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复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核心概念◆乡土性【概念阐释】乡下人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和土地分不开,也被土地所束缚。这种空间上的不流动,一方面使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另一方面使乡土社会成为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原著举例】在乡下,"土地"是在数量上占最高地位的神;张北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坝上地区,但其语言并未受到蒙古语的影响;被土地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知道底细,从熟悉中得到信任,常有"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一类的话。◆差序格局【概念阐释】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逐渐以亲疏远近推及开去,由此形成的具有伸缩性的乡土社会格局,即为差序格局。【原著举例】街坊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甚至宝琴、岫烟等,凡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团体格局【概念阐释】团体由若干人组成,界限明确、层次清晰,内部成员地位平等,且相互独立,由若干此类团体构成的现代社会格局,即为团体格局。【原著举例】以下均为西洋社会中存在的情况:家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包括丈夫、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成年后的孩子住在家里,需要给父母膳宿费;人民无所逃于"国家",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所以他们要求国家为每个分子谋利益,故而有革命、宪法、法律、国会,等等。◆面对面的社群【概念阐释】差序格局下的"社群"是指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具有社会圈子的性质;面对面的社群,是指天天见面、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原著举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通过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熟人敲门不需通报姓名,门内的人通过对方回答"我"来用"声气辨人"。◆氏族【概念阐释】人类学中,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乡土社会中,按照父系亲属的伦常组合社群,成为一个事业组织,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氏族又称"小家族",其与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同为单系差序格局,只是数量、大小有所差别。氏族(小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原著举例】乡土社会中,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乡土社会中,"小家族"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定,如果夫妇两人能够应付,则等同于家庭,如果需要兄弟伯叔共同经营,则相应扩大。◆男女有别【概念阐释】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从行为到心理上形成了男女之间的鸿沟,在生活上加以隔离,不向对方寻求心理上的契洽,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原著举例】乡土社会中,家族代替了家庭,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社群;"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结义性组织;华南的姊妹组织;女性文学里流露出的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礼治【概念阐释】礼治是指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约束,不靠强迫性的外在机制来推行,而是通过教化的形式让人们主动服膺于传统,由此来维持社会稳定。【原著举例】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旧小说里有杀人来祭军旗的军礼;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可以为人所好,如"富而好礼""克己复礼"、曾子易篑。◆无讼【概念阐释】乡土社会不主张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而是依循传统的礼治秩序进行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非折狱。村民们认为,打官司意味着外在的教化不够,内在的修身克已没有做好,是可羞之事。【原著举例】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并有责任使每个人知礼,故而有"子不教,父之过""连坐"的现象;乡土社会中,一的长老负有调解责任,公式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教训一番,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横暴权力【概念阐释】为解决社会冲突,不同团体或阶层间形成了主从的形态,通过在上者握有权力,在下者被权力支配,来达到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没有消失,这种有压迫性质、上下之别的权力,是冲突过程的延续。横暴权力是维持主从关系必需的手段。【原著举例】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凋谢落幕;在美国,种族之间事实上是横暴权力在发生作用。◆同意权力【概念阐释】社会分工使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每个人都需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且各人都有维持各人工作的义务,并赋有相互监督的权利和责任。故而,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共同授权而产生了同意权力。社会分工愈复杂,同意权力便愈扩大。【原著举例】以社会分工为经济基础,每个人都既可干涉他人的不尽其分,又需接受他人的干涉或监督;"不求人"的鲁滨逊和人猿泰山不需要受这种权力的限制;"小国寡民"的社会,同意权力也相应有限。◆无为政治【概念阐释】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使横暴权力在农业社会的发展受限,并使同意权力的范围缩小到"关门"的程度,故而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名义上虽是"专制""独裁",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来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而无为的。【原著举例】在广西瑶山,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而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在农业民族的争斗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占据他们的土地来耕种;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难以支持皇权"有为"(如开疆辟土、修城筑河等),皇权为了自身的维持,避免产生起义、动乱,而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教化权力【概念阐释】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前人"使社会中的新分子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及规律,使其可以从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碰壁,这个过程即为"教化"。教化过程中的强制性意味着权力的发生,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原著举例】成人并不征求孩子的同意而设下孩子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如食物要用筷子夹、跳舞不踩别人的脚等;严父干涉孩子,是代替社会来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长老统治【概念阐释】在稳定的文化传统中,教化权力可以扩大到成人之间,按照长幼之序的原则发生效力。这种既非剥削性的横暴权力,又非民主性的同意权力的专制权力结构,称为长老统治。【原著举例】"出则悌",对于年长的人需要恭敬、顺服;在我们的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如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等,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尊卑不在年龄上,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并能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血缘社会【概念阐释】乡土社会的单系亲属原则,使原本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亲属关系,更偏重于生育,从而使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即血缘,成为亲属关系的着重面。因此,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称为血缘社会。【原著举例】父死子继,在职业上的表现如"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在身份上的表现如"贵人之子依旧贵",在财富上的表现如"富人之子依旧富"。◆地缘社会【概念阐释】地缘社会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所结成的地方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是纯粹的地缘联系。地缘属于可以当场"清算""不必讲人情"的关系,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基础,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原著举例】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用来开展贸易活动的街集,在这里,人们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当场算清;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乞丐性质地摆摊子的穷苦老年人之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时势权力【概念阐释】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文化英雄"能够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其中产生的权力便是时势造成的时势权力。【原著举例】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的环境,人们需要英雄;在战争中,这类英雄也脱颖而出。◆欲望【概念阐释】人类的行为是有动机的,欲望是人们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人们以此为行动、取舍的根据。乡土社会中,经过自然的选择所累积下的合于生存条件的经验形成传统,欲望的内容是由传统构成的文化所决定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事实。欲望经过文化的陶冶,作为行为的指导,客观上印合于生存的条件。【原著举例】男女相接近、生孩子、抚养孩子是出于爱情的欲望,并非维持人类种族的欲望,客观上却达到了延续种族的效果;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这欲望源于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性,是自觉的,并非由于遗传。◆需要【概念阐释】在变动快的社会中,原来的文化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们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所发生的作用,分析出生存的条件,这种理性的自觉的生存条件,即"需要"。【原著举例】现代社会里的人,出于营养的目的选择食料;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主要篇目内容摘要主要观点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故而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不流动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中国农民出于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呈现出孤立和隔膜的特点。各聚居村落间往来疏少,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于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村落内的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习俗和生活方式、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得到一种不逾规矩的自由1.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社会。2.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人口相对固定。3.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聚居社群(村落)为单位,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生活圈子。4.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信任和规矩不来自社会契约,而是自熟悉中产生文字下乡作者开篇列举乡下人和城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说明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之"愚",并非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接着通过例证——乡下孩子和教授孩子在捉蚱蜢与认字这两件事上的差异,表明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里人多。由此引出"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之后,作者基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这个特征,以及文字在间接接触中代话的作用、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存在不足的特点,来表明乡土社会中足声、声气、辅助表情等是更为直接而完善的"工具"。并进一步推说,每个生活团体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存在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因而在乡土社会中,表情、动作等象征原料相比于声音是更为直接的会意。最后作者提出,文字作为现代化的工具,有"下乡"之必要,但文字下乡的推广,需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1.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的。2.文字下乡受到空间的阻隔。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们直接接触,有比较完善的语言,文字是多余的。3.乡土社会中,语言和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象征体系,而且其本身是有缺陷的差序格局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因私害公"的现象,例如,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后门常通一条河的苏州人家甚至不必有厕所;在"公家"的领域,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中国人"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作者从社会格局的角度做出了回答。以西洋社会格局为参照,作者将捆柴一般、界限分明的格局称为"团体格局",将乡土社会中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同心圆水波纹性质的格局,称为"差序格局"。作者分别从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的中西对比或阐述中,揭示出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以己为中心、界限模糊、具有伸缩性的特点。结合对儒家经典与古代伦理道德的论述,作者提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是按照有差等的次序推及开来的,在这种情形下,公和私是相对的,在向外的路线上,人们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在向内的路线上,产生了重在"克己"的道德系统1.中国乡土社会本质上是由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私人关系以己为中心,如同心圆水波纹一般推及开去,各圆相交成网。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2.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的界限是模糊的,具有伸缩性,群己、人我的关系是相对的。3.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使人们注重"克己",而不会"克群"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本篇中,作者通过西洋社会与乡土社会不同社会格局下道德体系的对比,突出展现了差序格局中道德观念的特点。作者认为,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形成是建筑在团体对个人的"笼罩"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来源于宗教观念,与追求平等、权利的宪法观念、公务观念一脉相承——一方面,人与人需互相尊重权利;另一方面,团体代理者不得滥用权力,需公平、公正地保证个人的权利。接下来,作者指出,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有很多与前者相反的特点,在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而构成的社会范围中,道德要素是用以维持一根根私人联系的,如亲属和朋友间,分别以孝悌、忠信相配。随后,作者通过引用并分析大量儒家经典中有关"仁""忠"的观点以及对公私冲突的态度,论证传统道德体系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缺乏个人对团体的要素。最后,作者通过举例和对比,突出表现差序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要讲人伦的特点1.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在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观念: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二是团体对每个人的公道。团体格局中,道德、宪法与公务观念是相配合的。2.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从"己"推出去的每根私人关系的路线上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如孝、悌、忠、信。3.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人伦差序而存在家族本篇旨在从社会格局的角度阐述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的性质。家庭在人类学中被定义为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以生育儿女为主要功能,是暂时性的社群。但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下,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故而家这一社群的分子不再限于亲子,而是可依需要,沿父系单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形态上的差异引起了性质的变化,家在乡土社会中,除生育功能外,还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经营着诸多事宜,成为一个长期绵续性的事业性组织,即"小家族",符合人类学上"氏族"的概念。功能的变化使社群中各分子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与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业相比,乡土社会中具有绵续性事业社群性质的家,需以纵向的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事业社群求效率、讲纪律的特点,使乡土社会中的家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夫妻之间感情淡漠。在这种社会国局中,中国人养成了在感情上矜持和保留的性格1.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根据需要沿父系差序路线向外扩大。2.乡土社会中的家是依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结构原则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中团体性的家庭相区别,作者称之为小家族,具有氏族的性质。3.乡土社会中,父子是家庭的主轴,是纵向的,夫妻是配轴,讲求纪律,排斥感情礼治秩序作者从"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入题展开论述,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据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秩序的力量是礼。作者通过大量例证辨析礼的内涵无关慈善、文明、文质彬彬,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通过与法律的比较,点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传统。接着,作者从传统发生作用的角度,分析礼治秩序的形成。在安土重迁、变化缓慢的乡土社会,人们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可以代代相传,累积成为传统,遵循这套传统,生活便得以保障,违之则可能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传统愈发令人敬畏。当人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以推究,只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做,并形成信念时,礼就形成了。礼靠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感而发生作用,使人主动地服膺,而非靠外在的权力推行,礼治秩序是人们主动服从于成规的秩序。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礼治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为前提,所以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1.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2.礼与法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依靠国家或部落的政治权力来维持,礼的维持不依靠有形的权力机构,而是传统。3.任何社会都有传统,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用更大,这是因为乡土社会变迁缓慢,"代代如是",一代人的经验代代适用。4.礼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从甚至"好礼"长老统治在政治上"无为"的乡土社会,其权力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以人在旅途中都要学习、遵守"旅客须知"进行类比,说明人生在世上就要接受教化,又运用两个例证说明受教化是一个强制的过程,权力在其中发生作用。接着,作者以未成年人(孩子)接受教化为例,说明教化权力的性质既非同意,又非横暴,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强制权力。随后,作者将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明显的教化权力扩大开去,从其文化性质层面,探讨乡土社会中教化权力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变化很少的乡土社会,文化是稳定的,一套传统的办法足以应付社会生活,年长者的经验具有权威性,故而年长的人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在此背景下,长幼之序成为乡土社会的重要原则,长老统治是其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方面。最后,作者指出,在文化不稳定的社会,传统失去效力,教化权力必然缩小,长幼原则逐渐弱化,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1.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既不是专制性的横暴权力,也不是民主性的同意权力,而是一种爸爸式的教化权力。2.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表现形式为长老统治。3.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有效的保证血缘和地缘稳定的、缺乏变动的社会中,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社会就是血缘社会。血缘作用的强弱受社会变迁速率的影响。乡土社会是个稳定的社会,"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人口增多导致土地扩张,分出去的"细胞"与原来的乡村仍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籍贯生动地印证了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通过多方面和长期的人情往来互相依赖,社会活动受到若干限制。不被视作自己人的"外村人""新客"难以融入亲密的村落社群中,却因经济往来的"清算"需求,而找到了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街集体现了乡土社会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商业基础的需求。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在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商业的需求催生了地缘性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与义务的清算,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而不是感情﹣-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1.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二者是不分离的。2.亲密社群的团结性依赖于密切的人情往来,经济活动受到限制。3.寄居在血缘性社区边缘的人,因其"陌生"而成为乡土社会中商业活动的媒介。4.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二、牛刀小试1.《乡土中国》一书由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_________和_________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辑录而成。全书由______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的______格局、男女有别、家族、________和地缘等社会结构性问题。2.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认为,权力根据性质不同,有四种表现形式,即从社会冲突中发生的_________、从社会合作中发生的_________、从社会继________替中发生的________,以及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的_________。3.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Durkheim将其称作"有机的团结";另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Durkheim将其称作"_________”。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前者是_________社会,后者是_________社会。4.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_________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__________。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为了说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引用了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讲到的两种西洋文化模式,即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的________式的文化,和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的_________式的文化。6.严格来说,血缘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_________关系。在乡土社会中,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_________关系来决定。7.下列对《乡土中国》中一些文化常识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无讼》一章中提到了"保长",保长是保甲制度下的基层地方长官。保甲制度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民国时期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长"即是一保之长),十保以上为乡镇。B.《血缘和地缘》一章中提到了"上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的云南,尤其是昆明的一种民间金融借贷方式,是一个临时或长期组成的经济合作小团体。多在收人不高,互相了解的亲友、同事和熟人中,经人发起,有人附和,强制临时或定期组合进行小额金融借贷活动。C.《乡土本色》一章中提到了"三条大河的流域",这里的"三条大河的流域"指的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这三条大河水势浩荡、流域广阔,哺育了中国农业文明,涵养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D.《血缘和地缘》一章中提到了"人赘",这一般指的是入赘婚姻。入赘婚姻指的是男女结婚后,男方到女方家成亲落户的婚姻形式,多是由于女方家无兄无弟,为了传宗接代招女婿上门,也被称为"倒插门"。E.《差序格局》一章中提到了"杨朱",他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其主张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8.下列对《乡土中国》中《名实的分离》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社会结构有幼壮老衰有机变迁的阶段,他认为当社会结构不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不能应付新的环境时,人们就着手发明、学习或输入新的方法。B.在社会变迁中,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故而不能直接放弃;新的方法又需要人来发明,或是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人,这就需要"文化英雄"借用横暴权力来完成。C.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中并不发达。本质原因是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能够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很少有"领袖"和"英雄"出现,时势权力无从产生。D.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时代以外,大部分时期都处于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注释"。但注释的变动方式也可以引起名实的分离。9.下列对《乡土中国》中"熟悉的社会"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率小,所造成的乡村间的孤立与隔膜,给人们提供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B.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种信任是对契约的重视,更是对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D.熟悉的社会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色,在由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反而产生了种种阻碍。10.下列对乡土社会中"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和西洋社会中的"家庭"这一概念相比较,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小家族"更为妥当。B.费孝通认为,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区别绝不是在大小上或者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C.家庭是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没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D.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11.下列对乡土社会中婚恋关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B.乡土社会寻求稳定,故而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个人生理上的差别阻碍了夫妻双方互相充分的了解,性别上的差异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D.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困难重重,所以乡土社会的男女之间才有浮士德式的情感。12.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有关概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