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幽居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幽居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①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人们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出门奔走营谋,为后文写自己的幽居生活做铺垫。
B.“独无"两句,写诗人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动,所以能够完成闲居的愿望,过上宁静的生活。
C.“时与”两句说明诗人偶尔与道人为伴,和樵者同行,表现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和清静的生活。
D.最后两句说自己是笨拙愚劣的人,安于幽居生活,否定了别人认为他要追求世俗荣华的说法。
2.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幽居初夏
陆游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②箨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放翁有屋于此,有“绕屋数扶疏”的初夏景象。
B.颔联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悠闲安详,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画面纵横开阔。
C.颈联写山地风光,静止的“箨龙"“木笔”却也能展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不露痕迹。
D.前三联极写景色之美,怡然自得之乐溢于言表,由此可知诗人已然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颔联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
C.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
D.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
双调·清江引·幽居
[元]张可久
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
5.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屋”一句,可以令我们想起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过活即生活之意,作者幽居于山村,屏绝外界之是非,十分悠然。
C.“老砚闲工课"句,“老砚”意为老旧之砚。“闲"就是闲置之意。
D.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风格恬淡。作者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6.请结合末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处士①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②。
注释:①李处士:即李羽,与温庭筠情谊颇深。②郑子真:《汉书》中记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7.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用纯名词构成一个镜头,使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继而又写李处士抚琴的场景,体现了李处士的文人意趣。
B.颔联和颈联写芳草红薇、仙禽雅卷,看似信手轻描淡写,却几乎把历代隐士隐逸生活的所有情趣尽收笔下。
C.尾联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如同南山坚定不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与共同坚守古代贤士的高洁品格的决心。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描绘了幽居之处的雅致,最后两句落到情感上,卒章显志。
8.本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志”与“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东溪公幽居
李白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以此赞美东溪公的人品高尚。
B.“卜筑”二字意思是择地建筑房屋,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
C.颈联中诗人将“飞花"拟人化,飘舞的花朵“送酒”为来客助兴。
D.“客到但知留一醉"既展现了主人的真诚,又流露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11.本诗标题中“幽居”二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幽居感怀
陆游
偶傍枫林结数椽,东归也复度流年。
汀洲雁下依残水,墟里人行破夕烟。
十月风霜欺客枕,五更鼓角满江天。
散关清渭应如昨,回首功名一怆然。
[注]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59岁,被黜东归已两年有余。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傍枫林结数椽",扣标题中“幽居”二字,点明居处紧挨枫林,环境清幽。
B.“汀洲雁下"与“墟里人行”是诗人幽居所见,“依"和“破”用词妥帖生动。
C.从“夕烟"到“客枕”,再到“五更",以时间为线索写景抒情,层次清晰。
D.“散关清渭应如昨”,通过想象虚写大散关和渭水一带战后和平安宁的景象。
13.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冬暮[注]
[唐]李商隐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注]李商隐入仕后遭人猜忌,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做些幕僚工作。此诗是诗人晚年罢盐铁推官后,在郑州闲居时写下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羽翼摧折的鸟儿比喻遭受挫折的自己,以“寂寞”概括自身感受,交代了诗人身心交瘁的状态,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颈联中的“暮"字和诗题中的“冬暮”照应,既是写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的情景,也是写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境。
C.尾联卒章显志,感叹自己早年时就怀有匡国济世之志,却难以实现,令人愤懑,其中“匡国分"使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超越了个人私情,升华了主旨。
D.诗人使用“晓鸡”“寒鹜"“急景”等意象勾勒画面,表情达意,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表现了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16.这首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2.①诗歌开篇写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否定了别人认为……"错。不是别人认为的,而是他自认为自己不是高雅之士。“谁谓薄世荣”,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开头两句反衬三、四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侧面烘托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通过这样的叙事,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3.D4.C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由此可知诗人已然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错误。结合尾联可知,诗人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诗人并没有做到完全寄情物外。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颔联写湖,是近处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写的是远处的动景;颈联“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写的是近处的静景。
故选C。
5.C6.末句“玉梅”,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在作者看到并悟到之)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闲’就是闲置之意"错。“闲”在这里既有娴熟之意,又寓悠闲之义,表现自我欣赏的精神境界。无闲置义。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最后一句“疏篱外,玉梅三四朵",意为:稀稀疏疏篱笆墙外的梅树上,开着三四朵梅花。疏朗几朵梅花,在疏篱之外自在、俊逸地绽放着。
作者末句单独描写“玉梅”有象征意义。“梅"凌寒独放,气节高尚,往往象征君子品格。此处,既是写景,也有暗示,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作者描写梅花的美丽的外表,赞美其高洁孤傲的品性象征着文人孤高的品格和气节。
“疏篱外,玉梅三四朵”,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这正是作者所追求、喜欢的人生境界,在诗人抬头的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
7.C8.红薇浓阴、细雨似烟、碧草如春;运用比喻与色彩描写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处士幽居图,烘托了静谧恬淡的氛围;体现了李处士幽居的情趣,衬托了李处士高洁的品格。9.志:幽居之处的事物、景物流露出作者与李处士对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
情:通过描写与使用典故表达了对幽居之处景物和李处士高尚品格、文人情趣的赞美;对李处士长寿的祝愿与知音之许。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如同南山坚定不移"错,“南山”比喻长寿。借南山喻李处士可长寿之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选取了“红薇”“细雨"“碧草”等意象,用“浓阴"“如烟”“春"来描绘其意象特点,突出居处的清幽,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的隐士居处,渲染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把隐士隐逸生活的情趣尽收笔下。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前六句写景,表现了李处士住处清幽雅致的特点,后二句赞美李处士的高洁品格。
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的隐士居处。丝竹管弦、芳草红薇、仙禽雅卷,看似信手轻描淡写,却几乎把历代隐士隐逸生活的所有情趣尽收笔下。
情:前六句通过对李处士住处清幽雅致的景物描写,表达对隐逸情趣和文人情趣的赞美。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便能长寿,而古代隐士又多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尾联“南山自是忘年友”有借南山喻李处士可长寿之意,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对处士长寿的祝愿。不仅如此,“谷口徒称郑子真"用典,通过对比郑子真而赞李处士高洁的品格。
10.D11.①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幽居”,这里“宅近青山"“门垂碧柳”,溪水潺潺,好一派清幽气象。
②通过对生活状况的描写体现“幽居",这里的人犹如谢脁和陶潜,品格高尚、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飞花送酒”,生活悠闲。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又流露了诗人内心的苦闷"错误。“客到但知留一醉”表现主人的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并没有流露诗人内心的苦闷。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体现“幽居",“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是飞花落絮送酒的艳丽景色,更是突显出《题东溪公幽居》中的“幽"字,幽僻之处、深而幽静。这里“宅近青山”“门垂碧柳",溪水潺潺,好一派清幽气象。
通过对生活状况的描写体现“幽居”,“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人生。其中,“卜筑”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寓意出东溪公的人品及其决意在此过清贫的生活。“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诗句中含有两位诗人名字: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谢朓诗歌影响了唐代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陶醉过了多少代人。诗句中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生情怀。这里的人犹如谢脁和陶潜,品格高尚、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飞花送酒”,生活悠闲。
12.D13.①东归以后闲度流年的苦闷;②对关系国家命运的关河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忧虑;③年事已高而功业难成的悲伤。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通过想象虚写大散关和渭水一带战后和平安宁的景象"错误。结合《书愤》中“铁马秋风大散关”可知,此处没有和平安宁景象,是诗人惦念揣测“那大散关和渭水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或依旧冷清萧瑟,没有战事吧)"。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偶傍枫林结数椽,东归也复度流年”,偶然在紧挨枫林处盖了几间屋子幽居,被黜东归也还是无所事事,闲度流年。变现了作者东归以后闲度流年的苦闷。
“散关清渭应如昨",那大散关和渭水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遥想边关战事,自己却不能再身临沙场。表达了对关系国家命运的关河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回首功名一怆然”,回忆往昔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的志向终成空,而今徒有悲伤。表达了年事已高而功业难成的悲伤。
14.B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错误,这属于曲解诗歌意思,根据“闲居少邻并"中的“闲居”与下句的“草径入荒园"可以猜测得知,“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挨着。
故选B。
15.D16.(1)对仗精工。体现出李商隐律诗的特点,常见家禽“晓鸡"对“寒鹜”,动词“惊"对“守”,自然物“树雪"对“冰池”。(2)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晓鸡惊树雪”“惊"字,疑天明也,寓意作者不忘进取;“寒鹜守冰池”,“守"字,寓意作者身处苦寒,不改节操、志向。(3)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树雪”“冰池"照应题目“冬”,家禽晓鸡“惊"、寒鹜“守”,既是作者眼前所见,又是作者借以抒发进退两难的凄楚、感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禽饲养业区域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纺织品的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应用考核试卷
- 纤维板生产中的新材料应用研究考核试卷
- 窗帘行业客户关系管理考核试卷
- 公路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课件
- 成人高等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分析考核试卷
- 小麦加工过程中的节能技术与环保措施考核试卷
- 绿色生活与节能引领考核试卷
-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法律实务考核试卷
- 中小学校保安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1.1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授课课件】
- 2024年上海市公安机关文职辅警、公安机关勤务辅警、检察系统辅助文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物试卷真题(含官方答案)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
-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
- 2024年首都机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山东省专升本考试高等数学Ⅲ试题和答案
- 抗血栓药物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课件
- 吉林省地方教材家乡小学二年级下册家乡教案
- 儿童长期卧床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