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中国古代文学201011126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32学时(课堂讲授26学时,实验实践6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2》是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属性为理论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段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秦汉段两个板块。本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秦汉时古代文学发展轨迹与演变规律、掌握秦汉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潮与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提高古代文学的审美鉴赏和模拟写作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课程目的与任务(1)了解中国秦汉时期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及演变规律,掌握所讲授的重点作家的生平与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2)熟读、背诵秦汉时期经典文学作品,在吟诵中体会汉代文学宏大的气概、熟悉汉赋文体的特点、汉赋的发展轨迹及汉赋兴起的外部与内部原因;熟悉汉代的论说文代表篇目,学习其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提高审美鉴赏与理性思考能力。(3)通过对汉代经典篇目的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古文功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4)尝试运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和西方文艺学、美学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独立地分析评价古代的作家作品,理解和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秦汉文学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秦汉文学的概况.2.使学生初步了解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3.使学生初步了解汉代文学的地位和成就.二、教学内容:1.李斯是秦代唯一有成就的作家。2.汉代文学、尤其是汉赋带有鲜明的大一统时代的特点。3.两汉在文学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地位,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4.儒家文艺思想在汉代占主要地位。第二章汉代论说散文(4学时讲授2学时实践2学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汉代论说文的代表篇目。2.使学生了解汉代论说文的大致发展轨迹。3.引导学生思考论说文与现代申论写作的联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一、西汉前期的论说散文1.朝廷作家(1)陆贾的《新语》首开对亡秦教训的总结(2)贾谊的《过秦论》在汉初成就最高2.藩国作家(1)枚乘和邹阳(2)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的《淮南子》内容宏博、文风闳丽。实践课(2学时):讨论:西汉的论说文与今天的申论有何联系?学好论说文是否有助于申论的写作?我们能否尝试就某一社会现象作一定调查了解,写一篇论说文?第二节一、西汉中期,散文创作的新倾向1.出现了一批直接为朝廷歌功颂德的作品,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难蜀父老》。2.出现了一些感慨不遇、抒写牢骚不平的作品。(1)东方朔《答客难》(2)司马迁《报任安书》3.出现了一种典雅醇厚、带有浓厚经学气的儒者之文。董仲舒《贤良对策》二、西汉中期的抒情之文。三、西汉中期的政论文:桓宽《盐铁论》第三节一、西汉后期,议政之文染上经学色彩二、西汉后期的重要论说文(一)杨雄《太玄》、《法言》(二)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第四节一、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1.冯衍2.桓谈二、王充的《论衡》1.《论衡》带有强烈的求实精神2.《论衡》充满了怀疑、批判精神3.《论衡》鲜明的体现了王充崇尚真美的创作思想。第五节一、东汉后期论说文的新特点1.文章的批判性加强了,愤世嫉俗的色彩更浓了2.文中表现的人生追求更加多样化、具体化3.文章重视骈偶和辞藻的倾向更为突出。选讲篇目《过秦论》、《报任安书》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8学时讲授7学时实践1学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发奋著书”的心路历程及其写作宗旨。2.使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及其在历史、文学方面的成就。3.使学生熟读、理解《李将军列传》等名篇。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一、司马迁的生平1.司马迁家族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2.司马迁从小跟随名师治学。后又多次远游,为写作《史记》奠定基础。二、《史记》的创作1.司马迁立志继承父亲完成一部历史著作的遗愿。2.司马迁由于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继续发愤著书。第二节一、《史记》的内容1.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共130篇。2.《史记》包括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二、《史记》的体例1.《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著先例。(1)本纪以王朝和帝王的更替为线索,按年代记载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2)世家记载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3)列传是各种人物传记。2.《史记》之后,我国历代的正史基本都沿用了司马迁开创的体例。三、《史记》多方面的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1.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认为社会的变动、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2.司马迁非常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司马迁非常鲜明的思想倾向。4.在政治上,司马迁主张德治仁政,反对暴政。5.《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独立思考与大胆实录的精神。第三节一、《史记》的文学成就: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1.结合具体篇目《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分析司马迁精心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而不是平铺直叙罗列人物生平(1)善于在情节发展中,通过任务自身的语言、行动展示其性格特征。(2).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轶事来刻画人物。2.《史记》的叙事十分精彩生动。(1)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设置悬念,制造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2)《史记》中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在描写场面时,往往用重笔浓墨去渲染气氛,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史记》的语言既平易朴素,又丰富多彩、准确生动(1)《史记》叙述语言雄浑朴茂,感情色彩浓厚,富于节奏美和气势美。(2)《史记》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情态。二、《史记》的影响1.《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臯。2.《史记》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3.《史记》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课堂实践(1学时):以《鸿门宴》为基础,讨论刘邦为何会胜,项羽为何会败,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选讲篇目《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第四章《汉书》和东汉史传散文(4学时讲授3学时实践1学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内容体例。2.了解《汉书》的写作特点。3.了解其他史传散文。4.引导学生讨论《史记》与《汉书》之异同。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一、班固的生平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正值东汉前期安定昌盛之世。2.班固出身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及史学思想影响。二、班固的创作:1.《汉书》的创作(1)班固的父亲班彪有志于史学,曾续补《史记》(2)班彪死后,班固决心继续修史,并得到朝廷的认可(3)班固死后,班昭与马续完成《汉书》的编写。2.班固的其他作品(1)《奏记东平王苍》(2)《两都赋》、《答宾戏》、《典引》第二节一、《汉书》的内容1.《汉书》记事从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载229年的历史。2.全书包括本纪12便、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二、《汉书》体例上的特点。1.体制上将“世家”并入“列传”。2.将个别本纪、世家改为传。3.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并增加到十篇。(1)根据刘歆《七略》创立《艺文志》(2)根据《尚书·禹贡》创立《地理志》三、《汉书》的思想特征1.更多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来记载历史、评论是非。高度评价汉朝的历史地位,热情赞颂为汉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皇帝和大臣。2.注重表现节义操守、品德突出、特立独行的人物,篇目《苏武传》。第三节一、《汉书》的写作特点1.继承《史记》在叙事中注重刻画人物的传统(1)常通过富于个性特征的行动和语言凸显主人公的思想品质。(2)通过具体而微的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再现人物的个性、神情、心理。2.叙事上,通过平实细密的叙述再现历史风貌,比《史记》带有更多的学术性3.语言比《史记》更为简洁整饬实践课(1学时):自己选定篇目,分析讨论《史记》、《汉书》的不同,并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二、《汉书》的影响:被当作古文写作的典范。选讲篇目《苏武传》第四节一、刘向的史传散文:1.《新序》2.《说苑》3.《列女传》二、范晔的《吴越春秋》三、袁康的《越绝书》。第五章汉赋(9学时讲授8学时实践1学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赋的名称和起源。2.使学生了解汉代散体赋的兴盛和发展并学习代表篇目。3.使学生了解汉代骚体赋的概况并学习代表篇目。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一、赋的名称1.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1)宋玉《风赋》(2)荀子《赋篇》2.汉代人用“不歌而诵谓之赋”来解释赋体二、赋体的起源1.散体赋的起源(1)最早的散体赋可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2)《战国策》文章的结构和辞采初具赋的特点。(3)《庄子》中寓言采用虚构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议论和描写的形式已具备了散体赋的雏形(4)楚辞作品词富丽的辞采、踵事增华的描写启迪的散体赋的语言风格。2.骚体赋的起源:来源于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第二节一、汉代散体赋的兴盛1.《七发》是汉代散体赋形成的标志性作品。2.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汉代散体赋的代表作品二、散体赋的特点:1.体制上,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来展开文章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的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1)在空间的无限延伸中去表现客观对象的宏伟广阔、不可穷尽。(2)对事物的品类进行穷尽式的罗列,以表现物类之繁盛。(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穷形尽相的表现事物的各种不同形态。(4)追求至高至美的境界第三节一、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叶的其他赋家1.杨雄《蜀都赋》、《甘泉》、《羽猎》、《长杨》2.班固《两都赋》,明确以颂美为创作目的的作品。3.张衡《二京赋》,更为广泛的描写了汉代的城市生活、风俗民情。二、汉大赋的得失实践课(1学时):讨论:你喜欢汉大赋吗,为什么?学生先讨论,最后加以引导总结。汉大赋的缺点:1.一昧对客观对象进行铺陈描写,很少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受。2.一律采用主客问答和层层排比,有呆板少变之嫌。3.赋中爱用奇词僻句,容易给人嚼蜡之感,三、汉大赋的意义1.作为大汉文学的代表。描写了中华民族大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各个领域开拓进取的业绩,歌颂了国家的强盛统一。2.描写了疆土的辽阔,山川的富饶、都市的繁华、宫苑的壮丽以及田猎、歌舞、音乐、杂技、车马、服饰等丰富多彩的对象,扩大了古代文学的题材领域。3.在表现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给后人提供了经验4汉大赋非常讲究形式美,这对于古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对文学脱离学术走向独立,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节一、汉代骚体赋1.西汉前期的骚体赋(1)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2)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二)西汉后期的骚体赋:杨雄《太玄赋》、《逐贫赋》2.东汉骚体赋:(1)冯衍《显志赋》;(2)张衡《归田赋》(3)蔡邕《述行赋》、《青衣赋》、《协和婚赋》选讲篇目《鵩鸟赋》、《七发》、《子虚赋》、第六章汉代诗歌(5学时讲授4学时实践1学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汉代乐府诗的分类、内容及艺术成就。2.使学生了解汉代的楚歌和四言诗。3.使学生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成就。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一、“乐府”意义的变化二、汉代乐府诗的内容1.战争徭役诗2.反应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3.爱情婚姻诗4表现享乐生活的诗歌5.游仙诗第二节一、汉代乐府诗的艺术成就1.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叙事性(1)或以第三人称的方式铺叙故事(2)或通过主人公自述表现生活场面和细节(3)或在人物对话中展示一定的情节。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表现其性情。3.汉乐府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4汉乐府形式自由灵活,篇章句式变化多样二、汉乐府成就最高的作品:《孔雀东南飞》1.诗中叙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悲剧,情节曲折,矛盾尖锐复杂2.诗中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3.诗歌在叙事中带有浓郁的抒情性4.诗歌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浪漫色彩。三、汉代乐府诗的地位1.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史上影响深远2.大大发展了我国的叙事诗,以下种种为后代作家继承和借鉴(1)以事成篇、即事见义的表现方式(2)叙事写人的技巧3.汉乐府的诗体形式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选讲篇目《战城南》、《东门行》、《孤儿行》、《焦仲卿妻》实践课(1学时):讨论:汉代乐府诗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三节一、汉代的楚歌:1.楚歌是不入乐的徒歌,主要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2.西汉的楚歌(1)项羽《垓下歌》(2)刘邦《大风歌》(3)刘彻《秋风辞》3.东汉的楚歌(1)梁鸿《五噫歌》(2)张衡《四愁诗》二、汉代文人的四言诗:1.韦孟(1)《讽谏诗》(2)《在邹诗》2.傅毅《迪志诗》3.张衡《怨诗》选讲篇目《四愁诗》第四节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古诗十九首”这一名称的由来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普遍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具体内容如下:(1)生命短促、人生如寄。(2)漂泊之苦,思乡之切(3)感慨知音难遇、抱怨朋友无情。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显著的抒情性(1)诗歌的重心重在抒写人生感受。因而具有超越时空和具体人事的普遍性的特点。(2)善于从日常习见的题材中引发出人生哲理,善于在表达普通的情感体验时提炼出耐人寻味的名句。2.语言风格(1)善于采撷、提炼口语、俗语入诗。(2)语言又融汇了不少《诗经》、楚辞中的词句(3)风格既浅近自然,如话家常,又有典雅美,富于表现力。三、汉代文人五言诗1.班固《咏史》是现存在早的文人五言诗2.其他文人五言诗:(1)张衡《同声歌》(2)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3)秦嘉、徐淑的《赠答诗》选讲篇目《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重点把握、以点带面”式、“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探究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教学组织形式可采用单班教学、及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3.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充实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网络教学优化教学环节,在课外实现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和指导,采用网上问题答疑与辅导。建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料信息库,包括电子教案、试题库、相关信息资料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古代文学学习的视域。四、课程考核方式1.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三个方面,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核:本学期的考核方式为技能考试,具体内容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占课程成绩的60%。五、其他(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本学期两次作业,重在培养实践能力。第一次作业模拟汉大赋的体制、句式、写一篇赋体文字。第二次作业,在学完《古诗十九首》之后,模拟其内容、风格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