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声现象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1页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声现象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2页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声现象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3页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声现象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4页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声现象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声现象易错点易错点一:声源振动停止,声音随之消失。但是“发声停止”和“声音消失”是有区别的。“发音停止”是指声源不再振动、停止向外传播声波,但原先传送出去的声波仍要继续传播。在不考虑声音损失的情况下,声源停止振动后,离声源距离不同的人仍能陆续听到它原先发出的声音,声音并未随声源振动停止而消失。例如,雷电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但事实上雷声和闪电是同时产生的,这说明当我们听见雷声时,那里声源的振动早已停止。另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有时经过多次反射,就会形成回声,如在山谷中喊话后,我们还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回声。【例题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解析】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B、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所以此选项正确;C、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所以此选项不正确;D、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停止,所以此选项不正确;故选:B。易错点二:响度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给人的感觉是响度大、声音大,音调高、声音尖。可见,响度与音调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牛的叫声响度很大,但音调很低;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很小,但音调很高。特别要注意日常用语所指的声音的“高”、“低"的含义不是唯一的,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例题2】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小明发现,提着水壶向热水瓶中灌开水(如图),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地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快要满的时候情况相反,发出小声地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小明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A.音色和音调 B.音调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解析】向瓶里灌开水,听到声音是瓶内的空气柱振动,空气柱的结构和材料不变,音色不变。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振动幅度大,振幅大,响度大,发出大声。瓶内的空气柱质量大,体积大,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听到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水的落差小,撞击力小,瓶里空气振动幅度小,振幅小,响度小,发出小声。瓶内的空气柱质量小,体积小,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听到尖细的“吱、吱”声。故选:D。易错点三:对噪声概念的理解易错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嘈杂、刺耳,这类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因此,辨别是否是噪声应该从上述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确定.对噪声的界定有两种表述:一是从物理学角度,二是从环保角度.应该说,符合其中之一的声音就属于噪声,所以,乐音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成为噪声.【例题3】夜晚,歌舞厅正在播放优美的舞曲,并且声音很大。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一定不是噪音 B.从物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舞曲属于乐音 C.对于想休息的附近居民而言舞曲属于噪声 D.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悠扬动听的舞曲都应属于乐音【解析】从环保的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杂乱、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故AD错误。故选:BC。易错点四: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理解易错超声波、次声波也是声,是根据声频率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定义的,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的方式跟人类能听到的声音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靠介质传播的,在真空中也不能传播。当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跟其他声音的传播一样,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部分同学容易错误地认为超声波、次声波产生与传播的方式跟人类能听到的声音不同.【例题4】根据如图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豚可以发出次声 B.海豚可以听见超声 C.海豚发出的超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150000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解析】海豚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选:B。易错点五: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声音的确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则不会有声音。在月球上的字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不能直接对话,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的,他们的说话声不能传播到对方的耳朵里,所以必须借助于无线电才能交谈。2由于人耳及听觉系统的局限性,使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听到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即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在20-200001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在此范围之外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无法听见,如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才振动五六次,它发出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就觉得蝴蝶是悄无声息地飞行。3.声音的响度必须足够大,才能引起人耳内鼓膜的振动,人才能听到声音。所以发声体的振幅必须足够大,产生的声音才能被听到。同时,人与发声体的距离也不能太远,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响度会逐渐减弱。4.人的听觉必须正常。【例题5】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解析】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B、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所以此选项正确;C、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所以此选项不正确;D、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停止,所以此选项不正确;故选:B。易错点六:对回声定位的应用易错回声是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发声体发出特定的声音,并接收到回声信号,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的条件下,即可求出距离SKIPIF1<0【例题6】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沉没。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波速v=1450米/秒,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收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t=0.146秒,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h约为多大?【解析】超声波从海面到潜艇用的时间:t=×0.146s=0.073s,由v=可得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h=s=vt=1450m/s×0.073s=105.85m。答: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h为105.85m。易错点七: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分不开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也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也和声音的集中程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例题7】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一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解析】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正确;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使声音放大,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但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故D正确。故选:ABD。对点训练1.郑州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匀速驶离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1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204m B.超声波信号第二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340m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1.7s D.该汽车速度为163.2km/h,超速了【解析】A、由v=得,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6s=102m,故A错误;B、由v=得,超声波信号第二次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1s=170m,故B错误;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t=Δt﹣t1+t2=1.5s﹣0.3s+0.5s=1.7s,故C正确;D、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时行驶的距离:s′=s2﹣s1=170m﹣102m=68m,行驶68m所用的时间:t′=t=1.7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0m/s=40×3.6km/h=144km/h,144km/h大于100km/h,故超速,144km/h≠163.2km/h,故D错误。故选:C。2.如图所示,将甲音叉、手机分别放在M、N处,利用手机软件测出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dB。撤去甲音叉,将乙音叉放在M处,手机位置不变,测出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dB,甲比乙()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D.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解析】已知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40dB,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60dB,则甲比乙响度小,则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不能比较二者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3.如图甲所示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哨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哨音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不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D、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正确。故选:D。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乐山中心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在太空中漫步的宇航员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解析】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受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这就是回声定位,故B正确;C、弹拨的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而不是响度越大,故C错误;D、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不可以在舱外和队友直接面对面交谈,故D错误。故选:B。5.清明假期,罗庄区万城春暖花开公园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附近路段拥堵严重,车辆鸣笛不断,严重扰民。为提醒游客安全,公园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在公园内播放安全知识。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城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解析】A、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D、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故D错误。故选:B。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有利用声音获得身体信息的含义 B.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因此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器械 C.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电影院墙壁通常是凹凸不平的,这主要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因为回声影响观影效果【解析】A、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步诊法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故其中的“闻”是据声音传递信息的典型应用,故A正确;B、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电影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蜂窝状,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故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市区高层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C、市区高层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D、我们人类听觉能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低于20Hz和高于20kHz的声音人类感知不到,蝴蝶的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所以我们听不到,故D正确。故选:C。8.晴朗的夜空下,小严观察到中国空间站飞过他的头顶。已知空间站距离小严390km,空间站相对于小严的速度为7.5km/s,光速为3×105km/s,则小严所看到的空间站位置落后(选填“落后”或“超前”)于空间站的实际位置约9.75m处。小严爸爸驾车在平直公路上以72km/h匀速行驶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了一声笛,经2s后听到回声。则鸣笛时,小车距离山崖为360m。(声速为340m/s)【解析】(1)由v=可知,光从空间站到达小严处的时间:t1===1.3×10﹣3s;当光到达小严处时,空间站运动的路程:s2=v空间站t1=7.5km/s×1.3×10﹣3s=9.75×10﹣3km=9.75m;(2)小严爸爸驾车的速度v车=72km/h=20m/s,由v=可知,声音2s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2s=40m;则鸣笛时,小车与山崖的距离:L=(s声+s车)=×(680m+40m)=360m。故答案为:落后;9.75;360。9.小红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如图甲所示。(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1)”、“re(2)”、“mi(3)”三个音阶,则do(1)这个音阶与B图位置对应。(2)小明觉得这个哨子的声音很难听,他用手捂住了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析】(1)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因此“do(1)”、“re(2)”、“mi(3)”三个音阶对应的容器分别是:B、C、A;(2)用手捂住了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1)空气柱;B;(2)人耳处。10.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成功闯人决赛如图所示,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也是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他这次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10m/s。(计算结果保留整数)。若一名运动员以该速度沿直线向一山崖跑去,在某处大喊一声并继续以该速度向前运动,2s后听到回声,则他喊话处距离山崖为350m。(此时声速为340m/s)。【解析】(1)他这次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v==≈10m/s;(2)由v=得,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已苏炳添的速度v=10m/s,由v=得,在t=2s的时间内,运动员跑的距离:s1=vt=10m/s×2s=20m,设人在高喊时到山崖的距离为s,根据题意可得:2s=s1+s声,所以,s=(s1+s声)=×(20m+680m)=350m。故答案为:10;350。专题2声现象易错题型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所示,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认为真空环境)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下列说法和解释正确的是()A.甲、乙实验都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B.甲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C.乙实验右边音叉敲击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能发出声音 D.能听到甲实验中音叉发出的声音【解析】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解析】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C、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3.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我们世界充满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手拨动琴弦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 B.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的是音调高 C.“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响度来辨别的 D.太空中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是通过真空传播声音【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弦发声靠的是琴弦的振动,故A正确;B、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是通过无线电进行相互交谈的,故D错误。故选:A。4.2020年4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深切哀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10时整,长安街川流不息的车辆停驶、地铁停运……防空警报、汽笛、汽车喇叭……同时响起,行人伫立,民众神情肃穆、低头默哀3分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刺耳的汽笛声说明音调高 B.现场防空警报声是超声波 C.区分汽笛和喇叭声主要因音色不同 D.停驶的汽车相对于天安门是静止的【解析】A、“汽笛声刺耳”是因为汽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故A正确;B、超声波人无法听到,防空警报声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C、因为防空警报声和汽车的鸣笛声因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不同,音色就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故C正确;D、停驶的汽车与天安门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停驶的汽车相对于天安门是静止的,故D正确。故选:B。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5m/s B.有倒车雷达的轿车,倒车时利用了次声波 C.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音的响度【解析】A、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B、倒车雷达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故B错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发声的频率,使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故选:C。6.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材料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泡沫塑料板0.3玻璃0.6木板0.4硬纸板0.5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道,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A.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B.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C.玻璃、硬纸板、木板、泡沫塑料板 D.木板、泡沫塑料板、玻璃、硬纸板【解析】由表中数据知,使用泡沫塑料板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3m,距离最短,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木板、硬纸板;使用玻璃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6m,距离最长,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差,所以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顺序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故选:B。7.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音叉发声时小球被弹起,说明发声时音叉在振动 B.乙图,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尺子发声的响度在变化 C.丙图,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播信息 D.丁图,发声音箱前烛焰舞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解析】A、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小球被弹起反映了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故A正确;B、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尺子发声的音调在变化,故B错误;C、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故C正确;D、音箱发出声音使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B。8.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A.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解析】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400HZ,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能听到的是蜜蜂飞过,而不能听到蝴蝶飞过故选:D。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振动引起纸杯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C错误;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错误;故选:A。1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汽车的速度是34m/s D.汽车的速度是30.9m/s【解析】(1)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这34m共用了:t′=△t﹣t1+t2=1.1s﹣0.25s+0.15s=1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34m/s。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11.如图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s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解析】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6s=0.3s,由v=可得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误;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1.8s﹣1.4s)=0.2s,由v=可得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t=1.6s﹣0.3s=1.3s,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CD正确。故选:A。12.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A.s<42.5m B.s<36.43m C.s≤255m D.255m>s≥36.4m【解析】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米。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1≥42.5m;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2≥255m;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3≥36.4m;所以,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s≥255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255m>s≥42.5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仍然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当36.4m≤s<42.5m时,虽然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但两次声音中夹杂着一次从水中传来的声音,使得相邻的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s,所以,只能听见一次声音。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42.5m。故选:A。二.填空题(共5小题)13.物体都有它固有的频率。现有一音叉,它1min振动振动的次数为24000次,那么它的频率为400Hz.它的振动频率不会(选填“会或不会”)因为重敲或轻敲而改变。【解析】音叉在1min振动振动的次数为24000次,那么它的频率为f==400Hz;它的振动频率不会因为重敲或轻敲而改变,重敲或轻敲只会改变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400;不会。14.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作为介质传播出去。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个管子,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那么,第一下响声是从固体传过来,第二下响声是从空气传过来的,说明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解析】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击这个管子,声音同时通过钢管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快,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先传到把耳朵贴在钢管的另一端甲同学耳朵里,就是第一下响声;随后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也传到甲同学的耳朵里,这就是第二下响声。故答案为:气体;液体;固体;固体;空气;固体;气体。15.乐音的三个特征中,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的是音调;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的是响度,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传递信息(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就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填“音调”或“响度”)【解析】据课本的知识可知,乐音的三个特征中,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的是音调;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的是响度;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故答案为:音调;响度;传递信息;响度。16.(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根据发生的现象,可以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如图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在月球上,作图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不能弹起(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增大,说明响度的大小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来决定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在月球上作该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不能弹起,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发声到的物体在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不能;真空不能传声。17.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反射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102m,汽车是在向测速仪靠近(填“靠近”或“远离”)的。(2)汽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解析】(1)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t1=×0.6s=0.3s,因为v=,所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1=vt1=340m/s×0.3s=102m;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t2=×0.4s=0.2s,因为v=,所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t2=340m/s×0.2s=68m;由于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在逐渐减小,说明汽车逐渐靠近测试仪;(2)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1﹣s2=102m﹣68m=34m,这段距离用时:t=△t+t2﹣t1=1.8s+0.2s﹣0.3s=1.7s,汽车的速度:v汽车===20m/s。故答案为:(1)102;靠近;(2)20。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8.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小实验:(1)用手拨动钢质刻度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声音的响度大。(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时,声音较低(选填“高”或“低”),钢尺振动较慢(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解析】(1)用力拨动钢尺,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响度增大;(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较慢,听到的声音较低;这是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此时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故答案为:(1)响度;(2)低;慢;音调;频率;(3)次声波。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小球被反复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图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砸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如图3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可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如图4所示,D不能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解析】(1)如图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