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1月31日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目前已经探明,在火星两极地区有固态水,而那里的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P等元素。科学家也曾在火星上发现了流动水的痕迹。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存在着生命。下列有关生命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干重中碳含量最多,因此人们认为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B.水可以作为良好的溶剂及其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都与水是极性分子有关C.氢键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在常温下水是液体D.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可以通过二硫键等化学键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详解】A、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的原因是碳链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B、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易与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为生物化学反应所必需,也可参与物质运输,B正确;C、氢键提高了水分子稳定性,因而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在常温下水是液体,也有利于生物体在多变的环境中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D、多条肽链可通过二硫键等化学键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D正确。故选A。2.真核生物的生物膜将细胞内分隔成不同的“区室”,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列关于细胞内的不同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均既可产生ATP,也可消耗ATPB.与胰岛B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由单层膜包围的区域面积要大C.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的水解酶因细胞质基质的pH不同,其活性会发生改变D.蛋白质、糖类、脂质的合成均发生于单层膜围成的区域中【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细胞中,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无膜结构的有中心体和核糖体。【详解】A、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可以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其中细胞核只消耗ATP,不产生ATP,A错误;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新陈代谢比口腔上皮细胞旺盛,故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膜面积更大,B错误;C、由于溶酶体中的pH与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不同,而pH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的水解酶活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D、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中,核糖体无膜结构,D错误。故选C。3.ATP生物荧光检测仪广泛应用于物品表面清洁度测评。原理是利用荧光素酶测定环境物体表面ATP的含量,再通过检测仪器上的荧光强度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检测仪的使用原理与萤火虫发光的原理类似B.ATP分子中的磷酸基团因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C.ATP生物荧光检测仪的发光值与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性D.萤火虫发光器发光原理可为我们研究提高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提供了思路【答案】C【解析】【分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详解】A、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是荧光素接受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使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而发出荧光,检测仪的使用原理与萤火虫发光的原理类似,A正确;B、ATP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B正确;C、微生物越多,提供的ATP就越多,荧光强度越强,故ATP生物荧光检测仪的发光值与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性,C错误;D、由于萤火虫将ATP中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化为光能,只有少部分转化为热能,为我们研究提高能量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提供了思路,D正确。故选C。4.源于土壤的椰酵假单胞杆菌污染食品后,会产生毒性极强的米酵菌酸(C28H38O1)引发食物中毒,此类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米酵菌酸会抑制人体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导致细胞或机体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米酵菌酸不在核糖体上合成,分泌到细胞外也不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B.酵母菌中存在DNA和RNA,椰酵假单胞杆菌中只含有DNAC.米酵菌酸干扰了人体线粒体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导致能量供应不足D.椰酵假单胞杆菌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繁殖【答案】A【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因此也叫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第一个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直接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详解】A、米酵菌酸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且椰酵假单胞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正确;B、椰毒假单胞杆菌具有细胞结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B错误;C、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之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C错误;D、椰毒假单胞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故选A。5.盐碱地具有高渗及土壤pH呈碱性的特点,普通的水稻很难在其中生存,而海水稻在其中却能正常生长。海水稻抗逆性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膜两侧的H+浓度差与海水稻对离子毒害的抗性强弱无关B.抑制根毛细胞呼吸强度将会影响H+运出细胞膜,不影响SOS1转运C.SOS1和NHX的结构不同,但转运Na+的方式相同D.H+被动运输到细胞液中是为了维持液泡膜两侧H+的浓度差【答案】C【解析】【分析】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详解】A、H⁺通过主动运输被转运到细胞外中,使细胞膜两侧H+的浓度差增大,为H⁺顺浓度梯度通过SOSl主动运输Na⁺创造条件,Na⁺运输出细胞外,能减弱Na+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因此膜两侧的H⁺浓度差与海水稻对离子毒害的抗性强弱有关,A错误;B、H⁺通过主动运输被转运到细胞外中,使细胞膜两侧H⁺的浓度差增大,为H⁺顺浓度梯度通过SOSl主动运输Na⁺创造条件,抑制根毛细胞呼吸强度将会影响H⁺运出细胞膜,进而影响SOS1转运Na⁺,B错误;C、SOS1将Na⁺由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细胞外,NHX将Na⁺由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细胞液中,这两种运输都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都是主动运输,C正确;D、H⁺通过主动运输被转运到细胞液中,使液泡膜两侧H⁺的浓度差增大,为H⁺顺浓度梯度通过NHX运输创造条件,D错误。故选C。6.酒精是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体积分数100%的酒精(无水乙醇)可用于对光合色素的分离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体积分数50%的酒精参与配制的解离液对根尖进行水解C.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诱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D.在生物组织脂肪的检测实验中,体积分数50%的酒精可用于洗去花生植株叶片切片表面的苏丹Ⅲ浮色【答案】C【解析】【分析】1、用苏丹Ⅲ溶液染色时,常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原因是苏丹Ⅲ溶液溶于50%的酒精。2、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详解】A、利用有机溶剂可以溶解绿叶中的色素,故可用体积分数100%的酒精(无水乙醇)可用于对光合色素的提取而非分离,A错误;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处理根尖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B错误;C、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杀毒效果较好,故可将诱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C正确;D、在生物组织脂肪的检测实验中,体积分数50%的酒精可用于洗去花生子叶切片表面的苏丹Ⅲ浮色,D错误。故选C。7.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图中直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将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使得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呈曲线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温度的升高,底物分子的活化能增加B.未达到最适温度之前,底物分子的能量越多,酶促反应速率可适度加快C.酶分子降低的活化能在t1条件下与t2条件下相同D.t1与t2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相同,此时酶的活性相同,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性也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底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A错误;B、由曲线c可知,未达到最适温度之前,底物分子的能量越多,酶促反应速率就越快,B正确;C、处于曲线c中t1、t2位点酶促反应速率相等,但酶分子降低的活化能不一定相同,C错误;D、t1与t2在不同的温度下,根据曲线b可知,t2温度下,酶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低于t1对应的温度,D错误。故选B 。8.在夏季晴朗天气上午10时,科研人员对苹果树某枝条上不同位置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限制第5片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素含量,限制第15片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第10片叶的叶绿体固定的CO2来自线粒体内膜和外界环境C.第11-15片叶(幼叶)净光合速率比第10片叶(成熟叶)低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少D.叶片中的有机物净积累量少于叶片实际制造的有机物量只是因为叶片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水、CO2、光能,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只要影响到原料、能量的供应,都可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例如,环境中CO2浓度,叶片气孔开闭情况,都会因影响CO2的供应量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影响叶绿体的形成和结构的因素,如无机营养、病虫害,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此外,光合作用需要众多的酶参与,因此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也是影响因子。【详解】A、第5片是成熟叶,限制其光合速率的应该是光照强度,第15片接受的光照较强,可能该叶片的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叶光合速率较低,A错误;B、图中显示第10片叶净光合速率最大,且大于零,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其叶绿体利用的CO2来自线粒体基质和外界环境,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部位是叶绿体基质,B错误;C、幼嫩的叶片中叶绿素比成熟的叶片中少,故第11-15片叶(幼叶)净光合速率比第10片叶(成熟叶)低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少,C正确;D、植物所有的细胞都能呼吸作用,但光合作用的只是叶肉细胞,故叶片中的有机物净积累量少于叶片实际制造的有机物量不仅因为叶片自身的呼吸作用,还有根细胞等细胞的呼吸作用,D错误。故选C。9.研究表明,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经历的微重力可导致人体骨质流失,这可能与某种前成骨细胞的衰老、凋亡、自噬增加及分化受到抑制等有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前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B.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C.衰老的前成骨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物质运输能力下降D.细胞凋亡是体内正常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该过程需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A正确;B、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分解细胞质等自身构成成分的现象,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会影响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B正确;C、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代谢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是一种自然生理过程,对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细胞凋亡过程需消耗能量,是体内正常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D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可在释放的O2中检测到放射性B.魏斯曼通过显微镜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最早观察到了减数分裂过程C.摩尔根利用F1红眼雌蝇×白眼雄蝇直接证明了控制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D.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方式时,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会干扰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答案】D【解析】【分析】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详解】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但是18O无放射性,A错误;B、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了减数分裂的存在,并没有用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C、根据F1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杂交的结果无法判定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C错误;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葡萄糖都会出现由橙色变为灰绿色的颜色变化,因此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会干扰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D正确。故选D。11.图1表示某二倍体小鼠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研究发现,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粘连蛋白有关,粘连蛋白的水解是着丝粒分裂的原因,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解粘连蛋白的酶发挥作用的同时会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B.若图1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则该曲线可能表示减数分裂C.若图1纵坐标表示染色体数量,则曲线BD段可能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若图1纵坐标表示染色体组数,则曲线CD段的染色体数等于AB段的染色单体数【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BC段发生某物质数量加倍,可表示着丝粒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加倍;分析图2:粘连蛋白水解,着丝粒断裂,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水解粘连蛋白的酶发挥作用的时间是着丝粒分裂,此时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核膜、核仁的消失发生在前期,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子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若图1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则该曲线不可能表示减数分裂,B错误;C、若图1纵坐标表示染色体数量,则曲线BD段可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互换,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误;D、若图1纵坐标表示染色体组数,则染色体组数加倍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同时染色单体消失),故曲线CD段的染色体数等于AB段的染色单体数,D正确。故选D。12.斑马鱼(2n=50)的幼鱼在生长旺盛时期,其皮肤表面的某些上皮细胞会出现不复制遗传物质,但连续分裂两轮的“无合成分裂”现象;在成年斑马鱼断鳍后的组织再生过程中也会出现“无合成分裂”。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不同世代斑马鱼均保持50条染色体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实现的B.在斑马鱼断鳍后的组织再生过程中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皮肤表面上皮细胞经“无合成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均为25条染色体D.“无合成分裂”能迅速增加皮肤表面细胞数目,是幼鱼对快速生长的适应【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经历减数分裂Ⅰ后,染色体减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详解】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生物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使不同世代斑马鱼均保持50条染色体,A正确;B.在斑马鱼断鳍后的组织再生过程中,只发生正常的有丝分裂或“无合成分裂”,因此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正确;C.一个皮肤表面上皮细胞经“无合成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减半后又减少一次,不是25个,C错误;D.“无合成分裂”能迅速增加皮肤表面细胞数目,幼鱼对快速生长的适应,D正确。故选C。13.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已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甲、乙两只果蝇多次交配,子代中长翅灰体果蝇占3/8。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a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若子代中长翅果蝇占3/4,则子代中的雌性长翅灰体果蝇均为杂合子C.若子代中长翅果蝇占3/4,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XBXbD.若父本基因型为AaXbY,则其1个精原细胞最多能产生4种精子【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甲、乙两只果蝇多次交配、子代中长翅灰体果蝇占3/8,3/8=3/4×1/2,据此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AaXbY或AaXBY×AaXbXb或AaXBXb×aaXBY。【详解】A、两只果蝇多次交配、子代中长翅灰体果蝇占3/8,该固定比例的出现说明,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需满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C、结合子代中长翅灰体果蝇占3/8=3/4×1/2可推测,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或AaXBY×AaXbXb或AaXBXb×aaXBY,若子代中长翅果蝇占3/4,则亲本应为AaXBXb×AaXbY或AaXBY×AaXbXb,二者子代中的雌性长翅灰体果蝇基因型为AXBXb,一定为杂合子;且母本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B正确,C错误;D、若父本的基因型为AaXBY,其最多能产生4种精细胞,分别为AY、aXB、AXB、aY,D正确。故选C。14.研究表明,“新冠超级免疫者”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突变)的可能性是那些出现症状人的两倍多,这种变异可以帮助他们消灭病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影响其表达的蛋白质,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基因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会引起基因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改变C.“新冠超级免疫者”特定基因的变异可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D.接种疫苗后,群体免疫力增强,感染后症状可能会减轻【答案】B【解析】【分析】1、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绝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几个密码子。2、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详解】A、由于存在密码子简并性等原因,因此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影响其表达的蛋白质,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B、基因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会导致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B错误;C、“新冠超级免疫者”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突变)的可能性是那些出现症状人的两倍多,这种变异可以帮助他们消灭病毒,因此“新冠超级免疫者”特定基因的变异可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C正确;D、接种疫苗后,由于体内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二次免疫较初次免疫过程强烈、快速,因此机体更容易清除感染的病毒,故群体免疫力增强,感染后症状可能会减轻,D正确。故选B。15.某双链DNA分子中有p个碱基G,其中一条链上的嘌呤碱基数量是嘧啶碱基数量的m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数量是嘧啶碱基数量的m倍B.该DNA分子中每条链上都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该DNA分子中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都与五碳糖3'端的C原子相连D.DNA一条链上碱基T突变成A,连续复制8次后,突变DNA占50%【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结构特点: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因此二者总数相等,A错误;B、该DNA分子中每条链上都含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C、该DNA分子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都与脱氧核糖5'端的C原子相连,C错误;D、DNA复制时,以“T变成了A”的这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的结构均不同于亲代DNA,而以正常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的结构均与亲代DNA相同,所以连续复制8次后,突变DNA占50%,D正确。故选D。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致病机理如图所示,己知甲基转移酶可催化DNA甲基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出现表观遗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甲基化B.抑癌基因p15、p16的甲基化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其启动子结合C.抑癌基因的产物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抑制作用D.可以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来缓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1、某段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了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做表观遗传。2、题图分析: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由图推测甲基转移酶使抑癌基因p15、p16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使其过度甲基化,影响其表达。【详解】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除DNA甲基化外,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修饰等,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A错误;B、若抑癌基因p15的甲基化正好发生在启动子部位,由于酶的专一性,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其启动子结合,B正确;C、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抑癌基因的产物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抑制作用,C正确;D、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抑癌基因p15、p16不会被甲基化,正常发挥作用,可以缓解MDS症状,D正确。故选A。17.某山地存在两种鸭跖草,品种A生长于悬崖底部,品种B生长于悬崖顶部,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在山地的某些坡度缓和的区域则存在大量A和B的杂交种C(如图1),图2为品种A在某时间段内H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A和B适应性特征的出现,是地理隔离导致的B.图2中RT段H的基因频率保持稳定,说明该品种已经进化至遗传平衡,在此之后不会发生进化C.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鸭跖草A、B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D.通过对A、B、C三品种进行DNA水平上测序,寻找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A错误;B、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B错误;C、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C是可育的,鸭跖草A、B之间能进行传粉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C正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故选C。18.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关于稳态与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B.细胞排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等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机体进行排尿和排汗都有利于内环境中无机盐稳态的维持【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B.细胞排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降低了血浆PH,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C.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属于正常的调节过程,不属于内环境问题失调,C正确;D.排汗主要是调节体温,在排汗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水,也会排出一部分无机盐,有可能导致水和无机盐流失而失衡,D错误。故选C。19.尿崩症是一种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会表现出多饮、多尿等症状。尿崩症可分为垂体性尿崩症和肾源性尿崩症两类,其中垂体性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而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导致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抑制ADH受体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垂体性尿崩症B.注射适量ADH后,垂体性尿崩症患者尿液的渗透压会升高C.垂体性尿崩症可能是垂体发生病变,使垂体合成的ADH减少引起的D.注射适量ADH后,肾源性尿崩症患者尿量会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详解】A、由题意可知,垂体性尿崩症是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若抑制ADH受体的功能,并不能缓解垂体性尿崩症,A错误;B、注射适量ADH后,垂体性尿崩症患者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增强,尿液含水量减少,渗透压会升高,B正确;C、抗利尿激素(ADH)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C错误;D、肾源性尿崩症患者是由于肾脏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导致的,注射ADH后由于缺乏受体而不能起作用,故肾源性尿崩症患者尿量不变,D错误。故选B。20.下列对不同的神经或神经中枢调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心跳、胃肠蠕动、长跑等活动都不受意识支配B.脊神经是传出神经,支配躯干、四肢等部位的运动,数量多于脑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人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胃肠蠕动减慢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详解】A、长跑受意识的支配,呼吸、心跳、胃肠蠕动不完全受意识支配,A错误;B、脊神经是指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支配着躯干、四肢及内脏的活动,B错误;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均是传出神经,C错误;D、交感神经促进心脏跳动、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抑制心脏跳动、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当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人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胃肠蠕动减慢的现象,D正确。故选D21.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①在阴雨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②用小便浸泡的方法促进压条生根③有些植物种子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④板结的土壤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维持农作物的生命活动⑤低温、低氧、高CO2储存果实、蔬菜⑥轮作是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会因年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①③措施都能促进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B.②措施利用了小便中的生长素C.④措施是为了促进呼吸作用,⑤措施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D.⑥措施与作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其原理是降低呼吸作用。【详解】A、阴雨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会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些植物种子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是光敏色素受光后,其结构变化的信息最终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而不是通过促进光合作用,A错误;B、用小便浸泡的方法促进压条生根,是因为人食用植物之后植物中的生长素会通过尿液排出,B正确;C、低温、低氧、高CO2储存果实、蔬菜,会降低呼吸作用,板结的土壤需要及时松土透气,可以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C正确;D、轮作措施和作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D正确。故选A。22.下图表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部分生理变化过程,其中字母表示器官或细胞,数字表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途径减少散热,此时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B.寒冷环境中,激素④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加C.图中的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①可直接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D.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通过调节使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④表示肾上腺素。【详解】A、寒冷时外界环境的温度低于人体很多,所以人体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B、肾上腺素(④)可以增加产热,促进代谢,因此寒冷环境中,④的分泌量增加,B正确;C、图中的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D、寒冷时,骨骼肌受下丘脑有关神经的支配,不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但产热量和散热量维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D错误。故选B。23.2023年春天,广东部分地区甲型流感的患病率持续升高,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病时有高热、干咳、浑身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型流感病毒进入体内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可以识别并清除部分病原体B.已免疫的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通过吞噬、消化甲型流感病毒而保护机体C.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制剂。接种后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记忆细胞。【详解】A、甲型流感病毒进入体内后,机体的吞噬细胞(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可以识别并清除部分病原体,A正确;B、已免疫的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等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C、流感病毒感染后,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D正确。故选B。24.植物侧根生成与胞间连丝有关。土壤水含量高时,生长素由根系外侧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往内侧细胞流动,启动侧根形成。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外界条件可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B.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导致内侧细胞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根的形成C.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在干旱时有利于侧根形成D.上述机制避免了干旱时植株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答案】B【解析】【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乙烯和油菜素内酯。【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土壤水分的多少会影响生长素的流动,进而影响内外侧细胞生长素的含量,进而影响侧根的影响,故外界条件可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正确;B、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生长素通过胞间连丝流动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C、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故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由于脱落酸不能合成而不能发生上述过程,有利于侧根形成,C正确;D、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故选B。25.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重力信号可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B.猕猴桃开花初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增多,果实发育后期脱落酸增多C.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前均需先实施预实验,以确定该调节剂的最适浓度D.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内光敏色素丰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后光敏色素发生结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重力信号可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A正确;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增多,促进果实发育,后期脱落酸增多,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C、预实验不能确定生长调节剂的最适使用浓度,只能确定大概的使用浓度范围,C错误;D、光敏色素是指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植物的分生组织的细胞内光敏色素丰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后光敏色素发生结构变化,经过信息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D正确。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5大题,共50分26.番茄在我国被广泛种植。现有3个不同株系的番茄,其中甲系和乙系是植物激素X过量表达的两个转基因株系。现研究人员人工模拟涝渍胁迫,处理7天后,不同株系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变化后数据与变化前数据的比值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株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甲系80.3%36.2%99.1%50.4%乙系61.0%58.8%135.6%10.1%野生型60.7%17.0%152.6%5.8%(1)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上的色素能够捕获光能,这些能量经过光合作用转换,最终转化为____。(2)胞间CO2在植物细胞的____(场所)中被消耗,通过光合作用暗反应转化为糖类,其中部分是淀粉,还有部分糖类以____的形式通过筛管运输到番茄植株各处。(3)涝渍胁迫7天后,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____引起,这变化会影响光反应阶段,间接抑制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阶段。野生型株系涝溃胁迫7天后与初始实验时相比,叶绿体内C3含量变化是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4)三个株系在涝渍胁迫后气孔导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并未明显下降,乙株系与野生型株系反而明显上升,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原因是涝渍胁迫下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消耗CO2的量减少,且减少幅度____(填“高于”或“低于”)气孔导度下降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5)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激素X在涝渍胁迫下对番茄生长状况(或光合速率)的影响;推测植物激素X可能是____,它____(选填“能”或“不能”)增强植株的抗性。【答案】26.化学能27.①.叶绿体基质②.蔗糖28.①.叶绿素含量下降②.降低29.高于30.①.脱落酸②.能【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小问1详解】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上的色素能够捕获光能,这些能量经过光合作用转换,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小问2详解】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之后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番茄的根、茎等部位。【小问3详解】由图表可知,在涝渍胁迫7天后,胞间CO2浓度并未下降,但叶绿素含量出现下降,故推测涝渍胁迫7天后,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这一变化会影响光反应阶段,间接抑制碳反应中的C3还原阶段,一段时间后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比如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终产物的含量均降低。【小问4详解】由图表可知,三个株系的气孔导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并未下降,乙株系与野生型株系反而明显上升。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这是由于三个株系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且减少幅度高于气孔导度下降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导致胞间CO2浓度并未下降。【小问5详解】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激素X对番茄抗涝渍胁迫能力的影响,推测植物激素X可能是脱落酸,由于激素X过量表达的甲系和乙系净光合速率均提高,故推测激素X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27.女娄菜是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宽叶(B)和窄叶(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其中D基因控制合成的酶D能将白色底物转化为紫色产物,R基因控制合成的酶R能将白色底物转化为红色产物。某紫花宽叶雌株和紫花窄叶雄株杂交,F1仅有雄株,且雄株中宽叶:窄叶=1:1,紫花:红花:白花=12:3:1。已知雄株中含某种基因的配子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题意分析,F1仅有雄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2)根据F1的结果可以判断B/b、D/d和R/r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考虑花色,F1紫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3)女娄菜自然种群中有关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有____种(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在自然界随自由交配的逐代进行,XB的基因频率将____。(4)现有某红花宽叶雄株和各种花色的宽叶雌株,试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该红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____,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答案】27.含Xb基因的雄配子致死28.1/629.①.4##四②.增大30.让该红花宽叶雄株和白花宽叶雌株杂交,统计子代花色的表型及比例【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F1仅有雄株与某种基因型的配子致死有关,则致死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亲本为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后代出现窄叶,因此亲本基因型组合为XBXb×XbY,由于子代无雌株,因此含有Xb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小问2详解】根据子代的花色表现型比例可知,基因型为D_R_和D_rr的植株的花色表现为紫色,基因型为ddR_的植株的花色表现为红色,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的花色表现为白色。根据题意分析,只考虑花色时,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DdRr×DdRr,F1紫花植株中纯合子(DDRR、DDrr)所占的比例=(1+1)/(9+3)=2/12=1/6。【小问3详解】由于含有Xb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因此该群体的基因型只有XBXb、XBXB、XBY、XbY,也是因为Xb基因的雄配子致死,XB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大。【小问4详解】该红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ddRRXBY或ddRrXBY,由于该植株为雄株不能自交,因此可以让该红花宽叶雄株和白花宽叶雌株(测交)杂交,统计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红花:白花=1:1,则该红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ddRrXBY,若子代全部为红花,则该红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ddRRXBY。28.下图甲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乙表示细胞内合成某种酶的一个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细胞生物来讲,基因是____。图甲中基因1和基因2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存在于同一细胞中。(2)图乙中决定丝氨酸(Ser)的密码子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碱基是5'—____—3'。若Gly是该多肽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则该多肽的终止密码是____。(3)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图甲中a过程的启动部位,则会影响____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图甲中基因1和基因2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4)图甲中若基因2不能表达,则人会患白化病,说明基因与性状关系是____。(5)某些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可发生与a相反的过程,该过程与b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模板链碱基在前,子链碱基在后)。【答案】(1)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可以(2)①.CGA②.UAG(3)①.RNA聚合酶②.基因不同(或基因碱基序列不同)(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5)A-T【解析】【分析】1、分析图解:图甲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图乙表示翻译过程中,图中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tRNA,③表示mRNA。2、基因控制性状具有多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3)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生物体的某种性状;(4)细胞内有多种功能性RNA分子也参与性状表现。【小问1详解】对细胞生物(遗传物质为DNA)来讲,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均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含有的基因与受精卵相同,因此图甲中基因1和基因2可以存在于同一细胞中。【小问2详解】分析图乙可知,决定丝氨酸(Ser)的密码子为UCG,密码子位于mRNA上,mRNA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5'-UCG-3',mRNA是DNA的模板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转录而来的,因此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碱基是:3'—AGC-5',则决定丝氨酸(Ser)的密码子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碱基是5'-UCG-3'。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若Gly是该多肽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则该多肽的终止密码是UAG。【小问3详解】图甲a过程表示转录,转录的起始信号是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位点;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图甲中a过程的启动部位,则会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图甲中的M₁与M₂、图乙中的③均为mRNA。图甲中的过程b和图乙所示的过程都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在生物学上均称为翻译,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或DNA中碱基序列不同)。【小问4详解】图甲可知,若基因2不能表达,则人体就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人体缺乏酪氨酸酶,酪氨酸就不能形成黑色素,所以人会患白化病,此例说明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人的性状。【小问5详解】图a表示转录,a的相反过程表示逆转录,b过程表示翻译,翻译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G-C,C-G,而逆转录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U-A,G-C,C-G,与b过程相比,逆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29.图1为T细胞(未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下同)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与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