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统编版上册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芣苢(fúyǐ)阴霪(yín) 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2.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4.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5.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6.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二、阅读

(一)(2020??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他们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的情景。

B.本诗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作者却没有正面写收麦情景,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这是侧面描写手法。

C.诗歌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用充满温馨的场面暗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D.“急炊大饼”与“多博村酤”两个细节写出了作者对诸孙的感谢与喜爱之情,也写出了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2.诗歌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并谈谈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2020??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经营

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

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

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

2.请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三)【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