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11)()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2020年3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
拱手礼(节选)
曲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舀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述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咆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咆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3)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鹭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
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于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禹要严加防范。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②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
(5)“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述了虞诩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①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2)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述目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2)《沁园春长沙》中,写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_______,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_______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
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千年雕琢之神奇相_______,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遒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瀚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_______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肢解匹敌挥洒自如
B.柳暗花明肢解媲美挥毫泼墨
C.峰回路转分解媲美挥洒自如
D.柳暗花明分解匹敌挥毫泼墨
(2)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B.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C.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D.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要想回答这一问题,①。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两个阶段: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②;然后在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完成了碳的释放。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大气吸收的极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体验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C。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2020年3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
拱手礼(节选)
曲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1)B.“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措施的一部分,如材料一“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
(2)C.“不能依据规定评判”错,材料三为“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
(3)C.公交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证明材料三观点“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4)材料二第一段首先论述握手礼的“七累”,第二段提出观点“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第三段分析拱手礼的好处。从整体看,文章是先破后立;
从局部看,第一段分说握手礼的“七累”,第二段总说应该废除握手礼;第二段同时提出应重行拱手礼,第三段分说拱手礼的好处。
(5)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分析《拱手礼》歌曲受欢迎的原因,作答时应兼顾三则材料,结合疫情防控背景,主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歌曲中结合拱手、作揖等拱手礼的具体形式可联系材料一的“保持社交距离”作答;
歌曲中“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等表述可结合材料二作答:为疫情期间人们的健康得体、科学简便的礼仪;
歌曲中“祥和又喜气”“情意绵万里”等表述可结合材料三中疫情期间引起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得出: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相关表述。
解析:
(1)B
(2)C
(3)C
(4)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5)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舀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述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咆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咆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3)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A.“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错。船长最早提议留下遗嘱,应是表明船长的沉着冷静。
C.“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错。根据“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可知,划船时间太长,每个人都很疲惫,记者没有对桨喜爱不舍之意,此处省略号表示意犹未尽。
D.“从大海的声音中也能听出热烈而慷慨”错。“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大海是冷漠无情的,从大海的声音中不能听出热烈和慷慨。
故选:B。
(2)D.“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错。文章塑造了四位团结友爱的人物形象,他们虽然与大海搏斗,但无法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更不能验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表现了人在大海面前的渺小。所以文章没有塑造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故选:D。
(3)内容上,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写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突出体现了遇险者在海上漂泊遭受的磨难之重。
结构上,下文中写到“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写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呼应,体现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4)不同意。由“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等句可见,面对大海的肆意暴虐,逃生者既无助又无奈,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像几只可怜的蚂蚁,完全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加油工的死去,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体现人类的渺小;但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拧成一股绳,他们分工明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总是替他人着想。正是他们在与人海的抗争中结成了这种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创造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让人们生存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更加富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冷漠无情的大海,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四人在沉船之后忍受着饥饿、寒冷和肢体疼痛与大海搏斗了几十小时,体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精神。
“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但是最后记者却获救了;加油工本来是“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最后却死了,二者形成映照,更能反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意。
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如果加油工没死,四人最终都能成功登岸,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
“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人在直面自然灾难时的主动性。
船长、记者、厨子和加油工人被抛弃在苍茫的大海上,尽管拯救无望,但是船上的四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期望能被一个海上救生船或救难收容所救助。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解析:
(1)B
(2)D
(3)①突出两人划船的劳苦,体现了遇险者在海上漂泊遭受的磨难之重。
②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呼应,体现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4)不同意。①加油工的死去,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更能表现合作互助的人生价值导向。
②加油工的死去,体现人类的渺小,但更体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精神。
③加油工的死去,与记者的偶然获救形成映照,更能反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意。①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
②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人在直面自然灾难时的主动性。
③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生活和生命中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鹭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
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于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禹要严加防范。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②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
(5)“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述了虞诩的观点?
(1)“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故选:C。
(2)C.“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错误。“辔策”喻指控制的工具,文中是请求太守放松约束,让自己放手对付叛匪。
故选:C。
(3)A.“惯于反叛”和“严加防范”错误。从原文“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来看,虞诩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严加防范”错误,虞诩认为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并没有提及严加防范。
故选:A。
(4)①“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译文: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
②“谋谟”,谋划。制定谋略。“乃”,竟然。译文: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啊。
(5)“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骘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解析:
(1)C
(2)C
(3)A
(4)①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
②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啊。
(5)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与此类似,放弃凉州就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参考译文:
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①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2)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述目的。请简要分析。
(2)A.“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为干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错,“千古凄凉,兴事、但悲陈迹”是说干百年来,国家兴亡都让人倍感凄凉,只是因为人们为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感到悲伤。
故选A。
(3)《过秦论》中相关语句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并销毁,是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借“销锋镝”表述对秦始皇施行暴政的批判之情。本词中“通轺传,销锋镝”,是说使者乘着马车传递皇帝的诏令,要求南宋军队放下兵器。也就是说朝廷放弃了抵抗,选择和金国议和来换取安宁。
根据:渡江天马““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可知,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打算在东南一带传承基业,延续国祚。借“销锋镝”表述对朝廷苟且偷安、偏安隅的讽刺。
解析:
(1)A
(2)①《过秦论)中的“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的暴政;
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
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述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沁园春长沙》中,写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故解析为: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重点字: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_______,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_______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
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千年雕琢之神奇相_______,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遒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瀚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_______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峰回路转肢解匹敌挥洒自如
B.柳暗花明肢解媲美挥毫泼墨
C.峰回路转分解媲美挥洒自如
D.柳暗花明分解匹敌挥毫泼墨
(2)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C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B.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C.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D.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1)峰回路转:意思是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柳暗花明: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由前面“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和后面“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可知,此处使用“柳暗花明”的本义,是形容眼前看到的美景,与“山峰”无关,所以使用“柳暗花明”。肢解:分解四肢。分解: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由后面的“皮开肉绽”来看,使用“肢解”更符合情境。匹敌:(力量等)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彼此相当。语境是将年轻奔放的胡杨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美好程度进行比较,应使用“媲美”。
挥洒自如:形容写文章、写字运笔随意灵活,不受拘束;形容举止洒脱大方,不做作。挥毫泼墨: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由后文“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可知,此处应使用“挥毫泼墨”。故选:B。
(2)“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使用拟人的修辞,“随心所欲”让“树枝”有了人的情态意识。
A.使用比喻,将“世间万事”比作“东流水”。
B.使用借代和比喻,“铁衣”代指戍边将士,是借代;“玉箸”用玉制的筷子来比喻思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寄养中心2025年度会员制寄养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大米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航空运输租赁合同范本:全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木工次结构建筑构件加工与施工合同3篇
- 2025货物采购合同样书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一手新房全款合同简易版(含智能家居)3篇
- 2025年度农村土地置换项目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热处理设备生产与市场分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回迁房买卖合同
- 《深色名贵硬木家具》学习分享
- 最新监督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DS12C887电子时钟(附程序)
- 新产品试制流程管理办法
- 王牌电话交换机说明书
- 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计算
- 25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设计(共30页)
- 高一学生文理分班意向表
- 高等传热学部分答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机床精度检验标准 VDI3441 a ISO23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