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幼儿心理学)_第1页
理论(幼儿心理学)_第2页
理论(幼儿心理学)_第3页
理论(幼儿心理学)_第4页
理论(幼儿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运用理论学会分析1233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幼儿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与新需要之间不断地产生对立与统一,因此幼儿心理内部矛盾的不断形成与解决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再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规律(1)最先掌握的是上下,然后是前后,最后是左右。(2)先学会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然后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方位。◆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1)先掌握一天内的早、中、晚概念,再掌握一周之内的时间,最后掌握一年之内的时间。(2)难以了解时间的相对性;常常将时空概念混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进行分析。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他们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幼儿的观察力培养要点(1)目的性:是否目标明确;从目的不明确→明确。(2)持续性:时间长短;从短→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3)组织性:观察的顺序性;从跳跃→有顺序。(4)细致性:观察的完整性和细致性;从遗漏、笼统→完整、精确。(5)概括性:是否发现内在联系;从零散→系统。案例老师让小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幼儿普遍回答的是“图上有……”老师让大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幼儿普遍不仅能说出图片的中心意思,而且还能编出一个故事。请分析幼儿的反应和老师的教育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这是幼儿观察的概括水平不同造成的,小班幼儿的观察是零散的、孤立的,常常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能看出“有什么”和“是什么”;而大班幼儿则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这样做”一类的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大班幼儿的有意想象产生了创造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小班幼儿是适宜的,而对大班幼儿就明显低于孩子的发育水平。◆幼儿记忆范围的发展规律(1)幼儿的记忆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2)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内部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记忆广度的发展规律(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不断扩大。(2)幼儿再认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3)幼儿再现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规律(1)幼儿记忆的保持时间长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变长。(2)幼儿再认的保持时间显著地长于幼儿再现的保持时间。(3)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有条理的记忆从4~5岁开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记忆态度的发展规律记忆态度,即记忆的有意性。幼儿记忆态度的发展规律:(1)幼儿期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小班幼儿。到中班、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开始逐步发展。5~6岁时有意记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幼儿不仅能识记和回忆,还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比如自言自语、自我复述)。有意记忆最初是被动的,由成人提出识记任务,以后变为幼儿主动确定识记任务。(2)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幼儿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记忆方法的发展规律(1)幼儿期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2)幼儿期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3)幼儿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案例有一位老师在教幼儿背诵诗歌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幼儿记忆内容的发展规律(1)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导,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2)幼儿期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对熟悉的、可以借助形象记忆的语词的记忆效果,比陌生的、没有具体形象可借助的语词的记忆效果好。(3)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春节晚会上,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记忆的正确性(1)幼儿记忆不准确,较成人和年长儿童差。主要表现为:记忆完整性差、漏词、颠倒顺序、记忆脱节、易受暗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2)幼儿记忆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由于幼儿的记忆不准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认为是品德问题。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准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1)想象无目的性,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比如小班幼儿看到什么玩具,就想象相关的游戏;看到或听到别人画什么,自己也想画什么;自己先画出来小草,然后才确定自己想画小白兔吃草。(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比如小班、中班幼儿的画中常常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比例失调的内容。在玩角色游戏时,一会儿假装自己是“妈妈”,一会儿又想象自己是“医生”。(3)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比如小班幼儿对自己喜欢听的故事百听不厌,缠着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陶醉在想象中。(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零散,仅仅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有意想象逐步发展(1)想象有了确定的主题。比如,大班幼儿可以先商量好玩什么游戏,再开始游戏;先想好要画什么,再开始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主题想象可以比较稳定地持续,达到预定目的才结束。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打仗主题的想象活动。(3)不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务一定的目的。比如大班幼儿编故事,觉得这个结局编得不好,再编一个。◆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1)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比如小班幼儿玩“过家家”,“装备”要比较齐全才会玩得比较好,比较“像”,大班幼儿就可以有更多脱离实物的想象。(2)幼儿的想象常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可以在没有语言描述的情况下展开想象。比如大班幼儿画“遨游太空”,不用老师提示,他们自己就能说“我想画‘能源交换站’”。(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玩具的依赖性减少、创造性增大。比如用几块积木搭出桌子,一会儿又变成椅子、餐具,等等。◆幼儿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方面的发展1.幼儿想象的特殊夸张性:幼儿喜欢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1)夸大。比如幼儿说自己的玩具很多,“一卡车都装不下”;说自己爸爸力气很大,可以把大象举起来。(2)缩小。比如童话“拇指姑娘”里形容女孩的身体特别小,赢得了幼儿的喜欢。2.幼儿初期想象与现实的混淆(1)越小的幼儿,越容易混淆想象与现实。比如,小班幼儿做“小兔跳”的游戏,其中一个“小兔”被“大灰狼”抓到后吓得大哭,老师扮演“兔妈妈”假装打败了“大灰狼”,“小兔”才止住哭声。小班幼儿玩“过马路”的游戏,突然有小朋友说,“快躲开,有辆车子冲过来了”,小班幼儿都惊慌失措地往边上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越来越少。大班幼儿能够分得清现实与想象,比如说舞台上的“熊”是假的,说娃娃家的“火灾”是假的。◆个体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方式(此处核心――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幼儿行为和教育问题)1.直觉行动思维(1)0~3岁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的思维中仍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影子。(2)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儿童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反映,用相同的动作对相类似的情境做出反应。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同时离不开自身的实际操作。离开感知的对象,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随之中止或转移。不能计划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行动的结果;思维不能调节和支配行动。比如画一个圈后说要画太阳,在圈上画两个点后又说要画熊猫。2.具体形象思维(1)3~6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2)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这限制儿童对复杂问题的思考。比如问幼儿“灯和蜡烛有什么相同?”幼儿会回答“都是长的、白色的”。当着幼儿的面把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倒在矮粗的容器里,另一杯倒在细长的容器里,幼儿会认为两个容器里的水不一样多。具体形象思维还具有幼儿自我中心性,表现为幼儿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来对事物进行思维。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但概括水平较低。3.抽象逻辑思维(1)6岁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思维活动。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比如,幼儿在体积守恒的实验中可以正确判断,因为认识到是同一杯水,或者认识到新杯子虽然比较矮,但是比较粗,所以认为水和原来一样多。从5岁开始,幼儿喜欢问“为什么”。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一个细长些,一个粗矮些,把其中一个杯子盛满水,当着4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一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做出细长杯子中的水多这样的判断。◆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幼儿思维发展的总趋势和顺序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2)在幼儿的思维结构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三种思维方式并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概念掌握(1)幼儿最初掌握的概念通常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类实物的名称,如“桌子”“碗”“狗”等等,这些是基本概念,然后才能掌握更抽象或更具体的上下级概念。(2)幼儿晚期开始掌握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抽象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依然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比如“勇敢就是打针不哭”“团结就是不抢玩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4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小明掌握概念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要求4岁的萍萍和6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4张图片中取出1张与其他3张不属于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6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4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4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上,没有形成类概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判断、推理(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逐渐变为间接判断,比如小班幼儿可能认为凳子倒了是风吹的,到大班时可以认识到凳子的腿断了,所以倒了。小班幼儿会把苹果、橘子、皮球分为一类,而认为香蕉是另一类,因为前三者都是圆的。(2)判断的依据逐渐由自我中心的逻辑变为客观的逻辑。比如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班幼儿会认为是因为球不愿意待在上面,所以滚下来。大班幼儿会认为因为球是圆的,所以会滚下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3)判断的根据逐渐明确。小班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论据常常是不明确的,说不出依据或只能说“爸爸说的”,大班的幼儿逐渐知道判断应该有依据,在正确地引导下,大班幼儿能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推理更合理。(4)幼儿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5)小班幼儿不会根据语词进行推理。比如“别哭,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小班幼儿往往会理解为“不带我找妈妈”,而推导不出“不哭就可以去找妈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3岁的海若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映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体形象水平,对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以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理解力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但在正确的教学条件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例如,在“看图讲述”的录像中,小班幼儿起初只能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理解图画中几个主要的事物,比如几个小人、小桌子、小椅子、妈妈、小孩子等,并且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是孤立的,然后幼儿才能逐渐根据空间关系理解主要事物动作的含义(擦窗户、擦桌子、穿鞋子),之后是因果关系、人物身份的关系,等等,最后是整幅图画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同学们一起做值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比如,小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最好要有图画作为支持。大班幼儿可以依靠语言所激活的表象帮助理解语言。(3)从对事物的比较表面、肤浅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入的理解。比如老师讽刺、反语“你这个样子真像个小老头”,幼儿不理解,以为是在肯定这个动作,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开始学弯腰驼背。(4)从对事物的比较固定、刻板的理解发展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比如幼儿刚开始时只知道2+5=7,却不知道5+2=7。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认知过程的突出特点1.不随意性(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常常受外界环境或事物特征(比如巨大的声音、颜色鲜艳或体积巨大的物体)的影响,具有不随意性。(2)幼儿的记忆具有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3)幼儿的想象具有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步发展的特点。2.具体形象性(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容易将颜色鲜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作为知觉主体,知觉选择过程具有具体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幼儿的记忆具有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并且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3)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概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概念所包含的典型具体实例,在进行判断和推理时通常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直接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理解也常常受到表面特征的影响。案例1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子呢?”分析明明的话。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舅舅也是儿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看老师这里。”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做出分析。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1)随意性逐步增强。(2)逐步抽象化。◆幼儿四种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幼儿注意稳定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其稳定性及持续的时间都有所增长。2.注意广度不断扩大。幼儿注意广度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3.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幼儿不善于分配注意,随着年龄增加分配能力逐渐提高。4.注意的转移力不断发展。幼儿的注意转移力较差,但随着年龄逐步发展。案例6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里让大人很省心,因为她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吃东西,而且还能一边看小人书,一边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不同的品质。◆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所扩展(从外部的物理特性扩展到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增强。案例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奇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奇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幼儿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掌握词的类型由少到多,同时体现一定顺序,先实词后虚词;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从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说明具体物体的词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强的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深化。幼儿已经掌握许多积极词汇,但也有不少消极词汇。案例津津4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一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措施:每天认识10个字,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200多个汉字,但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趣,另外,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情绪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1.情绪与幼儿的生长发育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生长素的分泌,还会影响其日常的饮食和睡眠,从而最终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情绪与幼儿的活动情绪的性质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抑制或破坏作用;情绪的强度也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3.情绪与幼儿的个性发展不断重复体验的情绪状态将逐渐稳定成为幼儿性格特征的一部分,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正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格特征。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请对此进行分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早上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1.情绪的丰富化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2.情绪的深刻化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事物的内在特征。3.情绪的稳定化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4.情绪的自控化幼儿初期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5.情绪的社会化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案例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化和具体化,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此种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的自我评价(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依从性评价→独立性评价)。(2)自我评价逐渐全面化(个别性评价→多向性评价)。(3)自我评价逐渐深刻化(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4)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增强(从主观情绪出发→从具体客观事实出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理论(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实际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请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一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地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上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慢半拍的孩子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地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难度是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不料涛涛却认真地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是我想出来的。”涛涛回答说。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上面案例中的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气质无所谓好坏。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好听的声音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源源摇了摇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做出评价和反思。答:(1)幼儿正处在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根据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2)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真是好孩子”“真聪明”“真笨”之类的话,把幼儿进行简单的两极分类,而是应具体指出什么地方做得好,让幼儿了解自我评价的依据,并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评价要具体明确,要根据具体事情进行评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起床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乐乐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李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我随他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被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尿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的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李老师!”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好吗?体现了什么教育原则?该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答:(1)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自尊心的水平。(2)案例中老师没有戳穿乐乐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幼儿换好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3)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来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幼儿,以免损坏幼儿的自尊心。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各种权利。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乞丐”做“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做“角色游戏”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试用所学理论分析以上的案例,并谈谈你对指导幼儿游戏的体会。答:(1)幼儿阶段是道德感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对行为好坏对错的判断常常依据外显的结果而非内在的动机,依据表面而非本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2)在本案例中,凯凯和小朝两位小朋友就是依据做乞丐“很舒服”“不用劳动就有钱赚”“还可以偷”等外显的结果来认定“做乞丐好”,而未认识到做乞丐的本质动机(没有本领,走投无路)以及其他内在的不良后果(被人歧视、贫穷等)。(3)教师要帮助幼儿从本质上全面认识一种行为,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因为幼儿道德认知的具体形象性,所以,老师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应注意方法,单纯的说教缺乏直观形象性,不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调查、实地观察等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幼儿正确认识“做乞丐到底好不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认识水果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用了什么教育策略,用得如何?它揭示了教育的什么规律?对你有什么启示?中班A的李老师在组织幼儿认识水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画有香蕉、苹果、橘子、葡萄、西瓜、樱桃的图片,告诉小朋友它们的名称、味道、产地、形状、特征、用途等,中班B的张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果园里观察水果的生长状况,观看农民伯伯的工作,回来后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西瓜、草莓等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回答要点:直观性,多种感官,动手操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答:(1)两班的老师都利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教小朋友认识水果。幼儿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生动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幼儿准确感知、记忆和理解。(2)A班老师仅仅使用图片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水果的认识不仅仅是记住外形和名称,还需要了解其气味、味道、生产特点等,而这些是难以通过图片来展现的,用语言表述又缺乏形象性,还是观察水果实物以及参观果园更直观和全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B班老师不仅让幼儿参观,还让幼儿自己动手栽种水果和做记录,这一方面利用了幼儿认知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利用了幼儿思维中具有感知动作思维的特点,幼儿自己动手去种、去记录,他们会对水果的各种特征以及生长过程产生更深刻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另外,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知事物有促进作用。“神童”一名6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答:(1)幼儿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广度小,对形象生动符合自己兴趣的事物易于记忆,对抽象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数字)难以记忆,但本案例中的这串数字是有对称的形象规律的,幼儿可以用形象记忆的方法记住。(2)幼儿缺乏记忆的策略,通常采用机械记忆加简单复述的方法帮助记忆,所以,幼儿在短时内记住一串数字是很正常的。(3)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事物,并将新事物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联系,让幼儿充分理解新事物后再进行记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凉爽爽”活动开始了,故事中角色的“求助”一下子引起了孩子的“助人为乐”。有人提议:“洗个澡!”我这个大水龙头一开,他们就哗啦啦地洗开了,“先学大象冲冲身,再学猴子搔搔痒”。有人提议:“钻到冰里。”可怜,我稍一顿,随之就成了《猫和老鼠》里的那只汤姆猫,“咯咯咯咯”牙齿直打战,说话直哆嗦:“太、太、太、凉、凉、快了吧!”逗得他们哈哈笑。这么多冰,还钻进去?怎么好?有人转过来了:“冰放可乐里!”“好的!”几位临时“服务员”马上为“顾客”的橙汁、雪碧、可乐、牛奶杯里加“冰块”,还好,有人要了1块、有人要了2块,检查下来没有“肚子疼”的。这个节目就过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紧接着,有人说“到树底下去”,于是男孩子就是一棵棵大树让女孩子们“乘凉”;有人说“撑一把太阳伞”,于是女孩子们变的“美丽太阳伞”为男孩子们“遮太阳”。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的质量,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回答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师的角色: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1)以幼儿兴趣为主。(2)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主,在活动中生成教育内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打针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答:(1)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控制化(内隐化)。(2)小班幼儿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3)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气质她易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情。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十几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愿与陌生人接触。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该幼儿的表现体现出心理过程动力特征的哪些特点?从整体来说,该幼儿的气质特点偏于哪一类型?对于这一气质类型的幼儿你会提出哪些教育建议。答:(1)动力特征:强度低、速度慢、敏感性高、内向、适应性差。(2)总体偏于抑郁质。“我是好宝宝”中一班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我是好宝宝”的展示区,上面有各个小朋友的照片和名字。每周结束时,张老师都会问每个小朋友:“你这周表现得好不好?”大部分小朋友都回答“好”,但是张老师只发小红花给她认为表现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贴在自己的照片旁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你是否认同张老师的做法,根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答:(1)独立性:实际上没有给幼儿独立评价的机会。(2)客观性:评价不具体,且没有说出评价的依据,不仅自己没有,也没有引导幼儿做到有理有据。(3)多面性:简单地把幼儿划分为“表现好”和“表现不好或不够好”,没有引导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认识到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经典案例参考学习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故事,一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规律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答:教师能根据幼儿的感知基本规律,采用多种感知方式和渠道进行教学,能强烈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上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1小军是个3岁6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拿起插塑就随便插,插出像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他的父母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做,可小军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3岁6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像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拿起插塑就随便插,插出像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小军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得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幼儿思维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了?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玩具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孩子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2一天,是中三班幼儿月月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全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月月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剥开月月给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了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憋得脸通红,我想会不会被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终于把糖吐出来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当时,我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像“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我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我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回家要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有的话要立即上医院进行检查。请从幼儿园安全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幼儿园管理提出建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糖果发生了让人担心的事情,这再次给老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对老师以后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在幼儿园,除了幼儿带来食品与大家分享,教师也会给幼儿发一些糖果作为奖励。孩子们拿着糖果走出教室与家长一起回家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经常是边吃边玩耍,甚至奔跑、游戏,而家长们往往远远地站在一旁,有的还可能和别人聊天,并没有关注着孩子,这就是发生危险的隐患。孩子尚处在幼儿期,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和防范,因而易受到伤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第一,老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请家长不要带食品来幼儿园分发,离园时,教师要告诉家长孩子手里有无幼儿园发的糖果,如果有家长要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第二,老师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例如,讲一些事例、故事,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危险。让幼儿知道在就餐和吃零食时,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后再玩。第三,老师要掌握一些幼儿急症的急救方法,如遇到幼儿气管阻塞,可使用背部敲击法、腹部推压法进行紧急处理,以减少对幼儿的伤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3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社会上风行“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也出现了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受经济利益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分析(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看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案也是很困难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的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影响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4星期一,李老师埋怨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李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理论,分析和评论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分析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在组织与实施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的特点。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2)家园配合一致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老师、家长都是孩子的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老师只在学习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应“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老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观点正是否定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5在幼儿园中,老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的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就会做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适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洁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老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做出积极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交流技巧,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请你从幼儿老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老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老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沟通、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1.非言语沟通包括老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老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老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获得真实的体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2.言语沟通是老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老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老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老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了老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1)引发交谈的技能。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2)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热情地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3)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老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4)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6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幼儿老师了。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按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这位老师的困惑,主要在于她对当今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名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老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老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老师。老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7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和心理学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所谓“差学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绝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学生”以高尚的教育,转变“差学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8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红花园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张雨馨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4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馨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规定10张小贴画可换1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馨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然不出我们所料,雨馨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地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就大声喊道:“马老师,张雨馨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4片,当4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馨,雨馨“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如果您是这位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请结合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特点逐步凸显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导其因果关系,让他们认识到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老师关注的应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这件事情,让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换个角度看,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在竞争中使用不恰当的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幼儿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老师在调解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9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起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地开展起来了。可是,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原来她们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地说一点都不好玩。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老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分析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和协作的特点,可今天创想区没有人去,是老师的介入和与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那儿玩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分析了一下原因。(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但没有及时地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对策(1)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3)在活动当中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10妈妈在家里给5岁的小华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时准时睡觉,早上7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7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请您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分析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在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还可能使家长失去权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案例11孩子已经2岁零7个月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谈举止”总是让妈妈弄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妈妈的脑际。前几天,妈妈和孩子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的心思。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妈妈和孩子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样“不听话”。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偏偏一摇三晃地走那坑坑洼洼的地方。吃饭时,本来自己会用汤匙,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不过有时他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前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放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一脸认真地说:“妈妈,你辛苦了。”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①孩子的言谈举止说明了什么?②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答案要点(1)孩子的言谈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孩子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经典案例把握技巧(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比如,走坑洼不平的路,既要防止摔伤,又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认知兴趣。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让其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③对于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在防止其养成执拗性格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案例12小明,3岁,每天上床睡觉前都要吃糖。妈妈一个劲儿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是不听,还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小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