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41 单中点、双中点模型(学生用)_第1页
模型41 单中点、双中点模型(学生用)_第2页
模型41 单中点、双中点模型(学生用)_第3页
模型41 单中点、双中点模型(学生用)_第4页
模型41 单中点、双中点模型(学生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型介绍模型介绍有关中点的知识点归纳:①三角形中线平分三角形面积;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④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在题干中,出现一个中点时,我们通常想到中线;两个中点时,想到中位线。模型一、双中点-中位线模型如图,D、E、F分别为△ABC三边中点,连接DE、DF、EF,则,,.模型二、单中点-倍长中线模型模型二、单中点-“三线合一”模型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连接AD,则AD平分∠BAC,AD是边BC上的高,AD是BC边上的中线(AD是角平分线、中线、垂线).例题精讲例题精讲考点一:单中点-倍长中线模型【例1】.如图,已知AB=12,AB⊥BC于B,AB⊥AD于A,AD=5,BC=10.点E是CD的中点,则AE的长为()A.6 B. C.5 D.变式训练【变式1-1】.如图,在菱形ABCD中,∠A=110°,E,F分别是边AB和BC的中点,EP⊥CD于点P,则∠FPC=()A.35° B.45° C.50° D.55°【变式1-2】.如图,在△ABC中,AB=12,AC=20,求BC边上中线AD的范围为.考点二:双中点中位线模型【例2】.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AE⊥CD,垂足为点E,F是BC的中点,若BD=16,则EF的长为.变式训练【变式2-1】.如图,在Rt△ABC中,∠B=90°,AB=2,BC=3,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F,使CF=BC,连接DF、EF,则EF的长为.【变式2-2】.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为边AC、AB上的高,D为BC的中点,DM⊥EF于M.求证:FM=EM.考点三:单中点三线合一模型【例3】.如图,在△ABC中,∠B=2∠C,AD⊥BC,交BC于D,M为BC的中点,AB=10,求DM的长.变式训练【变式3-1】.在△ABC中,AB=AC=5,BC=6,M是BC的中点,MN⊥AC于点N,则MN=()A. B. C.6 D.11【变式3-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D为边AC的中点,过点D作DE⊥DF,交AB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EF,若AE=4,FC=3,求EF的长.【变式3-3】.已知:如图,△ABC中,AB=AC,CD⊥AB于点D.求证:∠BAC=2∠DCB.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D=2AD,BE⊥AD于点E,F为DC中点,连接EF、BF,下列结论:①∠ABC=2∠ABF;②EF=BF;③S四边形DEBC=2S△EFB;④∠CFE=3∠DEF,其中正确的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2.如图,已知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AB,BC的中点,AF与DE交于点M,O为B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AME=90°;②∠BAF=∠EDB;③∠BMO=90°;④MD=2AM=4EM;⑤AM=MF.其中正确结论的是()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3.如图,在Rt△ABC中,∠ACB=90°,BC=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AC于E,若CD=5,则AE=.4.如图在Rt△ABC中,∠ACB=90°,BC=3,AC=4,点D是AB的中点,过点D作DE垂直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CE的长是.5.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C、D在上.且AD平分∠CAB.已知AB=10,AC=6,则AD=.6.如图,四边形ABCD中,AB=8,CD=6,∠ADB=∠BCA=90°,以AD,A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DACE,连接BE,则BE的长为.7.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E是BC的中点,连接AE与对角线BD交于点G,连接CG并延长,交AB于点F,连接DE交CF于点H,连接AH.以下结论:①CF⊥DE;②GH=;③AD=AH;④=,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8.如图,BE是△ABC的中线,点F在BE上,延长AF交BC于点D.若BF=3EF,求的值.9.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连接BE并延长交AC于点F,AF=EF,求证:AC=BE.10.已知线段AB=8(点A在点B的左侧).(1)若在直线AB上取一点C,使得AC=3CB,点D是CB的中点,求AD的长;(2)若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点N是线段BP的中点,求的值.11.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高线,CE是边AB上的中线,DG⊥CE于点G,CD=AE(1)证明:CG=EG;(2)若AD=6,BD=8,求CE的长.12.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1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AD的中点,点F,G在AB上,EF⊥AB,OG∥EF.(1)求证:四边形OEFG是矩形;(2)若AD=10,EF=4,求OE和BO的长.14.在菱形ABCD和等边△BGF中,∠ABC=60°,P是DF的中点.(1)如图1,点G在BC边上时,①判断△BDF的形状,并证明;②请连接PB,若AB=10,BG=4,求PB的长;(2)如图2,当点F在AB的延长线上时,连接PG、PC.试判断PC、PG有怎样的关系,并给予证明.15.已知Rt△ABC中,AC=BC,∠C=90°,D为AB边的中点,∠EDF=90°,∠EDF绕D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C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F.(1)如图1,当∠EDF绕D点旋转到DE⊥AC于E时,易证S△DEF+S△CEF与S△ABC的数量关系为S△DEF+S△CEF=S△ABC;(2)如图2,当∠EDF绕D点旋转到DE和AC不垂直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3)如图3,这种情况下,请猜想S△DEF、S△CEF、S△ABC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16.【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12,AC=8,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依据是.A.SSSB.SASC.AASD.HL(2)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初步运用】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若EF=3,EC=2,求线段BF的长.【灵活运用】如图3,在△ABC中,∠A=90°,D为BC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试猜想线段BE、CF、EF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7.(1)【提出问题】在一次思维训练营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延长AD与AC的平行线BE交于点E.如果AD=5,那么AE长为多少?小凯同学立刻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了老师的问题.请你直接写出AE的长.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又∵AC∥BE,∴∠CAD=∠E.在△ADC和△EDB中,∴△ADC≌△EDB(AAS).∴AD=DE.又∵AD=5,∴AE=.(2)【猜想证明】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E是BC的中点,若AE是∠BAD的平分线,试猜想线段AB,AD,D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拓展延伸】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