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章节检测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1春•巫山县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分析】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解答】解: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B正确;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C错误;D、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同一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同一种群可以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一定时期可能有些种群呈“J”形增长,也可能有些种群数量减少,群落中的优势种通常都占有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在不断变化的。【解答】解:A、不同地域的群落生活的物种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不同区域内的同一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可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B正确;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可能会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C错误;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群落概念的理解。(2021秋•福州期末)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分析】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解答】解: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A正确;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不同,C错误;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位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第一层距地表0~5cm;第二层距地表5~10cm;第三层距地表10~15cm。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J”形【分析】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分析表中数据: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解答】解:A、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由表格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因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土壤动物群落及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021春•凉州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D.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分析】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间斗争。【解答】解:解:A、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相等,A错误;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a中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种间竞争不激烈,B错误;C、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则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用资源部分较多,则种间竞争较激烈,C正确;D、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021•道里区校级二模)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 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说明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属于捕食关系;“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B、海星以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为食,可以是第三营养级,B正确;C、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而藤壶和贻贝在竞争中获胜,C正确;D、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021•大连一模)对下列诗词中所描述的生物学现象,理解错误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人体具有衰老的现象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化学信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分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解答】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人体具有衰老的现象,C正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021秋•西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 C.人类活动既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答】解: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A错误;B、由于外界环境条件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B正确;C、人类活动既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C正确;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春•船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逐渐增加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在一个群落中,两种生物间可能不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分析】范围和边界、优势种、生态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都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解答】解:A、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正确;B、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一般会出现草本、灌木、乔木等,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逐渐增加,B正确;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D、在一个群落中,两种生物间可能不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比如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同时它们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同时存在捕食与竞争的关系,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2023秋•益阳月考)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 B.群落中的某一物种的生态位不会发生改变,是固定不变的 C.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和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等特征 D.森林中的乔木、灌木植物之间可以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解答】解:A、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种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A正确;B、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食物资源、天敌或生存空间发生变化,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因此群落中的某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固定不变的,B错误;C、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D、在森林中,许多动物需要植物提供食物和庇护,不少植物则依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可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变化 C.在演替过程中,松林比硬木林的群落结构复杂 D.在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都呈“S”型增长【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一定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群落,成为某一地位的优势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解答】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B、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的替代,B正确;C、在演替过程中,松林演替为硬木林,因此硬木林的群落结构复杂,C错误;D、在演替过程中,不一定每一个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有的种群也可能灭亡,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考查。(2020秋•莲湖区校级月考)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和乙发生演替的类型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 B.第5年到第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 C.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一定相同 D.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类型不再发生变化【分析】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甲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乙大,说明群落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弱,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解答】解:A、甲和乙发生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甲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乙大,说明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B正确;C、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相同,C错误;D、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类型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3春•路北区校级期末)如表是某自然水域不同鱼种在不同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栖息位置和食物种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种类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栖息位置食物种类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矛尾虾虎鱼13.1910.1510.4514.97底栖钩虾、糠虾等方氏云鲥鱼12.093.0800近岸底层海蜇虾、浮游动物斑尾刺虾虎鱼005.0014.29近岸底层幼鱼、小型软体动物安氏新银鱼5.490016.33近岸上层小型鱼虾A.四种鱼栖息于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方氏云鲥鱼和斑尾刺虾虎鱼栖息位置相同,说明生态位相同 C.研究不同鱼种在不同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 D.人类的捕捞活动可改变该自然水域的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是光照引起,植物的垂直分布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动物也存在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生物存在水平结构。【解答】解:A、四种鱼栖息于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资源,A正确;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方氏云鳚鱼和斑尾刺虾虎鱼栖息位置相同,不能说明生态位相同,B错误;C、研究不同鱼种在不同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可合理确定捕捞时间,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C正确;D、人类的捕捞活动会导致某些鱼类数量减少,可能会改变该自然水域的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特征,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掌握生态工程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演替会产生不利影响 B.自然群落的演替导致种间关系越来越简单 C.砍伐森林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建立人工群落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有利于群落的正常发展,A错误;B、自然群落的演替导致物种越来越丰富,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错误;C、砍伐森林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可以人为控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但不能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演替的类型、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022春•永顺县期中)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分析】群落的演替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阔叶红松林虽受到破坏,但是还存有一定量的生物和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红松林重在演替过程中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C、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在群落演替的的过程中一直存在,C错误;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辨别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解题时关键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起始条件不同。(2022•广东模拟)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后,遇到钉螺(以藻类为食)便钻入螺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使用农化品降低了钉螺捕食者死亡率 B.藻类→钉螺→人→血吸虫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有利于血吸虫繁殖 D.使用农化品使钉螺死亡率增加,是防治血吸虫传播的重要方法【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且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逐级递减,而有害物质逐级富集。【解答】解:A、使用农化品增大了钉螺捕食者死亡率,A错误;B、食物链是以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钉螺以藻类为食,而血吸虫与钉螺、人之间都是寄生关系,且血吸虫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并没有通过钉螺,B错误;C、使用农化品增大了钉螺捕食者死亡率,增加了藻类产生量,导致钉螺大量繁殖,进而促进了血吸虫的大量繁殖,C正确;D、使用农化品增大了钉螺捕食者死亡率,增加了藻类产生量,导致钉螺大量繁殖,不能防治血吸虫传播,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不同的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弄清楚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不同的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列有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可以对群落演替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B.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C.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演替,种内关系则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环境变化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条件【分析】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解答】解:A、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从而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A正确;B、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同样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正确;C、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都会影响群落演替,C错误;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环境变化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条件,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需要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本题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体现了社会责任核心素养。(2022秋•石家庄期末)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该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 B.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 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分析】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2、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因此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的植物高度越来越高并有一定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故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则曲线Ⅲ代表植物甲。【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物种越高,竞争阳光的能力越强,故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A正确;B、由分析可知,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点时物种丰富度趋向稳定,故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B正确;C、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乔木等较高大植物出现后其种群密度急剧下降,说明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能使土壤有机质更丰富,且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各种乔木种子的萌发,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2023•梅州一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荷塘中鸥鹭的种群数量用“S”型曲线代表,在到达后仍继续增大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3、自然状态下,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曲线。4、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解答】解: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B、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错误;C、荷塘中鸥鹭的种群数量用“S”型曲线代表,在到达后,种群数量仍继续增大,C正确;D、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2022•南京模拟)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由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其生态位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进化方向 C.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长,应采取全面围封、禁牧的措施 D.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增加而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因此,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密切、生活需求与习性非常接近的物种,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栖息地中,或者采用其他生活方式以避免竞争。【解答】解: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B、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进化方向,B错误;C、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C错误;D、据题图并结合趣意可知,高山嵩革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增加而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018秋•陕西期末)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因此而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环保署的最高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塞罕坝林区发生了初生演替 B.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投资 C.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 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速度【分析】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答】解:A、贫瘠沙地的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可知,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B正确;C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题材,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017秋•大连期末)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因此而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环保署的最高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 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 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 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分析】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答】解:A、贫瘠沙地的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事例说明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可知,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C正确;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题材,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果园中生活着某种害虫A,此害虫招来了小蜂和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果园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小鸟、害虫A、小蜂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 B.害虫A和果树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小鸟和小蜂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疯狂摇摆的害虫A容易小鸟捕食,对害虫A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不利 D.果园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解答】解:A、果园生态系统是由果园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A错误;B、害虫A以果树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小蜂吃害虫A,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错误;C、小鸟捕食害虫A,同时也把害虫A体内的小蜂幼虫吃掉,这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发展,C错误;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020秋•天津期末)某地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 B.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C.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相应的食物链也会发生变化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分析曲线图: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个体数,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解答】解:A、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略有减少,A正确;B、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B错误;C、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C正确;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23春•绍兴期末)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过程中新增物种均通过进化形成,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C.当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D.该演替中群落的组成和外貌改变并非群落的时间结构【分析】分析题图,根据横坐标显示可知,图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属于初生演替。【解答】解:A、该演替过程中新增物种也有可能是物种迁入形成的,A错误;B、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说明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B正确;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群落发展到顶极群落后,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但群落的类型并没有改变,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群落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是群落演替,此过程属于群落演替,并非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8分)(2020秋•余姚市校级期中)自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数月,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物种都失去了30%的自然栖息地。有些物种甚至几乎失去了全部栖息地,包括考拉、小袋鼠、鸟类、鱼类等物种都急需帮助,此前有专家估计超10亿只动物可能在火中丧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发生山火的森林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考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山火过后,森林中考拉种群的食物锐减、生存空间也遭到破坏,导致考拉在该空间的降低,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2)山火燃烧释放的浓烟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在破坏环境的同时还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该致群落中的物种数目降低,群落发生演替。(3)森林中的植被在经历这场山火之后逐渐开始复苏,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草本、灌木物种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减少。这些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分析】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解答】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所以发生山火的森林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考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山火过后,森林中考拉种群的食物锐减、生存空间也遭到破坏,导致考拉在该空间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2)山火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群落发生次生演替。(3)森林中的植被在经历这场山火之后逐渐开始复苏,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草本、灌木物种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这些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即出现了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消费者环境容纳量(或者出生率、死亡率增加)(2)次生(3)光照逐渐减少垂直结构【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等,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结构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分)(2021•辽宁模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的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树栖”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演替,其原因是。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请说明理由:。(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止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食物和栖息场所,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2)研究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5)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的评价是:前者是化学防治,后者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防治效果较好。故答案为:(1)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食物和栖息场所(2)群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4)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5)前者是化学防治,后者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防治效果较好【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种间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回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分)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砍伐消退”过程说明了。(2)“复生”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3)云杉林被砍伐后发生变化的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各举两例)(4)新生的云杉林和砍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了,原因是。【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云杉林群落被采伐后留下采伐迹地→农业群落→杂草群落→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林.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答】解:(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次生演替.(3)云杉林被采伐后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及其分布、动物活动性等,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的活动.(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原因是演替的时间长,期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2)次生演替(3)包括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及其分布、动物活动性等如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的活动(4)演替的时间长,期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实例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分)科研团队选择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年后调查发现,封育样地灌丛高度显著大于放牧样地,其它调查结果见表。样地草本植物土壤土壤动物物种数(N)密度(株/m2)高度(cm)含水量(%)全氮(mg/Kg)有机碳(μg/Kg)温度(℃)中小型动物类群数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放牧灌丛内4.129.6710.151.480.080.6421.92521灌丛外5.237.273.260.740.040.6024.81621封育灌丛内420.1314.871.450.090.7221.82428灌丛外7.363.337.680.690.040.6125.51723(1)封育样地灌丛内、外植物的分布和密度体现出该群落的结构,这有利于。(2)封育样地灌丛外草本植物密度高于灌丛内,也高于放牧样地灌丛外,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原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