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专项模拟——史前与夏商周时期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东莞市模拟)如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A.用于制作狩猎工具 B.是属于新石器时代 C.加快了耕种的速度 D.提高了制陶的技术2.(2023•佛山模拟)周口店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朴树籽,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果肉被烧成白色。据此考古资料可知,北京人()A.过着群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掌握农耕技术 D.已懂得使用火3.(2023•增城区一模)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4.(2023•广东模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猿人洞出土了近200件古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和上百种动物化石。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推测出北京人()A.已经会饲养家畜 B.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C.同现代人无差别 D.会制造工具、使用火5.(2022•德庆县校级模拟)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A.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6.(2022•东莞市校级三模)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耜、斧、铲、锛、凿、刀、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 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 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7.(2023•化州市一模)《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8.(2023•南山区二模)咸头岭新石器遗址,为珠三角地区距今约7000﹣6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这里是目前发现的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下列与咸头岭文化时期最相近的是()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遗址9.(2023•博罗县校级一模)表中的两段材料可相互印证的是,大禹()材料来源天命禹数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送公盟上的铭文禹数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锡玄(指黑色)圭(指一种玉器),告厥成功。《尚书•夏书•禹贡》A.公而忘私 B.受赐美玉 C.减免赋税 D.治水有功10.(2023•越秀区一模)《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种族差异 D.国家统一11.(2023•榕城区二模)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B.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 D.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12.(紫金县四模)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3.(2023•惠阳区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14.(2023•中山市模拟)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15.(德庆县校级模拟)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了一件刻有“武王伐纣”的青铜簋,这就是著名的“利”青铜簋。由此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哪一时期()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16.(2022•德庆县校级模拟)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 D.学术界百家争鸣17.(2023•连平县校级模拟)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 D.司母戊鼎18.(2023•东莞市一模)《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 B.甲骨文是历史悠久的文字 C.“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 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19.(2023•雷州市一模)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加强20.(2023•南山区二模)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耕”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 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21.(2023•湛江一模)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22.(2023•潮州模拟)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A.奴隶制开始瓦解 B.诸侯兼并争霸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23.(2022•德庆县校级一模)钱穆先生说:“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对这句话解读最合理的是()A.孔子是战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B.孔子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C.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 D.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24.(2022•罗湖区校级一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二.材料题(共3小题)25.(2023•潮州模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富资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文夫。”——《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两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辟邪除灾等活动。两汉山西地区介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式,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等活动。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绍兴曹娥(孝女)梧州陈临(勤政爱民)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1)孟子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所选人物能突出代表孟子言论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演变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26.(2022•南山区校级模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材料二:材料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请回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请依次介绍以下人物信息:孔子的核心思想,由其弟子依据其思想言论汇编而成的语录文集,孔子在政治上推崇的治国思想。战国时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二:假如你要参加一场历史文创比赛,要求是结合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创造一件文创作品。材料二已为你提供三件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请任选其一进行文物介绍。(包含这件文物的名称及价值)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政权时期的文化成果各一例,并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献言献策。27.(2022•东莞市校级三模)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砥砺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文明起源】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年代(距今)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西辽河5800﹣53005300﹣4700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小河沿文化4700﹣4300庙底沟二期文化4300﹣3800宝墩文化齐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钱山漾广富林类型雪山二期文化3800﹣3500三星堆文化寺洼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马桥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里岗文化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国家出现】材料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隽永相承】材料四: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国语•越语》B.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汉书•陆贾传》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4)材料四中,关于“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两项材料是;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两项材料是(分别填写字母,多填、少填、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东莞市模拟)如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A.用于制作狩猎工具 B.是属于新石器时代 C.加快了耕种的速度 D.提高了制陶的技术【考点】北京人.【正确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故A符合题意;图片工具都是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北京人不会农耕生活,排除C;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2.(2023•佛山模拟)周口店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朴树籽,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果肉被烧成白色。据此考古资料可知,北京人()A.过着群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掌握农耕技术 D.已懂得使用火【考点】北京人.【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题干“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果肉被烧成白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掌握农耕技术,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3.(2023•增城区一模)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考点】元谋人;北京人.【正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和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炭屑和烧骨化石”可以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头盖骨、牙齿化石”可以验证“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这说明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会保存火种,排除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和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023•广东模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猿人洞出土了近200件古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和上百种动物化石。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推测出北京人()A.已经会饲养家畜 B.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C.同现代人无差别 D.会制造工具、使用火【考点】北京人.【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A.家畜饲养是原始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原始农业时期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排除。B.生存环境恶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因此“与现代人无差别”的说法错误,排除。D.根据材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0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工具、使用火,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记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5.(2022•德庆县校级模拟)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A.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由“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可知,该遗址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水稻。可以用来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农耕生活。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以河姆渡原始居民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6.(2022•东莞市校级三模)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耜、斧、铲、锛、凿、刀、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 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 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正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原始农业的发展。知道半坡人开始原始农耕定居生活。分析材料可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有“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有了农业生产工具,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原始农耕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半坡人、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7.(2023•化州市一模)《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考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材料可知,《淮南子》记载尧治理天下时,劝导水边的百姓打渔,山中的百姓伐木,谷中的百姓放牧,陆地的百姓从事农业,可见我国原始农业注意根据实际情况从事生产,D项正确;材料没有生产环境恶劣、气候限制方面的信息,排除AC项;原始农业耕作比较粗放,春秋战国后农业才开始精耕细作,排除B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2023•南山区二模)咸头岭新石器遗址,为珠三角地区距今约7000﹣6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这里是目前发现的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下列与咸头岭文化时期最相近的是()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陶寺遗址 D.良渚遗址【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正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生产和生活状况,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A.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与咸头岭文化时期最相近,符合题意。C.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排除。D.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人生产和生活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9.(2023•博罗县校级一模)表中的两段材料可相互印证的是,大禹()材料来源天命禹数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送公盟上的铭文禹数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锡玄(指黑色)圭(指一种玉器),告厥成功。《尚书•夏书•禹贡》A.公而忘私 B.受赐美玉 C.减免赋税 D.治水有功【考点】大禹治水.【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大禹治水,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公而忘私”,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受赐美玉”,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减免赋税”,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相互印证的是大禹治水有功。10.(2023•越秀区一模)《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种族差异 D.国家统一【考点】炎帝和黄帝.【正确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帝和炎帝,知道题干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A.根据材料“《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共同祖先”可知,材料显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故A项正确。B.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华夷有别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C.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民族认同,种族差异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D.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国家统一,但材料主旨是体现民族认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1.(2023•榕城区二模)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B.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 D.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考点】尧舜禹的“禅让”.【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以尧舜禹的禅让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历史史料的辨别与使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依据题干可知关于尧舜间的继承过程,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多方验证,才能最大限度探寻历史的真相,C项正确;历史真相虽然年代久远,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考究,排除A项;题干中多种文献记述存在差异,显然还需要结合更多类型的史料如实物史料加以验证,排除B项;“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显然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点评】主要考查了历史史料的辨别与使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2.(紫金县四模)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考点】西周的分封制.【正确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状况。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中规定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13.(2023•惠阳区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考点】西周的分封制.【正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题干关键信息“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据题干“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关键信息“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和文化结构的扩展,中原文明的扩展,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14.(2023•中山市模拟)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考点】二里头遗址.【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据题干“……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可知,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地方,这说明当时存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验证当时存在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存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15.(德庆县校级模拟)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了一件刻有“武王伐纣”的青铜簋,这就是著名的“利”青铜簋。由此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哪一时期()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考点】青铜器.【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青铜器、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武王伐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由“武王伐纣”的铭文可知,该青铜器可能铸造于西周.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青铜器、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16.(2022•德庆县校级模拟)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 D.学术界百家争鸣【考点】文字的演变;青铜器.【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2023•连平县校级模拟)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 D.司母戊鼎【考点】青铜器.【正确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器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司母戊鼎造型和历史地位。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司母戊鼎造型和历史地位。18.(2023•东莞市一模)《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 B.甲骨文是历史悠久的文字 C.“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 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考点】甲骨文;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体现,也是在原始农业产生后才出现,这是农耕文明,六畜是家畜饲养,自养自食,这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特点,甲骨文的文字”家“根据这些而产生,说明“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五畜,材料是说”家“这个字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而不是说它悠久、不是说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排除ABD三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文字的演变相关知识。19.(2023•雷州市一模)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加强【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与运用的作用,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A.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符合题意。D.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趋向崩溃,排除。故选:C。【点评】记忆铁制农具、牛耕出现的时间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20.(2023•南山区二模)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耕”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 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正确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这些现象说明了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说明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不能说明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21.(2023•湛江一模)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考点】商鞅变法.【正确答案】D【分析】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A.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C.奖励耕织,是经济上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刺激了士兵建功立业之心,提高了秦军战斗力,成为“虎狼之师”。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考查了学生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有关史实。22.(2023•潮州模拟)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A.奴隶制开始瓦解 B.诸侯兼并争霸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正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3.(2022•德庆县校级一模)钱穆先生说:“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对这句话解读最合理的是()A.孔子是战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B.孔子思想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C.孔子思想是当时唯一的思想 D.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考点】老子和孔子.【正确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知道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因为有了孔子,遂开出战国思想之繁花,结成战国思想之美果”解读最合理的是孔子思想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基础。ABC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4.(2022•罗湖区校级一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考点】法家.【正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的奴隶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制逐步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刑罚,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重用。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二.材料题(共3小题)25.(2023•潮州模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富资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文夫。”——《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两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辟邪除灾等活动。两汉山西地区介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式,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等活动。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绍兴曹娥(孝女)梧州陈临(勤政爱民)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1)孟子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所选人物能突出代表孟子言论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演变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考点】孟子;诗经和楚辞.【正确答案】(1)思想:”仁政”;史实: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2)特点:由各地自发,或区域性到全国性节日;由多种形象,或多元到以屈原为主角;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3)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分析】本题考查了孟子的思想以及端午节的相关知识。第一问,依据材料具体分析孟子的思想;第二问,依据表格信息分析特点;第三问,从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等角度分析。(1)思想:依据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以得出这段话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史实: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如:第二幅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这些都突出了孟子的言论。(2)特点:依据表格中两汉以前至隋唐时期,端午节的地区范围变化情况可知,由各地自发,或区域性到全国性节日;依据表格中两汉以前至隋唐时期,端午节的纪念人物变化可知,由多种形象,或多元到以屈原为主角;依据表格中两汉以前至隋唐时期,端午节的习俗变化情况可知,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故(1)思想:”仁政”;史实: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2)特点:由各地自发,或区域性到全国性节日;由多种形象,或多元到以屈原为主角;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3)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点评】本题考查了孟子的思想以及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26.(2022•南山区校级模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材料二:材料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请回答: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请依次介绍以下人物信息:孔子的核心思想,由其弟子依据其思想言论汇编而成的语录文集,孔子在政治上推崇的治国思想。战国时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二:假如你要参加一场历史文创比赛,要求是结合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创造一件文创作品。材料二已为你提供三件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请任选其一进行文物介绍。(包含这件文物的名称及价值)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政权时期的文化成果各一例,并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献言献策。【考点】老子和孔子;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青铜器;甲骨文.【正确答案】(1)核心思想:仁、礼;语录文集:《论语;》治国思想:以德治国;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图一:人面鱼纹彩陶盆,出上于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半坡人已会制作水平较高、图案栩栩如生的彩陶。图二: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三: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制作工艺高超。(3)元朝(蒙古族):元曲,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清朝(满族):小说,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片的《红楼梦》;建议: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意义,青铜器的特征,孔子的政治主张及语录,百家争鸣的意义,元曲的代表,清朝小说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1)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政治思想。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称为百家争鸣。(2)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问题二:图一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出上于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半坡人已会制作水平较高、图案栩栩如生的彩陶。图二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三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制作工艺高超。(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片的《红楼梦》,或者清代的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主要的剧种。根据材料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可得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故(1)核心思想:仁、礼;语录文集:《论语;》治国思想:以德治国;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图一:人面鱼纹彩陶盆,出上于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半坡人已会制作水平较高、图案栩栩如生的彩陶。图二: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三: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制作工艺高超。(3)元朝(蒙古族):元曲,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清朝(满族):小说,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片的《红楼梦》;建议: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甲骨文的意义,识记青铜器的特征,识记孔子的政治主张及语录,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识记元曲的代表,识记清朝小说的发展,认识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素养。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自动变焦照相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变频器柜体系统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
- 202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湖北省荆门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儿童乐园装修合同
- 2025年度安全培训与操作规范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员工劳动合同终止及生活困难补助协议
- 2025陕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度房屋赠与及物业管理权转移合同
- 易制毒化学品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全体教师安全工作培训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 2024年五级咖啡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湖南版(湘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全册全套课件(247张)
- 《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202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万用表校准报告
- 垂直度和跳动形位公差间的关系及取代应用下
- 台虎钳工作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