析为:1、guǎ2、sù3、yǎn4、guàn5、quǎn6、yuè7、xī8、bì9、zēng10、gé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寡助之至

⑤丈夫之冠也

⑥与民由之

⑦父命之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人恒过,然后能改

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围;泛指武器军备;放弃;极点;行冠礼;遵从;教导、训诲;兴起,指被任用;常常;了解、明白

常用文言实词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解答时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故解析为:1、围2、泛指武器军备3、放弃4、极点5、行冠礼6、遵从7、教导、训诲8、兴起,指被任用9、常常10、了解、明白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同,

②往之女家

同,

③衡于虑

同,

④曾益其所不能

同,

畔;叛;背叛;女;汝;你;衡;横;梗塞、不顺;曾;增;增加

通假字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通假字的掌握。

故解析为:①1、畔2、叛3、背叛②4、女5、汝6、你③7、衡8、横9、梗塞、不顺④10、曾11、增12、增加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一是结合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进行作答,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大意进行理解。

4.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所以动心忍性。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⑦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均为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国外

词类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故解析为:1、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4、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5、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6、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7、均为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国外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的活用情况的把握,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5.写出下列划线字的一词多义。

①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得:是焉得为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

③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④之:母命之往送之门

此之谓大丈夫七里之郭

内城;城墙;能够;满足,实现;告诫;谨慎;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去,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求考生结合句意和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来判断词义。①1、内城2、城墙②3、能够3、能够③5、告诫6、谨慎④7、代词,代指“女子”8、动词,“去,到”9、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结构助词,“的”

故解析为:①1、内城2、城墙②3、能够3、能够③5、告诫6、谨慎④7、代词,代指“女子”8、动词,“去,到”9、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结构助词,“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在理解句子的大意基础上进行理解判断。

6.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D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7.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

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8.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B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B项,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的是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9.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富贵不能淫》中阐明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对重点词语的书写:拂、淫

故解析为:⑴1、立天下之正位2、行天下之大道⑵1、入则无法家拂士⑶1、天时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⑷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⑸1、入则无法家拂士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域:使动用法,使定居;道:指仁政;畔:同“叛”,背叛;熄:太平。

故解析为: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⑶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⑷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⑸(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4)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居:住;居:住宅;得:实现;动、忍: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韧;恒:常常。

故解析为:⑴(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⑵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⑶(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⑷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这个国家常常就会灭亡。

(4)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的正确理解。注意:衡同“横”,阻塞,不顺畅;拂同“弼”,辅佐;

故解析为:⑴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⑵(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这个国家常常就会灭亡。

⑷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地利不如人和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寡助之至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

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C.故君子有不战温故而知新

D.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规律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1)人心所向;震慑;极点

(2)A

(3)D

(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5)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和”在这里指的是人心所向;威:震慑;至:极点;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而”常见的用法有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此处“而”都是表示转折。B.有利/锐利;C.所以/旧的知识;D.动词,到了/代词,他。故选A。

⑶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本文所主张的就是要施行仁政,故“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故选D。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都要求考生字字落实,忠实原句,运用“增、删、留、补、调”的方法,对重点词语准确理解。如以:介词,凭;畔:通“叛”,背叛。译文为: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中主要句子加以概括,有原词原句的用原词原句。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故解析为:⑴1、人心所向2、震慑3、极点

⑵A

⑶D

⑷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⑸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主要把握的主张,抓关键语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主要尽量从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进行回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必敬必戒

③无违夫子

④以顺为正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真正,确实;谨慎;违背;准则,标准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诚”:真正,确实;戒:谨慎;正:准则,标准。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要求考生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表现出来。注意“淫、移、屈”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为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语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理解,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即可。据此可知;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故解析为:⑴1、真正,确实2、谨慎3、违背4、准则,标准

⑵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⑶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⑷①讲仁德,守礼法;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结合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准关键语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文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选拔,任用;违背;增加;同“弼”,辅佐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3)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大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举”:选拔、任用;拂:违背;佛:同“弼”辅佐。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要求考生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表现出来。注意“苦、劳、饿,空乏”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⑶本题考查文章中举例的作用的理解。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放在开头,也不例外。

故解析为:⑴1、选拔,任用2、违背3、增加4、同“弼”,辅佐

⑵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