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识体而教_第1页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_第2页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_第3页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_第4页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一、指向语用,让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教语文,看似教的是一篇篇课文,其实我们是在借用课文来教语文。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果仅仅就课文来教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升。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工具,不同地区的教师,借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教给学生的是共同的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无论身处何地,学习语文的孩子都将殊途同归,习得共同的知识与能力。吴忠豪教授说,我们要完成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完美转身。的确,我们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经过九年的探索与实践,更多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了语文学科应有的教学指向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借助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学会运用语言。究竟怎样才能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设计出指向语用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呢?(一)以专业的语文视角,看到内容背后的表达秘妙读者能看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稍作思考,文字所蕴藏的含义可能就浮现出来了,但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含义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一般读者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当然,他们也没有必要去研究。就如同我们不是美术老师,可以对构图和色彩不专业;我们不是音乐老师,可以不擅长唱歌和跳舞。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苛求数学老师关注语言的表达,不能苛求体育老师写出内容具体、语言优美的范文。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关注语言文字,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语文老师,必须能够使用专业的语文视角去解读教材,关注别人可能会忽视的语言现象,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语言表达的秘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不断丰富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这句话,其他人只要能感受到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就可以了,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敏锐地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从十几个字中一下子聚焦到“抽”字,并且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抽”字,而不用“长”或者是“发”呢?虽然那两个字用到句子中也同样通畅,没有产生歧义,但就是有一点点不到位,没有写出春天小兴安岭树木生长的速度之快,没有写出那种喷涌而出的生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语文老师应有的敏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只有拥有了专业的语文视角,我们才能有这种敏感和洞察力。“工程队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10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挖多少米?”这是一道数学中常见的应用题,看到这样的题目,数学老师聚焦的一定是数字,寻找的一定是数量关系。但是,作为语文老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暗自在想:这段话中的“挖”字很容易写错,我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法;如果你还在思考:为什么这里用的是“挖”字,而不是“凿”字呢?这说明你拥有着非常敏锐的语文视角,你总能看到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是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是的,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字词句,需要关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作为一年级的课文,这段话所讲的内容简单,很容易理解,但作为一名有着专业视角的语文教师,除了内容,你还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这里出现了三个“只”字,但读音却不完全相同?对了,我们需要进行多音字的教学;有没有关注到这里的“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对了,数量词的搭配就是第一学段应该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将目光停留在“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中的某个字或词上?你发现“孤单”不好理解;你发现“也”字值得关注,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它来表达……能够发现这一切,就是因为你是语文教师,拥有专业的语文视角。只有当你能从专业的角度有所发现时,你才能教出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二)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升语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提醒我们,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必须聚焦语言文字,注重语言的实践。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我们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还要品味语言,发现表达的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的内容,还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我们知道,课文内容可能很有趣,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我们知道,课文蕴含的情感可能是感人的,甚至是打动人心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来时路上的风景迷人,就忘记了回去啊!我们知道,语言的形式,表达的技巧可能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深入研读文本,甚至要绞尽脑汁;我们知道,无论是自己潜心研读文本,去发掘语言表达的秘妙,还是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学习写作的方法,都会有些枯燥,甚至觉得艰难,想要放弃,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教出充盈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要想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表达的本领,就必须迎难而上,用自己巧妙的教学设计化解难题,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教学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中的“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也”来说话。有的老师所用的方法较为简单:同学们,谁会用“也”字来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其实是称不上教学的,这只是任务的布置,学生即便会说,也与你的教学无关,那只是他之前已有知识的重现。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也”字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一课中带有“也”字的三句话:“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朋友,喜鹊也有了朋友”“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然后师生合作读,分别读每句话的前后半句,这样学生就能发现“也”字的使用方法:前后内容一样时,就可以用“也”字连接。接下来,师生合作说句子,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在实践中体会“也”字的使用方法。最后,由扶到放,请学生相互合作说句子,再独立说句子。这样的教学是从发现方法开始,走向语言运用的,语言的运用也是从教到扶,由扶到放的,层层推进,原本枯燥的语言运用的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有趣了。可以试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学生一定会习惯于聚焦语言文字,一定会拥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如果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语言文字,动口说一说,动笔写一写,无论是一个字词的运用,还是一个句式的训练,或者是片段的练写,学生怎么会不习惯于表达呢?当表达和阅读一样,都像呼吸一样自然时,学生还会害怕写作,还会谈作文色变吗?指向语用,落实表达,这是语文教学不可偏颇的方向。二、识体而教,让语言运用更有针对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都堪称经典,文质兼美,一篇课文中所蕴含的表达秘妙不少,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很多,怎样选择有实效性的教学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更大的收获呢?怎样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点,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年段,从不同的文体中学到不同的方法,做到既不重复,又能相互衔接,甚至是相融相生、同生共长呢?落实语用,除了要体现出每一个年段不同的水平层次,我们还应当识体而教,教出每一类文体独有的表达风格来。(一)辨识文体,才能避免语言运用的模式化纵观一到六年级的统编教材,我们发现所选编的课文文体类型是多样的,散文、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说明文、古诗词、现代诗、文言文等应有尽有。我们非常清楚,即便是选编在同一册教材中,甚至是同一单元中,凸显同一主题的几篇课文,也会因为文体不同而风格迥异。它们所蕴含的语言秘妙自然各有特色,学生能从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也各不相同。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其中有现代诗,也有古诗,还有散文,四篇课文,三种文体,其多样性不言而喻。文体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不同;文体不同,语言表达的风格特点也不同,学生能从中学到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当然也有所区别。我们不能用一种落实语用的方法应对多种文体的教学,既不能让语言的运用模式化,也不能让语言的运用模糊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落实语用,有些教师做出了大胆尝试,提出了非常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一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重整,再次梳理分类,把散文、说明文、诗歌、古诗词等按照类别重新编在不同的单元中,然后分类进行教学。一个单元学习同一种文体的课文,前后关联,便于迁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法到用法,教扶放相结合;从初次尝试表达,到逐渐提升要求,层层推进。但是,现实问题迎面袭来:操作不便,困难重重,难以落实。重组,就意味着工作量剧增,时间从哪里来?整合,就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如何应对统一的测试?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避免语言运用的模式化、模糊化,又不用大动干戈,不用耗时费力?识体而教就是一种有效的对策,一种能够让语言运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有四篇课文,教学前,我们先来辨识文体,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更具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落实语言运用。《古诗三首》毫无疑问属于古诗词,这一类文体具有押韵的特征,教学时必须多朗读,在朗读中体会音韵美;同时,古诗只有短短几行,言简义丰,必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古诗不容易理解,我们要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大意。《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其韵律之美,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体会其意境之美。教学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落实语言运用,但要注意体现出现代诗的特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都是语言优美的散文,引导学生落实语用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落实语用,才能凸显出散文的特点。总之,识体而教,不需重整再组,不用耗费精力,但却同样可以让语言运用更具针对性,同样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文体鲜明的表达风格,学到更具文体特色的表达方法。识体而教,简单易行,收效鲜明。(二)识体而教,才能提高语言运用的针对性每一类文体,都有其鲜明的表达风格,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只有从不同文体中学到不同的方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表达。教学不同的文体,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文体特征,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教学这一课,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平实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精准的说明方法。课文中写道:“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事物。不少教师认为,仿写仿说,那是散文、诗歌等文体的教学内容,只要有感而发,套用句式即可。说明文,要求的是数据的精准,学生又不是科学家,哪里来的数据,又怎么能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呢?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纳米,那么1分米、1厘米、1毫米、1微米又分别等于多少纳米呢?当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计算出结果时,就可以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精准地表达了。课文中还写道:“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这句话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借用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帮助学生了解陌生的纳米,这种写法很值得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