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_第1页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_第2页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_第3页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_第4页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告别2021,迎接2023素材汇编,把幸运带到新年里

01精彩标题

1、寒冬孕育春景,奋斗点燃青春

2、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和衷共济

3、信念如磐,初心如故

4、坚持一下,明天更好

5、与其自我流放,不如自我流芳。

6、无悔青春,逐梦星河

7、艰难显本色,磨砺得宝玉

8、让每座大山都弥漫梅香

9、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10、你依然可以“飞”起来

11、从孤独里找到一束光

12、理想是照亮孤独的光

13、人间清欢是孤独

14、孤而不寂,凡而不庸

15、循时代先行脚印,解人生孤独困境

02

金句集锦

1、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不断前进,但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人生中脚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那些时刻。(话题:直面人生学会坚持)

2、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话题:坚强希望)

3、那时的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挫折面前也没那么坚强。我只是努力地让自己再多挣扎了一下,心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话题:挫折坚强奋斗希望)

4、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彼此的爱。(话题:关爱人际关系)

5、如果你觉得痛苦、迷茫,去看看其他人,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话题:个性与共性欣赏与合作)

6、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话题:目标奋斗)

7、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话题:思考行动希望)

8、请记住,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话题:行动命运)

以上来源张桂梅《不惧怕,人生的寒冬里带着必然的希望》

9、其实无论生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话题:时代理想焦虑希望)

10、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会发现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话题:行动成功)

11、突然回想这么多年在这个城市生活打拼,貌似只是像平常那样看病、查房,过“日子”,但点点滴滴的细节,也好像构成了一种值得一过的生活。(话题:平凡生活价值)

12、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看似平淡,但会一点点向前挪。(话题:生活平凡时间)

13、即便出生贫寒,来自边远小城或农村,如果足够坚强,又有毅力,在时代潮水中都有机会做一个弄潮儿。(话题:环境出身机遇坚强毅力)

14、一个好的时代,会让每个普通人享受自己的普通,让每个奋斗者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话题:时代平凡奋斗收获)

15、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命运也是如此。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话题:时代洪流竞争意识坚持奋斗)

16、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都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以上来源张文宏《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17、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话题:年龄成功)

18、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话题:人生巅峰与低谷)

19、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话题: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20、正在被年龄困扰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数字,就过早地放弃去探索自己潜能的可能性。(话题:潜能坚持)

21、到底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有多少空间,都是要靠自己亲身尝试后才能知道。(话题:尝试实践行动)

22、本计划用金牌完美谢幕,我却与金牌失之交臂。今天回头再看看,也许我反而应该感谢那次失败,因为正是那份巨大的遗憾,重新点燃了我的斗志。(话题:挫折奋斗成功)

23、我的内心很快就告诉我答案——我还能跑,只要克服伤病,苏炳添依然可以“飞”起来。(话题:坚持成功)

24、朋友们,不管是28岁还是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

以上来源苏炳添《你依然可以“飞”起来》25、当你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并不被周围人理解或支持,甚至要坐“冷板凳”,所有事只能自己扛,只能自己一个人,咬着牙往前走。(话题:选择坚持成功)

26、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当你认清这就是现状时,你也就接纳了这种真实的境遇,并想办法从0到1开始搭建一个新的“模块”。(话题:现实理想行动)

27、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孤独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话题:成功孤独)

28、一边是回国几乎要从零起步但给你无限大的科研空间,一边是高薪但充满限制的工作,思考之后,我选择回国。(话题:家国情怀人生选择人生价值)

29、实现理想就是孤独中的那束光,让我觉得永远有希望。(话题:理想希望奋斗)

30、你要坚定地相信,上天送给你的孤独时刻,一定是让你和自己对话的最好机会,别错过。(话题:坚强机遇奋斗)

31、请相信,当你朝着梦想笃定前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你、支持你。(话题:梦想奋斗成功)

32、愿我们都可以与孤独共同成长,从孤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话题:成长坚强)

以上来源王赤《从孤独里找到一束光》

01

女高校长张桂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记着:刘少华

“张校长,请你举起双手。”视频聊天时,本报记者这样“命令”张桂梅。

远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举起两只手。十个手指、手掌上,贴满了白色的胶布。

“没有这些,手都伸不开。”张桂梅冲记者咧嘴一笑。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奖章、证书、奖牌,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获奖者中,就有张桂梅。她因为身体太弱,是坐轮椅上去领奖的。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她时是这样描述的——“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

“那天我的心情,首先肯定是激动的,但还有另外一种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的心情。那时有一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我似乎觉得大山里面,那些跟着我们一起干了很多年的、全校的老师们,好像都站在了领奖台上。这个奖是他们的,我只是站在了前面。”回想颁奖那天,张桂梅依然难以平静。

“我们山里的老师没白付出,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大山里每一个地方都没有被遗忘,所有撒遍大山的信任与爱都没有被遗忘。我们学校这十几年的奋斗,山里老师们世世代代的奋斗,真的值了。我跟大家说,这个奖是我来替大家领了。”张桂梅说。

在此之前,张桂梅还获得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这么说她:“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她的故事,值得你讲给孩子听。”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一结束,张桂梅就赶回了华坪女高。在这里,孩子们没白没黑地学习,高三的学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她心里急。尽管如今的张桂梅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

“吃药。中药、西药、止疼药,都吃。”面对本报记者问询,她轻轻地说。又叮嘱,“别讨论这事了,免得大家为我担心”。

华坪女高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是首任校长,至今仍拖着满是伤病的身体,带领全校师生们向前进。

张桂梅不是云南本地人,而是来自遥远的黑龙江。17岁时,她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从此扎根。

照片上,17岁的张桂梅梳着可爱的双马尾,穿一件花衬衣,戴一副黑框眼镜,咬着嘴唇微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笑得天真无邪。

如今的张桂梅,脸庞干瘦,岁月在她脸上如刻刀般留下了许多皱纹,照片上她始终眉头紧皱,似乎永远在为孩子们担心,为大山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焦虑,忧国忧民。

毕竟,一晃47年过去了。曾经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为几千名孩子的顶梁柱,大山里点亮火把的人,感动整个中国的高中校长。

张桂梅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是有其过程的。

1990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古镇一中任教,但好景不长,1993年末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14个月后病逝。中年丧夫的打击,让她想“逃离”,于是来到了地处金沙江中段的丽江市华坪县。

可她坎坷的命运并未就此完结。1997年4月,刚调到华坪县中心中学的张桂梅,收到了子宫肌瘤的诊断通知书,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哭了整整一夜后,她把诊断书锁进了抽屉,一直坚持到7月,把学生送进考场。这时候,医生发现,需要为她切掉足足5斤重的肿瘤。

从那时至今,张桂梅得过很多病,但任何一次得病时,在学生和治病之间,她都毫不犹豫以学生为先。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资助的慈善机构希望张桂梅当院长。既当中学老师,又当孤儿院院长,这双重经历,让张桂梅对大山里的贫困问题看得更清晰了。她发现,学校里几乎每个班都是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早早辍学,或帮父母种地,或外出打工。很多女孩子初中毕业的年龄就结婚生娃,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可能就是赢得了一份彩礼,却因没受过教育、走不出大山而让贫困的生活一代代循环往复。

张桂梅萌生了一个念头:“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08年8月,张桂梅梦想成真,华坪女高成立。

张桂梅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在这个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不但免学费,就连课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费的。

与正常高中不同的是,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的学校。只要是初中毕业、愿意读高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

建成之初,女高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厕所、没有保安,张桂梅顶住压力,带着女教师跟学生一起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请男教师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起简易床铺,全天轮流值守。一位老师回忆,初见女高时,“就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甚至连学生,都是张桂梅苦心留下来的。

这所学校,从不开家长会。从女高第一年招生开始,张桂梅就走上了家访之路。她身体不好,身患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小脑萎缩,经常走路失去平衡。但这些年,她一步步走山路,拖着疼痛的双腿,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

到2020年,张桂梅的家访行程超过了11万公里。

为这所学校,张桂梅吃尽了苦。曾经有五六年,她连续外出求助,甚至一度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十余年家访,她曾迷路深山,也曾误入悬崖,曾行到车无路、累到人无力,却坚持骑马出山,无怨无悔。

老师们也跟着受苦。张桂梅告诉记者,老师们来了一波又一波,这些年,有太多老师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节奏,选择辞职或者调走,学校只能频繁地换老师。如今,学校里的50位老师,从建校起跟她坚持至今的只有4位。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坚持到了5年以上。

有人质疑张桂梅哗众取宠,她回以一句:“谁拿命哗众取宠?”

即便受了这么多苦,张桂梅也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在党和国家坚定推行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我只是一个‘主持人’。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全社会奉献了爱心,我们为这些孩子助力,让她们飞出了大山。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的,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合力做到的。”

也许正因如此,从北京一回去,张桂梅就把获的奖全部捐给了县里。她想让全县人民都能看到,党中央对人民的关心,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我希望这些奖章、证书、奖牌放在那里,能给他们加油、鼓劲。”

其实,张桂梅已经把自己获得过的200多个奖,全部都捐给了县里。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很多网友读到这个校训时泪流满面,不仅因其雄壮、励志,更因为这些校训激励的,是偏远山区里为人生、为未来奋斗的女孩子们。

谈起为何写出这样的校训,张桂梅说,校训给了孩子们自信,让她们能够勇敢地走出去,和山外的孩子一样相信读书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父母,能改变家庭状况。“要走出大山,一定要有勇气。”

2020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59人参加高考,150人考上本科,一本线以上70人,600分以上17人。从2008年至今,华坪女高在12年内先后将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为1000多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成绩,是干出来的,是苦出来的。

在高三学生办公室,张桂梅给记者算了孩子们的作息时间。早上5时30分起床,上课到中午12时;中午10分钟吃饭时间,吃完饭再上40分钟课,休息1小时;下午1时50分上课到5时30分;花半小时完成吃饭、刷牙、洗脸、洗脚、打水、整理宿舍;晚上6时上课,一直到夜里12时20分,回宿舍休息。

从早上5时30分起床,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这就是华坪女高的秘诀。

在这个过程中,张桂梅的喇叭从不停歇。催促学生上课、吃饭、自习、做操。从早上5时30分开始,她用喇叭喊出的催促声,便要伴随孩子们一整天。她对时间要求极其苛刻,耽误一分钟都不行。前不久,一位前去考察的领导甚至为孩子们“说情”,他提醒正要处罚一个学生的张桂梅,时间还差30秒……说起这个,张桂梅对记者感叹,这些年自己一直不敢心软,怕对孩子们心软了,日积月累,课又落下了。

张桂梅的喇叭,伴随着学生们起床、早读、宣誓、唱歌、吃饭、午休、晚安。这样的喇叭,她在办公室、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一共备了四把,随时可以催促。她想让孩子们在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上与城市接轨,与现代社会接轨。

高三学生教室里,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摞了半米高的教材和习题集,桌子上几无空余。张桂梅环顾一周,告诉记者,这只是一个教室,其实还有一个“副教室”,里面放满了学生们的箱子,里面装的也是书。

背地里,学生们给张桂梅起了无数“绰号”。她自己都知道,掰着手指跟记者数,“大魔头”“半夜鸡叫”“容嬷嬷”……

“我们哪有什么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政府苦供。”张桂梅跟记者感慨,“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我们是用命换来的。”

张桂梅也不是只有看上去“冷酷”的一面,她的温情,是默默的。

2020年秋天,因为发现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买不起饮料,这位把工资卡交给福利院和女高财务共同使用、连好饭都舍不得吃的“老抠门”,居然拿出5000元,请全校学生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她想用这杯奶茶,维护每一个大山里女孩的自尊心。

她不允许别人用“贫困”来形容这些女孩,而是称她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越来越多人理解张桂梅。

许多学生家长回来找到她,心有余悸地表达感谢,幸亏当初听了张校长的话——有的家里面,两个姑娘都从这个学校毕业;有太多家庭,因为姑娘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如今盖上了大房子;有很多家长跟她说,共产党真好、政府真好……

“我们这个学校的存在本身,变成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大家心里明白,没有党和政府,这一切都不可能。”张桂梅说。

许多学生回来,想要看看张桂梅,都被她赶走了。她立了个规矩,走出学校以后不要回头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些年,学生们争气,当警察的、当老师的、当医生的很多,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也有去西藏当兵的,真切实现了张桂梅的期盼。

不少学生想反哺学校,比如捐出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学校。在认真讨论之后,张桂梅要求所有班主任群发通知,挣了钱就带给父母或者给家乡,不能给学校,学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

让张桂梅感动的是,有两个在西藏日喀则当兵的学生,不停地往学校打电话。张桂梅终于接通后,问她们是不是吃苦了才打电话来。结果两人回答,“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有苦吃”。那一刻张桂梅既难过又高兴,她觉得这些年的红色教育真的有了结果,孩子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继承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如今,张桂梅希望,能有更多城里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带来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想让孩子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完成多年以来未竟的心愿。

张桂梅多年未竟的心愿,是家访时一位山里老人跟她说的。老人说,听说最厉害的学校叫清华、北大,但咱山里人从没考上过,你能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弄进去一两个?张桂梅记得,自己答应得很轻松,如今时间过去七八年,老人都不在了,这个心愿却始终没有完成。

“我给老师们讲,我们一定要硬考进清华、北大,不要靠照顾。这届不行就下一届,完成大山里祖祖辈辈女孩子们没有做到的事。”张桂梅坚定地告诉记者。

直到如今,在云南大理的春天,每天一大早,张桂梅都会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灯点亮,然后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教室外,操场边的崖壁上,印着一个巨幅标语:“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

02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来源:中国青年报

显然,张文宏的舆论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其专业领域,早就成功“出圈”了。这段时间他在媒体流传的金句,不仅有关于疫情的专业判断,更有很多公共判断,比如给年轻人鼓劲说“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不行,完全是瞎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报考医学”。他力推分餐制,发出“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这个灵魂拷问,以张式锐评直言“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还有关于如何摆脱焦虑、应该读什么书、怎么吃早餐,等等,都提出了个人建议。

一般科学家和专家的媒体热度很少能超过一周,一般红人火几天后很快丑闻缠身声誉下降,出圈者很少有全身而退的,高出镜率往往尾随着高争议率。神一样存在的张文宏,正在打破这个舆论规律。当然,持续被关注,与疫情的绵延胶着有关,张文宏自己也说“哪天我消失在屏幕上,大家就觉得世界美好了”,但像这样持续成为焦点人物,成为权威、偶像被公众依赖和信赖,高出镜率下维持着高声誉,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是很了不起的。

我想,疫情完全结束后,张文宏也不会从媒体消失,而会成为一棵媒体常青树,一个在专业内外常能给舆论和社会贡献智慧的公众人物。第一,他经过了如此复杂疫情的考验,被证明是一个说话靠谱、值得信赖的医生,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有资本被公众信任——“信任”堪称当下舆论中最缺的公共资源。第二,专家也许很多,但能驾驭传播规律、善于在媒体上表达,并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专家并不多,同样的道理,张文宏知道以何种方式表达出来更能被接受,这种“善言”的专家肯定会成为媒体宠儿。

张文宏这样的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成为媒体明星,是公众之幸。这样的专业人士“出圈”,影响超出他的感染科圈子,也是社会之幸。对于张文宏最近的一些出圈判断,有人觉得“他是不是有点飘了”“能不能别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发言”,称“不要过度消费他”“专家不要不务正业”,等等,这种声音我不太赞同。专家影响出圈没什么不好,专业问题与公共问题之间没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壁垒,很多时候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张文宏有责任在更多公共问题上发出科学和理性的声音。

就拿分餐制这个话题来说,虽然也需要专业判断,但更是一个公共问题。其实,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素养,靠常识就能判断。媒体经常呼吁分餐,谈分餐的种种好处和不分餐的种种危害,但收效甚微,传统的惰性和日常的惯性阻碍着分餐文明的普及。张文宏那番关于“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的形象分析,对普及分餐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缺乏科学判断力、热衷于转发微信圈养生鸡汤的群体,张文宏的话尤其有用。子女的话不听,报上的科普文章不看,张文宏的话该信吧?这就是权威资源的重要。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在很多问题的判断上具备了获得信任的资本。

这种专家权威资源是当下舆论最缺少的,一切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后真相语境中,不管什么道理、什么常识、谁说了什么话,似乎都有一个力度相等、方向相反的东西可以抵消它。说某个东西好,必有人说“也有弊端”;说全球变暖,必有人说“也有相反证据”;说分餐制好,必有人大谈“不分餐也有很多好处啊”。似乎一切都是相对的,多元成了没有原则,“怎么都行”解构着科学精神,没有谁可以充当在某个问题上的判断权威。权威资源的缺乏,没有公认的权威裁决者、权威专家,使我们的舆论场上差不多每一个话题都处于撕裂和纷争局面,大家都以“你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说法”“你的说法并不比我更高明”的态度杠着。那些反科学的歪理邪说,反常识的养生鸡汤,割大众韭菜的“大数据骗局”,不正是借着权威的缺失才乘虚而入的?

这种语境下,尤其需要张文宏这样在特殊时期积累了权威形象的专家去普及被相对主义消解的常识,用权威的判断凝聚科学共识,在公共问题的讨论中传递科学精神。某种程度上,如钟南山一样,张文宏甚至已经成了某种凝聚共识度的一个符号,人们相信他的判断。专家甚至已被矮化和污名为“砖家”,这个社会并不缺专家,缺的是判断经受过考验的专家,在紧要关头敢下判断的专家,在危机中挺身而出的专家,以诚实可信的公共表达证明了自身可信赖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才有实力出圈的资本,也让公众对其出圈有足够的信赖。

不是经常有人拿科学家的热度跟明星比吗?甚至感慨“英雄枯骨无人问,明星家事天下知”。这不,终于有科学家和专家不断上热搜,热度超过小鲜肉了。这样的热搜让人感到温暖,也感到安心。(曹林)

03

让更多“苏炳添”走进校园(体坛观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薛原

发挥体教融合相关政策的作用,促进教育和体育资源的互通互融,更多“苏炳添”在赛场之外,也可以找到大展身手的舞台

在男子百米跑道上追风逐电的苏炳添,除了短跑运动员的身份,同时也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老师。近日,他回到校园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公开课,指导跑步练习。今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创造了9秒83的亚洲纪录,令人振奋不已。他的这堂公开课,主题就是让同学们体验一下,自己用9秒83能跑多少米。每个人跑的距离有长有短,而苏炳添除了耐心地辅导动作外,也和同学们分享,他是如何跑出9秒83的故事。

“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博尔特多跑7步。我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和别人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苏炳添并不例外。2019年,他受到腰伤和骨裂的困扰,也曾消沉过。最终,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出低谷。苏炳添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亚洲选手、中国选手可以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苏炳添回到暨南大学,将奥运选手的价值向课堂延伸,自然大受欢迎,100个听课名额“秒光”。奥运选手是很多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爱国精神、拼搏志气、精湛技艺,也是一种生动的教育形式。除了欣赏他们的赛场英姿,为他们呐喊助威,如何更好地发挥奥运选手的社会价值,特别是让体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多正能量,苏炳添的这堂公开课,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在训练之余,或退役之后,推动更多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为广大青少年传授运动专业技能,让他们感悟拼搏奋进的精神,还可以拓宽体育教育思路,丰富校园体育形式。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临近,“冰雪运动进校园”当下很受学生们欢迎。推广冰雪运动,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练和老师,目前的校园还相对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发挥体教融合相关政策的作用,促进教育和体育资源的互通互融,更多“苏炳添”在赛场之外,也可以找到大展身手的舞台。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9日14版)

04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一批重大成果(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涉及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生命科学、黑洞和太阳爆发等领域

2022年07月21日08:5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吴月辉

原标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一批重大成果(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核心阅读

空间引力波探测、微重力科学实验、黑洞爆发观测……“太极一号”“实践十号”“慧眼”3颗卫星的最新重大科学成果20日集中发布。

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以来,研制和发射的一系列科学卫星已取得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未来还将陆续发射空间科学卫星,持续探索浩瀚宇宙。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对“太极一号”“实践十号”“慧眼”3颗卫星的最新重大科学成果进行了集中发布。

此次发布的成果来自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和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涉及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目标研究及其关键技术验证、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黑洞和太阳爆发等领域。这3颗卫星均由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部署。

“太极一号”

可更快更准定位引力波波源位置

“太极一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于2019年8月3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2020年1月完成在轨交付。

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极一号”已圆满完成全部预设实验任务,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完成了国际首次微牛量级射频离子和霍尔两种类型电微推技术的全部性能验证,并率先实现了我国两种无拖曳控制技术的突破,达到我国最高水平。

中科院院士、“太极一号”首席科学家吴岳良介绍:“这些指标的实现验证了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技术的可行性,迈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第一步,为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极一号”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利用“太极—LISA”进行联网观测的建议,有望将哈勃常数的准确度提高到5‰,可对引力波波源的位置进行更快更准的定位,提升精度达4个量级。

“实践十号”

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胚胎太空发育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进程的加速和深入,哺乳动物能否在太空完成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