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 课件 徐彬5-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分析、非关税措施分析_第1页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 课件 徐彬5-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分析、非关税措施分析_第2页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 课件 徐彬5-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分析、非关税措施分析_第3页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 课件 徐彬5-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分析、非关税措施分析_第4页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 课件 徐彬5-8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分析、非关税措施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论证了自由贸易是好的,能够提高世界福利。但自重商主义以来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既然自由贸易能够提高国家福利,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实践中还要限制呢?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保护贸易的观点,这些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这样的观点仅限于理论分析上,它的成立是以完全市场竞争、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等一些苛刻的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满足,通常这类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内扭曲为由倡导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如幼稚产业论。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的制定视为不同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通常这类观点统称为贸易政策或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一节

最优关税论一、最优关税涵义最优关税又称为最佳关税,是指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在小国情形下,由于关税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所以最佳关税就是零关税。然而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一方面由于贸易条件改善而得益,另一方面又因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而导致损失。因此大国的最佳关税将取决于两者的比较。

最优关税图示横坐标表示关税率,纵坐标表示征收国的福利水平,曲线AB表示关税水平对本国福利的影响。AWCt1t2OBA点的位置高于B点,表明B点的福利水平低于A点。A点对应的关税为零,即OA代表自由贸易状态下的社会福利水平。T2表示禁止性关税,对应于该关税水平,国内经济又回到了封闭状态下,所以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于T2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福利水平。曲线AB在C点的切线斜率为零,即在这一点,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高,对应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1,该税率即为最优关税。

二、最优关税率的确定所谓最优关税率就是指这样一种税率,它使本国由于征收关税所获得的国民利益超过贸易量减少所造成的国民福利损失,使该国所获得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化。这一最佳关税率的选择原则是,从这一税率上的任何变化所引起的额外收益与额外损失正好相等。最优关税率t=1/Sm。它的含义是:最优关税率等于出口国向进口国供应商品的供给弹性的倒数。出口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越低,出口国的供给对价格的变动越是没有反应,最优关税率就越高,进口国就越能从“剥削”出口国而获利。相反,如出口国的供给弹性无限大,使进口国面临一种固定的国际市场价格,进口国的关税就只会使本国受损,最佳关税为零。贸易小国所面临外国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最优关税率就等于零。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而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征税商品的供求弹性。

三、政策的有效性最优关税虽然指出贸易保护可能使一国获得比自由贸易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征收关税在改善本国贸易条件的同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了,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利益会遭受损失。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自然容易遭到对方的报复。如果贸易伙伴国进行报复,反过来也对来自于对方的进口产品征收最优关税,那么就会使得最初征收关税的国家目的落空,甚至引发关税战。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美国学者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汉密尔顿是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在政治上虽然独立,但经济上仍属殖民地经济形态,国内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方面仅限于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的制造,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

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1791年12月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指出:对幼稚工业征收保护关税,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

。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汉密尔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主要有: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植私营工业发展;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原料;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限制改良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吸收外国资金,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

历史背景: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英国进行镇压,于是一场独立和反独立战争爆发并持续了七年之久。美国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经济却遭受了严重破坏,加之战后英国的经济封锁,经济更加凋敝。美国的选择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主张的保护关税政策南部种植园主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

汉密尔顿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关系重大,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八大措施第一,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植私营工业发展;第二,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第三,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原料;第四,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第五,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第六,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第七,吸收外国资金,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第八,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

意义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要求和愿望,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开创了后起国家保护新兴产业的先河。汉密尔顿只是向政府提出了保护制造业(可视为幼稚产业)的主张,其并未系统阐述自己的理论,但他的这一积极主张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

李斯特(FriedrichList)(1789—1846)是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保护贸易的倡导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NationalSystemOfPoliticalEconomy)一书。(一)保护幼稚工业论提出的历史背景19世纪初,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1848年才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上,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英国,而且与早已进人工业革命阶段的法国以及美国和荷兰等国也存在很大差距。

工业上仍以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为主,工厂生产的比重很小。

对外贸易方面,它主要出口原料和食品,进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

(二)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学说的主要内容李斯特对古典派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批判。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只重视交换价值和财富而忽视了生产力。据此,李斯特主张经济落后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抵御外国竞争,促进国内生产力的成长。他把各国的经济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这样五个阶段,认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一国要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生产力理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本身固然重要,但发展生产力更为重要,关心提高生产,特别是关心德国的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在不同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三)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学说的政策主张(1)保护对象(2)保护手段(3)保护程度(4)保护的时间(四)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理论拓展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运用到现实中的关键是幼稚产业的确定问题。如何确定幼稚产业,这的确是个难题,如果选择不当,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李斯特并未给出具体的标准,一些经济学家在李斯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关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这里提供有代表的四个: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1.穆勒标准:潜在竞争力标准这一标准强调被保护产业未来的成本优势。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无法与国外同类型产业进行竞争。如果政府对这类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促进其发展壮大,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就应该作为幼稚产业给予保护。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现值标准巴斯塔布尔认为,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是幼稚产业,不能仅仅看它将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还应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只有其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大于保护成本,对其实行保护才是必要的,反之则没有加以保护的意义。可见,巴斯塔布尔标准与穆勒标准是一致的,只是巴斯塔布尔标准比穆勒标准更高,它要求被保护的产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保护后,不仅要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能够补偿保护期间内的损失和保护成本。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3.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肯普认为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也不一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依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利益。如果未来预期利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投资者就会投资,而无需政府提供支持或保护。但是,在存在外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会导致该产业私人投资的萎缩,这样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才是必要的。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4.小岛清标准:总体经济发展标准小岛清认为前面的标准都是把个别企业或个别产业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作为判断依据,而这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做法是:应该把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作为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某些幼稚产业即使是不符合前面的标准,也是值得保护的。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幼稚产业呢?要求所保护的产业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即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扩张。(五)对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评价1.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对当时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至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存在的不足。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一、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凯恩斯看来,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于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凯恩斯简介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起了一场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根本转变的革命(即著名的“凯恩斯革命”)。代表作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本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但其后的经济学家在其就业理论和投资乘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出了贸易保护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马克卢普(P.Machlup)在1943年所著《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trademultiplier)理论。新增投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生产资料生产的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的增加-----这样循环下去,其结果是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即增加投资所引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的若干倍。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ΔI表示投资的增加,则有:△Y=K·ΔI,这是投资乘数理论的一般表达式。

ΔY=K·ΔI=ΔI(1+c+c2+c3+…)=ΔI·1/(1-c)式中c为增加的收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Δc/ΔY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1/(1-c)为乘数即用K表示。

马克卢普认为,投资乘数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中的对外贸易变动,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用△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X表示出口增量,△M表示进口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则投资和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作用可表示为△Y=[△I+(△X-△M)]·K。△Y=[△I+(△X-△M)]·K=[△I+(△X-△M)]·(1+c+c2+c3+…)

=[△I+(△X-△M)]·[1/(1-c)]

上式中,[1/(1-c)]为乘数,若用K表示。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两者成同向变化,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越大。

三、对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同时鼓励和促进出口,追求贸易顺差,以促进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将贸易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贸易顺差作为解决本国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外部手段,这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理论也存在诸多缺陷。第四节普雷维什中心—外围论一、中心—外围论的提出该理论最初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和德国经济学家汉斯・辛格提出的。因此,常常称作普雷维什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hypothesis)或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thesis)。(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提出普雷维什于1950年在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工作时,提出了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他从考察英国1870-1930年出口价格对进口价格的比率中,发现初级产品相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趋于下降。如果以1876-1880年的价格比率为100,那么,1936-1938年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价格比率就下降到64。也就是说,20世纪30年代购买同样数量的工业制成品需要比19世纪70年代多支付36%的初级产品。(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根据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1)生产率的提高;

(2)农产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

(3)技术进步的作用;(4)传统的贸易格局。二、中心—外围论的主要内容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提出了中心一外围论,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外围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而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单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状况,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来彻底摆脱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非关税以及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进口以减少外汇支出,削弱外国商品的出口能力和竞争能力,扩大国内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才能保证外围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实施。三、对中心-外围论的简评普雷维什根据他的工作实践和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深入研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为了实现工业化,普雷维什主张外围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中心-外围论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分析使发展经济学家对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对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JamesBrander)和斯潘塞(BallSpencer)。他们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理想假设上的,但现实生活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够实现,适当的政府干预则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所谓战略性贸易理论(strategictradetheory),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运用政策干预手段,把国外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给本国企业或消费者的贸易政策理论。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张战略性贸易理论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实施战略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保护等奖出限入措施,对现在的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增强其竞争能力,谋求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最终实现增加本国福利的目的。战略贸易政策中代表性的有:布朗德和斯潘塞提出的“以补贴促进出口”的论点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论点等。JamesA.BranderA.MichaelSpencePaulKrugman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战略性出口政策:出口补贴政策,由布兰德(Brander)和斯潘瑟(Spencer)提出。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政策:由克鲁格曼(Krugman)提出。

假定飞机生产行业是寡头垄断,有两家相互竞争的企业——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它们分属美国和欧盟。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寡头垄断的影响BOEINGVSAIRBUS

这两家企业生产技术相同,都能生产某一型号的客机。它们都希望进入并长期占领国际市场。空中客车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不生产(-5,-5)(100,0)(0,100)(0,0)

若一家公司比如波音公司抢先进入市场,会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此时空中客车公司的最优策略是不生产。

如果欧盟对空中客车公司生产飞机提供25亿美元的补贴,则会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和博弈结果。空中客车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不生产(-5,20)(100,0)(0,125)(0,0)

此时不论波音公司生产还是不生产,空中客车公司都会生产并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波音公司会选择退出市场。空中客车获得125亿美元的利润。由此可见,当国际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时,一国政府实施支持和补贴政策会改变本国企业的竞争地位,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三、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价1、战略性贸易理论的积极意义(1)它是以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贸易领域的反映和体现。(2)它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作处于次优境地,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3)该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2、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局限性(1)该理论的建立依赖于一系列严格、苛刻的限制条件。(2)该理论背弃传统的自由贸易,主张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这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曲解和滥用的借口,恶化全球贸易环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必须正确把握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不可片面夸大或曲解其功效。第六节有关贸易保护的其他观点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一、有关贸易保护的其他观点(一)改善国际收支的保护贸易论(二)维护公平贸易的保护贸易论(三)维持高工资水平、增加就业的保护贸易论(四)以维护国家安全的保护贸易论二、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转而以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问题。这种分析吸收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些思想,能比较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这就是贸易政策或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会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建立了一些政治经济学模型,包括梅耶的中点选民模型、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模型以及格罗斯曼的竞选贡献模型和赫尔普曼的政治贡献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政府的目标是成功地掌握政权和维护政权的稳定,而非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中点选民模型2.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模型3.竞选贡献模型和政治贡献模型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构成与目的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总政策;二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三是国别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要维护本国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一、保护本国市场,发展民族工业;二、扩大本国商品或劳务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四、积累资本或资金;第五,维护本国或地区的对外政治关系等。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一般而言,对外贸易政策可划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类。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的各种特权与优惠,使商品自由地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所谓保护贸易政策,则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贸易,限制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同时对本国出口产品予以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一国倾向于选择哪种类型的外贸政策,将主要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又要使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贸易和分工利益最大化,或者说,把获取贸易和分工利益的代价降低到最低,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节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一、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阶段,重商主义的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欧各国普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到了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产业革命,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工业生产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的工业制造中心和商品贸易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为此,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措施,推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政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转变以及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频繁爆发,各国的政策倾向又滑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自由贸易政策才被再度提倡,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呈现出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1)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机构。(2)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3)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

二、发达国家保护贸易政策(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最早应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在15—17世纪重商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西欧各国普遍采取关税、禁止进口和国家垄断等保护贸易政策。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保护贸易政策美国、德国于19世纪先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能力都无法与英国相抗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保护关税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受英国的商品竞争,这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了一系列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措施。这一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李斯特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学说。(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高度积聚和集中,由此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世界市场的竞争激烈。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市场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纷纷要求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且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2)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的措施也趋于多样化。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而且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4)从保护转入进攻。超保护贸易政策重点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此外,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成为这一时期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各国纷纷效尤,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三、发达国家协调管理贸易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协调管理贸易(ManagedTrade),即“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体制。管理贸易政策产生于7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中,适应了发达国家既要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又要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极端形式的贸易冲突,减缓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如果考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特征,我们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出口产品销往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进口商品来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另一个特征是,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中,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产品)。应当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在不同时期内推行的贸易政策更是各不相同。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大致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即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一、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一国采取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限制进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口替代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由两位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率先提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他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更多的表现为静态利益,而规模经济等动态利益则较少体现,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作用不大,甚至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如悲惨增长)。普雷维什根据他的工作实践和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深入研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二、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发展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实行过这种战略,60年代的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70、80年代,部分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也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推动出口导向战略方面最有成效的当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以及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转而实行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从而拉开了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序幕。第七章关税措施分析第一节关税概述一、关税的涵义、作用及特点

关税(customsduty;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具体讲关税具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税收一样,关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等特征。但关税与国内税收有所不同,其具有以下特点:1、关税是一种间接税;2、关税的税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商和进出口货物;3、关税是一种涉外税收,是一国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二、关税的分类(一)按照征税对象或商品流向的不同,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二)按照征税目的不同,关税可分为保护关税和财政关税;(三)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惠税;(四)按照征税方法或标准的不同,关税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混合关税和选择税。第二节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关税是一国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征收关税会引起进口商品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出口国、进口国的国内生产、贸易和消费等方面,并会对进口国、出口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福利水平产生影响。贸易小国和贸易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在此我们将分别考察“小国”和“大国”两种情形,以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一、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一)小国关税局部均衡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小国,是指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该国进口量的变动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该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它面对的外国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只对某一产品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DQ4Q3Q2Q1dcbaSPtPwQOP1.价格效应。价格效应即征收关税引起价格的变化。由于进口国是贸易小国,进口国征收关税后将引起国内价格由Pw上涨到Pt。2.消费效应。消费效应即征收关税引起消费者经济利益的损失。征收关税会降低了该商品的国内消费量。征收关税前,国内需求量为Q4,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到Q3。由于征收关税,引起国内消费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消费效应。关税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消费者剩余减少,其大小为a+b+c+d的面积。3.生产效应。生产效应又称替代效应或保护效应,即征收关税引起生产者经济利益的增加。征收关税前,国内供给量为Q1,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这时由于有利可图,国内企业会增加产量,国内生产量增加到Q2。由于征收关税,刺激国内供给量的增加,就是关税的生产效应。关税给生产者带来利益,用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其利益为a的面积。4.贸易效应。贸易效应即征收关税引起商品进口量的变化。征收关税前,该国进口量为Q1Q4,征收关税后,进口量减少到Q2Q3。由于征收关税,导致进口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贸易效应。5.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即征收关税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变化。只要关税不提高到禁止关税的水平,征收关税会给进口国带来关税收入,这项收入等于每单位课税额乘以进口商品数量,其数额为c的面积。6.净福利效应。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增加=a-(a+b+c+d)+c=-(b+d)<0。征收关税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为-(b+d)。它意味着对贸易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其社会福利水平,其净损失为(b+d)。其中,b为生产扭曲,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为消费扭曲,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降低,是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二)大国关税局部均衡分析如果进口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了世界进口量的较大份额,那么该国进口量的变化就会引起世界价格的变动。因此,大国征收关税虽然也有上述小国的种种关税经济效应,但由于大国能影响世界价格,因此从局部均衡分析所得的征收关税的代价和利益对比的净效果,就不同于小国情况。大国关税局部均衡分析大国的关税效应abcdSPOQ1Q2Q4Q3P2PwP1eDQ1.价格效应。大国征收关税,同样会使国内价格上升,引起价格效应只不过上升的幅度与小国有所不同。

2.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导致国内价格的上扬,抑制了国内消费,造成了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下降。若以消费者剩余来衡量,则为a+b+c+d部分的面积。3.生产效应由于征收关税,抑制了从国外的进口数量,提高了本国生产者的产量,因此征收关税促进了本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的提高,以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则为a部分的面积。4.贸易效应。征收关税前,该国进口量为Q1Q4,征收关税后,进口量减少到Q2Q3。由于征收关税,导致进口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贸易效应。5.收入效应征收关税促进了本国财政收入的提高,为c+e的面积。6.大国的净福利效应大国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增加=a-(a+b+c+d)+(c+e)=e-(b+d)。e-(b+d),它意味着对贸易大国而言,关税是增加还是降低其社会福利水平是不确定的。当e大于(b+d)时,大国征收关税将增加其社会福利水平,e小于(b+d)时将降低其社会福利水平。(b+d)同样是无谓损失,e相当于外国出口商承担的关税部分。7.贸易条件效应。由于征收关税,大国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下降,如果该国出口价格不变,则该国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其利益为面积e。但与小国相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大国关税对本国生产者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大国征收关税引起的价格上涨,部分地被出口国下降的价格所抵消了,因此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不像小国情况那么大。第三节关税的保护程度与测定一、关税水平关税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用关税水平可以大体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关税的保护程度。各国在关税减让谈判中,就经常将关税水平作为比较各国关税高低及削减关税的指标。关税水平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通常使用的主要是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二、名义关税税率

名义关税税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就是一国在关税税率表中公布的关税税率。名义关税税率衡量的是一国对某一类商品的保护程度。在理论上它等于国内外差价与国外价格之比。三、有效关税税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国家中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中间产品贸易量大大增加,当今国际贸易的商品越来越多地由多个国家共同生产。在许多情况下,产品生产需要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间产品贸易的存在给关税经济分析及关税保护效应的估量造成了极大的差别。第八章非关税措施分析第一节非关税壁垒概述一、非关税概念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NTBs)是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非关税壁垒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已出现,但普遍建立起来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是呈现出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为辅的特点。非关税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的900多项,目前已达2000多项。二、非关税壁垒的特点非关税措施与关税措施都有限制进口的作用。但是非关税措施和关税措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非关税措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非关税措施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非关税措施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第二节进口配额及其经济效应

一、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1mportQuota)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后才能进口。根据对超过配额的那部分进口商品的不同处理方式,进口配额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小国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DQ4Q3Q2Q1dcbaSP2P1QxOP小国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价格效应;消费效应;(3))国内生产效应;(4)贸易效应;

(五)配额租金效应;(6)进口配额的净福利效应。配额效应与关税效应之比较c部分收益的归属征收关税:c所代表的收益归政府所得,产生财政收入效应。实施进口配额制:c的归属取决于进口国分配配额的方式及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出口商状况。进口国公开拍卖配额。c作为进口国公开拍卖配额的收入归政府所有。这和关税的效果完全相同。进口国按固定参数分配配额。c所代表的收益转移给各个进口商,对进口商而言,收益的大小需看政府分配配额的多少。进口国要求进口商按一定的程序申请配额,由政府审批来发放配额。为得到配额,国内进口商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繁杂的手续和长时间的等待上。另一种得到配额的方法就是贿赂分配配额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商与政府官员共同瓜分配额c。第三节补贴与反补贴

一、补贴及影响

反映在国际贸易中的补贴通常有两种:国内补贴和出口补贴。国内补贴是指一国政府用于国内生产行业上的补贴,其效果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可以增强补贴产品在国内市场对进口相似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这样的补贴使补贴产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在国内市场销售,从而有利于消费者。另一方面,补贴可能将资源引入补贴产业或补贴产品的生产中,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专用于出口产品的补贴,其结果是直接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出口补贴使出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同时政府增加了b+c+d的补贴开支。所以,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b+d)。既然出口补贴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负效应,为什么各国还要采取这种政策呢?实际上,在出口国政府看来,如果短暂的出口补贴损失,或消费者福利损失,能够促成该国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等长远利益,那么这种损失也许是值得的。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采取一些反补贴措施,以反对因出口补贴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二、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出口补贴使出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同时政府增加了b+c+d+e+f+g的补贴开支。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b+d+e+f+g)。其中,(b+d)是国内消费和生产扭曲带来的损失;而(e+f+g)是由于出口补贴降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虽然出口数量扩大了,但贸易条件恶化了,由此带来的福利损失。

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既然出口补贴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负效应,为什么各国还要采取这种政策呢?实际上,在出口国政府看来,如果短暂的出口补贴损失,或消费者福利损失,能够促成该国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等长远利益,那么这种损失也许是值得的。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采取一些反补贴措施,以反对因出口补贴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三、反补贴的经济效应由于补贴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当一国利用补贴出口本国的商品,给进口国的国内生产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时,进口国可以采取反补贴税的政策来抵制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第四节倾销与反倾销

一、倾销及其种类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贸易缔约方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实质性阻碍,则构成倾销。根据倾销的目的和时间不同,倾销可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

二、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实施持续性倾销需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出口商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即它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