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1.商朝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政治事务占卜的结果。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这反映出商代政治的一大特点是()A.商代人很迷信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神权至上2.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面临着重新建国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还要“移风易俗”地重建社会秩序。这说明分封制()A.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B.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 C.有利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周王朝的实力3.在传统节日——春节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4.(2分)下表为不同年代有关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年代记述赵寰子二十三年(前453年)“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楚宜王九年(前361年)张仪言:“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燕将秦开驱逐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A.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B.为巩固边防需要而建立郡 C.燕是设置郡最晚的诸侯国 D.秦国助楚国与燕国设置郡5.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主要体现了()A.皇权专制 B.皇帝独尊 C.皇位世袭 D.君权神授6.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7.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A.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使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导致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8.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9.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但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A.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 B.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 D.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中央集权10.明太祖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和明太祖一样辛劳B.废除丞相是明太祖过分辛苦的直接原因 C.明太祖的叙述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明太祖的诗体现出古代“百僚”的重要作用11.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这说明内阁的出现()A.弥补了明太祖废除宰相带来的弊端 B.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削弱 C.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12.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设左右侍郎。至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出现意见分歧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A.六部成为权力中枢 B.尚书行政职能减弱 C.丞相职位分置多人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13.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统计人数表。据此推知,军机处()皇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军机大臣人数60%时间6至7人88%以上时间4至6人5﹣6人76.5%时间4至6人A.机构健全 B.精干高效 C.权力扩大 D.决策开放14.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条款,他一想到一群外国人长期进驻北京、朝政受到洋人控制就如坐针毡。据此判断清政府()A.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 D.极力维护国家主权15.甲午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瓜分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 B.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华手段 C.门户开放政策已开始推行 D.瓜分中国成为列强间的共识16.梁启超认为:“中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谓之天下,而后谓之国也,……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自甲午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材料旨在说明()A.梁启超的爱国主义具有理性色彩 B.甲午战争推动了国家意识的觉醒 C.维新派较早认识到民族独立的意义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17.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推广教育经验 C.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推行社会教育18.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从“公审蒋介石”的宣传口号中冷静过来,并确立“联蒋抗日”的方针,且对国民党的斗争口号集中在国民党内的亲日派身上;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视蒋介石为合作对象,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举措()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19.《御制千字诏》是太平天国广泛使用的儿童教育教材,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以民间耳熟能详的典故、故事讲道理。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关注自然与社会科学教育 C.主张完善地方基础教育体系 D.打破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20.1912年,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当时有“次长内阁”之称。由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A.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同盟会成员 B.大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名无实 C.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 D.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21.民国时期有人评论说:“当时,约法之起草者以国体改号共和,于是其所取法之国非美则法。彼二国国情风俗合于我否?不问也!彼二国之得失,不问也!……总求思所以束缚袁氏之法,总求袁氏就总统之后为监印官,为木偶而已。”该评论认为《临时约法》()A.引入了西方政治的先进理念 B.因人设法且未考虑其可行性 C.有效地限制了袁世凯的专权 D.表达了对孙中山的理解同情22.1920年,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社会遂蒙极大之影响。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无可疑也。这表明()A.孙中山决计要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 B.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主力军作用 C.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孙中山已认识到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23.1927年2月至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成为打击反动势力的重要力量。该现象()A.表明工农运动发展迅速 B.有利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源于国共密切的合作 D.发生在反革命政变之后24.下表是中共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表,这反映了()时间党员总人数工人党员(%)农民党员(%)1927年4月中共五大57967人50.818.71928年6月中共六大40000多人1076A.国民革命的开展 B.共产国际的要求 C.革命任务的变化 D.土地革命的进行25.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是()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26.对于1954年宪法,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宪法了。这部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这表明()A.宪法由中国共产党制定 B.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C.我国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D.宪法具有广泛的民主性27.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记者奥林娜•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时问:中国以后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式的悲剧出现?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8.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 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29.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腾飞,特别是生产总值、财政收人、居民收入等皆有明显的增长。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B.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 C.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D.“一个中国”成为国际共识30.据统计,2017年台湾赴大陆人数为587万人次,2018年达到614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人数同期分别为291万人次和292万人次。这说明()A.“一国两制”影响深远 B.海峡两岸交流的加强 C.两岸“三通”开始实现 D.祖国统一成为共识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31题22分,32题18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6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8分)32.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为此次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战场也被称为东方主战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习近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商代的政治特点。【解答】A.回答“反映”的题型主要是从本质入手,而本项的说法是表面的现象,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排除;C.根据“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可以看出商代有事必卜,所以得出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故正确;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至上,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的关键是对“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的解读,难度系数中等。2.【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是:还要“移风易俗”地重建社会秩序。【解答】诸侯重新建“国”,不能体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排除A。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排除B。依据材料“还要‘移风易俗’地重建社会秩序”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C正确。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概括材料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联系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珍惜亲情,尊宗敬祖密切相关,故B正确;分封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权力,与题干中的传统节日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实行的削弱相权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解答】从材料数据看,赵国、燕国和楚国最初都在边境地区设置郡一级的行政区划,说明有巩固边防的作用,B正确;A错在普遍,排除;材料无法得出燕是设置郡最晚的国家,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5.【分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解答】材料“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等信息体现了皇帝特殊的身份,是“皇帝独尊”的表现,故B正确。A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君权神授”有董仲舒首先提出,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朝议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和汉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A.秦汉时期的重大政治事情,不是由大家决议,大臣们只有讨论的权利并没有形成最终的决策权。B.材料不是强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而是反映出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形成决策。C.材料没有反映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群成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个人专断的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是“唐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秉笔宰相由固定专人转换为轮换机制,这有利于皇帝对政务的控制,进而加强皇权,C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排除;中枢决策中心未发生转移,D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演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中避讳考生与考官的“别试”,对考生信息密封“以免考官徇私”的”弥封“以及对受任贡举的“锁院”制度,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其目的是保证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性,故B正确;材料中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故C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防弊措施流于形式说法错误,故D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科举制自隋唐形成后,为保证考试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在考试形式上日趋严密,其考试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9.【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解答】依据材料“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知C合题意,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节制,故排除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解答】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故B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1.【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朝的内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的诏令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说明皇帝与内阁之间互相牵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A项废除丞相的弊端信息,故A排除;内阁的设立本身是皇权加强的标志,故B排除;内阁设立是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与民主政治发展不符,故D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准确掌握明朝内阁的知识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的作用。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出现意见分歧则由皇帝裁决”。【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出现意见分歧则由皇帝裁决”等信息体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步强化,故D正确。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不是权力中枢,故排除A。尚书权力被分化,但是行政职能不一定减弱,故排除B。C项与材料中的“废丞相”不符,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3.【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点。【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军机大臣人员设置大多不超过七人,这反映出军机处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的特征,故B正确;军机处人员设置不能说明其机构健全,排除A;军机处设立,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权力扩大,决策开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军机大臣人员设置来分析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和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对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难以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作祟,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平等外交意识;B.材料体现不出民族观念;C.材料信息看不出咸丰皇帝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D.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维护到国家的主权。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结成了侵略中国的联盟,对华大肆进行资本输出,材料没有强调,列强的利益是一致的;B.从材料中“与英、德、日集团争夺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瓜分贷款份额“,明显可以看出都是对华进行资本输出,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C.门户开放的政策材料看不出来;D.从材料中只能看出要瓜分贷款份额,看不出瓜分中国。故选:B。【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答】从材料中“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对国家的认知明显加强了,反映出甲午战争推动了国家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A、C、D答案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C、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7.【分析】本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侵华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泯灭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消灭整个民族。【解答】根据题干“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可知,日军在青岛推行奴化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加速消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而不是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材料“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反映日军推行文化侵略政策,而不是推广教育经验和社会教育,故BD项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结合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侵华罪行来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分析理解能力。18.【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联蒋抗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等。【解答】A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国民革命在1927年基本结束,故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时,国内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明显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故C正确。当时主要的和国民党合作抗日,故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的内容;B.从材料“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非常关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教育;C.材料没有涉及到完善教育体系;D.打破传统儒学统治地位,材料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0.【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考查南京临时政府中央机构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可知,A项错误。依据材料“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可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南京临时政府中央机构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1.【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关键信息有“彼二国国情风俗合于我否?不问也!彼二国之得失,不问也”等。【解答】题干“彼二国国情风俗合于我否?不问也!彼二国之得失,不问也”体现《临时约法》引进西方制度的盲目性;题干也“总求思所以束缚袁氏之法,总求袁氏就总统之后为监印官,为木偶而已”体现对袁世凯限制的盲目性,说明《临时约法》未考虑其可行性,故B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不合史实,排除。D说法片面,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2.【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解答】依据材料“社会遂蒙极大之影响。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无可疑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C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主旨是强调五四运动的影响,故排除B。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特点来分析。【解答】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农民运动的发展。B.材料反映的是大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工会组织得到了迅速壮大,成为重要的革命力量,工人力量的壮大进一步促进了北伐的迅速发展,有力的保障了北伐的胜利进军。C.1927年国共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缝,国共合作即将失败,工人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北伐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D.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是在1927年4月份。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国共双方关系发展的特点。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减少,党员中的农民比例大幅度上升,工人比例下降,结合时间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土地革命,选项D正确;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共产国际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这显然与农民党员数量增加不符,排除B;中共的革命任务并未改变,排除C。故选:D。【点评】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和党员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5.【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解答】1948年9月解放战争态势已经较为明了,七届二中全会时期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此时强调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意在为即将建立的全国政权吸收行政管理人才,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故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故此举目的不在于认识革命的艰巨性,排除A。吸收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干部,这类人军事方面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故其目的不是争取解放战争迅速胜利,C排除。“一五计划”是在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并且经济得到恢复后实施的,此时尚未建立政权,D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解答】从材料中的“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故选D项。宪法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但不是由中国共产党制定,故A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我国实行代议制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故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的过程和教训来分析。【解答】A.文革时期并没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B.文革时期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思想。C.文革是中国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了中国的法治,由于民族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所以导致了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错误,要避免文革时期组件错误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要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从文革中直接得出的教训。D.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破坏和践踏,所以文革结束以后首先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文革爆发的原因,其次,要搞清楚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28.【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结合题干“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建国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历经重重阻碍,在新时期不断丰富完善,推进我国进入“民法典时代”,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以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进程,排除A项;我国法律体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并未建成体系,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实现小康社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本题掌握我国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背景及历程进行分析解答。29.【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一国两制对澳门回归的影响分析。【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故A项正确。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关系不大,故B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与财务稳健性:行业分析与风险应对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系统互联互通标准下的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性产业链价值研究报告
- 砍伐林木合同转让协议书
- 机关文明健康协议书模板
- 糖尿病健康管理合同协议
- 研发写字楼租赁合同范本
- 船坞甲板加工合同协议书
- 电梯销售合同终止协议书
- 独栋办公楼租赁合同范本
- 理发店合伙合同协议模板
- 乡镇机关保密管理制度
- 孕产妇门诊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河北物理真题+解析在卷尾
- 【正版授权】 IEC 60155:1993/AMD2:2006 FR-D Amendment 2 - Glow-starters for fluorescent lamps
- 新员工入职廉洁从业教育培训
- 2025年重庆市九年级中考英语试卷(真题+答案)
- pmc计划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T/CGAS 026.2-2023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规范第2部分:平台建设
- T/CAQI 96-2019产品质量鉴定程序规范总则
- 2025年客运车辆驾驶员(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虚拟电厂在分布式能源管理中的应用机制与互动模式研究综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