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3、4章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_第1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3、4章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_第2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3、4章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_第3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3、4章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_第4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3、4章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本章要点1.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内容。2.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内涵。3.理解在理想状态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4.理解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5.理解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机理和路径。6.理解并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方法。7.了解“十四五”时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8.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评估和比较中国及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生态化等方面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思政目标1.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规划文件都提到了激发结构性潜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这一重要任务,体现了政府在经济治理方面的智慧。2.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等内涵及判定标准的学习,体会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特征。3.通过对“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了解当前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体会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形成在新发展形势下的危机意识。4.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案例的收集和学习,理解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4主要内容第一节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内容与机理第二节产业结构合理化第三节产业结构高级化第四节产业结构生态化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5第一节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内容与机理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6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1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系统的动态稳定性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关联深化、协调发展和产业素质提升的原则3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的过程7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8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优化9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路径最优路径:①产业发展应尽可能地遵循均衡增长路径、充分发挥产业协调效应;②当技术进步将原有产业均衡发展状态打破时、产业结构应尽可能在瞬间转向新的均衡增长路径,充分发挥结构转换效应。大道定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第二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三、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动力与机制10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11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2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协调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各产业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产业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产业间供给和需求是否相适应13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1.参照“标准结构”进行比较

比较经典的参照系有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库兹涅茨的产业标准结构、钱纳里-塞尔奎因模式等。

但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均不相同,导致了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大国”和“小国”、工业先行国和工业后发国对产业结构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以“标准结构”为参照系,至多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最终根据。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2.是否满足市场最终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资源转换器,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可以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市场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里的差距包括总量偏差和结构偏差两个方面。3.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

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应当不存在明显的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因为无论是存在长线产业还是存在短线产业,都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不适应,也都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中更不能存在瓶颈产业。瓶颈产业的存在,不但表明其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不符,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资源转换效率和产出能力。事实上,各产业不可能存在绝对均衡的发展状态,只有那种超越了一定界限的结构失衡,才会导致经济不能正常运行,才算是产业间比例关系不协调。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4.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

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此方面,技术进步是关键。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

可以用影子价格分析法衡量资源结构利用和转换效率。影子价格是与实际市场价格不同的、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来的反映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产业总体的影子价格的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偏离程度越小,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17三、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动力与机制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合理”收益市场机制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经济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生产要素重组和在产业间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快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计划机制对经济系统的调控过程,调控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向经济系统输入某种信号,直接进行资源的产业间配置,使产业结构得以变动。18第三节产业结构高级化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及内容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及内容19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主要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也可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和更替,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低水平的均衡,实现少数高科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及内容产业素质提升结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组织复杂化国际市场开放度提高21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1.标准结构法2.相似性系数法3.高技术产业比重法4.软化度判别法5.高加工度化比重法二、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1.标准结构法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国结构的高级化程度。1964(1996)年币值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1001002003004005008001000>1000产业部门构成(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第一产业52.545.232.726.622.820.215.613.812.72.制造业12.514.921.525.127.629.433.134.737.93.基础设施5.36.17.27.98.58.99.810.210.94.服务业30.033.838.540.341.141.541.641.338.6劳动力部门构成5.初级产业71.265.855.748.943.839.530.325.215.96.制造业7.89.116.420.623.525.830.332.536.87.服务业21.025.127.930.432.734.739.642.347.3表3-1库兹涅茨的产业发展“标准结构”(%)23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2.相似系数法

这是以某一参照物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法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

XAi、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24表3-2中、日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参照系日本的比较年份1920年1938年1940年1950年1960年1970年1990年GDP结构

0.88280.98290.96850.94290.90921994年相似系数

0.87420.97180.94860.94190.93801990年劳动力结构0.99450.97570.95950.97130.85520.68471994年相似系数0.99690.99190.98290.99120.90410.7547

可见,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在产出方面与日本40年代初的水平相似;在劳动力分布方面,与日本20年代初的水平相似。25二、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

3.高技术产业比重法

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高技术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等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可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来发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对水平,并寻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高加工度化比重法

高加工度化过程也被称为高附加值化过程。同时,随着工业加工程度的加深,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度逐渐下降,使得产业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降低,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向减物质化方向发展,这通常用加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或加工工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26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

5.软化度判别法

产业结构软化主要包括:一是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软产业(主要是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向服务化趋势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工业。二是随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和高技术化过程,整个产业结构对管理、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大大加强。可依软化率指数将产业划分为软化产业及硬化产业。软化率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即:

软化率=非物质投入/(非物质投入+物质投入)软化率=(非物质投入+工资费用)/生产额

按照日本的标准,软化率大于60%的产业为高软化产业;40%-60%为低软化产业;小于40%为硬化产业。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27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它是以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才会引起并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变。从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来看,其一般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运动过程。

库兹涅茨通过研究发现,从较长的时间序列看,产业增长速度随着该产业从扩张、成熟到衰退而处于高速增长、均速增长和低速增长的变动中。如果从一个时点看,总会看到多种处于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即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同时存在。一般高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起源更近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总产值中占有较大份额,并支撑着整个经济的增长。28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的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为高增长优势产业间的更迭。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创新扩散创新失败衰减涨落放大新产业形成,改变已有产业结构临界点新稳态形成

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创新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一般来说,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的开发或原有产品的改善时,会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这些部门,从而使得这些部门不断扩张。三、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与机制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

创新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新的市场需求带来新的产业,新的产业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了新产业的扩张。

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使得世界进入工业生产时代,然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使得生产方式朝着多样化(既有大规模生产,又有分散的智能化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1913年,福特公司首创流水线组装生产方式,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31第四节产业结构生态化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含义及特征二、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机理三、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路径

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含义及特征32

产业结构生态化是指参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污染排放减少,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图3-3产业系统内产业间的经济和生态关联33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化机理1.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并最终消除环境破坏、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其过程则全面分布于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丹麦卡伦堡工业生态园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化机理2.企业生态化

企业生态化是指由传统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化的过程。从广义的视角来看,企业生态化是指企业将自身生产活动纳入全球生态系统,使自身对资源的索取及对环境的影响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相容。35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化机理3.产品生态化

产品生态化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微观问题。由于上下游产业及旁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以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形式实现的,因此上游产业的产品生态化水平将通过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扩散到对整个产业系统与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影响中。36三、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路径1.强生态化与弱生态化路径

产业结构强生态化路径是指通过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充分提高产业间的技术经济关联程度,使产业生态系统能够完全(或在极大程度上)按照闭路循环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使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并行不悖。产业结构弱生态化路径在至少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2.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而且能够保障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调整能源结构

改变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与能源效率;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使能源要素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在产业间自由流动。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指标37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及特征38含义: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1)区域产业结构中往往并不具备一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2)区域产业结构中一般都具有若干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3)各地区比较优势不同,专业化部门各异,产业结构往往存在明显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之间互补性、依存性较强。特点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及特征39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从产业技术水平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演进,其实质是通过产业结构改善来提高产出和效益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变决定着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要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良性演变,也必然要求努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每个国家,特别是国土较大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大课题。40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要素禀赋需求结构导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生产的地区集中度41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经济指标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区位熵人均产量(产值)系数区域产业输出指标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相似系数主导专门化部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选择指标主导专门化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产业关联关系和协调能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选择技术导向、结构导向和资源导向的选择42案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沿线省市产业结构优化一、案例背景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本案例根据中国285个地级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中介效应方法验证,拟解决以下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对沿线省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促进作用?若是,具体的影响机制有哪些?对“一带”和“一路”沿线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有何差异?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讨论1.“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沿线省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哪些影响?为何能产生促进作用?2.“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与“一路”沿线省市产生怎样差异化的影响?为何会产生这样差异化的影响?3.探讨“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内,如何进一步有效利用和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沿线省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进而实现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总结分析本案例基于2010—2019年中国285个主要城市的数据,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的三维指标,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省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发展;相较于“一路”沿线的省市,“一带”沿线的省市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更强。本案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发挥其产业结构优化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二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重视“一带”和“一路”沿线省市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请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2.什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什么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什么是产业结构生态化,其判断标准有哪些?3.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是什么,如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第4章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IndustrialDistributionandIndustrialCluster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本章要点1.了解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理解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规律与原则。3.掌握产业集聚的内涵和特征。4.了解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课程思政目标1.在中国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会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观察和发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布局变化规律、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效果,形成思辨和探索创新的意识。2.通过学习产业布局理论,增强对中国产业布局实践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厚植家国情怀,启智润心。3.在系统掌握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产业集聚案例深入分析,培养和提高对国家各项产业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关注产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增强在产业领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1主要内容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规律与原则产业集聚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5253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54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国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由生产这两种产品耗费的绝对优势所决定。《比较优势论》是经典的产业布局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泉。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优势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优势的差异。一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即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获得实际利益。5556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背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1826年,他发表了《孤立国》,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57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图1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图2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58上海市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域(如下图3)。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图3

1980s上海市郊区周围的农业地带59图4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2.香蕉地3.内侧耕地4.咖啡种植地5.外侧耕地6.河谷耕地A.雨季耕地B.旱季耕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也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6061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主要观点: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韦伯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62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一)市场区位学派市场区位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63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二)成本——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探讨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成本与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产业区位的确定应以最大利润为目标,对区位进行多种成本因素分析,形成竞争配置模型。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胡佛、俄林、弗农等。64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三)地理区位学派主要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基本内容:将商业服务区的布局区位和中心城镇聚落地分布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探讨,从而推导出一定区域内中心地智能等级、数量和课件分布的系统理论。该理论在城镇居民点体系和交通网络的规划中得到成功的应用。65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85年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66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二)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67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三)网络开发理论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一般适用于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地区。68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四)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内容: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69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规律与原则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三、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70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具有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7172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二)经济因素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市场、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73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74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四)社会政治因素人口因素历史基础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五)地理位置因素75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条件、内容、形式、特点和变化。农业社会,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后,产业由分散趋向集中。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后,产业进一步趋向集中。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后,生产力的发展使产业出现了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知识经济时代,未来产业布局将从现在过分集中趋向适度分散。76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二)劳动地域分工决定产业布局规律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通过相互之间广泛的商品交换,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产业布局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就能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做到合理地布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7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三)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集中与分散式产业布局演变过程中相互交替的过程。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个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演变就表现为“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如此循环上升的链环,后一阶段的产业布局较前一阶段的产业布局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在形式上更为高级。螺旋式上升78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四)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地区生产专业化,如农业生产专业化、工业生产专业化。随着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会产生地区生产多样化,形成地区生产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并相互促进的客观现象。79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五)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就某一地区产业布局而言,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产业发展,有的地区只适合某几种或几组甚至只适合某一种或某一组产业发展。产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是一个绝对规律。80三、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一)全局性和长远性原则(二)分工协作原则(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四)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五)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六)可持续发展原则81第三节

产业集聚一、产业集聚概述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三、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82一、产业集聚概述1.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是由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

开创性地展开研究的。他提出的“产业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他认为外部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基本原因:第一,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第三,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832.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Hoover,1937)首次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他认为,就任何一种产业来说,都有:(1)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区位单位最佳规模)(2)单个公司(即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公司最佳规模)(3)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集聚体最佳规模)(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一、产业集聚概述84一、产业集聚概述3.斯科特的产业空间理论斯科特(Scott,1983,1988)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空间的组织变化,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创立了新产业空间理论。在这些新产业区,生产同种类型产品的大量中小型企业集聚在一起,共同发展。这些中小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合作的形式不仅有正式的战略联盟、合同契约和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接触和面对面的谈话。正是中小企业之间的这种有效的合作网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力,使当地经济迅速增长。(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85一、产业集聚概述4.伦德瓦尔的产业集聚创新体系

Lundvall(1992)将创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lundvall指出,创新体系包括在生产、传播、利用新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创新是经济体之间社会行为的结果。在lundvall看来,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创新倾向和意识,乃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除了受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的影响之外,还受法律、法规和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赢利性组织和非赢利性组织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互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86一、产业集聚概述5.克鲁格曼的新地理经济学克鲁格曼(Krugman,1991,1995)应用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地理学”比较注重国际经济学与地理区位及运输费用(贸易壁垒)的关联,强调规范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空间经济模型,以模拟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寻求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和多重均衡实现及被打破的条件,强调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历史和偶然事件、路径依赖等在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87一、产业集聚概述6.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Porter,1998)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注意到一国的优势产业往往在地理上集聚,从而开始了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并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概念: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聚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是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彰显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远景。(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88图5波特的钻石模型89(二)产业集聚的含义及特征所谓产业集聚(Industrialcluster,IndustrialAgglomeration,Enterprise

Cluster),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一、产业集聚概述产业集聚的特征企业是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企业之间存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方式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二)产业集聚的含义及特征一、产业集聚概述90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

世界著名产业集聚区一览表

国家或地区所在地理区域产业部门美国硅谷微电子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美国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德国法兰克福化工业意大利伦巴第纺织业法国欧耶纳克斯模具制造业英国奥克斯弗夏尔赛车设计、制造业瑞士制表区钟表制造业日本丰田汽车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日本东京大田区机械制造业台湾新竹半导体硬件业印度班加罗尔计算机软件业中国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业中国深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玩具制造业91

广东省部分专业镇一览表所属市/区专业镇所属行业领域东莞厚街镇家具东莞虎门镇服装加工业东莞大朗镇针织服装加工业东莞清溪镇计算机和周边设备中山小榄镇五金中山古镇灯饰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加工业中山大涌镇红木家具中山南头镇小家电顺德陈村镇花卉顺德乐从镇家具澄海凤翔街道玩具南海大沥铝型材南海官窑镇布绒玩具花都狮岭镇皮革皮具92931.节约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有些产业,如火力发电产业、各种矿石冶炼业、制陶业、建材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由于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在加工提炼过程中“失重”较多,即产成品占原材料的比重较低,因而这些产业往往就只能在紧靠原材料所在地集聚,就地取材加工或提炼,否则,其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就会过大。当然,不仅随着运输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日益改善,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会趋向于降低,而且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的不断研制和开发,这种以“原材料地”为中心的传统产业企业集聚区也可能会逐步消失。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94(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1.按集聚区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划分:(1)同产业集聚区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聚。这种产业集聚区的最大特征是:区内企业都是生产或经营同类或同质产品,因而在同一市场上展开竞争时,不仅相互之间可以及时、充分地共享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款式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可以进行原材料采购、研究开发、制造技术和工艺、经营方法、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案例:中山古镇——“中国灯饰之都”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951.按集聚区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划分:(2)关联产业集聚区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并以某个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中心(或塔尖)的企业群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聚。这种产业集聚区的最大特征就是:在某一大企业或核心企业的外围或塔座分布着众多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链的中小企业,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与广大中小企业或非核心企业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生产或经营协作关系。案例:中山南头镇家电产业集聚区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961.按集聚区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划分:(3)相关产业集聚区这类产业集聚区的最大特征是:尽管企业之间的联系或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产业企业为主导,其余的产业企业或是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的产业企业;或是为集聚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的企业。案例:昆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972.按集聚区形成动因划分:(1)资源指向性产业集聚资源指向性产业集聚是指为充分利用地区廉价劳动力或原材料集中地,或市场区,或交通枢纽点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企业群体。案例:铜陵市——千年铜都

安徽省铜陵市依托交通区位和铜陵有色集团的品牌优势,着力延伸铜产业链条,促进铜产业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做强集铜资源再利用、铜冶炼、铜深加工、铜贸易、铜研发、铜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正在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982.按集聚区形成动因划分:(2)大企业中心型产业集聚大企业中心型产业集聚是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并以某个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群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聚集。案例: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

澄海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拓展外经贸发展空间,使玩具礼品做强做大,涌现出奥迪、骅威等产值超亿元企业和十多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了产业链上一批中小企业的专业生产。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992.按集聚区形成动因划分:(3)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是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自上而下”规划指导催化而成的。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这一类型的典型。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已有173个。各省市也根据各地情况设立了不同级别的高新区。各级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典型代表,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最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经济区,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一)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100(二)产业集聚的动因1.节约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有些产业,如火力发电产业、各种矿石冶炼业、制陶业、建材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由于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在加工提炼过程中“失重”较多,即产成品占原材料的比重较低,因而这些产业往往就只能在紧靠原材料所在地集聚,就地取材加工或提炼,否则,其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就会过大。当然,不仅随着运输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日益改善,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会趋向于降低,而且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的不断研制和开发,这种以“原材料地”为中心的传统产业企业集聚区也可能会逐步消失。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101(二)产业集聚的动因2.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由于历史、传统和区位的原因,掌握不同专业技术知识和特长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往往是极不均匀的,因而就往往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化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必然会促使特定产业或具有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区的最终形成。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102(二)产业集聚的动因3.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或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能够通过快速或便捷的方式来获得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金融、保险、咨询、评估、审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而特定产业或相关产业便捷化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体系又往往只有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才会存在。如,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往往将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硅谷”。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103(二)产业集聚的动因4.享受最优的区域政策世界各国以及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为了加速和扶持本国或本地区某特定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或获得本地区竞争优势,也都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制定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如土地无偿或低偿使用、税收减免、低息贷款、政府担保、免费咨询或服务、人才优待等。而这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实质上是意欲提高特定地理区域内企业的产业内壁垒,以使其尽快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在同一竞争市场上,由于区外企业不能享受到区内企业同样的优惠待遇,从而提高了其竞争成本。因此,最优区域政策往往是特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一个基本原因。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104(二)产业集聚的动因5.融入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制度和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制度安排、结构和类型以及文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