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含解析)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

一、选择类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迁"和“徙”指升职,例如“再迁为太史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而“左迁"是贬官,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C.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称为“加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

D.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解"为废除的意思,所以“解官”、“解褐"均表示“辞去官职”的含义。

B.隋唐以及宋代主要行政区是州,直至明清时期才改州为府。

C.“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D.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二、三甲中的第一名皆称为“进士"。

3.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B.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般在八月开考,故又称“秋闱"。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中,通过童试录取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B.古人对年龄的雅称甚是有趣,如“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16岁,“弱冠之年“指男子2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

C.古人取名字很讲究,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一般由父亲或长辈取定,名便于他人称呼自己,字为自称。

D.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只有帝王和高品阶的大臣才能有谥号。一般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与。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童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举人资格,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称童生。

B.孤,指幼年丧父。“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C.古代十二个时辰的别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

D.《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兵部各部门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等等事宜。

C.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D.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叫赠。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迹,为之立号,此号称谥。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B.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C.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阅读古书,要注意同名异地的情况。例如山东,战国时称六国为山东,这是因为秦都关中,六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的缘故。如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如蒲松龄《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C.古人以农历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如《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行,近体诗的一种体裁。常见近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9.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口,即人口。明清时期年满十六周岁男子称丁,女子以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B.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C.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游为“豫”,秋天出游为“游"。

D.冠礼,嘉礼的一种,古代男子二十岁时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其举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始建于秦汉。上苑亦是汉武帝射猎游乐之地。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之一。

C.关内,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的通称,与“关外”相对。

D.赠,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1.科举考试的殿试中,一甲的第二名被称为

A.会元B.状元C.榜眼D.探花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B.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D.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1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六艺:是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视的六种基础学问和技能,即:礼、乐、射、御、诗、数。

C.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布衣之交”是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刎颈之交"是说朋友患难与共,刎颈不悔,指生死之交。

14.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秋祭曰烝,冬祭曰尝。

C.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官制度。

D.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1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指明清时代参加童试的考生,童试通过后为“生员”,即“秀才"。

B.“食顷”形容时间很短,表示时间短的词还有“少间"“斯须”“未几"“良久”等。

C.“赋"是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D.《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该书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1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B.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

C.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纲纪,汉魏晋对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度。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弘才能卓越,为政恩威并用。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他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刘弘无私大度,拥有大局观念。益州遭受危难之时,他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及时调派粮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刘弘宽宏仁爱,体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没有棉衣,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并责罚了士兵的上司。

D.刘弘待人诚恳,信任重用人才。他选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称赞;有人诋毁陶侃,陶侃送来人质,他将人质打发回去。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2)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pèi):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B.吾始数岁,未学也始:才

C.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

D.请以为赠___以为:认为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2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杨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谥号、斋名、官爵、籍贯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C.“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D.“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夷,即古代中原对西方部落的统称,后裔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一带;狄指古代南部民族,后裔广泛分布在今华南与华东地区。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自己壮志难酬之意。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被虏廷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27.昌言对苏洵学业的关心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挡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琎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于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琎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实情。“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帝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帝;皇帝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帝批评李琎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部门等候审问。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迁’和‘徙’指升职"错误,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解’为废除的意思……‘解褐’均表示‘辞去官职’”错误,“解褐"指解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易上官服,指入仕。

C.“‘征’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错误,“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D.“第一名皆称为‘进士’"错误,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16岁"错误。“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

C.“便于他人称呼自己,字为自称"错误。名为自用,字供他人称呼自己。

D.“只有帝王和高品阶的大臣才能有谥号”错误。私谥,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童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举人资格"错误,童试合格称“秀才”,乡试考中才是举人。

故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第一名称会元"错误,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故选A。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由礼部主持”错误,应为“由兵部主持"。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行,近体诗的一种体裁。常见近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说法错误,行,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近体诗只包括绝句和律诗。

故选D。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帝王春天出游为‘豫’,秋天出游为‘游’错误。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世"错误。古代有封赠之制,存者称封,死者称赠。赠是赐死者以爵位或荣誉称号。

故选D。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本题“科举考试的殿试中,一甲的第二名”应该是被称为“榜眼"。

故本题选C。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法相同”错误。“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调动,可升,可降,也可指平级调动。

故选A。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六艺:是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视的六种基础学问和技能”错误。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不是“基础学问"。

故选B。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秋祭曰烝,冬祭曰尝”错,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故选B。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良久:很长一段时间。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错误。“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故选D。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表示削职的还有‘陟’"错误,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故选D。

18.C19.B20.C21.(1)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

(2)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

【解析】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前后是对称关系,中间断开;每句中的“者"之后表停顿,也要断开;关联词“若……则……”中间也要断开,“安得"是疑问句中的句首的疑问代词,前面要断开;“然后”也是句首词,前面也要断开来。因此选C项。

19.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魏晋时没有科举制度,文中“同年"指年龄相同。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曲解文意,文中是说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棉帽,托人转送给老兵。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劝,鼓励;课,督促;省,减免;用,用度;年,丰余。第二句中,寇,进犯;引,带领;以……为……,任命……担任……。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县人。父刘靖,任镇北将军。刘弘有谋略理政之才,与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永安里,又同年出生,在一起学习。凭借旧恩被任为太子门大夫,又升官做了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很有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被幽州朔方之人称道。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派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驻襄阳。陶侃、皮初数次打败张昌,前后斩首数万级。张昌害怕逃走,其部下都投降了,荆州之地就平定了。当时荆州各地守宰多缺,刘弘请求补选,惠帝准其所请。刘弘于是按功劳德行才干予以委任,议论的人大加赞赏。朝廷让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任襄阳太守。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对下属说:“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一次刘弘夜晚起来,听到城墙上巡更的人哀叹甚苦,就把他叫下来察问,这个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刘弘怜悯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棉帽,托人转送给老兵。益州刺史罗尚被李特打败,派使者前来告急,请求支援粮食。刘弘发公文让郡县供给,而州府的官员认为运输路程遥远,文武人力不足,准备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诸君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天下本为一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支援了他们,则我们自己也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于是拨出零陵的米三万斛送给罗尚,罗尚借此稳住了局势。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时出仕为吏,有人诋毁陶侃。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到刘弘处为质,刘弘让他们回去,并说:“你叔出征远行,你祖母年迈,你们可以回去,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们是大丈夫呢!”陈敏最终不敢窥境。永兴三年,下诏进号车骑将军。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殷切,由此人人都感激爱戴,争相投奔,人们都说:“能得到刘公一纸书信,胜过很多辅助官吏。"刘弘卒于襄阳。百姓为之哀痛,如丧亲人。

22.D23.A24.D25.B26.(1)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

(2)大凡胡虏(契丹)用来向中原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原的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27.(1)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2)后来在京城遇到昌言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项,以为:认为,错误;正确解释为把……作为,句子翻译为请让我把这名话作为赠言。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依据语法结构,“还”是“使"的结果,出使回来,中间不能断开,另外“使还”是后面句子“为我言"的状语,所以“还”后边应断开,排除排除B和D项;

“数万骑"是说明“介马”的数量,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

故选A。

2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夷,即古代中原对西方部落的统称"错误,夷,古代称东部的民族;“狄指古代南部民族”错误,狄,指古代北方民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流露自己壮志难酬之意。”错误,原文表述并无壮志难酬之意,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日,名词或用作状语,每天;为,动词,作;中,名词,内心;甚,程度副词,十分;及,等到。

(2)凡,大凡;所以,用来……的;中国,古今异义词,古义,华夏,中华;今义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测,看透。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首先抓住题干“昌言对苏洵学业的关心体现在哪里?",其中关键信息“昌言对苏洵学业”“关心",对照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根据翻译,可概括为:(1)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2)后来在京城遇到昌言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点睛】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颜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把这名话作为赠言。

28.C29.B30.D31.(1)(钱士升)请求停止冶炼,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2)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做法)。

【解析】28.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断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句子翻译为: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人是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提示:“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断开,这句是双重否定句“不……不……”,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不能断开,“此辈乃流寇心腹”为判断句,据此可以排除B项。故选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本题B项“署”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参”是“加入"的意思,与官职授予和升迁无关。表“升官、加封”的词语有: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