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7/wKhkGWXU3rWAHCVFAAAopNxny4w387.jpg)
![20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7/wKhkGWXU3rWAHCVFAAAopNxny4w3872.jpg)
![20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7/wKhkGWXU3rWAHCVFAAAopNxny4w3873.jpg)
![20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7/wKhkGWXU3rWAHCVFAAAopNxny4w3874.jpg)
![20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7/wKhkGWXU3rWAHCVFAAAopNxny4w38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总则 1术语 2基本规定 4监测项目 8一般规定 8仪器监测 9巡视检查 11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13一般规定 13基准点布设 13基坑及支护结构 14周边筑物 16地下水位 17周边地下管线 175.7裂缝 185.8地表 195.9监测点保护措施 19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20一般规定 20水平位移监测 20竖向位移监测 2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237倾斜监测 24裂缝监测 25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25土压力监测 26孔隙水压力监测 27地下水位监测 28抽水含砂量监测 28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 2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29自动化监测系统 30一般规定 30监测内容与方法 31自动化系统设计 32系统安装和调试 32监测仪器设备及布设 33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 34数据的分析发布及上报 34监测频率 36监测报警 3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47附录A 监测基准点大样图 50附录B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 53附录C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 54附录D 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及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 55附录E 支撑轴力锚杆及土钉拉力监测日报表 56附录F 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日报表…附录G 裂缝监测日报表 8附录H 巡视检查日报表 59附录J 紧异常情联系单 619总 则1术 语建筑基坑 buildingexcavation筑物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 monitoringofbuildingexcavationen-gineering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基坑周边环境 surroundingsaroundbuildingexcavation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基坑周围可能受基坑影响的或支护结构 bracingandretainingstructure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体系。基坑开挖影响范围influencescopeofexcavation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作用的区域界线。监测点 monitoringpoints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被监测对象上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基准点 referencepoint2工作基点 operatingcontrolpoint为直接测定监测点而在现场布设的便于监测、相对稳定的测量控制点。深层水平位移 deephorizontaldisplacement基坑顶部以下不同深度处围护墙或土体垂直于基坑边的相对水平位移变化。倾斜 inclinedmonitoring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内力监测 internalforcemonitoring压力监测pressuremonitoring含砂量 sandcontent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砂的体积。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layeredverticaldisplacement不同土层产生的相对竖向位移变化。)swell(rebound)ofexcavation基坑坑底因土体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向上变形。监测频率 frequencyofmonitoring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监测报警值 alarmingvalueonmonitoring3基本规定所有建筑基坑工程都应进行监测。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包开挖深度超过含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3监测工作宜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接受委托;制定监测方案;现场监测;4等;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监测内容及项目;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期及频率;监测报警值及险情预报;监测人员的配备;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作业安全及成果报送。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5其他需要专门论证的基坑工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工作。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工作。当基坑工监测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基坑工程监测不应影响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且不能妨碍其正常使用。6监测日报;阶段性监测报告;联系单。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监测总结报告。7监测项目一般规定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支护结构;相关的自然环境;施工工况;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其他应监测的对象。筑物的开裂变位情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3特殊地质条件;8形等;仪器监测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表4.2.1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基坑安全等级监测项目一 级二 级三 级顶水平位移应 测应 测应 测顶竖向位移应 测应 测应 测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应 测应 测宜 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应 测宜 测宜 测体内力宜 测可 测可 测支撑内力应 测宜 测可 测立柱竖向位移应 测宜 测可 测锚杆内力应 测宜 测可 测土钉内力宜 测可 测可 测坑底隆起软土地区宜 测可 测可 测其他地区可 测可 测可 测9续表4.2.1基坑安全等级监测项目一 级二 级三 级土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宜测土层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墙后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物变形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倾斜应测宜测可测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裂缝应测应测应测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应测JGJ120-2012于3距基坑周边12筑物应观测其变形。筑物裂缝和支护结构裂缝应进310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或降水井抽水等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时,有特殊要求巡视检查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形质量;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环境筑物有无裂缝及整体倾斜出现;11筑物的施工情况。监测设施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12监测点布设与保护一般规定监测点布置应根据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基坑工程等置应能够反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和基坑周边环境受影响的程基准点布设3点的数据并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在工程施工前埋设并设置标石或建13造观测墩。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定后才能投入使用。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在宜少于3d7d。移基准点均不应少于3沉降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点位应尽量避开湿陷性黄土等地质条件不良的区域以及周边机械振动等可能引起标石不稳定的区域,应埋设在稳定土层中。在冻土地区应当埋至当地冻土线0.5m基坑及支护结构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m31.5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314于3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设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部位。基坑底回弹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间距宜为m~30m于3宜适当加密。监测断面间距宜为m~50m宜少于1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应在受压区及受拉区主要受力钢筋上布设钢筋应力计。竖直方向监测点间距宜为2m~4m。轴力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构件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轴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且不应少于3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同一断面;钢支撑的监测断面宜布设在两支点间1/31/3轴力测力计应安装在钢垫座和锚具之间,锚杆从测力筒中心孔中穿过;格的钢筋应力计。钢筋计间距在锚固段宜为m置115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土钉轴力监测,可在土钉2m。筑物15m。垂直于坑向上的布点范围应能反映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差,对进行基坑降水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0m~15m处或每隔2根~33建筑物宽度大于15m或小于15m处;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的柱基上;16布点,点数不应少于4点;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地下水位映所保护对象处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监测点间距宜为20m~30m止水帷幕外侧地下水位监测点宜布设在止水帷幕外1m~3m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设计最低水准或允许最低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周边地下管线17地下管线位于2距宜为m~15m3的间距宜为15m~30m。地下管线位于22~33不宜大于20m。裂缝2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18地表道路沉降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m3坑边地面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层表面或柔性地面上。与支护结构的水平距离宜在0.5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监测点保护措施监测期间建设方及施工方应协助监测单位保护监测设监测期间监测单位作业人员应在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恢复监测点的保护装置并定期对保护装置进行巡查。19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般规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现场条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监测元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水平位移监测用GPS60°~12020±3。仅需测一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不受基坑开挖施工影响的0.5mm。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围护墙)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表6.2.3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报警值累计值D<2020≤D<4040≤D≤60D>60变化速率VD(mm/d)VD<22≤VD<44≤VD≤6V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3≤1.0≤1.5≤3.011∕2。精度优先按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21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的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6.3.3表6.3.3竖向位移监测精度竖向位移报警值累计值S<2020≤S<4040≤S≤60S>60变化速率VS(mm/d)VS<22≤VS<44≤VS≤6VS>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0.3≤0.5≤1.5监测的精度应符合表6.3.4表6.3.4监测的精度要求≤4040~6060~80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2.0≤3.0的竖向位移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2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仪的精度要求不宜小于表6.4.2表6.4.2测斜仪精度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系统精度mm/m0.100.25分辨率mm/500mm0.020.02测斜管宜采用PVCABS1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墙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层~m监测前宜用清水将测斜管内冲刷干净。监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n,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量23倾斜监测偏移方向。观测时应进行下部点对中并按180°或90°的对称位2次或41.5~2.024裂缝监测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测量标志间距的变化。对于裂纹清晰的裂缝,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m1mm。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埋设/安装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或混凝25量测。0%低于。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一般项目取开挖前连续3d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性能检验和编号。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土压力监测量测。压力的2%%。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6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少经过1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或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测试。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2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mm~m用直径10mm~20mm1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27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抽水含砂量监测抽水含砂量测定时,宜通过管井排水管直接采集水样。抽水含砂量应待管井抽水稳定后测定。抽水含砂量监测宜采用公式6.11.2ρ=VSV
(6.11.2)式中:ρ——含砂量;VS);V抽水含砂量的测定可采用静置法。采用静置法时应待量筒悬液澄清后测度砂土面高度对应的体积数值。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宜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值的2锚杆或土钉施工完成后应对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28计进行检查测试,并取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其初始值。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122次读数较差不大于m不宜低于m6.3.429自动化监测系统一般规定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包含监测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系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进行专项设计。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项目应配置独立的人工测量设备实施自动化监测系统应保持良好的状况,并对自动化测1个月~3警状态显示等功能。30监测内容与方法自动化监测方法的选取应按照表7.2.1执行。表7.2.1基坑自动化监测方法选取表序号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设备(或方法)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2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3坑壁土体深部水平位移4内支撑轴力应力计、应变计5锚杆(锚索)拉力应力计、应变计6支撑立柱沉降、水平位移自动化全站仪、静力水准7基坑地面沉降8筑物水平位移9筑物沉降自动化全站仪、静力水准10筑物倾斜自动化全站仪11裂缝(隙)裂隙裂缝计、裂缝测宽仪12孔隙水水压力渗压计13地下水水位水位计、液位计基坑自动化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总31自动化系统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定以下内容: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埋设及现场保护方案;数据采集装置的布设及网络传输设计;防雷接地及供电电源保护方案。系统安装和调试仪器设备安装前应按方案设计要求检查仪器型号及技术线路的干扰。测量前应对自动化监测系统各部位逐项进行检查、测试,宜采用人工测量方式及自动化监测设备分别测量初始值,32对比初始值的准确性,对相差较大的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并重新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仪器设备及布设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项目5章的相关要求;基准点高程应采用几何水准法定期复核。采用自动化全站仪监测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且不应少于35章的相关要求;自动化全站仪监测系统宜具备自动剔除粗差、漏点补测、超限重测功能。固定式测斜仪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固定式测斜仪自动化监测适用于围护墙体或土体内各深层处的水平位移监测;电水平尺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33电水平尺传感器量程宜不小于±40′±1″,重复测量精度宜不低于±3″;1m~3m。各自动化监测系统传感器的布设和选型应根据监测项目5章的相关要求;自动化监测项目宜选用具有测温或测湿功能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数据采集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具有同采集计算机进行通讯的功能;34358 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3表8.0.3。36表8.0.3监测频率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d1次/d1次/d>10——2次/d2次/d底板浇筑≤71次/d1次/d2次/d2次/d7-141次/3d1次/2d1次/d1次/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d——底板浇筑≤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1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d。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坑工程监测应密切关注水对周边土体1周以后宜237日一测,待水位稳定后可5日一测。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基坑场地开春冻土融化期间;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389 监测报警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对周边已有建筑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或影响其正常使用;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9.0.539表9.0.5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1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土钉30~350.3%~0.4%3~540~500.5%~0.6%4~550~600.7%~0.8%5~6钢板墙25~300.2%~0.3%2~330~400.3%~0.5%2~440~600.6%~0.7%3~540续表9.0.5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2墙边)顶部竖向位移土钉20~300.2%~0.4%2~330~400.4%~0.6%3~440~600.7%~0.8%4~5钢板墙10~200.1%~0.2%2~320~300.2%~0.4%2~330~400.4%~0.5%3~441续表9.0.5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3深层水平位移水泥土墙30~350.3%~0.4%3~5——————钢板桩50~600.6%~0.7%2~3——————型钢水泥土墙50~550.5%~0.6%————灌注桩45~500.4%~0.5%————地下连续墙40~500.4%~0.5%————42续表9.0.5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控制值4立柱竖向位移25~35—2~335~45—4~655~65—8~10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5~35—2~350~60—4~660~80—8~106坑底隆起)25~35—2~350~60—4~660~80—8~107井点抽水含砂量0.5‰8土压力f1—f1—f1—9孔隙水压力10支撑内力f2—f2—f2—11围护墙内力12立柱内力13锚杆内力1h1f2为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43控制值两者的小值。嵌岩的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位移报警值宜按表中数值的50%取用。基坑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9.0.6采用。表9.0.6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目监测对象变化速率备注1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2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10~403~5柔性管线10~403~5/3邻近建筑位移10~601~3/4裂缝宽度建筑1.5~3持续发展/地表10~15持续发展/1筑物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0大于时应报警。2对周边环境复杂、结构重要的建筑物裂缝宽度报警值应从严控制。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44基坑出现局部坍塌;支护结构构件出现影响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损坏;据工程经验判断应报警的其他情况。级别。当监测值达到表9.0.9所列各级别数据时,则分级别提出预表9.0.9警级别警级别)措施黄色预警①、双控指标均超过监测报警值的65%;②、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测报警值的80%时增加监测频率橙色预警①、双控指标均超过监测报警值的80%之间时;②、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测报警的90%时加强监测并及时报告,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红色报警①、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控制值;②现急剧增长;③、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收敛趋势立即上报并建议施工暂停,同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提高监测频率不同级别的预报警响应宜对应不同的响应措施,措施内位。各响应方应在收到预警信息后24小时内采取有效措施直至消警后恢复正常监测工作;45警信息后8小时内采取有效措施直至消警后恢复正常监测工作;警信息后2警信息后1小时内进行响应。警在经过响应及措施处理后宜按以下流程及方式消警并提交相应资料:备案;申请消警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现场警情分析会会议纪要红色消警应额外提供消警会议纪要4610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析判断并及时提供可靠的综合分析报告。现场测量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果应加盖成果章。监测项目数据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采用专业软件,专业软件47当日报表至少包括下列内容: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巡视检查的记录;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其他相关说明。阶段性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阶段报告时限;该监测阶段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总结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内容;监测点布置及图示;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及报警值;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监测数据成果表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4849附录A 监测基准点大样图A.0.1。图A.0.1一般情况监测基准点构造示意图监测基准点构造见图A.0.2。图A.0.2不良地层监测基准点构造示意图50强制观测墩构造见图A.0.3。图A.0.3强制观测墩构造示意图垂直位移监测点构造见图A.0.4。图A.0.4垂直位移监测点构造示意图51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点构造见图A.0.5。图A.0.5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点构造示意图525353附录B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表B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点号水平位移△x水平位移△y竖向位移△h备注本次测试值(mm)单次变化(mm)累计变化量(mm)变化速率(mm/d)本次测试值(mm)单次变化(mm)累计变化量(mm)变化速率(mm/d)本次测试值(mm)单次变化(mm)累计变化量(mm)变化速率(mm/d)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附录C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表C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孔号深度本次位移累计位移变化速率位移量(mm)深度(m)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545555附录D 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及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表D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及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组号点号深度(m)本次应力(kPa)上次应力(kPa)本次变化(kPa)累计变化(kPa)备注组号点号深度(m)本次应力(kPa)上次应力(kPa)本次变化(kPa)累计变化(kPa)备注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5656附录E支撑轴力、锚杆及土钉拉力监测日报表表E支撑轴力、锚杆及土钉拉力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观测者:计算者:天气:校核者: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点号本次内力(kN)单次变化(kN)累计变化(kN)备注点号本次内力(kN)单次变化(kN)累计变化(kN)备注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5757附录F 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日报表表F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坑底隆起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组号点号初始高本次高上次高本次变化累计变化变化速率备注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附录G 裂缝监测日报表表G裂缝监测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点号长度宽度形态测单次变化变变化速率测单次变化变变化速率工况:当日监测的简要分析及判断性结论: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58附录H 巡视检查日报表表H巡视检查日报表(第次)工程名称: 天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时分类巡视检查内容巡视检查结果备注自然条件气温雨量风级水位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围檩裂缝支撑、立柱变形止水帷幕开裂、渗漏墙后土体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涌土、流沙、管涌其他施工工况土质情况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地表水、地下水状况基坑降水、回灌设施运转情况基坑周边地面堆载情况其他59续表H.0.1分类巡视检查内容巡视检查结果备注周边环境管道破损、泄漏情况周边建筑裂缝周边道路(地面)裂缝、沉陷邻近施工情况其他监测设施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完好状况观测工作条件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60附录J 紧异常情联系单表J联系单工程名称: 气:观测者: 计算者: 校核者: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异常状态:周边环境异常状态:其他异常状态:工况:工程负责人: 监测单位:61本标准用词说明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的规定”或“应按……执行”。62引用标准名录GB50007GB50025GB50026GB50202GB50292GB50330GB50497JGJ8JGJ120DB62/T25-311163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DB62/T3187-2020条 文 说 明66目 次1 总则 69基本规定 71监测项目 77一般规定 77仪器监测 78巡视检查 78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80一般规定 80基准点布设 80基坑及支护结构 81周边筑物 83地下水位 83周边地下管线 835.7裂缝 84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86一般规定 86水平位移监测 86竖向位移监测 87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88倾斜监测 88裂缝监测 89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89土压力监测 8967孔隙水压力监测 90地下水位监测 90抽水含砂量监测 90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 9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91自动化监测系统 92一般规定 927.3自动化系统设计 927.5监测仪器设备及布设 93监测频率 97监测报警 100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4681 总 则进行监测。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可甘肃省境内地形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气候多变。近年GB50497适用于甘肃省建筑基坑工程的技术参数加以针对性的研究和确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69施工工期;作业条件。建筑基坑工程监测要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案经审批后,由监测单位组织和实施监测。GB50007;GB50202;GB50330;GB50292;GB50026;GB50497;GB50025;JGJ8;JGJ120;DB62/T25-3111。70基本规定本条是对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实施范围的界定。基坑支护中华人37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31含的基坑。对深基坑工程实施监测是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基坑工程的安全性还与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以及周边环5m要求。例如:应该进行哪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测点应该设在哪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3倍基坑深度的区域,这7123基坑工程监测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要求监测数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第三方监测并不能取代施工单位自己所需开展的必要监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仍需要进行必要的监测。基坑监测方案是监测单位实施监测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文件。72的协调会议。监测方案经协商一致后,监测工作方能正式开始。本条明确了监测单位在编制监测方案前应完成现场踏勘本条对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阶段的主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73本条第四款要求监测单位通过现场踏勘确认相关资料与现场本条明确了监测方案应包括的内容。监测方案是监测单12本条对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的专门论证作出了规定。19和历史遗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确定依据各地有关部门的管理规定。74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不得任意本条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基坑工程监3.0.1475定,并出具合格证。基坑工程监测是以基坑的结构安全及其正常使用为目的地下管线的监测点布置不能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业密集区埋设监测点,以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条明确了监测单位在监测完成后应向建设单位提交完关档案管理规定将监测单位提交的完整资料组卷归档。此外,监测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资料是唯一能反映当时真实状况的76监测项目一般规定本条说明了基坑监测包含的对象。巡视调查也是基坑监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已有监测范围应大于预估可能出现危害性变形的范围;监测点设置在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受力部位和最大变形部位;监测已有结构或管线最可能因开挖发生事故的部位。4.1.677仪器监测4.2.1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项目的选择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安全等级有关。本标准对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方法根据现行JGJ120-2012列出了174.2.3 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的监测范围既要考虑开挖的影响范围,JGJ120-2012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本条规定1~3JGJ8GB51254巡视检查7879监测点布设与保护一般规定5.1.1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表3.1.3划分,对应监测项目选择依据该规范表8.2.1中确定。周边环境重要性主要指基坑影响范围内高危管线被破坏容易5.1.2 保证测量通视条件目的在于减少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观测标志的形式和埋设依照本标准监测标志大样图或国家现行标JGJ8基准点布设本条规定是监测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根据监80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基坑及支护结构垂直位移监测点宜共用同一点位。为了测量观测点与基线的距离3点。设置在基坑连起混凝土护顶或围护墙顶上有利于监测的保护和提高观测精度。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观测基坑围护体系50m基坑开挖次序以及局部挖深会使围护体系最大变形位置发生变深层水平位移观测目前多用测斜仪观测。为了真实地反映围护结构的挠曲状况和地层位移情况,应保证测斜管的埋设深度。在土体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2cm~3c1对于支撑体系应加强立柱的位移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立柱受应加强监测。监测点的埋设和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比较81数2数量不应少于3断面图可以基本反映出坑底的变形变化规律。5.3.6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考虑围护墙内力计算图形,布情况而定。平面上宜选择在围护墙相邻两支撑的跨中部位、开挖上监测2m~4m。也或表面应变计。杆件的1/382筑物5.4.1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的监测范围既要考虑基坑开挖的影响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地下水位5.5.1地下水位测量主要是通过水位观测孔地下水位监测点2m位之下3m~5m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的观测孔埋设深度应保证能反映承压水水位的变化。周边地下管线83固定套管法用一根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与所测管线土体位移。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顶面观测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裂缝5.7.1裂缝监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观测。每条需要观测的裂缝应至少设置284观测的裂缝及监测点应用统一规则进行编号。85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般规定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GPS水平位移监测6.2.1 在方法选择和施测时应特别注意。基坑工程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对象可以分别依据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和保护等级确定其适用的监测精度。6.2.3表6-1为根据本标准表9.0.5分类列出的一、二、三级基坑的861/10~1/20国际测量学会变形观测研究小组报告GB50026表6-1顶水平位移报警范围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25~3530~5040~60变化速率(mm/d)2~52~53~6竖向位移监测6.3.1 6.3.3表6-29.0.5累计值和变化速率的报警值范围。87表6-2报警范围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25~3550~6060~80变化速率(mm/d)2~34~68~10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仪依据探头是否固定在被测物体上分为固定式和活用此监测方法。本条规定能满足本标准第9.0.5条中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值精度。保证测斜管的埋设质量是获得可靠数据和保证精度的前倾斜监测6.5.1~6.5.7倾斜度变化量的测量。88裂缝监测6.6.2 本条第1款贴埋标志方法主要针对精度要求不高的部位。本条第26.6.4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测试混凝土构件内力的钢筋应力计可在构件制作时焊接在主筋上。~6.7.3 土压力监测6.8.4由于土压力计的结构形式和埋设部位不同,埋设方法很设在围护墙构筑期间或完成后均可进行。若在围护墙完成后进89孔隙水压力监测采用压入法时宜在无硬壳层的软土层中使用,或钻孔到软土层再采用压入的方法埋设;钻孔法若采用一钻孔多探头方法埋设则应保证封口质量,防止上、下层水压力形成贯通。隙水压力计在基坑施工前2周~36.9.7地下水位监测6.10.1有条件时也可考虑利用降水井进行地下水位监测。6.10.3潜水水位管滤管以上应用膨润土球封至孔口,防止地表水进入;承压水位管含水层以上部分应用膨润土球或注浆封孔。抽水含砂量监测抽水含砂量监测,包括单井含砂量和总含砂量监测。考虑到90总含砂量监测对于确定基坑降水过程中病害位置意义不大,且增大工作量,故本标准中的含砂量指单井含砂量。静置法宜使用量程大于等于500ml的量筒,每次采集式样不少于3个,静置时间不少于2h,取平均值计算。该公式参考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62/T25-3111采用体积比。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6.12.1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的目的是掌握锚杆或土钉内力的变6.12.3到足够强度不得进行下一层土方的开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6.13.26.13.4土体分层沉降仪的量测精度与沉降管上设置的钢环数量2次读数较差是指相同深度测点的2次竖向位移测量值的差值。91自动化监测系统一般规定7.3 自动化系统设计92根据自动化监测系统功率需求指标规定进行配置系统供电电源,宜采用专线供电,明确供电线路安全防护及接地设施。7.5 监测仪器设备及布设本条对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作出相应的规定。150mΩ20cm。连通管式静力水准同一测段内静力水准测量的竖向位移观测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gkg k g k △Hji-ihj-hj) -)△Hj—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空心阳光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龙虾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饲用沸石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座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掌上型多通道汽车发动机示波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作台面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耐火浇筑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坚果创意料理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在线医疗法规与政策咨询服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调度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4版2024年《咚咚锵》中班音乐教案
- DB61∕T 1854-2024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技术规范
- GA 2139-2024警用防暴臂盾
- DL∕T 5810-2020 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设计规范
- 北京三甲中医疼痛科合作方案
- QCT957-2023洗扫车技术规范
-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1单词正序英汉互译默写本
- 自愿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电子版
- 2023年4月自考00504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美丽的大自然(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一年级下册
- 成都特色民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