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1页
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2页
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3页
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4页
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辽宁省铁岭市多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1.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2017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的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商业驱动虽然能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但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D.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小镇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B.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

C.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所有旅游、消费项目。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象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千,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象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到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4.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试题。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二)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节选自清·袁枚《游黄山记》)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

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

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9.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10.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

天孙①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②,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

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③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

①天孙:这里代指主考官。②病鲤暴鳃:传说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③骯髒:高亢刚直的样子。④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七月初七阮咸看到北阮晒出华丽的衣服,他家贫也晒出粗布服装,并自嘲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首词是蒲松龄科考失败以后写给同时落第的同乡王如水的,其主旨和《聊斋志异》中讽刺科举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中“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一句充满悲愤,直斥主考官人老昏聩,埋没人才。

C.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抱玉卞和、鱼跃龙门、未能免俗等,其中飞鸿一跃冲天,表述了虽然科考失败,但仍豪气不减的壮志。

D.这首词言辞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入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

12.请结合全词分析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2)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六国诸侯的祖辈和父辈“__________,_________”,才获得了一点点土地,可他们的子孙不知道珍惜。

(3)“流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常常被赋予“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等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述(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大庆,夏日的夜晚,微风温柔凉爽,城市__________,车水马龙,群楼比肩。从每扇窗中透射出的灯光中,亲切而温暖,宛若闪烁银河的星星。离开三十五年,大庆,再难寻从前的样子。那__________的荒原,荒原上镶嵌的无数水泡子,标志性的狗皮帽子,全都__________在时间的背后。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石油城,熠熠闪亮于昔日的荒原之上。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我在高大的铁人雕塑前久久__________,凝视,思考。1955年,在祖国的西北角找到克拉玛依时,举国一片欢腾。同年,新中国一个新的工业部门——石油部宣告成立。1958年,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川中展开。发现克拉玛依油田四年后,松嫩平原松基三井喷射出原油,那一声大地深处的轰鸣,伴随着映照日月的火光,大庆——这个非同凡响的石油巨子诞生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钟灵毓秀一望无际遁藏伫立

B.流光溢彩一望无际隐匿伫立

C.流光溢彩不着边际遁藏矗立

D.钟灵毓秀不着边际隐匿矗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每扇窗透射出的灯光中,亲切而温暖,宛若银河闪烁的星星。

B.从每扇窗中透射出的灯光,亲切而温暖,宛若闪烁银河里的星星。

C.从每扇窗中透射出的灯光,亲切而温暖,宛若银河里闪烁的星星。

D.从每扇窗透射出的灯光中,亲切而温暖,宛若闪烁银河的星星。

(3)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中叠印、交替、转换

B.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中叠印、交替、浮现

C.脑海中,一帧帧画面叠印、交替、浮现

D.脑海中,一帧帧画面叠印、交替、转换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①: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②,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笨蠢,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③,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有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圈子”是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你不是我们朋友圈子里的”“我们这个朋友圈子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圈子的质量决定你生活的质量,圈子的高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我们怎样看待“圈子”呢?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和解答

1.(1)D

(2)C

(3)B

(4)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②首先,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③然后运用破立结合法,先列举错误方式再谈正确做法。④最后总结全文,表明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文化的观点。

(5)(1)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不要照抄外来文化。(2)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3)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B项,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结合材料三分析,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C项,材料二没有谈到在传承中创新。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材料二第5段中说的是“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从“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认为发展特色小镇不能照搬照抄外来文化,显然,这与的观点相悖。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首先说到特色小镇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几个成功的例子;然后话锋一转,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错误做法,如“重外观、轻内核”“重商业、轻文化”等;接着谈如何正确建设特色小镇,提出“文化和商业……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将建设特色小镇应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的。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所以在作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不可天马行空。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不要照抄外来文化;通过材料二,我们可以提出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不要只重商业而忽视文化的内涵,通过材料三,我们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生也可以有其他解析,但要言之成理且和文章内容相关。

2~5.C、D、“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和参与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我”是次要人物形象,对塑造陈顺生和兴兴两个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彰显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这里的“鬼”是指人们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指落后愚昧、僵化陈腐的鄙见陋习和罔顾事实、拒绝变通的定势思维。启示:几十年前,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把生活现象归于“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产力发展,但人们心中封建迷信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鬼”无时无处不在,落后愚昧的思维方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土壤,我们要对此保持警惕。

1.C.“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可知,陈顺生是相信鬼在作祟,只是没想到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

故选C。

2.D.“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可知,能体现出陈顺生脾气暴躁,但不能体现虚荣,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上,小说通过“我”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个当地村民都认为有鬼的村后有一片坟场边,主要叙述了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一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而兴兴则是不相信鬼神。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来见证和叙述的,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

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象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可知,小说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都是通过“我”来衬托的,塑造了陈顺生的相信鬼神,并且性情急躁,兴兴则办事比较有耐心。

主题思想上,依据原文“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和“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可知,我是不相信有鬼的,但这种迷信思想却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对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鬼”表面是指“鬼”帮助了兴兴修理抽水机,实际泛指当地的一种迷信思想,一种当某种问题不能解决时就利用鬼神来处理,却不知道变通的陋习和愚昧。

启示:依据原文“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可知,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说明当地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再依据原文“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可知,几十年过去了,生产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但通过后文叙述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一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使“我”觉得迷信和愚昧思想还在继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来消除它。

6~10.C、C、B、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②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1.“苦”的宾语是“日炙”,意思是“苦于太阳的炙烤”或者“以太阳的炙烤为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知”的宾语是“云有高下”,而不是“云”,“方知云有高下”意思是“才知道云彩有高下之别”,所以应在“高下”后断开,排除A。译文: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故选C。

2.C.“晦……阴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

故选C。

3.B.“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无法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得日”,照到阳光;“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②“濛濛然”,朦朦胧胧的样子;“熔银散绵”,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良久”,许久。

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先要理解此句话的意思,再分析手法和效果。“半山居雾若带然”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这是在泰山顶远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居”,意思是“停留”,“雾”本是浮动的,而此处却说停留在半山腰,这是以静写动,展现出泰山云雾的轻盈。“若”意思是“像”,“带”意思是“飘带”,这是把半山腰的雾气比作飘带,展现出云雾的具体形状,云雾本呈一片,此时却是像一条飘带,为何会有如此效果?显然是因为泰山太高峻雄伟,所以在它面前,云雾就像一条飘带,这是以云雾来烘托泰山之雄伟。这句话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心旷神怡,而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参考译文:

(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二)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11~12.C、①表述出对主考官贤愚不分、头脑糊涂的痛恨;②表明自己和王如水科场失意的郁愤难平;③虽痛恨科举,并写出“憎命文章难恃”的愤激反语,但从“未能免俗”看出,依然要为科举而努力的矛盾、无奈心情。

1.C.“其中飞鸿一跃冲天”错误,“飞鸿铩羽”指的是羽毛摧落,不能奋飞,喻指自己科考失败;“豪气不减”错误,“将从何处说起?”一句说明科场失意,名落孙山,悲从中来,无比低落。

故选C。

2.开头两句“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中“老矣”“颠倒”等词直斥主考官人老昏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