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杭春晓(1)在以往的讨论中,笔墨往往被认为是界定一幅画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并因此形成机械概
念化的判断标准。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
定的固有思维模式——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2)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诚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卢辅
圣所言,中国画概念的成立,是以国度和民族文化吟域为思维基点,当它作为“过去式”行使规约
功能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整合形而上与形而下、内涵与外延,以保持本民族绘画传统的独立自主性。
由此可见,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因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中国画寻找自身的存在定义,试图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发展却不
得不受制于“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的思维模式。
生问题的讨论,比如中西融合、越民族越国际、“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等。(4)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观,即绘画语言和
表现形式在当代要有新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这一命题,只要是变化的笔墨就是跟随时代的。
但这样理解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创作依靠的语言形式都是不同的。在数百年的纵向历史中,以至今
天横向的空间中,所有画家的笔墨都有所差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每位画家其实都是跟随时代的?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谈“笔墨当随时代”的必要吗?
本
这
艺术的发展,也不符合中国古典意象抒情的逻辑与脉络。
的教条。
空洞而无效的。有关笔墨问题的讨论,逐渐发展成为对“笔墨中心主义”的表态。与之相应,无论
更有甚者,它还会演化出一些错误的创作观念。诸如在工笔画创作追求轮廓线的书法用笔。殊不知,除了书写性用笔是笔墨。勾线渲(8)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错误的观念?就是为了让笔墨能够成为直观而简化的界定标准,脱离中
念。正如一些学者发问:如果笔墨具有意义,那么它就应该是唯一的、
(9)就中国画而言,水墨画、彩墨画之类的概念,新都市水墨、实验
或少地隐含着突破中国画传统笔墨界定的发展诉求。
彼的对立思维,放下对于中国画的笔墨底线和地域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面对中
深入反思之后,我们会发现,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
的蓬勃发展。1.
身份”这一固有思维模式。
“身份界定”的直观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下非此即彼思维的原因之一。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的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针对高丽画和倭画,提出了中国绘画的概念,这是中国画概念最早在文献中出现。边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画。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自由生长。
念的判断原则,这是不合适的。4.
下列各项,对文章第四段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故乡的桥谭
谈①老汉今年八十岁。年岁一大,记忆力就越来越差了。眼面前发生的事,
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
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束,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
…
…这座桥,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看到的桥。它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地。几岁的时候,常常
跟着妈妈走在这条“外婆路”上。从有记忆时起,我第一次看到它,觉得它是一栋房屋。只见这座盖
着黑黑瓦片的屋子,立在一条小河上。真奇怪,于是扭转头去问妈妈:“这栋屋子怎么起在河面上呀?”
“蠢宝,这是一座桥,
一座屋桥。落雨天,可给过路的人避雨。热天里,可给赶路的人歌脚,桥立在
河面上,风大,凉快。就像建在河面上的亭子。”从此我朦朦胧胧地知道了,世间还有这样的桥,兼
供路人过河与歇脚,有桥与事的功能。大了,走南闯北,见识广了,知道这是风雨桥,也叫屋桥、花
桥。叫它屋桥,顾名思义,它上面盖了瓦,像房屋。叫它花桥,是因为这种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画)——我们那一带把画画叫做画花。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
是湖南涟源洞冲谭家的。
啊!
这是十里洞冲的节日。
脸!不少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在摄像。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
点赞!”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
一头连着子孙。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人民日报》2024年1月22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花桥的廊柱、屋檐上一般都画有花,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体现了他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成
为当地的文化标志。B.
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洞冲也是也用类似方式命名,可见地名的命制有时和当地的
建筑、地理等相关。C.
作者对桥头河镇的石孔桥印象深刻,是因为妈妈让作者在那里品尝到家乡的美食,让自己的
童年充满温馨的记忆。D.
蓝溪桥垱头面的味道至今让作者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
证着同学间的友谊。7.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
处写“老汉眼面前发生的事,
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衬托出其对
故乡刻骨铭心。B.②
处写洞冲名字的由来以及称自己的家乡为洞冲谭家,意在说明自己的故乡叫花桥是因桥名
地的可能性较大。C.③
处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乡村的新气象写得生动、具体,可知可感,同时也蕴含地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D.④
处中的“喝彩”“叫好”“鼓掌”“点赞”,从内容上看似重复,但十分贴切,符合当时的场景
和作者的心理。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5分)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
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落实这一讲话精神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选自《商君书·农战》,有删节)
(选自《商君书·徕民》,有删节)【注】①萌贾息民:客居和借贷的民众。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兵法曰囚敌弱而兵强回此言不失☑吾回所以攻回而敌失回其所回守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归,文中指归向,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B.西,文中指向西,与《过秦论》“西举巴、蜀”的“西”意思和用法不相同。C.过,文中指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D.
伐,文中指征伐,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2)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14.《过秦论》中有“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请结合材料概括商君提出了哪些使秦国强大的措施。(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胡浩然
【注】①筏铿:即彭祖,以长寿著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
”质疑李渤敲击双石后发出声音得到的结论不甚合理,于是在游览石钟山时亲自验证,他这种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陆游常将写字入诗,如《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临安春雨初霁》也有“
”。(3)《红楼梦》中林黛玉居住之地为“潇湘馆”,探春为其取名为“潇湘妃子”。“潇湘”在此指“娥皇女英”,究其来源还是和地名有关,古诗文中也常出现这一地名,如“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黄羌村盛产杨梅。四月里开花,五月里结果。杨梅花,是那种黄色或橙色的小花,不事张扬,隐在叶丛中。果子却
长得好看,圆圆的,肉肉的。颜色也喜庆,红红的。味道嘛,吃过就知道,酸酸的,甜甜的。苏轼当
年在岭南没少吃荔枝,大约也没少吃杨梅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都在诗里。但杨梅就是杨梅。
①
D_,
啥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别说杨梅,村里很多人家房前屋后都
种有菠萝蜜树,硕大的菠萝蜜倚树而生,有的熟透了,隔空能闻到甜味儿,也没见谁上树摘了
②反倒树下有不少自然脱落的菠萝蜜,像我这样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觉得非常可惜。这东西在城里贵着呢。
“五一”前后是杨梅季,僻静的乡村着实火了一把。农民不熟悉互联网,(
).帮扶。我这个书生,看到这个词,想到另一个词
。惯常,给钱,给物。给钱救急
给物解困,但钱花完了又急,物用完了又困,成了死循环。
侠
肝义胆之风。1
吧!”
)
。
C.
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杨梅‘吐气’”电商助
农直播。D.
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主播团队一起开展“扬眉‘吐气’”电商助
'农直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高于600
度的近视我们称之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对我们的眼底和整个的眼睛都是有危害的。高度近视的相关眼病包括黄斑的病变、视网膜的脱离、开角型的青光眼以及核性白内障等。如今,高度近视已经成为城市第一致盲眼病高度近视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患者到50
岁以上的年纪时,高度近视眼底病的发病率会明显的增高。在日常的屈光门诊中,主要分为两类家长,有一类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近视问题,他们来门诊
经常显得很焦虑,埋怨孩子是看电子产品导致的近视。另一类家长会对孩子的近视情况十分不重视,
,长大了做手术就好。有的家长会表示不让孩子戴眼镜,认为戴上了就摘不掉了,而且会
导致眼睛变形。其实,
高度近视会引起眼底病变和全眼球病变,那么是靠手术就能够完全治疗吗?事实上,①我们常
用的准分子与飞秒激光手术只是在我们的角膜上磨镶出一个屈光度,②以达到摘掉眼镜的作用,③
而眼底、眼轴没有任何的变化。④所以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以后,⑤眼底还会是高度近视,⑥得高度
近视眼底病的几率还是同样高,⑦没有任何的下降。⑧所以,⑨如果要防控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
⑩
需要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做好近视防控。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
不少于800字。
1.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
项,“可以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错误,原文“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
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是“确立
中国画的主体性”的原因,不是作用;
C
项,“都是中国画‘身份界定’的直观表现错误”错
误,原文“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不能是“直观表现”;
D
项,
“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这种观点”错误,观点
应该是“一幅作品只要表达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就是当代的”。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B
项,“以书入画’,是由‘笔墨中心主义’演化出的一种脱离笔性讨论抽象化的笔墨概念
的错误的创作观念”错误,原文第8自然段“用‘以书入画’这样直白的经验”,“以书入画”
是创作经验,不是“创作观念”。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
项,“不能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和文章的观点“无需执着于用笔墨界定中
国画”类似;A
项,说明“中国画”概念的起源,和文章的观点无关;
B
项。认证“中国画
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和文章的观点无关;
D
项,“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判断原则”和文
章的观点相悖。故选C。4.【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的能力。C
项,“笔墨当随时代’观点错误”说法错误,不是观点错误,原文说的是没有谈论的必要。5.【答案】①首先提出“笔墨中心主义’是机械化的判断标准”,并点明产生的原因是执着
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这一观点;②然后分别论述这种主体性构建的表现及其
产生的后果;③再说明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④再重点分
析“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的不合理性及原因;⑤再回到笔墨论证脱离笔性讨论的
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并进一步分析“笔墨中心主义”是对中国画本质化的
概念化界定;⑥最后指出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比,不再强行设定中国画的概念
边界,以开放的视域面对绘画本身,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每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观点,以及中间的论证过程,答题时注意抓住各段的段首句划分文章的层次。此题重点注意“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定的固有思维模式
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
体身份’”"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应该说,这种‘身份界定’渗
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也应该谈
谈”“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错误的观
念”“深入反思之后,我们会发现,不执着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比,不再强行设定中国
画的概念边界,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画学难题”,以开放的视域面对绘画本身,
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6.【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是作者家乡人的独创”错误,原文指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没有说是“作
者家乡人的独创”;
B
项,“作者的家乡,因为花桥而命名”,原文“是不是因为建了这座
花桥,因桥名地,把桥名变为地名了呢?不得而知”;D项,“是因为那时家里贫穷吃一
次面难能可贵,吃面见证着同学间的友谊”错误,不全面,原文还有“特有名。做出的面,
特别好吃”。7.【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C
项,“使乡村的新气象,可知可感……”错误,应该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8.【答案】①“故乡的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勾连历史和现在,突出生活延续和文化传
承。②文章开头从接受邀请参加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典礼,引出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
③接下来回忆故乡的三座桥,紧扣标题,突出“故乡的桥”的历史;④再回到故乡古桥竣
工典礼,把“故乡的桥”的历史和现时连接在一起;⑤最后明确“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
先,
一头连着子孙:是骄傲的桥,幸福的桥,点明主旨,照应标题。(答出任意一点1
分,任意两点3分,任意三点5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题干要求要求分析标题“故乡的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且给出了分析的角度是“谋篇布
局”,答题时注意分析全文各层次的内容,然后分析和“故乡的桥”的关系。注意抓住文
中重点的句子“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柬,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
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我故乡建这座桥的地方,就叫做花桥”“那次在桥头
河镇上,见到了一座石孔桥”“蓝田的涟水河上,也有一座石孔桥,叫蓝溪桥”“竣工庆典
的会场,就设在刚刚复修竣工的新桥一侧的河岸”“故乡的桥,
一头连着祖先,
一头连着
子孙”“故乡的桥,骄傲的桥,幸福的桥”。9.【答案】(1)有文化传统的血脉。①文章围绕“故乡的桥”写到故乡的各种桥,体现了
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②展现了温馨的儿时记忆以及故乡的味道,
凸显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2)有当代生活的底蕴。①故乡的桥,一头连着祖先,一头连着子孙,对古桥的修复体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②一栋一栋的崭新的农舍亮丽、别致,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③七句老妪拍短视频,人们随时可以发布短视频给公众,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④乡亲们修复古桥,我特意从省城赶回来,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点赞,展现出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每点1分)【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体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然后找到文本中哪些内容体现“当代生活的底蕴”,哪些内容体现“文化传统的血脉”,答题时抓住
文中的句子“这种桥,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标志”“多么温馨的儿
时记忆啊”“这是故乡的味道啊”“是我们十里洞冲的文化标志、历史记忆,是老祖宗留给
我们的财富”概括“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抓住“每一栋都亮丽、别致,造型也都有特色。
如果在城里,那就是别墅了。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新气象啊”“时代发展到今天,
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大概除了幼小的孩子外,几乎都是摄影家。而每一个家庭,都是电
视台。他们摄下的新闻,随时可以发布给公众。我看到,
一个七旬老妪,也举起手机,
在熟练地摄像,拍短视频”“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坏消失了,那是一件上对不起祖
宗、下不好向子孙交代的事情”概括“有当代生活的底蕴”。10.【答案】A
B
E【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兵法上说:“敌人的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失去进攻
的能力,而敌人就失去了防御的能力。“兵法曰”,完全引用,
AB
处断开;“此言”后面
是“言”的内容,不要断开;“吾”后面是陈述的内容,不要断开;“而”语意转折,前面断
开;“失”后面跟具体的的内容,不要断开;“其”后面跟陈述对象,不要断开;“所”和“守”
构成所字结构,中间不要断开。1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以及词类活用的能力。A
项,前者是“归向”的意思,后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B
项,前者是“向西”的意思,
名词动用;后者是“在西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C
项,前者是“错误”的意思,后者是“责
怪”的意思;
D
项,前者是“征伐”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1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让新招来的民众进行征伐,让秦国原有的民众从事农业”错误,原文“今以故秦事
敌,而使新民作本”,应该为“让秦国原有的民众进行征伐,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
13.【答案】(1)民众亲附君主并且死心塌地地遵从,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从事农耕的
缘故。(2)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心存异心的民众,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
役呢?
(把免除徭役看得那么重呢?)【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上:君主;死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可以翻译为死心塌地地遵从;旦
暮:早早晚晚、早晚、
一天到晚。(每点1分,句意1分)(2)异:心存异心;何为:
何必(为什么);爱:吝惜;复:免除徭役(每点1分)14.【答案】①让民众安心务农;②招揽三晋的民众;③授予爵位和免除徭役,或者写出
“改变爱爵而重复的观念”也得分;④武力文德并重。(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概括,重点句子:“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
农”“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而王何为爱爵而重
复乎?”【参考译文】材料一: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民众专心务
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
专一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一于农耕,
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一于农耕,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
民众亲附君主并且死心塌地地遵从,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从事农耕的缘故。民众如果
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
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
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
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材料二:现在秦国的领地,有五个方圆千里的地方,可是耕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
二,田数还不到一百万,其中的湖泽、溪谷、名山、大川中的财货宝物,又不能全部被
利用,这就是人口不能与土地相称。秦国所毗邻的,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在那里客居和借贷的民众,向上不能申报户籍,在下不能拥有田宅,而依靠奸诈以从事
工商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坡南北和湖泽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在这些国家,
土地不足以供养民众生存的程度,似乎还超过了在秦国民众不足以充实土地的程度。推
测其民众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而三晋对此匮乏是确实的,秦国对此有
余也是肯定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是三晋的民众还是不肯西向入秦,是因为秦国的
士人害怕而民众劳苦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官员中的所谓明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见
解。他们之所以能力薄弱,无法争取三晋之民前来,是因为他们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
徭役。他们说:“三晋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其民众追求享乐,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
很容易。秦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其民众甘愿劳苦,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困难。
现在如果多给民众爵位而长期免除徭役,这是抛弃秦国之所以强盛之道而采取三晋之所
以衰弱之法。”这就是大王的官员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的说法,而我私下认为是
失去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有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未,他们野战
无法战胜秦国,守城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在各种大小战争中,三晋割让给秦国的东西,
是数不胜数的。可即便是这样,他们却仍然没有屈服,就是因为秦国只能攻取他们的领
地,却不能夺取他们的民众。秦国所担心的是,如果出兵伐敌,那么国家就会变得贫穷;如果安居务农,那么
敌人就会获得休息。这是大王难以两全其美的事。因此,过去三代的国君都打胜仗,可
天下诸侯却还是不肯屈服。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对付敌人,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
耕,那么即便军队在国外驻扎上百天,国内也不会耽搁片刻的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得
以两全的成效啊。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说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根据境内的能力来
调配军士、战车和马匹,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当兵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草。天下
诸侯中若有不服的国家,那么大王就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去包围他们的农田,在夏天去
食用他们的粮草,在秋天去收割他们的庄稼,在冬天去发掘他们的储藏,用强大的武力
去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去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能这么做,那么十年之
内,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离心离德之民,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15.【答案】B【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含蓄委婉地”错误,词中“石崇富贵筏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
一
齐吹送,入此门来”,应是直接表达。16.【答案】①四季轮回,时序变更,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是不可阻挡的,要顺应时光的
流转;②新旧更替,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迎接新的明天;③时间对于人
公正、公平,不分贵贱贤愚。”(每点2分)【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词中蕴含的哲理,答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20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数列求和大题综合(学生卷)- 2025年高考之近十年真题数学分项汇编
- 2025年度房地产法律法规咨询居间服务合同
- 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协议范本4篇
- 年产xx休闲食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采购合同范本框架
- 2025年新型手机通讯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年度别墅区房地产代理营销合同
- 编制酸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 商业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六年级毛笔书法教案(下册)
- 秘鲁农村公路
- 五年级下册劳动全册教案人教版贵州人民出版社
- 吉利质量协议
- 空调系统的应急预案
- 2023玻纤增强聚氨酯门窗工程技术规程
- 汽车维修厂车辆进出厂登记制度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
- 浙江2023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船舶结构与货运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Q-SY 08136-2017 生产作业现场应急物资配备选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