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与“不懂”:细节、视角与变奏_第1页
“懂”与“不懂”:细节、视角与变奏_第2页
“懂”与“不懂”:细节、视角与变奏_第3页
“懂”与“不懂”:细节、视角与变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懂”与“不懂”:细节、视角与变奏——《秋天的怀念》解读摘

解读《秋天的怀念》,从思维原点追问题目关键词“怀念”,可以聚焦到文本的内容核心“懂”与“不懂”。围绕“懂”与“不懂”的文本内容,分析文本形式的细节描写、叙述视角、变奏结构等篇性特征,可以理解作者独特言语形式所表达的悔恨之情。关键词

秋天的怀念

细节描写

叙述视角

变奏结构文本解读,要“追踪文本的篇性特征——作者言语表现上的独特个性、独特魅力”。【1】解读文本,最不应忽视的就是标题这个篇性特征。解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要高度关注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秋天”和“怀念”。围绕“秋天”这个修饰关键词,我们可以追问:怀念为什么选择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秋天和怀念有何关联?围绕中心词“怀念”,我们更要追问:在秋天怀念谁,为什么要怀念她,怎样怀念她?这样追问,其实就是一种文本解读法。这种解读方法,从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一分为二”超脱为“一分为三”: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表达的意图是什么。【2】这种语篇学的解读框架,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下面,我们不妨从中心词“怀念”切入,展开对《秋天的怀念》的解读。一、怀念之因:“懂”与“不懂”如果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扩展一下,就是“我在秋天怀念母亲”。文本最后一段(第7段)“显性”地回答了“我怎样怀念母亲的”。而“我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则“隐性”地寄寓于1-6段“母亲邀请我看花”的生活叙写中。但如果我们细细品读文本最后一段,也是可以寻觅到“我为什么要怀念母亲”的原因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时,“我”和妹妹终于懂得了母亲要我们“好好儿活”的慈母深情。此时此刻,“我们”懂得了,言外之意,原来的“我”是不懂母亲的,这就形成了“母亲懂我,我却不懂母亲”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成为凝聚和统整文本内容、形式和写作意图的核心点。正是这对矛盾中“我”从开始“不懂母亲”,到诀别之时“渐懂母亲”,到最后看花时“终于懂了”母亲的情感变化,生成了我的愧疚悔恨等情感的表达。理解了文本“懂与不懂”的内容和形式,就能理解散文写作的意图,理解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表达的独特情感”。二、“懂”的细节描写双腿瘫痪后,沉溺自我悲剧的“我”,常常“暴怒无常”,是根本不愿也无法“懂”母亲的。外界一切与生命有关的人事景物,都可能成为“我”“暴露无常”的“怒源”。“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凡一切生命的美好,都成为了“我”生活的“邪恶”:“我”“望着望着”就“突然”把“玻璃砸碎”,“我”“听着听着”“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作者用精炼修饰语和精炼动词的细节描写方式,生动传神地将沉溺自我悲剧、暴露无常的“我”直观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这样的“我”,不仅“自伤”,还很“伤人”。“我”不仅直接拒绝母亲“不,我不去!”还以“狠命地捶打”的动作,绝望的呐喊“我可活什么劲儿”,无情地伤害着母亲。被伤害的母亲却“隐忍”着“我”的“暴怒无常”。母亲“悄悄”地“躲”,不与“我”正面冲突,怕“我”火上浇油更加暴怒肆虐;母亲“偷偷”地“听”,不敢走远,怕“我”做出傻事;母亲“悄悄”地“进来”,看着“我”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希望我心平气和之后,能够走出苦难,走出逼仄,去感受一下美好和生机。母亲纵然“屡说屡败”,但她总是“屡败屡说”——“她总是这么说”,一个“总”字,蕴含了无限的希望与失望,饱含了多少的伤感与无奈。纵然“我”决绝地不想活,母亲总是“忍住哭声”,“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希望“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不懂母亲,母亲却“懂我”,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接下来第二个生活片段里,那天独坐窗前的“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个“挡”字,有意为之,意在让“我”不要“触景生情”,不要在树叶飘落中感伤生命的陨落。母亲“央求”我去看“北海的菊花”,更是希望“我”像菊花一样,能够战胜凛冽的秋风,迎来生命的转机。而当她高兴得絮絮叨叨说到“跑”和“踩”的字眼时,母亲的话语戛然而止,她已经将触碰生命活力之类的话题和语词,变成小心翼翼的意识和习惯,“懂我”的母亲已经成为一种自然。懂“我”的母亲,纵然自己已是病入膏肓,却依然不离不弃,在绝望中隐痛,在面对中隐忍,在苦难中执着。这样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懂我”的母亲,写出了极度艰难生活中的深挚母爱。三、“不懂”的叙述视角如果像以上那样,将《秋天的怀念》的理解落点,只放在“好好儿活”的母爱和母亲形象上,这就犯了王荣生所说的散文文本解读“向外跑”的错误,即“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3】散文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及所思所感是其主要特点”,【4】

“也就是说,在散文中,作者在言说其他人或物时,实际上就是在言说自己。而且,言说自己,是关键所在”。【5】所以,要真正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必须回到史铁生的言说方式及所思所感上。在言说方式上,前面我们关注了史铁生运用的细节描写方法,下面我们从叙述视角上来做分析。回忆性散文,“都有双重叙述视角,即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这两个“我”是交叉存在的。’”【6】《秋天的怀念》主要由三个不同时空的“看花”片段构成:第一个片段是我拒绝看花,第二个片段是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第三个片段是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在前面两个片段的叙写中,几乎采用了相同的叙事视角和结构方式,先用事件发生当时当刻的叙事视角写母亲邀我看花的情形,以细节的方式表现母亲的隐忍,母爱的深挚。再用事件发生之后的叙事视角,展示我对母亲的“不懂”:“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些“我”后来逐渐听到或领会到的,特别是这些句子中的“可”“却”“一直”“再也”“没想到”“绝没有想到”“诀别”等语词,正是“后来的我”从沉溺自我的“不懂”,逐渐转变到“了解母亲理解母亲”的明证,也是“现在的我”陷入深深愧疚的溢于言表之词。消逝的时间淳化了史铁生的苦难,也深化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正如他后来在《我的地坛》所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从“不懂”的细节展示,到“渐懂”的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文本情感的表达也自然从母爱抒发,转向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怀念愧疚情感的表达。四、“不懂”与“懂”的变奏结构围绕“看花”这个叙事线索,文本叙写了三个片段,构建了近似音乐变奏的文本结构。其中的前两个片段在结构上极其相似,都具有“我的言行细节+母亲的言行细节+另一叙事视角的生活听闻”的结构特征,以母爱的恒久不变,对比我的言行渐变,特别是认识的改变,在“懂”与“不懂”的多重变奏中,凸显了母亲的隐忍和“我”的悔恨。在前面两个极度相似的变奏片段中,母亲作为我糟糕生活的干预者,始终如一以真挚深沉的母爱伴随我前行。第三个“看花”片段,逝去的母亲不再是我生活的参与者,母亲的缺位,母爱的缺失,更进一步凸显了我的亲情悲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变换中的人事已非,已成人间最刻骨铭心的痛。“我”拥有母亲时,“我”不懂母爱;而当我“懂得”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变奏”结构中的母亲缺位,母爱缺失,这种无法挽回的失去,才是人间最大的悲剧,是永久的悔。文本用“变奏”的结构形式,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