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2"\h\u295771前言 页共12页1前言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案件事实是法官作出裁判的基础,而因客观事实都是发生于过去时空的,想要还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法官并非客观事实的亲历者,由其自身重构案件事实显然不能,此时需要争议事实之双方当事人来完成证据的收集及提出以尽可能地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构。随着“新型诉讼”案件的不断涌现,例如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经常会出现待证事实所需证据存在于另一方当事人支配和控制下的现象,为了阻碍对方因此证据获利或防止自己因此证据失利,另一方当事人极有可能实施妨碍证明的行为,构成证明妨碍。实践中,有时证据并不当然存在于双方当事人的支配与控制下,其有可能存在于与案件争议无关的第三人手中,如果第三人基于某种利益考量,如因与需要证据一方当事人有私人矛盾,为了妨碍该当事人获得有利判决,故意将该证据损毁或拒不提供该证据,那该第三人有可能构成证明妨碍。其他诉讼参与人也有可能实施证明妨碍,如证人在作证时故意作伪证,妨碍当事人的证明活动;鉴定人故意做虚假鉴定等。虽然我国立法上关于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已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立法尚未确立体系化的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且现有法律中关于证明妨碍的规定较少,在仅有的数条规定中问题也较多,实务中适用比较困难。纵观实践,证明妨碍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突出的实践需要与立法的规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对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研究更加迫切。2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立法现状2.1法律规定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民事诉讼中对证明妨碍制度的研究还很薄弱,现今为止,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远不及国外甚至我国台湾地区对其的重视程度。在法律制度方面,证明妨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厚实的发展历程。2019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对于证明妨碍行为作了如下的规定:对于以下行为之一,人民法院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形给与不同程度的处罚,如果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第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使得法院的审理受到妨碍;第二、以阴暗的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以此类方法指使他人作伪证。我们可以从这个规定中发现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于明妨碍制度的规定。对于证明妨碍行为的刑事方面的制裁,并没有专门的条款对其进行规制,一般采用的是针对证明妨碍特定的措施进行惩罚,例如,一方当事人正在进行严重的破坏证据行为或者对证人人身产生危害时可以采取逮捕措施。在1999的刑法修正案中对于一方当事人破坏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目的行为规定了故意毁损公司帐目涉嫌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刑法》第307条规定了妨害证据罪,主要针对的是对证人进行威胁使其陈述虚假的情况而妨碍证明。以及《刑法》第308条的打击报复证人罪也是针对的这方面的措施。2.2司法解释1998年由最高法颁布的《审改规定》第30条提到,在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主张的证据在另一方当事人手中,而且另一方当人采取了违法的手段拒不向法庭提交,那么法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推定基于该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所印证的请求成立。该规定开启了对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行为进行私法上的制裁的先河。2002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证据规定》第75条提到,证据持有者握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而根据对方当事人申请拒不向法院提交时,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认定该证据是真实的。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条规定是对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根基性的规定。2015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解释》)第111条对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的提交书证原件确有困难,包括下列情形:(1)书证的原件由于不明的原因而消失;(2)持有原件的一方当事人基于阻止作证的动机而不提交;(3)持有原件的当事人以外的人为了某种私利而不交出;(4)原件由于非人为因素不能交出。在我国,民事证明妨碍制度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所以相关的规定不尽人意。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实务中这种问题的越来越多,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法律实务,必须要使民事证明妨碍规制更好服务人民。下文会详细分析我国民事证明妨碍规制在立法上的相关条文。3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存在的问题3.1构成要件过于简陋首先,证明妨碍的主体范围模棱两可且不能产生良好的适用效果。《证据规定》第75条规定证明妨碍的主体是“一方当事人”,有人认为,此项规定容易使得法律缺少可预知的特点,为了使法律具有更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应该明确证明妨碍的主体为不承担证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该观点是缩小了其使用的空间。笔者在前面的论述中对此作出了阐明,在反证中有责任印证自己观点的一方当事人是证明妨碍的构成的主体,由此推出,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和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均可能成为证明妨碍的主体。《证据规则》第75条规定的“一方当事人”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延展其使用的范围,但是,其没有意识到实施证明妨碍行为的主体除当事人之外,还可能是其他的人,比如偶然间与案件产生联系的人、与案件当事人有买卖关系的人等。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证明妨碍的主体范围扩大至“第三人”。其次,对证明行为进行破坏的主观因素残缺不全。《证据规定》第75条规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在当事人内心角度看,“拒不提供”属于“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推出,在我国相关法条里,只有当事人有意为之积极追求时才是主观要件。但是,现如今司法实践中,证明妨碍现象层出不穷,同时,过失的证明妨碍现象也已相当普遍,仅仅将证明妨碍行为的主观要件认定为“故意”已远不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过失的证明妨碍,能够轻易避免时却出现不能避免的证据毁损结果,这样使得对方当事人承担恶果,对于对方当事人来说极其不公,也会助长妨碍人这方面的气焰,并且由于故意的主观形态属于内在事实,所以会比较难以认定,这就导致了一些过失证明妨碍人逃避了司法裁判。所以为了更有效的预防犯罪,更好的发挥法的预测作用,威慑证明妨碍人,规制证明妨碍现象,笔者认为需要将过失归入证明妨碍的主观要件中。再次,在内容上《证据规定》第75条将证明妨碍行为限定为“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实务中由于人心险恶,会出现更加糟糕的情形,即一方当事人有意为之,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阻止证据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可是,该文中提到的“拒不提供”并不能将这些复杂的情形全部包括。同时,由于该条文并未就“正当理由”做出详细解释,导致法官和当事人无法对法律进行有效预测。“司法解释的最大作用是将立法的缺陷进行弥补,使得模糊的法条变得更具实用性,但是这一条却给了法官随意处置的权利,使法律缺少了应该有的权威。大家知道,所谓的正当理由,是指当事人有难言之隐而无法出庭进行作证、没有义务做出某件事等,既然这些东西大家都一清二楚,为什么不明确规定?①最后,《证据规定》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实施证明妨碍行为时,法院可以推定对方当事人的主张为真实。在具体的操作中,究竟在何种情形下,法院才会如此判断呢?为了避免因此产生的不合理裁判,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法院需要发挥其应该的作用来控制局面的发展,给与当事人以合适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所需然后展开对抗。故而,法院在对损害证明程序的一方当事人惩罚前,应当给予当事人辩论的权利,以此保障当事人程序上的权利。但是,显而易见,《证据条款》中并没有这些规定。3.2法律术语模糊第一,《证据规定》中将民事证明妨碍的主体表述为“一方当事人”。法条更准确的描述是没有证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理论界,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认可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甚至是案外第三人作为民事证明妨碍行为人,同时在实践中也已经有这方面的情况出现,因此,《证据规定》中模糊的法律表述,使得之后在适用该条文时出现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应该将民事证明妨碍的行为人予以明确。第二,《证据规定》中对“正当理由”的规定形同虚设。在仔细研究《民事诉讼法》中其他条文后,关于“正当理由”的使用方面可以看出,为了使得顺利进行诉讼节约司法资源,立法者想到用“正当理由”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正当理由”的相关解释并没有出现在《证据规定》中,这会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当事人或法院滥用权利的借口。第三,《证据规定》对行为方式的规定只有一种,即“拒不提供”。一些其它类型的民事证明妨碍行为已经在《民事诉讼法》第111条中做出了规定,但这也仅是从公法的角度规定的以“采取强制措施”为后果,涉及程序以及从私法上规制民事证明妨碍行为方式的,也仅有《证据规定》中提到的“拒不提供”。在大量查看民事证明妨碍相关案件的基础上,我们惊奇的看到“拒不提供”仅仅是庞杂的证明妨碍方式的众多“后代”中的一个而已,还有其他的“后代”,例如伪造、烧毁等。但是《证据规定》规定的范围很窄,对于很多的其他情况没有予以收集,会产生法律的保护覆盖面小,容易产生冤假错案。3.3证明妨碍的法律适用效果简单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证明妨碍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对证明环节的破坏而带来的恶劣后果,所以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这方面的不法行为,对于法官在认定此类型的行为时的具体细节步骤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如何在裁判过程中公平地对待被妨碍者等方面,也很欠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对证据提取要求高的类型的案件也大量出现,例如高端的商业秘密类型的案件、高精尖产品技术类型的案件等纠纷中,很多诉讼参与人由于认知水平、专业能力水平等各方面无法达到一定水平,故而造成了他们在诉讼中由于无法收集到有力的证据而处处处于被动的尴尬局面,从这方面来说“可以推定该证据所认定的主张成立”这一条就无法适用于此种类型的案件,对于解决此类型的案件无异于望洋兴叹,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办法通过这样的认定合理得到结论。4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对策4.1完善具体的构成要件在证明妨碍的主体方面,我国的法律规定给人一种很难清晰的界定的感觉。在《证据规定》第75条中规定了证明妨碍的主体是“一方当事人”,但是让人感觉很无奈,每个人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这里的一方当事人的认定是具体的有证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还是不具有证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抑或是既包括“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还包括“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法律的含糊不明会导致法律缺乏统一性,造成在不同的情形下,不同的法官由于认知等存在的差异会导致适用同一法律条文但是做出的判决却截然不同,产生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司法腐败,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在2015年修订的《民诉解释》中也没有针对这种不足进行完善,只是规定:有的证明是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的证明和当事人口头做出的某项承诺的证明,当事人对以上类型的事情的证明,人民法院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又通过合理分析排除了怀疑后应该承认该项事实的存在。但是其第109条的很大的缺点是:当事人的范围界定不清楚。所以,有必要对证明妨碍构成主体的范围进行仔细的划分。情形千变万化,所以范围也要随着情形的改变而变化:在一般情形下,主体应为“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但在某些情况下,应当涵盖“没有证明义务的一方”,例如在提出反证的情形下。另外,在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的一点是诉讼参与人等是否可以构成证明妨碍的主体,我国应当对这类人的证明妨碍进行规制,将其纳入主体范围,但是对于这类人的证明妨碍行为的判断不能太苛刻,应当制定相关的例外规定。我国2015年修订的《民诉解释》第102条对于故意的规定:对于证据超过法律明确的时间段的不管是当事人故意还是过失,法院都不应该采纳。但是如果证据能够对案件有很大的帮助,则法院应该在训诫的基础上接受。但是通过查找其他的条文没有发现明确规定过失的情形。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同样规定了故意毁灭证据的情形,但也没有明确规定过失的情形。美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明妨碍行为包括过失的情形,德国的法学界越来越赞同将过失情形归入到证明妨碍的主观要件中。证明妨碍制度设计的本意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的权益,该制度的设计应该体现维护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将过失情形归入到证明妨碍中是非常必要的。有的学者认为,法律应该突出严谨的特点,只要是有过失的行为就应该认定为对举证的破坏。之所以要将过失归入到证明妨碍的主观要件中是因为具体的行为人没有尽到其应尽的合理注意的义务,致使证据毁损、灭失,影响案件的查实。对于证明妨碍的主观要件的范围不能太过于广泛,应该在当事人负有证明协助义务时,此时当事人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才构成过失的证明妨碍。对行为人是不是过失行为的判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行为人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有注意的义务,这种义务的范围很广,可以来自法定或者约定等。其次,行为人自始至终了解该证据对于其自我的利益的诉讼上的影响。证明妨碍类型行为化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可以明确法律条文使得证明妨碍行为的立法更加规范具体;其次,可以强化法律的优先性,避免了法官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不正当的自由裁量;最后,突出法律的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使得行为人可以根据法律来预测到其相应的法律后果,引导其依法从事诉讼活动。我国2015年修订的《民诉解释》并没有专门将证明妨害行为类型化,仅仅列举了一些证明妨碍的类型和刑罚措施。在德国的立法上,在法典中将证明妨碍分为了四种情形,而在司法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补充规定了三种情形。日本的《民事诉讼法》也将证明妨碍分为三种类型,以解决此类的诉讼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民事诉讼立法中,应当将证明妨碍行为类型化处理,例如,将以下几点类型化:(1)没有正当的理由拒不出庭作证;(2)故意将证据丢弃,使其灭失;(3)采取不正当的措施干扰证人作证的行为。只有将证明妨碍行为类型化才可以充分保障诉讼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借鉴德国的规定,规定一些证明妨碍的除外类型,例如,当一项证据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或者商业秘密时,或者涉及一项关于国家的秘密时,可以采取特殊方式取证。只有这样,才会使得证明妨碍制度更加符合法治的要求。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如果缺少了程序上的正义那么即使可以得到实体上的正义也是令人难以信服的。为了防止盲目的公法制裁或者私法制裁给当事人带来诉讼上的不利影响,侵犯其合法的权益,所以应当在程序上切实保障诉讼相关人的合法的权益。首先,法官在适用证明妨碍制度进行惩罚前应当向当事人解释清楚采取不合法的措施对证据进行毁灭或者阻止证人进行作证致使案件无法查清的后果;其次,法院要向当事人或者实施妨碍行为的第三人进行释明将要对其采取的惩罚措施。最后,允许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之外的有关的人为自己进行辩解,而且允许当事人和第三人进行辩论,通过他们的辩论会使得法院在适用证明妨碍时更加准备。因为,在辩论环节法院可以充分了解一些细节和当事人的请求。4.2明确相关法律术语在实践中,证明妨碍制度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情形,法律不可能穷尽这些情形,为了使处理这类的案件更加灵活和高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法官根据内心世界,多方位、多角度考量,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法律适用方法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这些需要给与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虽然有可能导致法官滥用自由的裁量权,但是,不能因此就不给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必须要落实自由心证原则,使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这样最大程度上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对于建设法治国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最大的缺陷是有可能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这一缺陷进行规制,最大程度上较少滥用自由裁量权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为了印证自己的请求需要对其进行证明说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原则,在一方当事人向法庭提出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供一系列证据时,对方当事人有义务向法庭提交。但是,法律应当对当事人进行全面的保护,不能为了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即一方面要保护好被妨碍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好妨碍方的合法的权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的要求手握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他人拿出其手里的证据,会在无形中伤害了这些人的某方面的权益。因此,有必要作出例外规定。“正当理由”就是为了防止盲目的要求证据持有一方提交证据而损害其利益。对于“正当理由”具体范围,我国的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审改规定》第30条和《证据规定》第70条中略有规定。规定的若即若离使得无法精确运用法条处理相关的问题,造成了实践中的法官“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法律实务运用的混乱。有的学者在《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中提出:“手中掌握证明材料的一方当事人需要配合法院发出的命令向法庭交出他手中的有关证明的东西。手中掌握证据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堂而皇之地拒绝法院的要求,即使他没有对事情来龙去脉进行证明的义务。从学者的建议稿可以看出我国的理论界倾向于将当事人一方拒绝提出证据的“正当理由”通过法定的方式确定下来。笔者认为,应当限定“正当理由”的范围,对于其认定要经过法院的审查,否则就会产生法律的漏洞。一般来说,只有与当事人的隐私和秘密有关的证据才可以称得上“正当理由”。4.3对法律效果进行完善根据证据在诉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来确定妨碍行为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于最大程度上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当被妨碍的证据对于整个案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那么此时的妨碍行为就会阻碍整个案件的查清,使得浪费更多的司法资源,也使得对方遭受很大程度的不公平,所以,应该通过力度较大的惩罚措施让妨碍者承担不利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被妨碍使用的证据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证据进行佐证,而且对于案件的查清属于不必要的证据,其他的证据可以完全替代,此时,就需要用相对轻缓地方式进行处罚,以保障妨碍方的利益。根据主观归责方面的理论,可以将证明妨碍的主观因素分为故意的证明妨碍、重大的过失的证明妨碍、略微过失的证明妨碍。对于证明妨碍人,当其内心有意为之并且冲击法律的证明秩序,属于明知违法而一意孤行,法律应该加大对其惩罚的力度;如果证明妨碍人存在重大过失,不能因为过失而不予以处罚,应该综合考虑对其予以较故意轻的处罚。对于略微过失的证明妨碍可以予以训诫等较轻的处罚。对于负证明责任的人来说,因其仅仅适用于反证的情形,所以不需要区分故意、过失。对于其实施证明妨碍的行为,应该裁定不得再使用被妨碍的证据材料。对于第三人的证明妨碍行为,法官可以利用其自由裁量权进行处理。例如,直接认定第三人隐匿、毁灭的证据为真实的即可。结论民事证明妨碍规制分析和研究,是在证明责任的大的背景下,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问题分析中进行的,因此,要通过搞好理论研究的方式来推进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的立法。我国的民事诉讼领域出现的证明问题表明我国需要完善相关的规定。首先,在理论层面,应该明确界定民事证明妨碍规制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等,使理论研究一直向前推进。其次,在立法层面,加大对此方面的立法的力度。最后,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与之遥相呼应的有关的制度,一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二则使得证明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型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食品包装代工及品牌授权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离婚协议书起草与子女抚养权法律保障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PE燃气管道及配件专业供应合同
- 2025版防火门工程安全检查合同3篇
- 2024年精工细作工艺品销售合同明细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投资与建设合同3篇
- 2025版智能家居交易居间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冷链货车跨区域合作经营合同2篇
- 2025年度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及海洋资源开发合同3篇
- 仓储业行业SWOT分析
- 辅导员工作汇报课件
- 公司金融学张德昌课后参考答案
- 商务英语口语与实训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DB3302-T 1015-2022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范
- 手术室提高患者术中保温措施的执行率PDCA课件
- 报刊杂志发放登记表
- 大学物理(下)(太原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布袋除尘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赏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