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_第4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

1、理解诗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悲愤之意。

3、背诵本词。

学习重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题)

1.走进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与李清照并称。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南归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2、解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题材(所写内容)。

3、词人登上北固亭,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异族,感慨万千。作者运用什么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本词写了哪些“古人”“古事”?引用这些典故作者用意何在?

二、合作探究(议)

1、词的上阙引用了孙权和刘裕的典故,有什么作用?(点拨:这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了解这个典故?思考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宕开一笔,由怀古转为忆昔,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让词人从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作者的心情怎样?

4、借用廉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5、、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具体分析。

三、拓展创新(创)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2、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后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