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物态变化(核心考点讲练)考点01温度【高频考点精讲】一、温度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摄氏度(℃)。
3、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把0—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二、温度计1、定义:测量温度的工具。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2、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3、使用注意事项:
(1)测量前: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侧壁。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读数时俯视偏大,仰视偏小)三、体温计1、量程:35℃—42℃,分度值:0.1℃。
2、由于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3、使用前用力向下甩,否则只能测出比原来示数高的温度值。例如,体温计测量数据为37.5℃,下次使用不甩的话,只能测出等于或者高于37.5℃的温度,低于37.5℃的温度测不出来,示数仍然为37.5℃。【热点题型精练】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2.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A.B.C.D.3.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处应该刻上5℃ 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 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4.利用玻璃瓶、玻璃管、橡皮塞、适量带颜色的水可以自制温度计(如图所示),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①使用更粗的玻璃管;②使用更细的玻璃管;③换用更大的玻璃瓶装水;④换用更小的玻璃瓶装水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将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将32~212℉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6.有一刻度均匀但所标读数与实际温度不相符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4℃;用它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再用它测某液体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27℃,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当液体的实际温度为℃时,用此温度计测出的读数恰好与液体的实际温度相等。7.小明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的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1)玻璃小药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构造中的;使用透明吸管是为了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测温物质的(选填“温度”或“体积”)的变化;(2)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选填“A”或“B”或“C”)(3)D的工作原理与其他三支(相同/不同),其工作原理是;当气温升高时,D中液柱ab的会向(左/右)移动;(4)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程度,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考点02熔化和凝固【高频考点精讲】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熔化成水,熔化要吸热。(2)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①晶体: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温度(熔点),例如:冰、海波、食盐、各种金属。②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温度,例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AB:固态
BC:固液共存态
CD:液态AB:固态
BC:固液共存态
CD:液态
B点:固态
C点:液态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3)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熔化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EF:液态
FG:固液共存态
GH:固态
F点:液态
G点:固态2、凝固
EF:液态
FG:固液共存态
GH:固态
F点:液态
G点:固态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3)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晶体凝固过程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热点题型精练】8.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A.B.C.D.9.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铁钨固态氢熔点/℃﹣38.81064108315353410﹣259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零下255℃时,氢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10.炎热的夏天,课桌上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B.该金属熔点低于26℃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D.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11.如图所示,豆腐滑嫩爽口,“冻豆腐”则松软鲜香。“冻豆腐”解冻后,会发现其内部有许多小孔,小孔的成因是()A.豆腐自身体积的缩小,挤去水后膨胀形成小孔 B.豆腐自身体积的膨胀,向外拉伸内部形成小孔 C.外部的水冷却后变成冰雪,扎进豆腐后形成 D.豆腐内部的水受冻结冰,再熔化成水后形成12.“打铁花”是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如图所示,表演者先将铁块放入炉子中变成铁水,然后击打铁水形成“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场景蔚为壮观。其中,铁块变成铁水的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为,此过程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13.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喷出地表,像炼钢炉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流淌过程中,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浑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火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依次由高到低/相同/依次由低到高)。14.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选填“靠上”或“靠下”)的位置。(3)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in时试管内出现液体,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将图象补充完整。(4)由图乙中图象可以判断出该固体是晶体,依据是。(5)小刚也用该固体和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他根据数据画出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小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考点03汽化和液化【高频考点精讲】一、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例如,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要吸热。
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沸腾
①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③水的沸腾实验1°气泡的变化规律水沸腾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2°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蒸发
①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二、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水蒸气液化成水(雾、露),液化要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2)压缩体积:通过加压的方式使气体液化。【热点题型精练】15.如图所示,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C.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6.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1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18.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19.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形成的。20.如图所示,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21.小利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他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纸板的作用是。(2)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继续加热,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3)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水(填“已经”或“还没”)沸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气泡在水面破裂时,将内能转化为能。(4)这样加热几分钟后,得到如图丙所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分析图象可知:①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②周围环境大气压(填“高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考点04升华和凝华【高频考点精讲】一、升华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2、常见现象(1)衣柜内樟脑丸变小。(2)白炽灯灯丝变细。(3)冬天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4)碘遇热变成碘蒸汽。二、凝华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2、常见现象(1)雾凇。(2)冬天玻璃上的窗花。(3)深秋的霜。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作用1、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3、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效果。4、干冰灭火器。四、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热点题型精练】22.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23.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24.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25.固态、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