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创新联盟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新_第1页
大教育创新联盟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新_第2页
大教育创新联盟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新_第3页
大教育创新联盟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新_第4页
大教育创新联盟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大教育全国创新联盟2020届高三后期精准备考指导意见一、研究高考评价体系把握命题改革方向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版),重新表述和阐释了“一核四层四翼”,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同时,《中国考试》杂志发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各学科秘书署名的系列文章: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分别从“功能定位”“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问题情境是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转变。(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全方位、系统化的阐释了“为什么考”的问题。1.立德树人。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2.服务选才。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高校选才这一基本功能,高考要为国家和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高考要紧密围绕科学选才、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高考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适宜的考试区分度,促进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3.引导教学。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通过考试改革对接高中育人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并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推进,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立德树人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二)四层——高考考查内容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是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1.核心价值。是指高校新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高校新生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高校新生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的范畴。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高校新生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其中“健康情感”包含了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2.学科素养。是指高校新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合理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包括“学习掌握(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实践探索(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思维方法(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3.关键能力。是指高校新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一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二是已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三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实践操作能力群。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思维认知能力群。是学习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4.必备知识。是指高校新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必备知识也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是学习高校课程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即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基本事实、概念、原理、技术与方法。(三)四翼——高考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表达了“怎么考”的问题。1.基础性。是指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主干内容,具备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具备进入高校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它要求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考生应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进行测量与评价。2.综合性。要求对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向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网络;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了解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是紧密相连、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综合性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学科知识、能力内部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体现对考生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的测量与评价。3.应用性。学以致用,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对考生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试题广泛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新成果和新事物。4.创新性。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考生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四)情境——高考考查载体情境是高考命题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1.问题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根据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内容的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而情境活动也同样是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形式进行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2.情境分类。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两类。“生活实践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学习探索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高考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回归人类知识生产过程的本源,还原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符合人类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规律,为解决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3.情境活动分层。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活动可分为“简单情境活动”和“复杂情境活动”两个层次。在简单情境活动中,需要启动的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通过这类情境测评出的是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复杂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该类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从而发挥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4.情境和四层、四翼的关系。高考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活动来考查学生在“四层”内容上的表现水平。命题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情境,发挥不同水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功能,共同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简单的情境活动即考查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情境活动,主要对应“四翼”中的基础性要求,也包括一定程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综合素质,即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体现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5.情境的命题运用。基于“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的关系,高考命题应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性为主的试题。在命制试题时,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二是综合性为主的试题。高考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在命制试题时,根据考查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由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三是应用性为主的试题。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体现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四是创新性为主的试题。创新性试题的命制,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进行编拟,使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此类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新规律、研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为制定新政策、开拓新领域提供支撑的能力。总体而言,这种类型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创新性”。在命题层面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拘泥于教科书,避开教材现成结论,深入挖掘学科内涵,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2020年高考命题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积极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拓展考查视野,突出立德树人,辐射体、美、劳诸要素,以充分发挥高考引领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高考命题改革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优化考试内容,强化育人和选拔功能,给中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习惯带来强有力冲击,导致“死记硬背”基本失灵,“题海战术”也日益失去往日的效力,使多年以来备受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大为减弱。然而,高中教学要想扭转“盲目备考”“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就得认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等有关权威文件,研究高考命题改革趋势和特点,深入分析评价高考试题的功能质量,领会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设计思路,认识和把握命题规律,进而反思自身教学和管理存在问题与不足,变革教学和优化管理,由盲目备考转向精准备考。二、明确高考目标转变备考观念(一)明确高考目标充分利用“期待效应”,根据前两次重要考试成绩适当放大一本临界生(边缘生)和本科临界生范围,确定保底目标和理想目标。在学校总目标坚持一本上线人数倍增(或上线率提高10%左右)和本科上线率增长不低于10%的框架下,将班级高考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高考总分和学科成绩的具体提分目标。(二)转变教学和备考观念转变观念是改变备考复习“高耗低效”的必要前提。1.由“全面覆盖”转向“精简内容”高考命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由考查“基础知识”转向考查“必备知识”即学习高校课程必备的知识。这就必须摒弃“全面覆盖、面面俱到、盲目备考”的习惯,大胆删减和淡化与高校课程内容无关的内容,采取“精简内容、高效复习、精准备考”的策略,变“高耗低效”为“高效低耗”。2.由“简单重复”转向“温故知新”复习的功能是“温故知新”。高考的起点是对考查内容的深度理解。因此,二轮复习过程切忌“简单重复”,要在重点内容上做到深度理解,体现“温故知新”。高效率的复习是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引领旧知识的复习,利用新问题深化旧知识的理解。“新”有三个层次: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拓展知识是深化理解的铺垫;深化理解是提升能力的前提;提升能力是备考复习的升华。3.由“拘泥教材”转向“整合教材”高考复习的基本依据是考试大纲(2019年考纲事实上仍然有效)。模块分割、支离破碎是现行高中教材的突出缺陷。各科高考试题都突出了对知识之间甚至学科之间内在关联的考查,反映了命题专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构。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各学科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需要根据高考实际,打破现行教材的体系,甚至打破必修选修界限,整合教材内容,重构学科体系。4.由“统一标准”转向“分层要求”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水平不同,决定了升学目标的差异。由此不同层次学生复习内容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备考复习要实施分层策略,从“一刀切”转向分层要求,对不同升学目标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精简要求,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理科为例:尖子生——双一流大学——掌握90%左右;优等生——超过一本线——学透75%左右;学困生——突破二本线——学好65%左右。5.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学习说到底都是自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强化应用训练,实现导学用合一。导:教师引领指导。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基础确定复习目标和内容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导学提纲或复习清单,强化激情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是主动学习。学生按照导学提纲或复习清单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化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交流;积极尝试异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用:学生应用练习。学以致用,习题训练就是应用性学习。备课组根据“命题细目表”精心选题组卷,充分利用自习课时间,及时进行大题量限时训练。三、优化复习过程做实精准备考(一)科学规划复习过程,优化复习功能●寒假期间:延长的假期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⑴根据二轮复习内容优化方案,安排复习进度和限时训练。建议上午集中上课,下午限时训练,晚上自主预习。⑵教师集中讲课,不如定时答疑。⑶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竞赛活动,强化评价激励。⑷每位学生都要完成错题重做,消灭第一轮复习出现的错题,确保错题清零。复学后学校第一时间组织错题清零的验收考试。●第二轮复习:2个月(2月上旬~4月上旬)主要功能是知识整合,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专题整合,完善知识体系;加强专题限时训练,深化理解,提升能力。以专题知识为主线,以高频考点为重点,注重专题的横向联系,深化理解,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强化大题量专题限时训练,有效提高答卷速度,着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落实错题重做。专题限时训练与专题复习相对应,尽量不做全覆盖的综合卷,若做综合卷,其考查范围应与同期复习内容保持一致。●第三轮复习:1个半月(4月中旬~5月下旬)主要功能是组合训练,提升能力。综合考试、单题突破、真题再练、错题重做等方式合理搭配、交叉进行,全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考练:合理控制密度,3天一次(1天复习,1天考试,1天讲评);或与单题突破交叉进行。单题突破:按照试卷结构,逐题选编题目集中训练。真题再练:综合考试和单题突破的试卷要优先选编经典真题。错题重做:每周或10天左右集中进行一次,确保错题清零。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主动舍弃难题、偏题。●第四轮复习:2周(5月下旬~6月初)主要功能是考前保温。适度考练,心理调适,查漏补缺,回归体系。可组织12次适应性模拟考试。做好查漏补缺、错题再做和心理调适;系统梳理一遍课本的考点,编制知识结构图表或思维导图,重构和回归知识体系。第三轮、第四轮复习都不是冲刺阶段,真正的冲刺是在高考考场上。(二)强化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提升高考成绩是一把手工程,校长要靠上去,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参加年级会商会,每周观课评课,每天和进步生一起就餐激励,校长接待日优先和高三学生谈话,等等。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大胆实施“倍增计划”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如果按照入出口成绩评价,绝大多数生源优良的学校都比不过生源薄弱学校。究其原因,正是“期待效应”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管理和教学都要自觉、充分利用“期待效应”,大胆实施“倍增计划”,大幅度提高升学目标。要始终高度关注和期待线下30~50分以内的边缘生(临界生)和班级后10名学生,不断为其打气、鼓劲,使其增强信心。2.用好高考真题,领会命题立意,熟悉命题思路由于全国卷高考试题主要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命题组集体命制,只有高考真题的命题立意、思路、风格、特点最接近新的高考题。因此“高考真题是最好的习题”,利用典型的高考真题进行训练是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要指导学生解析、讲解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和考查意图。通过真题讲解能使学生深化对高考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新的高考题。3.科学使用“试卷细目表”,积极尝试“一卷两考”考试训练的一个消极功能,就是总在打击多数学生信心。每次考试训练之前,根据试卷编制出《双向细目表》,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试卷的“细目表”进行复习,就能改变被动复习状况,使复习指向明确,能大范围提高考练效果、不断增强学生信心。对学习困难学生可在使用细目表的基础上,采取“开卷练闭卷考”即“一卷两考”的策略,辅之以小组“捆绑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4.针对高考阅卷现状,优化答卷策略与技巧教师要从命题专家的角度对待教学;学生要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考虑答卷。(1)快速审题技巧。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成正相关,要加强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训练。坚持大题量限时训练,客观上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审题能力。(2)选择题答题技巧。任何高难度选择题都有猜对答案的几率。各科选择题的题干(或情境材料)与正确选项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猜对答案的技巧就是根据选项和题干的逻辑关系做出推断。(3)综合题答题技巧。主观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答给阅卷教师看的,要根据阅卷心理解答问题和书写答案。“化整为零”是解答综合题的一个重要策略。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文字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行楷化);套路模板化;表述专业化;答案要点化(步骤完整化);要点序号化。5.调整试卷讲评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讲试卷讲评课是备考复习过程最为重要的课型,是通过考试诊断找出学习缺陷与失误,并加以矫正、改进和提高的关键环节。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试卷讲评课要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每题必讲、简单对答案等十分低效的做法,由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讲。(1)明确任务。教师确定重点讲评题目,分配给全班学生进行讲评准备,每人至少准备1题。其中容易题和高考不可能考的题目,没有必要讲评。(2)分头备课。教师精心选择一组变式题或同类题,以备课堂训练使用;学生各自写出所讲题目的讲评提纲,主要包括该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立意和解答思路。(3)课堂讲评。先小组内讲评,再全班交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言,一人讲解,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完善或纠错质疑;教师点评时以鼓励为主,注重激励,注意答题方法和技巧的点拨指导。学生讲评要做到声音洪亮,语言简洁。要限定各题讲评时间,确保讲评在一节课内完成。(4)变式训练。试题讲评完毕,即时安排变式练习或巩固训练。通过变式练习,检验讲评效果,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巩固提高的目的。(5)课堂小结。应由学生完成。主要是总结本次讲评课的主要成效和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加强考试评价,落实矫正改进检测考试一直是我们检验教学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但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它的主要功能。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考试评价具有导向、反馈、强化、训练、排序、奖惩、试误、矫正、改进等多种功能,其中矫正与改进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因此,考试训练后的试题分析评价和矫正改进,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优化训练效果、实现复习目标最为重要的一步。每次考试或试卷训练后,要让学生对自己答卷的失误丢分及其原因做出具体分析总结,教师在梳理归纳学生失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难点评析,组织错题重做和变式训练,以达到矫正改进、错题清零的目的。四、强化教学管理,推进教学协作(一)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成绩的有效途径,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措施。集体备课能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经验、水平和能力的两次“转化”:由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再由群体优势转化为个体优势。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两个半天,最好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做到一天一研或一课一研。集体备课的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工协作、集思广益,完成导学提纲和检测卷的编制。内容要求主要包含:●拟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确定主题主线,提炼重点难点;●梳理知识要点,整合知识结构;●提出关键问题,精选例题习题;●构思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二)优化自习功能自习课一直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软肋通常是,要么教师占用自习课讲课,剥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