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过关测试()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过关测试()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过关测试()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过关测试()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过关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过关测试()过关测验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竟(jìnɡ)书称(chēnɡ)心快意眷(juàn)属卿卿(qīnɡ)

B.几家能彀(ɡòu)不可数(shù)计如晤(wù)一恸(tònɡ)

C.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婉(wǎn)解依依旁(pánɡ)汝率(shuài)性

D.以此行之事语(yù)我双栖(xī)使之肖(xiào)我相和(h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子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自李斯《谏逐客书》

选文(二):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稀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摩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节自苏轼《六国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施:延续

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

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归:回归

D.萧、曹为政,莫之禁也。禁:禁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为一组是()

A.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B.土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谓民可以恃法而治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开篇就以铺张排比之法写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还把秦四位明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进行对比,意在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驱逐客卿是不当的。

B.选文(一)中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他觉得驱逐客卿无异于帮助敌人,对国家安全是不利的。

C.选文(二)中苏轼说秦在统一天下后就觉得客卿无用,治理国家靠的是严刑峻法,于是就开始驱逐客卿,而秦的这一系列做法使得民间的杰出人士无所依存,最终走向了秦的敌对一面。

D.两则选文都提到了秦王驱逐客卿的事,也都表述了希望统治者广纳贤才的愿望,但因两位出发点不同,所表述的观点也有所侧重,前者强调广纳贤才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国家安全与养士(优秀人才)的关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2)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城,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夫夫,对他进行最单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摘编自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这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不忍心直接说出。这种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述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三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两则悼词对马克思夫妇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两则材料都是悼词,能够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述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9.结合材料一,概述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10.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燕妮生前得到了哪些“补偿”?请概括作答。

四、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

(2)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_______________”,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

(3)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述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

(5)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述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14.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15.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六、语言表述

16.下面是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志,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主要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含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出于对出行安全的考虑,听障儿童走在路上会背上橙色书包。①________________,而是表述一种关爱。或许,贴“标签”意味着身份被泄漏,一些听障儿童并不愿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在现有慈善条件下,②________________。诚然,“无差别对待”更有利于保护听障儿童的权益,但不谈现实、不谈条件,只谈理想,毕竟只是空中楼阁。③________________,但它或许能成为引导社会关注听障儿童权益的重要一步,社会还需要对此多一点等待的耐心和宽容。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时代,人们是否拥有“离线权”?之所以亟须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不再是“日话”“时长”“用户数量”这些维度可以诠释的了,必须以社会化的视角去审视,尤其是审视其对社会行为与心态的负面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但当信息技术产品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正面效应不升反降,负面效应屡屡发生。马斯克甚至直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_______,但我们有必要对科技负面性抱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有两组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

人类与技术,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效率就是生命”,但更应懂得务实高效、__________,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节奏。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孔不人夸大其词耐人寻味进退有度

B.无所不至杞人忧天意味深长张弛有度

C.无孔不人杞人忧天耐人寻味张弛有度

D.无所不至夸大其词意味深长进退有度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都留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B.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C.似乎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B.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C.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八、微写作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感情表述得深邃,丰富,思想并不晦涩。假如你刚刚被选为你们班的班长,请你写一个简短的演说,要求:语言简洁,感情真挚,能清晰传达自己的观点,有效激发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情绪,350字左右。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宣部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12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张桂梅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用教育事业,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她的学生中陈法羽成为人民警察,苏敏现在是一名医生,周云翠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改变了这些女孩子的命运。张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的成绩都是用命换来的”。

华坪女中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蔬视卑微的懦夫!”

对于上面的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述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过关测验解析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竟(jìnɡ)书称(chēnɡ)心快意眷(juàn)属卿卿(qīnɡ)

B.几家能彀(ɡòu)不可数(shù)计如晤(wù)一恸(tònɡ)

C.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婉(wǎn)解依依旁(pánɡ)汝率(shuài)性

D.以此行之事语(yù)我双栖(xī)使之肖(xiào)我相和(hè)

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称心如意”的“称”读chèn;

C.“依依旁汝”的“旁”读bànɡ;

D.“双栖使之”的“栖”读qī。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子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自李斯《谏逐客书》

选文(二):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稀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摩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节自苏轼《六国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施:延续

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

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归:回归

D.萧、曹为政,莫之禁也。禁:禁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为一组是()

A.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B.土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谓民可以恃法而治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开篇就以铺张排比之法写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还把秦四位明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进行对比,意在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驱逐客卿是不当的。

B.选文(一)中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他觉得驱逐客卿无异于帮助敌人,对国家安全是不利的。

C.选文(二)中苏轼说秦在统一天下后就觉得客卿无用,治理国家靠的是严刑峻法,于是就开始驱逐客卿,而秦的这一系列做法使得民间的杰出人士无所依存,最终走向了秦的敌对一面。

D.两则选文都提到了秦王驱逐客卿的事,也都表述了希望统治者广纳贤才的愿望,但因两位出发点不同,所表述的观点也有所侧重,前者强调广纳贤才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国家安全与养士(优秀人才)的关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2)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2.B

3.D

4.B

5.(1)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2)难道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择”,舍弃,抛弃。句意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是介词,因为,与“是”连用,因此、所以的意思。/动词,认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B.“于”,介词,从。/动词,到,意义和用法不同。

C.“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意义不同。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说法有误,原文“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意思是“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是所打的比方,并不是秦王真的这样做了。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无”,无论,不分,不论;“所以”,……的原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2)“惩”,意动用法,以……为警戒;“以谓”,认为;“縻”,约束。

参考译文

选文(一):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选文(二)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难道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城,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夫夫,对他进行最单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摘编自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这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不忍心直接说出。这种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述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三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两则悼词对马克思夫妇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两则材料都是悼词,能够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述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9.结合材料一,概述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10.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燕妮生前得到了哪些“补偿”?请概括作答。

6.C

7.C

8.B

9.(1)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10.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曲解文意,原文第六段的表述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并非“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C.“夸张手法”错,说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不是夸张。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写法的能力。

B.“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的。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概括出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结合“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概括出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结合“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概括出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有关“补偿”的内容在材料二的第五段,注意结合“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进行概括表述。

四、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

(2)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_______________”,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

(3)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述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

(5)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

窗处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疏”“筛”“惟”“衫”。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述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14.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15.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12.B

13.D

14.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15.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推断问题的能力。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

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

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主题,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

既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

“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故可以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

六、语言表述

16.下面是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志,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主要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含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构图要素:①汉字书法“人”字,②国画“中式民居”,③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

图形含意: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表明汉字“中国”和“普查”,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理念。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读图,“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和国画“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表明汉字“中国”和“普查”。“2020”表明普查年份,体现了“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主题概念及与国际接轨的普查理念。

综上分析,本图的构图要素是:汉字书法“人”字,国画“中式民居”,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图形含意是: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表明汉字“中国”和“普查”,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理念。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出于对出行安全的考虑,听障儿童走在路上会背上橙色书包。①________________,而是表述一种关爱。或许,贴“标签”意味着身份被泄漏,一些听障儿童并不愿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在现有慈善条件下,②________________。诚然,“无差别对待”更有利于保护听障儿童的权益,但不谈现实、不谈条件,只谈理想,毕竟只是空中楼阁。③________________,但它或许能成为引导社会关注听障儿童权益的重要一步,社会还需要对此多一点等待的耐心和宽容。

这并不是为他们贴“标签”隐藏身份与安全出行尚难兼顾橙色书包并不完美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前面“出于对出行安全的考虑,听障儿童走在路上会背上橙色书包”可知,后面应是对这种做法的评价,再结合后面“而是表述一种关爱”可知,横线处应有“不是”与“而是”照应,最后根据后面“贴标签”可知,横线处应是说“不是为他们贴‘标签’”。

第二处,结合前面“或许,贴‘标签’意味着身份被泄漏,一些听障儿童并不愿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在现有慈善条件下”可知,横线处应是说在现有条件下,“隐藏身份和安全出行难以兼顾”。

第三处,结合后面“但它或许能……”可知,横线处应是对橙色书包的评价,“但”表示转折,后面是说橙色书包的意义,那么横线处自然是说橙色书包的不足。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时代,人们是否拥有“离线权”?之所以亟须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不再是“日话”“时长”“用户数量”这些维度可以诠释的了,必须以社会化的视角去审视,尤其是审视其对社会行为与心态的负面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但当信息技术产品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正面效应不升反降,负面效应屡屡发生。马斯克甚至直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_______,但我们有必要对科技负面性抱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有两组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

人类与技术,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效率就是生命”,但更应懂得务实高效、__________,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节奏。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孔不人夸大其词耐人寻味进退有度

B.无所不至杞人忧天意味深长张弛有度

C.无孔不人杞人忧天耐人寻味张弛有度

D.无所不至夸大其词意味深长进退有度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都留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B.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C.似乎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B.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C.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18.C

19.B

20.C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无孔不入:有空子就钻。比喻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活动(含贬义)。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此处语境是指信息技术产品有空子就钻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无孔不入”。

第二空处,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优虑。夺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此处的语境是指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不必要的优虑,所以应该用成语“杞人忧天”。

第三空处,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意味深长:含意深远;耐人寻味。此处的语境是指有两组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的数据,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耐人寻味”。

第四空处,张弛有度:松紧有度,收放自如。常形容一个人比较会生活。进退有度:言行恰如其分。此处的语境是指应懂得务实高效、松紧有度,所以应该用成语“张弛有度”。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A.前面说“有两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紧承前面,应先说“建道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可排除A;

C.后面说“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不符合前后的语境;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搭配不当,“语塞”应是针对“大家都做了什么,又智下了什么”这一提问,可排除D。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语序不当,应该为“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保持清醒头脑”语序不当,应为“保持头脑清醒”。

B.“保持清醒头脑”语序不当,应为“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语序不当,应该为“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

故选C。

八、微写作

2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感情表述得深邃,丰富,思想并不晦涩。假如你刚刚被选为你们班的班长,请你写一个简短的演说,要求:语言简洁,感情真挚,能清晰传达自己的观点,有效激发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情绪,350字左右。

.示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在这里发表就职演讲,先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信任。我知道我离一个优秀班长还有很大距离,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我一定会尽力的。

首先,我有信心当好班长,在集体中我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其次,我有管理班级的能力,敢于负责,任劳任怨,严于律己、管理好班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班成为全年级的佼佼者。而且,我努力做到不乱发脾气、热情开朗、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拥有爱心,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班长就是架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领航员!做同学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助手。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做到老师不在时也要跟老师在时一模一样。请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会经得住考验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述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