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PAGE5他对新闻系学生的学习开出了几道药方,针对把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记者的学生,他说的练笔和观察交流,多浏览新闻,这些很好的建议,但我真正做起来就点难了。新闻有学,但方向还是不很明确。比如说,自己虽然看过的东西的确不少,但我实习证明还是没有对哪点真正精通的地方,所以方向是个大问题,没有一个方向性的引导这样的观察研究新闻显得有点漫无目的,有点走马观花,却没有真正地“下马观花”,大部分的东西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看看娱乐体育社会趣闻类,对需要专业的经济类新闻实在难以吸引眼球,一般就不看。更谈不上持续关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新闻了,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些东西才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的竞争力所在。这种浅尝辄止的结果必然是自己无任何优势。但在实习的时候却不一样,至少有线的老师会叫你如何关注新闻,可以做到立足一点,放眼整个新闻动态。我分析原因可能还是环境的影响。所以我第二点想谈的是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学这包括学校环境和本地媒体环境,就先说媒体环境吧。我所处的学校是内陆一个媒体不太发达的省份。平时我们学生都很鄙视这些新闻,但到了寒暑假的时候你还得就近在那实习。通过我在内和外两家实习单位的比较,我可以下个结论:看本地的媒体作新闻,新闻肯定无学。因为本地媒体上所做的新闻大多是社会类的小消息,从来没涉及半点专业的东西,高中生做也不成问题的。即使有稍微好看的新闻,也是转载,所以造成的局面是经济类的转,深度类的也是转,充斥眼球低俗的新闻转法更不用说。重大的新闻也更不用说,不是引用新华社的就是宣传部的通稿。大一大二实习时,我们有点自以为是,觉得新闻不就是这么回事吗?记者的工作也就这样。充斥报纸版面的新闻,我们都很容易上手。但真正出去后才觉得自己的知识的确有限,这种自以为是立即会变成自惭形秽。有人说平时也关注南周,21经济类的专业报纸啊,说句实话我也一直在关注这类的周报,但就凭一周的新闻真的难以形成这种氛围,这种氛围我想就是所缺乏的媒体环境吧,包括大家的谈论。当然原因还有其他。在此,我真的挺佩服对这类报纸能够持续关注并作出分析的学生,希望这种专业能得到媒体单位的认可。但对我来说,就有点难观注下去,这可能是还是由于身边环境的影响吧。这种我们所缺乏的环境不仅是当地的媒体环境,还有的是课堂媒体的氛围。下面这个话题就是和课堂有关了。课堂里的新闻学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看最近西祠“记者的家”里南周傅剑峰写的一篇关于FSK采访手记。我的一位同学走过来也看了下(因为不能上网只能下些资料),他问我文章里的“一财”是什么?我说“富士康天价起诉案”的新闻你没关注过吗?就是“第一财经日报”。我现在举出这个事实并不是说自己作为新闻学生知道了FSK或SK--II就咋地,只是想说:“大学新闻教育与实际脱节现在已经到了何种程度”。我分析我们不关注不了解这些事的原因:一方面本地媒体没有做过此类新闻,提不了我们的兴趣。即使做的也是抄来的,而平时关注多的周报恰好做的也不多,有时也不做(如傅所说的)。我们在本来缺乏这个媒体环境时,课堂上老师根本没有把他作为一个很好的新闻案例来分析,这可能是另一方面。不管是一财的这篇报道在写作上,可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反面教材来警惕来看,还是整个事件涉及的各个行业知识,还有媒体力量与商业力量种种关系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比空传授理论或者拿些过时案例分析有效得多。我在上过的课里,有个公关学的老师只是当作公关失败的一个例子稍微提了下,可能让他自己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也有点为难,毕竟还得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啊。也有的人说,这个事可以从网上了解,但说句实话如今在这个考研大潮中,真正有谁去关注,去花时间关注这个和考研专业以及英语无关的新闻。还有一点,我觉得在网上容易造成人的一个惰性就是关注新闻“漫无目的”,不知大家如何看待?可以以上自己上网的目的来谈谈体会的。再举一例,我们最熟悉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的确不错,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老师也一在强调这个定义,但真正很少详细地拿出一些新闻事件来,针对新闻的这个定义分析解读这条新闻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延伸意义。如刚才说的FSK件,本来是个很好的学习新闻的蓝本。我从大一开始接触以来对此定义能倒背如流,熟记于心,而却在关键时刻被别人一句话驳倒,或多说点就手足无措。我总在想为什么?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我们缺乏这种理论更多的例子,才使自己的理论空架如此不稳和经不起考验。还有如,大部分时候我们对诸如新闻价值六要素的理论,却很少能结合实际的例子分析引导。这些理论最后变成空洞的理论,我们的学习,只会在考研这个指挥棒下,似背书似的讲这些条框理论。我实习时老师问我对新闻的理解,关于新闻的定义和价值要素掌握得倒是不错,据他脸上的笑容这样告诉我说。而我真正开始做新闻时,当时因为跟的老师是做经济新闻,就开始觉得只会这点实在太低级,实在是一些花架子而已。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仅凭自己的这点理论知识根本判断不出新闻的真假,新闻价值的大小,因为这一过程,你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基础。这一基础就是各类的知识面。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根据一条消息或者一条公告判断新闻的价值,预知未来将发生什么,就情有可原了。而一般的深度报道一定要包含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报社的观点,这些并不是我们从定义里就能知道的或者说老师曾经教过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位老记者曾对我说的为什么她一看到网上经济类的报道她就能判断那条是记者们在跟风误传,还是真正有价值值得去挖掘的新闻。当然这只是涉及的一方面,还有采访,我所学的采访是在刚进大学,但那时对新闻的接触不深理解领悟不深根本不可能经得住实际采访的检验,所以我开始时得从采访最基本的东西做起。新闻教学会不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段时间,学校考研的保研名额下来了,以前没打算考研的同学都在积极争取这个名额。听说有的班级因为竞争太激烈采用了抓阄的方法,在我所在的班表面虽然风平浪静,但大家知道如今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有任何机会就一定要争取。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同学们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考研当个大学老师,就业的压力就小了,抱有这种想法大部分人都会有,况且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救助站,大学总比救助站强吧,我当然也会抱这种想法了。但我现在站在局外人来看,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高校的新闻老师一般是要获得硕士和博士文凭才有可能有资格当大学老师。所以大家要拼命考研啊。假设是我,以我为例,我获得硕士文凭,是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而来,水平和能力应该不及导师的,假如我们出来再教学生的话,水平又在曾教过我们的老师的水平之下。因为我们的空头理论其一没经过媒体行业的检验,其二多少过时多少真正实用的我们也不知道。如此以来,我想只会使新闻教学在枯燥的理论中徘徊,教出来的学生也会越来越与实际脱钩,水平也会越来越参差不齐,想想没经过真正的媒体环境是不是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只是我的个人分析。会不会造成这种恶性循环也想请媒界人士对新闻教育作出分析。我实习回来时记得上的第一节课是网络传播,老师在讲传播历史,谈起古登堡印刷术。历史当然重要,但关于这点我已经在外国新闻史,传播学等课程上听了N次,我那时开始真正大规模的逃课了,我实在有点厌烦讲了很多遍却没有现实生活中新闻案例的东西。我不知道其他人经常听了会怎样,反正能倒背如流后觉得再听属于多余。我想这是不是新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失败与重复呢?新闻是不是构架在空中的一座楼阁?既然说破了这么多话,总得有点立!就以我的理解来立个有学的话题吧,不知对错。《经济观察报》有位专栏作家叫孙立平,我看过他的许多专栏作品和专著。因为他是社会学家,从事的也是社会研究,他的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基于新闻事件来分析新闻背后的根源,比一般的深度报道更有深度。如他所说的“房地产问题”“医改问题”“国有资产改革问题”都涉及利益博弈等问题。诸如此类的还有近来发生的许多热点新闻,都是有一定的根源,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其实仔细看下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都是围绕这几个层面反复设置议题,不仅是因为旧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围绕于此的新问题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变幻莫测的经济新闻当中。假如不知道的话,你如何去谈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并非空穴来风,生于虚无缥缈。但这些我在课堂上是从来不知道的,课堂上最多也只是知道新闻敏感有几种,却没有针对这些焦点新闻的发生来分析。我想假如我们把这位社会学家的分析逆向下,知道了根源背景及现实的矛盾,然后带着这些思想去发现新闻去判断新闻是不是更好呢?而现在我们的新闻教育却只告诉你这条新闻而不会深入的分析新闻事件的根源,比如《大学生进救助站》从一条消息炒到一条热点新闻,大部分时候只是针对这条新闻的写法而没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类似的,由《千里背尸还乡》到电影《落叶落归根》只是单纯的从新闻写法,很少探讨中国社会文化民俗里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文化。我点其实也是我们学习中的缺失,说记者是杂家没错,的确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但假如没有引导的话会浪费在学校的时光。回到起点,我说我注定会输掉就业这场战争,因为通过实习的经历,我给自己以前的新闻学习下个结论就是:三年的新闻学习让我只会写一条简单的社会新闻,写的通讯或深度报道也只是对过时新闻的模仿,跟不上时代。我不输在就业起跑线“才怪”。当然我还没就业,写这个有点杞人忧天的成份,但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些警醒,《嘹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韩松在西祠上对新闻教育进行过分析:“教育少了啥?新闻毕业生:正视你的素质缺口”。这篇文章就当是我以学生的身份发的一点牢骚罢了,不过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一直有如此多的新闻前辈在关注新闻学子。最后引用他的这段话作结尾吧:“我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说:‘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大学毕业原来就是从天空飞往大地的阵痛啊……”他呼吁道:让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携起手来,共同缩短这个阵痛期吧!对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难的一点浅见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不少用人单位都提出了“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招聘条件,而大学生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经验。因此,上学期间的实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他们接触社会的一个极好机会,能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感受一下以后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氛围,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发现一些适合自己的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实习实在是太难。其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曾在新闻媒体工作了二十多年,耳闻目睹了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这里略加分析,就教于大家。媒体多学生更多?僧多粥少实习成难题尽管这些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空前发展,生机勃勃,但最近几年时间,全国新闻类院、系的扩张更是迅猛异常。有关资料表明,至2006年全国460多所各类高校已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多人,几乎接近目前全国新闻界持有记者证的人数(约15万人)。“现在学生太多了。”某高校新闻系的李老师说,2001年他们学校招收新闻专业学生才40多个,现在一年招收将近200人,是原来的四倍还多。一到实习的时候,当地数得着的几家报社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多学生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争着去,这些单位根本容纳不了。尤其是寒暑假,各个媒体都是人满为患。以笔者原来所在的一家电视台为例,每到寒暑假,新闻采编部门甚至辅助部门,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实习生,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有的超过了正式人员,椅子沙发上都坐满了人。文稿中心是开放式的,编辑记者去晚了,连个位置都找不着。电视台的院子里、中午的饭堂里,到处都流动着青春而又陌生的脸庞。平常,编采人员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搭理他们?所以很多学生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就打打杂,甚至一坐就是大半天,很难真正上手做新闻采编工作。这样,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实习就完全成为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寻求到一种在新闻单位里的感觉,完成了校方布置的任务。还有一些学生来个一两天,让台里出个实习证明就算实习了,笔者也曾应要求为没有来台实习的学生出过实习证明。大学生实习,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专业性的教学实践,尤其是新闻专业的学生绝对不能越过实习这一关,因为新闻工作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强调动手能力,但僧多粥少的现实情况又确实使学生实习成为必然的难题。学生素质差异大新闻单位顾虑多当今媒体既是新闻单位,也是经营单位,在承担着重大的新闻宣传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经济创收任务,双重压力已经使许多媒体不堪重负。这种情况下,不要说给实习生提供实习费,就连接待他们都觉着是极大的负担。加上到媒体实习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亲戚朋友联系的,碍于面子只好同意让他们来这里,又不收任何费用(新闻单位是不收所谓实习费用的),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那就另当别论了。大多数学生来后帮不上什么忙不说,他不添乱都算好了。何况,现在的学生能力良莠不齐,媒体一般不会放手让学生折腾的。还是以电视台为例,一台摄像机的费用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甚至更多;一条非编线也要几十万元,轻易怎么能够让不谙操作技能的学生去摸呢?学生所掌握的那点东西确实让媒体的管理者不放心。这些机器设备一旦在实习生手中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来负?如果因此影响了正常播出,那责任更是重大。众所周知,新闻讲究时效性,尤其是各个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绝对是马虎不得的,一般要求是当天发生的甚至下午发生的重要新闻当晚就要播出。面对如此紧张的播出局面,有时业务比较熟练的编采人员都会手脚忙乱,甚至会出现来不及合成直接送播出机房播出的现象,何况你一个新手?如此,岂不误了大事?直播那要求更高。所以,电视媒体的编采人员一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实习生的问题,更不会轻易放手让实习生亲自操作设备。另外,现在电视台对编采人员的收入分配大都是严格按照工作量考核的。由于许多实习生的基本功比较差,拍摄的画面歪歪扭扭,基本上没有什么成组镜头,后期编辑十分困难;还有的学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了大半天,回来后让他写个稿子不成样,甚至连几十个字上百个字的口播导语都写不好,如此这般,记者不仅嫌他们碍事,还埋怨他们耽误工作,影响自己的收入,不可能有耐心指导他们。最近,我与省内一家报社的朋友聊天,随便说了句:“现在我转到高校教书,过一段时间介绍几个学生到你那里实习实习。”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忙不迭地说:“你拉倒吧,我已经领教过几拨学生的功夫了。不要说让他自己去发现或寻找新闻线索了,就是你联系好了采访单位,他采访时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弄来的东西我不知道要修改多少遍,费时费力,还耽误事。不如我自己去采访,既省时又省力。”我说:“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也不是一到报社就像现在这样的。”话虽这么说,但如今的学生确实不如当年的学生愿吃苦、基本功扎实倒是事实。再有,对于实习生,新闻单位又不能像对正式员工一样严格要求,一些实习生自由散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还经常给单位添麻烦。有一次,我带的两个学生,头一天下班前我和他们约好第二天早晨要到离台100多公里的一家外资企业去采访,要他们七点钟到台里来,一个学生很准时,另一个学生七点半都没有到,电话又打不通,当时那个急呀就别提了,只好开车走人。还有些实习生不太懂事,因为没有什么事可做,就利用办公室里的电脑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个别的甚至拿起电话就不放下。学生实习难彰显新闻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应当承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单位还是很欢迎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的,一是人数少,二是基础扎实,三是能吃苦还懂事。我带过的一些实习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年我介绍来的甚至我带的学生,有些人走了连个招呼都不打,这样的学生不会受人欢迎的。现在,学生中的不少人眼高手低,以自我为中心。我在媒体工作时,曾在一所高校兼职代《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课程,有一个学生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感觉这门课对他就业帮助不大,以后又不搞研究。其实这门课是典型的对广播电视新闻规律的探究及其国内外有影响新闻栏目(节目)的分析研讨,对走向媒体岗位从事实际工作作用甚大。还有的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在新闻单位里如果这样,一定会处处碰壁,让自己丧失信心。因为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有一套完整的审稿发稿制度和纪律规定,特别强调团队合作,不可能让你自由发挥、随心所欲。由此使我想到,面对窘迫的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难题,学校乃至相关院系也应作出一定反思,找一找自己方面的原因,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学生到了媒体能为媒体做点什么,而不应一味地埋怨,仅仅充当“看客”。不然,李希光教授不会提议中国记协要对高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设立门槛即实行准入。同时,学校也要理解新闻单位的苦衷,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与他们协调,以寻求一条有效途径,切实解决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比如,针对本文上面所举媒体忧虑的那些问题,学生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当记者,怎样才能当好记者;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不至于到了媒体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还要加强媒体基本运行规律相关知识教育,使其能够适应媒体的工作环境等等。应该看到,眼下媒体竞争十分激烈,他们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人才,也愿意从实习生中发现人才。笔者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有不少的实习生(并非都是新闻专业)因为表现突出,与台里签订了聘用合同。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常州一家高校读播音主持专业,小伙子一米八多的个子,皮肤白皙,暑假期间到台里实习,每天来的都很早,先是在社教类栏目搞专题,后又到新闻类栏目实习采制新闻。盛夏酷暑,一个多月下来,小伙子晒得又红又黑。但他却乐呵呵的,认为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十分愉快。现在他供职于南京一家电视台,收入尚可。因此,一些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实习是把双刃剑,也能敲开就业门。问题是媒体在考察实习生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会更加关注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即责任心、自信心、抗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而这正是目前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此,学校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媒体联手破解实习难题学生实习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笔者以为,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与学校和新闻单位衔接不好也有一定关系。比如,许多高校平时缺乏与新闻单位的沟通、联系,学生需要实习了,才想起来与人家联络联络,效果肯定要打折扣:大多数新闻院系没有在新闻单位建立实习点(基地),缺乏统筹计划性;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跟踪、反馈、总结不及时不到位,重实习形式轻实习效果等,都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为此,一些有识之士针对目前的情况,建议学校要积极负起责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尽快使学生实习规范化、制度化。上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是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出台“大学生实习制度”,期望通过完善并规范“大学生实习制度”来改变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应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远水不解近渴。“大学生实习制度”的真正建立恐怕还要假以时日,破解新闻传播院系学生实习的难题还任重道远。那么,学校和媒体能否共同探讨一条有效的合作途径呢?2006年,笔者原来所在单位就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校方负责电视台编采人员的进修培训,定期派教师来台上课,开设讲座;电视台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负责接纳学生的实习锻炼,并安排经验丰富的编采人员担当他们的指导老师,定期为学校提供相关资料供其开展科研工作,双方都很满意。但遗憾的是,目前类似这种真正合作在高校还为数不多。期盼更多的学校今后能够与媒体密切沟通,联手共筑平台,破解新闻专业学生实习这一难题。2008高考专业解读之新闻学专业精英教育阅读提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一,在学新闻学的过程中,你要注意其它知识的吸收。新闻学只会教你如何搞新闻,但很少教你其它知识,如果你只是学了新闻,其实等于还是没有什么知识。二,所以学新闻,所以一定要注重《社会学》,《政治学》,《中国文化》几科,不要以为它们没用,你至少要专长其中一科,或者是课程外的其它一些知识如经济等。三,现在的新闻单位记者尤其是小地方的记者虽然有学历,其实文化知识并不高,思维狭隘,创新不足,搞不出大气的作品,正是吃了知识面窄的亏。未来的新闻记者,在采访写作上会有不同分工的。四,但不要以为自已是超人,什么都要通,你只能精一到二科,其它的做到有了解就行,如果你妄想成为通才,就会失败。我的中专同学包括我在中专进都曾进入此误区。五,写作,要在现实中找个机会和同好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自学,进步不容易,有老师指导是完全不同的,有机会一定要找老师指导。新闻学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和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以外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去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语文写字阅读考核评价实施方案
- 基于PLC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方案
- 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方案
-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施方案
- XX物业安全生产方案
- “小手拉大手、防火保平安”活动实施方案
- 三年级后进生转化方案
- 幼儿园“庆国庆”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 2024-2030年科技内衣行业销售渠道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版)
- 2024-2030年短筒靴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医考试题及答案
- 时代乐章第一课城市名片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期中测试题-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4.1 10的再认识-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 中国融通笔试
- 重力坝埋石混凝土施工工法分析
- (鲁科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知识要点总复习
- (完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 (最新整理)252词根记忆法
- 10kV保护定值计算明细表[共17页]
- 鱼骨图 鱼刺图 特性要因图 因果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