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家(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_第1页
【高中语文】《家(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_第2页
【高中语文】《家(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_第3页
【高中语文】《家(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_第4页
【高中语文】《家(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思潮冲击中,封建大家族衰落与分化的萌蘖——《家(节选)》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高老太爷、觉新、觉慧的性格特征,探究其典型意义;2.赏析选文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其表现力;3.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文化意义。【教学重难点】1.分析高老太爷、觉新、觉慧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2.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文化意义。【教学方法】自学法、表演法、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访问网络等方式完成下列三项预习任务,并通过平板电脑将预习成果上传班级空间共享。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巴金及《家》的创作背景,略读《家》。2.精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批注法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并写出对祖父、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3.诵读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其感染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1世纪20年代的四川成都,今年夏天,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刚刚落幕,这是青年人的一次国际盛会。(PPT展示人民网报道《一场会,一座城,幸福成都走向世界》)20世纪20年代的四川成都,是巴金先生小说《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成都是什么样?五四运动后的青年人是何面貌?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的《家(节选)》。二、言——自主研读之我见交流预习收获,可从作者、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平板展示分享学生课前预习成果。预设有以下预习收获:作者角度: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祖父是最大的家长,巴金是长房的小少爷。巴金有一位仁厚的母亲,在幼年时才得以被允许与仆人、轿夫一起生活,这让小小年纪的巴金痛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非常同情当时的底层人民。我觉得小说第1页共8页中的觉慧有巴金本人的影子。故事角度:选文部分的故事梗概是觉慧背着祖父高老太爷参加学潮,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于是觉慧被叫来训话,遭到严厉训斥,高老太爷声称不许觉慧再出去参加学生活动,觉慧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只好唤来觉新管束弟弟。人物角度:我觉得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反对子孙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进步活动。而觉慧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是一个大胆的叛逆者。我觉得大哥觉新是很懦弱。他既要遵从爷爷,又无法控制弟弟,他在夹缝中生存。语言角度:诵读中,我觉得小说的语言读起来让人激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描写,酣畅淋漓,人物情感喷发而出。三、任务一:演——感受语言,初识人物形象1.分角色表演“祖父斥责觉慧”片段。由全班推荐表现力强的同学扮演,增强角色的代入感。祖父形象:(外貌)貌衰体弱,相貌庄严(语言)严厉的口气,咄咄逼人的话语(神情)冷笑,威严的眼光(动作)咳嗽加剧的背后是怒气的高涨觉慧形象:(心理、语言)惶恐压抑,偶有分辩2.分角色朗读“兄弟对话”片段。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觉新”,一组“觉慧”,集体参与,共同体会兄弟二人的情绪变化和作品语言。觉新:(语言、心理)整体“平静”,转而“忧郁”,转而“欣慰”。觉慧:(语言、心理、“折花”细节)放松——泄愤——激动——忧郁3.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要求:尊重原著,依托文本,重点点评对角色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把握。明确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4.在学生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事情起因。万春茶园兵打学生逃逸,少城公园学生请愿无果,统治当局不作为,兵士气焰愈嚣张,学生运动愈活跃,觉慧同学更热心。选文情节思路:开端——觉慧热心学生运动发展——高老太爷训诫觉慧高潮——觉慧不服激起争执结局——唤来觉新督管觉慧明确:选文部分是小说《家》第九章内容,也是小说中高老太爷和觉慧代表的两种不同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封建礼教与“五四”新思潮交织的时代,高老太爷顽固地坚守着封建旧思想,做封建礼教忠实的卫道者;觉新虽然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屈服在了封建礼教的统治下,遗憾地成为新旧思想斗争夹缝中的牺牲者;觉慧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迎接新事物,渴望成为勇敢的反叛者。5.在认识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巴金先生平白、生动、激越、酣畅的语言风格。学生交流品读,教师点拨。如:写陈姨太。“那张颧骨高、嘴唇薄、眉毛漆黑的粉脸在他的眼前晃了一下。她带进来一股刺鼻的香风。”尖酸刻薄又俗气的外貌描写流露出觉慧对陈姨太的厌恶和鄙薄,生动传神。第2页共8页又如:写祖父的斥责,运用大量的短句、感叹句。“你到哪儿去了?先前喊你好久都找不到你!”“你还要强辩!我说你,你居然不听!”“你去把他大哥,还有克明,给我一起喊来!”这是祖父情绪的不能自已,无不显示祖父极力捍卫他不容动摇的家族权威。又如:写觉慧对大哥的泄愤。“我一定要跑出去!我马上就跑出去!看他把我怎样!”平白流畅的语言让感情喷发而出,反复渲染了觉慧的叛逆精神,同时也看到了觉慧幼稚单纯的一面。再如:写觉慧抬头看“灰色的天空”“几片乌云”。表面写阴沉黑暗的天气,烘托觉慧黯淡的内心,实则有象征意味,暗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压抑的社会环境,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小结: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李掖平说:“他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作品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体味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让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正如巴金本人反复强调“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是巴金叙事文本的灵魂所在。四、任务二:研——解析形象,探究典型意义鲁迅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1.借觉慧眼看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体明确选文最后一段:“他知道不仅祖父是矛盾的,不仅大哥是矛盾的,现在连他自己也是矛盾的了。”(1)觉慧眼中的祖父①凛然不可侵犯的祖父(正面描写)②荒唐的祖父(侧面插叙)年轻时生活放荡,垂暮之年娶姨太、玩花旦。③谜一样的祖父(矛盾体)既有“诗礼传家”的传统意识,又行一般士绅的“风雅”韵事。言语上的仁义道德,行为上的低级趣味。小结:专横与虚弱,绝对权威与道貌岸然,知行不一。(2)觉慧眼中的大哥①祖父面前:唯唯应着,不敢出声,“做眼色”“做手势”。②兄弟对话:整体“平静”,转而“忧郁”,转而“欣慰”。③觉新向往自由又无奈困守藩篱(矛盾体)小结:有见识与无主见,表面平静与内心懦弱,心向自由与秩序护卫(3)觉慧眼中的自己①祖父面前:惶恐压抑,偶有分辩。②兄弟对话:放松——泄愤——激动——忧郁③品味描写觉慧形象的一个细节:折枝捏花。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机结合,借景写人。清香鲜艳的梅花衬托觉慧苦闷压抑的心情;捏碎梅花的动作,既有对窒息生命的旧社会的愤恨,也微露未经生活风暴洗礼的单纯幼稚的一面。④觉慧激进叛逆又偶有犹豫无措(矛盾体)小结:理想热烈与现实无措,大胆叛逆与懦弱幼稚2.借隐含作者看形象的典型意义第3页共8页关联课前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预习,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之巴金,了解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哥哥李尧枚先前的鼓励及后来的自杀等这些人生经历都对巴金先生《家》的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PPT展示巴金话语:“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补充:“隐含作者”概念。隐含作者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的概念,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在文本中的自我形象,是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通过叙事文本显现出来,直接表现为文本的思想倾向和道德意识。隐含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观点、倾向相接近,距离小,读者就会认为这是一部真诚的、真实的书。明确:觉慧是《家》中的隐含作者,巴金先生以觉慧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支配故事,借此宣泄自己20多年来对当时不合理制度的“积愤”。五、课堂总结《家》由一个个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构成,他们或专制、或顺从、或妥协、或忧郁、或单纯、或叛逆……思想不同,形象各异,他们喜怒哀乐的情绪感染着读者,让读者在沉闷无望中看到亮色和希望,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出巴金先生暗藏的情感表达及价值倾向。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对选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封建礼教与“五四”新思潮交织的时代,在面对闹学潮这件事,高老太爷要维护封建家长的淫威,觉慧有初生牛犊的胆量,觉新奉行着“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息事宁人。三个人物性格鲜明,但他们之间还是爷孙,还是兄弟,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就更加复杂和立体了。二、任务一:研——问诊把脉,探究冲突根源搭建支架,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信仰等具有综合性的组织制度。家族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始终。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来源。家族制度的特点体现在血缘关系、家族领袖、家族财产与家族荣誉这四个方面。学生研讨:觉慧认为他与高老太爷“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觉慧怒怼觉新“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显然,觉慧与祖父与大哥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分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分歧?(预设:性格?学识?身第4页共8页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合补充并明确。1.家族内:高老太爷——封建制度的卫道者(顽固的腐水)(可从旧式教育、个人奋斗史、家族最高统治者、旧家族使命等这些方面作解释。)觉新——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可从接受了新思想、长房长孙、懦弱隐忍、爱护弟弟等这些方面作解释。)觉慧——封建制度的反叛者(青春的激流)(可从思想先进、排行老三、大胆叛逆、体恤兄长等这些方面作解释。)家族外:《家》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两年时间,也就是1920年和1921年,在这样一个新旧交错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民主革命的发展威胁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传统制度的根深蒂固也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与渗透。青年人一方面开拓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另一方面也在新旧制度间或苦闷彷徨,或小心摸索,或大胆尝试,在历史的推进下和思想的洪流中斗争前行。3.个人:与学识和性格有关小结:家是社会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国同构,相辅相成。巴金先生笔下的《家》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的进步带来的家庭伦理文化的变迁,进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思考和行动。可以说,高老太爷、觉新与觉慧不同的思想认识正代表着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三类选择,巴金借用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来反映整个大社会。三、任务二:延——追索比较,感悟作品价值1.写作立意:以斑显豹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治国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家是社会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国同构,相辅相成。同时,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反映社会时代的发展,庭院深深的家,藏着历史的真相。家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历史是家的广角镜头。书中高老太爷把觉慧禁闭在家时,觉慧愤激地说道:“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封建宗法制的大家庭禁锢了青年人的梦想,甚至摧残了他们的爱情,乃至生命。《家》虽然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罪恶,其更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在于控诉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拓展阅读:在高老太爷、觉新、觉慧这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小说《家》中还有哪些情节让我们看到高家就是“狭的笼”,请举例说明。预设有以下情节:①高老太爷:喜吃年饭和临终发善“喜吃年饭”。高老太爷看到全家人“四世同堂”,看到一张张“笑脸”,时而“带笑”地提醒觉新一群人“少喝点酒”“多吃点菜”,时而“含笑”地劝说克定等人“不要这样拘谨,大家说说笑笑才好”,时而“吩咐”仆人“多给姑太太、老爷斟酒”,他“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言谈举止也显得异常温和。其间,他又回想了“他以前怎样苦学出身,获得了功名,当了许多年的官,成就了这一份大家业,广置了田产,修建了房屋,又生了这些儿女和这许多孙儿、孙女和重孙”的事情,“他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想不到年轻人还有灵魂。他靠田租吃饭,却连农民怎样生活也弄不清楚。”第5页共8页我们从中看到高老太爷追逐和维护封建家族利益的一面。“临终发善”。他卧床不起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悲哀突然袭来”,想到儿子们如何喝酒玩乐,怎么嘲笑、抱怨他,“孙儿们自豪地走上了新路”,“他觉得他不仅失去了他的自尊,而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东西,他第一次感到了绝望、幻灭和黑暗”,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错了”,“突然间他变得和蔼可亲了”,挣扎着微笑,伸手摸了摸觉慧的头,并说他不会再强迫觉民接受冯家的婚事了。他临终时也从来没有想到高家以外的政局,更没有对他的老友冯乐山有过多的留恋,在他心头占据的仅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解体。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在他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势力的种种特征,小说在写高老太爷断气时所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忘了……扬名显亲啊。”读到这里,人们不会因为高老太爷临终发善就对可恶的旧制度憎恨递减,相反更加痛恨吃人的封建礼教。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高老太爷又何尝不是社会转型期的悲剧人物!②觉新:梅新之恋和瑞珏之死“梅新之恋”。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只因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用拒婚来报复,拆散了这对有情人。觉新对父亲通过“拈阄”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表示顺从,尽管蒙头大哭了一场,还是与瑞珏完了婚。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梅出嫁后,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到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梅、新爱情的悲剧,正是觉新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凡事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结果。“瑞珏之死”。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虽然遭到觉慧的极力反对,但是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还是把瑞珏送到城外一间久已没人住过的阴暗潮湿的小屋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的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铸就了他的温良、懦弱,又把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觉慧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又一次体现了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③觉慧:恋上鸣凤和离家出走“恋上鸣凤”。身处少爷的位置,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与婢女鸣凤相爱,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但觉慧的爱情观又很幼稚,他认为两个人“年纪相仿、性情相合”就可以在一起。然而,在与鸣凤的爱情中他却十分懦弱。在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时,他也懦弱地没有抵抗。同时,在与鸣凤的爱情中,高觉慧也充满了矛盾。觉慧一面是信仰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者”,一面又常常拿鸣凤和琴比较,希望鸣凤也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希望两人门第相当;他也希望自己的恋人学习新思想,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奴仆,不要“做奴隶的人”,但却也喜欢鸣凤言听计从的乖巧样子。在觉慧参加周报工作后,就思考抉择过青年的理想抱负和与鸣凤之间的爱情。经过短暂的犹豫纠结后,鸣凤就完全败下阵来了。鸣凤投湖,虽说高老太爷是鸣凤悲剧的直接缔造者,但觉慧在爱情中的懦弱和矛盾,也让鸣凤对与三少爷的爱情少了份期待,多了份渺茫。“离家出走”。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家中的无数罪恶,特别是瑞珏的惨死,使觉慧逐步觉醒,他看到了封建道德的残忍以及这个大家庭的崩溃末日,决心满怀激情地参加革命,远离家乡,寻找希望,争取幸福,内心的沉重和压抑得以释放,充溢着涌动的热血和无限的憧憬,他是兴奋的。但毕竟离开了曾经生活了十八年的“家”,“家”中也有他爱的亲人,第6页共8页所以,他此时可能又带着悲伤。2.比较阅读:与古典家族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红楼梦》相比,两篇小说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异同?明确:都为了揭露和批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红楼梦》描写的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的腐烂、败落,贾府是那个社会的缩影,《红楼梦》通过对宝玉、黛玉等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朦胧的新理想,但他们仍然是走在那个黑暗社会里的迷路人。曹雪芹无力解释酿成种种人间悲剧的复杂缘由,只好归于“命运”,用“一切早已注定”来抚慰自己和抚慰他人。这是缘于时代的局限。《家》描写的依然是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且如黎明前的黑暗,最是残酷无情之时,但“五四”新思潮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晨光,鼓起了觉慧们追求和斗争的勇气。《家》展现了巴金先生愤怒的控诉和热情的探索,更加鲜明地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精神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家》唱出的不是人生的悲剧,而是反映为了争取新生而不懈斗争的正剧。这是因为时代的进步。补充:著名学者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3.思考:《家》对我们的人生启示。创设情境,播放电影《消失的她》片尾曲《笼》,PPT展示部分歌词:“为何绚烂叫人扑空/为何爱我者予我牢笼/为何等待都徒劳无功/为何囚人者也像困兽/越珍贵越浪费/致命的伤诞生于亲密/越追问越无解/答案写在笼中/只为困住你”。“我写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