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_第1页
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_第2页
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_第3页
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_第4页
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洪昇①

朱彝尊

金台酒坐擘红笺②,云散星离又十年。

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

梧桐夜雨③词凄绝,薏苡④明珠谤偶然。

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①洪昇:清代戏曲家,《长生殿》。因演唱《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太学生籍。在京滞留期间,与谪官的朱彝尊交往。后于杭州,二人重遇,遂有此诗。②金台:即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以求人才。擘红笺:指分笺题诗、酬唱。③梧桐夜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④薏苡:一种植物果实。据《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回家时装了一车,被诬告说带回一车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述了与洪昇的友谊,赞扬其才情,安慰其遭遇,表现了宽阔的胸襟。

B.首联起句先实写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次句用“云散星离”比喻二人十年的分离。

C.颔联将洪昇比作诗人洪玉父和词人柳永,盛赞洪昇之才,标举洪昇在戏剧创作上的才干。

D.尾联起句的“岂”字与首联次句的“又”字相呼应,前后脉络相承,强调二人相见之难。

2.有人评论此诗写得典雅而含蓄,合乎婉而多讽、怨而不怒的批评传统,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弟侄尽管贫困至极、度日艰难却仍然能够谨守礼道,勤奋修习学业。

B.“家山虽在干戈地”但仍“常修礼乐风”,对比中凸显了弟侄卓然高洁的品格。

C.诗人在尾联中劝勉弟侄勿浪费光阴,因为学习是终身大事,为此吃苦是值得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平易,质朴之至,仿佛从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4.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短歌行

魏晋·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生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注解:苹:一种水草,春天生长。旨:美好。

5.下列选项对诗句解答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从时间意义上抒发对朝露人生的悲叹,情感基调悲凉。

B.诗中借花朵的开放和季节的更替来慨叹时光消逝难以重来。

C.由于诗人内心并不快乐,看见屋中的蟋蟀更生出无限烦恼。

D.诗人最后表述以享用美酒佳肴的生活态度才不会荒废岁月。

6.此诗为拟曹操《短歌行》而作,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在表述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都是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的七言绝句,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B.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8.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10.本词与词人自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词中所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不同。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诗题可知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还可知这是一首应和酬赠诗。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二字含蓄表述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悲凉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中唐诗人王建的诗句“铜壶滴尽晓钟迟”意思相同。

12.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在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农耕者、闲居者多在忙碌。

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问后没有给出明确解析。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4.有评论认为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对此四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①李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拉皇帝,李焊的父亲,史称南唐中主。此词作于957年,时南唐受后周威胁。②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③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咏“春恨”,深婉清丽,富于情志,意境气象浑融阔远,借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述深沉的慨叹,意蕴深长。

B.“锁”字不但把无形的春恨形象化了,而且传出重楼中人那种为重重春恨所包围的抑郁窒闷的感受,委婉细腻。

C.“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词人移情于景,用一“空”字强烈地表述出愁思难以排遣的无奈和哀伤。

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

16.整首词围绕“春恨”展开,词人“恨”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表现了厌烦春花秋月无尽无休、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苦感情。

B.第三、四句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东风”与“何时了”相呼应,“不堪回首”又呼应“往事知多少”。

C.第五、六句写遥望南国慨叹,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一脉相承。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滋味。

18.这首词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①杨元素,杨绘,公元1074年七月接替陈襄任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杨绘为其饯别于西湖。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今杭州。③河塘,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地。④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勤政爱民,后人为他立庙建碑,见者无不落泪。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知州杨绘为调任密州知府的苏轼饯别,苏轼唱和杨绘,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为虚写,“东武望余杭”描绘了词人想象与杨绘分别之后两地相望的情景。

C.“不用诉离觞”写词人劝杨绘不必为离别而伤神,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

D.“堕泪羊公却姓杨”化用了历史典故,词人把杨绘比作羊祜来表述自己的情感。

20.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述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南柯子

王炎①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②。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①王炎,字晦叔,号双溪,江西婺源人。②三农:春耕、夏耘和秋收。

2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像一幅优美的图画,上片接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词,画面生动悦目。

B.苏词下片虚写麋鹿和猿猱的情态,实写观看官方谢雨的在场者回家后向采桑姑细说。

C.王词上片绘景生动形象,清新自然,议论真切,为下片直接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D.两首词都涉及乡村生活,都描写了乡村风光的优美景色,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22.王词表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词的小序中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内容较为丰富。

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

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D.这首词上片着力抒情,下片叙事、写景,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24.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大散关图有感(节选)

陆游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宋、金相持之地。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文武报国,至老却只是个瘦弱文人,“犹”字强化了内心的悲慨。

B.咸阳城一带虽荒芜衰败,但王气蓬勃,因此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

C.诗中想象收复失地、擒缚可汗,以乐情强化悲情,又使全诗情感起伏多变。

D.本诗由观图联想到地理、历史、现实、胜利等状况,内容丰富,构思巧妙。

26.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东溪公幽居

李白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以此赞美东溪公的人品高尚。

B.“卜筑”二字意思是择地建筑房屋,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

C.颈联中诗人将“飞花”拟人化,飘舞的花朵“送酒”为来客助兴。

D.“客到但知留一醉”既展现了主人的真诚,又流露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28.本诗标题中“幽居”二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30.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③,共赋消忧。

[注]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又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沉重的心情。

B.“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

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

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遗,实则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

32.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刘克庄①

纸帐素屏遮。全似僧家。无端霜月闯窗纱。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

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诗酒新来俱倚阁②,孤负梅花。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南宋豪放派词人,他关心国家命运而在政治上屡受打击。②倚阁:搁置,暂停。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选择纸帐、素屏等典型意象,写出了自己住处如同僧舍般的简朴。

B.“无端霜月闯窗纱”使用比拟手法,霜月闯进窗内,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波澜。

C.上阕结尾两句从触觉和听觉分别写了月夜的独特感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D.本词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有一种自嘲人生的意味。

3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谢脁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高台,面对随风舞动的帘幔,不禁产生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B.诗人极目远眺,一只孤独的飞鸟闯入视野,他的心绪也由此而产生波澜。

C.诗人努力看向故乡,连绵的群山却遮挡了视线,这让他的内心更加惆怅。

D.清晨未明,诗人登临山顶,面对着清冷的晨风和袭人的寒气,不忍离开。

36.有人说,读诗需要字字斟酌,词词品味。请尝试从末尾二句中的“谁知”、“倦游”、“嗟”、“故乡忆”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来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李宷,曾任卫县少府,告别前已卸任。韦司士,前往洛阳赴任途经诗人所在地,州郡官吏设宴作诗送行,诗人拈得“城”字依韵赋诗。

3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诗在白天送别,首联突出了所见之景;后诗在夜晚作别,首联突出了所闻之声。

B.两诗颈联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写朋友离别后的情形,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C.两诗都将春风人格化,前诗以自然界春风和煦,反离别之悲;后诗以春风般的热情设宴送友,表述自己对离别的无奈。

D.两诗的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即使写景,也只以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体现了一种浑成自然的语言风格。

38.同为送别,两首诗的尾联表现出诗人与两人的交情有深有浅。请结合句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梅尧臣

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蜂须。

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梅花生长的具体地点,突出“野梅”初步形象和生长环境。

B.“有妹”在诗中代指梅花,这种含义根据第六句“为邻”一词可以推断出来。

C.七、八句暗用乐府名曲《梅花落》,借以表述虽凋零飘落却依然旷达的情怀。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力表现了梅花“艳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40.欧阳修曾评价梅尧臣的诗歌“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请结合文本谈谈本诗的“真味”。

参考解析:

1.B

2.①上句化用《长生殿》的词句,盛赞洪昇戏剧创作的成就,又以戏词的凄苦氛围暗示洪昇现今所处的心境。

②下句以马援被诬的典故,表示洪昇被谤同样荒唐,发自内心地为友人鸣不平,语含婉讽。

③颈联寄寓对友人无辜遭控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人才的愤懑。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B.“首联起句先实写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错。首联起句叙旧谊,先回忆当年分别的情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是“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意为:夜雨阴冷敲打着寂寞梧桐,连诗词也显得极度凄凉,更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无端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颈联寄寓对友人无辜遭控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人才的愤懑。

根据解释,上句中“梧桐夜雨”化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梧桐夜雨”指《长生殿》第四十五出《雨梦》,这场戏描写唐明皇自蜀还京后百般思念杨贵妃,秋宵难眠,独听雨打梧桐梢的悲凉感受。这出戏为《长生殿》写情的高潮,其唱词凄绝,震撼人心,久演不衰。这里特意标出《长生殿》来彰扬洪升突出的戏剧成就,又以戏词的凄苦氛围暗示洪昇现今所处的心境。

根据解释,下句诗人又“薏苡明珠”一句,又用汉代马援无端受谤的典故,来形容洪升因《长生殿》的演出而遭弹劾下狱的冤案。这场冤案表面上看是小人衔恨告发,事出偶然,实则是洪升、赵执信等人才高性傲,在京城交游燕集,每白眼踞坐,指古责今,不趋显贵,因而受到一些朝官的嫉恨,要把洪升等人排斥于仕途官场之外。诗人深知其中缘由。所以,诗中虽然是“谤偶然”,但实际上是用马援受诬之典,来说明洪昇被谤同样荒唐,显示出对友人受谤的愤愤不平。

确实写得典雅而含蓄,合乎婉而多讽、怨而不怒的批评传统。

3.A

4.①颈联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描绘了清幽雅致的书堂环境,令人能够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③颈联情景交融,赞颂了弟侄的好学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贫困至极、度日艰难”错误,诗中“居穷”是指处于困窘的境地,即处于“乱时”。另,从“常修礼乐”“书案”“砚池”看,其家并非极度贫困。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从内容上看,这一联是写景,根据“弟侄常修礼乐风”可知,由上联的人写到书堂之景。

从描写的技巧看,“窗竹影摇书案上”是视觉描写,“野泉声入砚池中”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赞颂了弟侄的好学精神。

5.C

6.同:都叙写了友情,都表述了人生苦短的忧叹。

异:陆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写友情是表述与友人相会的快乐。曹诗慨叹人生短暂是出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写友情是渴望贤才到自己这里来,以助自己成就大业。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看见屋中的蟋蟀更生出无限烦恼”错误,“蟋蟀在房”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同:

陆诗中,“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写诗人认为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人生旅途中总会有悲伤的感触,只是因为见到诗人的朋友而忘却忧愁。表述了诗人对友情的赞颂。“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等句写出诗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难在,人生苦短。曹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我们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可见,两首诗都有对友情的叙述,都有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异: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陆机因为感叹人生苦短,因此说“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咏,长夜无荒”,认为应当及时行乐。诗人感叹人生苦短,因此更因能与友人相会而快乐。曹诗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曹操渴望招纳贤才。“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也写友情,但更多是因为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一心延揽人才,表述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

可见,同样叙写友情,陆诗是因为相聚而快乐,曹诗是因为渴望建功立业。同样诗感叹人生苦短,陆诗寄托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曹诗则渴望在短暂的人生中建功立业。

7.A

8.常诗诗情高亢,表述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A.“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错误,二者表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落第长安》借“且向长安度一春”表述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落第长安》首句回答了旁人提出的关于为何不回家的疑问;二、三两句写诗人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诗人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结句写诗人决心客居求静、闭门苦读。全诗形象地记述了一个落第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立意独特,诗情高亢。尤其结句说“且向长安度一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表述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从而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中诗人借燕子自比,描写昔日搭建燕巢的故垒早已危在旦夕,只好暂居在社庙,暗示了自己的处境。然后写纵然眼前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也无缘栖息,更不知道该飞向哪家屋檐,表现看到自己榜上无名,一时间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诗歌希望有人能赏识自己,提携自己,内心充满了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

9.C

10.《临江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念奴娇》: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述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述特色的能力。

C.“以静衬动”错,上片以动衬静,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述特色的能力。

《临江仙》内容上叙述生活中的小事“夜饮东坡醒复醉……倚杖听江声”,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然后“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抒情,接着“夜阑风静穀纹平”写景,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抒情,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念奴娇》在内容上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景,描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遥想公瑾当年……橹灰飞烟灭”是咏史,写周瑜儒雅淡定,年轻有为;“故国神游……一尊还酹江月”是抒情,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11.C

12.①正面描写:前两联正面写元宵佳节,华屋欢聚,休假饮宴,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②侧面描写:后两联侧面写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直至天明,虽然夜深衣寒,但意犹未尽。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悲凉心境”错误。“侵”和“透”都含蓄的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悲凉心境”。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前两联正面写元宵佳节,华屋欢聚,休假饮宴,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首联“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欢乐”“高兴”的意思,表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

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直至离去,仍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颈联所写之景虽是夜深霜重,但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进一步突出宴会时的欣喜之情;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的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13.B

14.①选取“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⑤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农耕者、闲居者多在忙碌”错误,结合“农夫在田居者稀”可知,应该是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C.“‘知者谁’问后没有给出明确解析”错误,“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解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如“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图。

其中“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绚烂优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鸣鸠”“布谷”为听觉角度描写,其他为视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为远景,“鸣鸠”“布谷”为近景;“鸣鸠”“碧山”“丹杏”为高处景,“布谷”“青草”“黄犊”为低处景;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述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15.D

16.(1)落花无主的怜惜;

(2)徒怀愁思的感伤;

(3)国运衰微的忧虑。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卒章显志”错误,最后两句写到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眼前所见之景上,是景物描写,所以是以景结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表述了对落花无主的怜惜之情。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诗人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表述了徒怀愁思的感伤。

最后以“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景语作结,写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结合诗人身处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所以,诗人的“恨”中有国运衰微的忧虑。

17.C

18.D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一脉相承”错,“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不是“一脉相承”,应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A.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三个比喻,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且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

B.本体“离恨”,喻体“春草”。

C.本体“白发”,喻体“秋霜”。

D.没有运用比喻,愁心与明月之间无相似点,只是移情入景,使用了拟人修辞,把明月当成可以寄托愁心的人来写。

故选D。

19.C

20.①表述了苏轼想象与杨绘别后对他的思念之情和对再次相见的盼望之情。

②抒发了苏轼对杭州的留恋之情,也表述了苏轼功成还乡的愿望。

③表述了苏轼对杨绘的敬佩、赞赏以及对他出任杭州知州的喜悦之情。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

C.“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错误,“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大意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上阕写友人别离,余杭密州天涯相隔,同时想象友人功成归来之时开怀畅饮的情景。下阕开篇以“别离当痛饮”之理由劝酒。而后写景,描写灯火河塘,又以羊祜“堕泪碑”之典结尾。其中,“望”与“两杳茫”写两地相隔之远,更显友情之深厚,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也表述了苏轼功成还乡的愿望和对再次相见的盼望之情。

下阕别情“不用诉”,只管痛饮,表现友谊深厚,只需以酒表情。“灯火冷”以写景手法渲染凄清的别离之感;末尾的“堕泪羊公却姓杨”,“羊”“杨”音近,采用用典手法,将友人比作德行过人的羊祜,体现词人对友人高洁品德的赞赏之情及对他出任杭州知州的喜悦之情。

21.B

22.①为农人春耕得水而喜悦;②抒发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民劳作辛苦的同情。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写麋鹿和猿猱的情态,实写观看官方谢雨的在场者回家后向采桑姑细说”说法有误。苏词下片,麋鹿和猿猱的情态是诗人在林中亲眼可见的景象,是实写;回家后向采桑姑细说是此刻想象未来的景象,是虚写。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上片写暮春之景,面对暮春落红之景,人们往往会惜春伤春,而词人在上片最后以“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收束上片,那词人为何劝人“莫为惜花惆怅”?虽然风雨会打落枝头的鲜花,但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雨水,农民才有了获取丰收的保证。这似乎正是劝人“莫为惜花惆怅”的理由。因此,从中可见到诗人为农人春耕得水的喜悦。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而且这不是个别农民的行为,从“朝朝”“处处”可看出劳作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诗人隐含的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这写出了降雨前农民的普遍心理。所以,本词也表现了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之心。

23.D

24.①运用想象,写嫦娥充满情谊,热情周到地将月光洒遍人间,增强了感染力;

②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

③含蓄地表述了此时陶醉在月光之中的愉悦之情。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首词上片着力抒情,下片叙事、写景”错。上片紧承小序,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记叙人的活动表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故应为“上片着力写景,下片叙事、抒情”。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由“料嫦娥此夜”可知,“料”是料想的意思,设想嫦娥在今夜殷勤周到地把月光洒向人间,运用想象联想的手法,表现了嫦娥的温情与周到;

“殷勤”突出了月光的柔和,“人在、千山里”写出了范围之广,而这些都是通过“嫦娥”的行为写出的,所以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

通过想象的手法,写嫦娥仿佛知道人在这千山里面,要伴随着他们一起快乐一样,含蓄地写出了自己身处广袤洁净的月光之下、千山之中,表述了自己轻松愉悦之情。

25.B

26.(1)将崇高的爱国激情、强烈的报国宏愿与诗人穷愁潦倒的“癯儒”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述了对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原诗“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可知诗人年青时就有雄心大志收复中原,但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

(2)把关中地区历史的辉煌和现在朝廷的不作为做了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诗中“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可知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之业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3)将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与当前处境的冷清失意做了对比,突出了当前的失意潦倒。诗中“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这两句是说,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是说被击败的金朝军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于是一切都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目前“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的冷清,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咸阳城一带虽荒芜衰败,但王气蓬勃,因此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理解错误。“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句意是咸阳古城周围的地势高低起伏,这一带曾经是秦汉两汉的故都,并非“荒芜衰败”。“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是说如今帝王气象混杂在雾霭之中,从前的宫室满是一片春草荒芜。所以并非“王气蓬勃”,而且“因此想要跟从王师收复北方”与前句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

由“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可知诗人年青时就有雄心大志收复中原,但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诗中崇高的爱国激情、强烈的报国宏愿与诗人穷愁潦倒的“癯儒”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油然而生对软弱无能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

由“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可知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之业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这里诗人把关中地区历史的辉煌和现在朝廷的不作为做了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

由“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这两句是说,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是说被击败的金朝军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于是一切都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诗人用此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与当前“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的冷清悲伤做了对比,突出了当前的失意潦倒。

27.D

28.①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幽居”,这里“宅近青山”“门垂碧柳”,溪水潺潺,好一派清幽气象。

②通过对生活状况的描写体现“幽居”,这里的人犹如谢脁和陶潜,品格高尚、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飞花送酒”,生活悠闲。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又流露了诗人内心的苦闷”错误。“客到但知留一醉”表现主人的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并没有流露诗人内心的苦闷。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幽居”,“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是飞花落絮送酒的艳丽景色,更是突显出《题东溪公幽居》中的“幽”字,幽僻之处、深而幽静。这里“宅近青山”“门垂碧柳”,溪水潺潺,好一派清幽气象。

通过对生活状况的描写体现“幽居”,“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人生。其中,“卜筑”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寓意出东溪公的人品及其决意在此过清贫的生活。“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诗句中含有两位诗人名字: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谢朓诗歌影响了唐代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陶醉过了多少代人。诗句中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生情怀。这里的人犹如谢脁和陶潜,品格高尚、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飞花送酒”,生活悠闲。

29.D

30.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表述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忧虑,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思乡之情,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31.D

32.①意境营造上(或意象选择),沉郁悲壮:上阕阴沉凄凉的冬景,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的鉴湖、兰亭,荒芜落寞的蓬莱阁,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

②情感表述上,深沉蕴藉:词人处境窘迫,四处飘零,但怀念故国,思念故园,心系家国,全词极写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感情深沉。

③手法运用上,起伏顿挫: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手法多变,情感表述辗转。

④结构安排上,层层推进,回环往复:词的上阕,萧瑟的冬景中渗透着亡国的哀痛。下阕“回首”三句,直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D.“由虚而实”错,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结构和理解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述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意境营造: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一派景象都营造了沉郁悲壮之境。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情感表述: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岁华晚”三句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词人处境窘迫,心系家国,感情深沉。手法运用:上阕以写景为主,涉及国土沦亡,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直抒胸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结构:“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然后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消愁。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33.C

34.①表述了对过去戍边征战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对自己年华渐逝、漂泊天涯的感伤之情。③知音难觅的孤寂感伤之情。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上阕结尾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