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5800字】_第1页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5800字】_第2页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5800字】_第3页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5800字】_第4页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58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目录TOC\o"1-2"\h\u19911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28379一、人工智能的分类 18467(一)人工智能的分类依据 16014(二)二分法之肯定 325784二、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理论之检讨 39357(一)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 3947(二)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之肯定 42754三、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理论之检讨 518115(一)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肯定论 58991(二)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 54381(三)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之否定 6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问题在刑法学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以下将对各种主要观点进行相关理论检讨。一、人工智能的分类对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进行讨论,不可以对人工智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人工智能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类分析。对人工智能的分类,当前存在通过智能、功能、和形体等的不同而进行的各种分类,但对于“刑事主体地位”的探讨而言,功能和形体的分类没有太大意义可言,而以其智能状况进行分类,将对其行为的后果产生重大不同的刑事意义。刑法学界当前主要存在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人工智能产品分为两大类,在此简称“二分法”;第二种观点是将人工智能产品分为三大类,简称“三分法”。(一)人工智能的分类依据对人工智能的分类,当前存在通过智能状况、功能、和形体等的不同而进行的各种分类,但对于“刑事主体地位”的探讨而言,功能和形体的分类没有太大意义可言,而以其智能状况进行分类,将对其行为的后果产生重大不同的刑事意义。刑法学界当前主要存在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依据是否能够具备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将人工智能产品分为两大类,在此简称“二分法”;第二种观点是依据分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将人工智能产品分为三大类,简称“三分法”。1.二分法所谓二分法即根据人工智能能否具备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将其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两类。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载《东方法学》第1期,第134-142页。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载《东方法学》第1期,第134-142页。弱人工智能是指只可以在设计和编制的程序范围内进行独立判断并自主作出决策的人工智能体,他们并没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比如当前支付宝的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扫描其可以自主判断是否是主人面孔,并决定是否支付相关费用,但是这不是支付宝人脸识别产品的独立意识,只是对设计者的相关程序的履行。强人工智能,在设计和编译的程序中具有识别和控制、判断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并能根据设计者或用户定义的程序采取相应的行动。它也可以超越程序设计和编译,独立决策,执行相应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意志,其已具备了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正如最近正在播出的电视剧《你好安怡》,其中“芯机人”安怡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感情、意识,其不再受设计者以及用户的程序束缚而可以拥有自己的思维。2.三分法有的学者对于以控制能力和辨认能力作为对人工智能体分类方法并不苟同,他们认为应该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智能体、强智能体以及超强智能体。智能体的智能化水准与相应的算法和基于算法的调度密切相关,随着智能体技术的演进,人们根据智能体的智能化水平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划分,[美]斯图尔特·罗素、皮特·诺威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经历弱智能体、强智能体和超智能体三个阶段进行判断和预测。第一阶段,弱智能体阶段,其只擅长单一技术或某一领域的操作,比如AlphaGo虽然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但除此以外,一窍不通。第二阶段,强智能体阶段,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独立思考、快速学习等方面与人类一样有能力。LindaGottfredson.

IntelligenceandSocialInequality:WhytheBiologicalLink[美]斯图尔特·罗素、皮特·诺威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LindaGottfredson.

IntelligenceandSocialInequality:WhytheBiologicalLink,Newark:UniversityofDelawareNewark,2010.1970年,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等人提出“奇点定理”,证明当把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时,就必然会出现“奇点”,不仅大尺度宇宙会出现“奇点”,而且一个恒星的引力塌缩的最终结局也是“奇点”。最贴切的描述为单向事件,一旦发生将不可逆转。术语最初指一旦物质接近事件视界将卷入黑洞。就“物质”而言,可假设为小行星、行星、恒星、气体云乃至小星系并加以了解,无一例外。而“事件视界”,是指地心引力极强,即使光也无法逃脱。换句话说,要想逃逸,其速度必须大于光速。NickBostrom.SuperIntelligence:Paths,Dangers,Strategies,Oxford:UnitedKingdom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马治国:《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第2期,第108-115页。(二)二分法之肯定对于人工智能的分类,本文采用学术界通用的二分法进行分类讨论,主要理由如下:第一,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具有刑事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其能否具备独立的辨认与控制能力,如果能进行自我思考,依据自我意识作出一定的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那么依据刑法对刑事主体的界定,将具有刑事主体地位(不考虑当前将主体限定于自然人和单位的情况),后文将进行详细论证,此处不做赘述;如果不能具有自我意识,那么将不能够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第二,“三分法”中强智能体与超强智能体能都具有自我意识,区别在于超强智能体是超越人类大脑的超级人工智能,其智能水平更高,但对于是否具有独立辨认与控制能力的方面,两者都属于具有的类型,没有实质性区别,因此,在“是否可以成为刑事主体”这个问题中,没有必要再进行区分,采用“二分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二、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理论之检讨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的划分标准是能否超越自然人设计和编制程序范围自主作出行为,本文虽以强人工智能为核心研究对象,但鉴于强、弱人工智能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为对比突出强人工智能的特点,文章在必要时会对弱人工智能的情况作出简要分析,因此在理论检讨方面对弱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作出分析。弱人工智能因根据设计者或使用者为其规划的程序做出行为,不具有自我意识,因此通说认为其不能具有刑事主体地位,而应将其作为客体对象对待,这是一种符合当前弱人工智能客观实际的观点。对于“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肯定论”,因客观实际与学界都在表达否定的观点,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将不再单独讨论。(一)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弱人工智能体之所以不能具有刑事主体地位,主要是因为其不具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弱人工智能只可以在设计和编制的程序范围内进行判断并作出决策,他们并没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也就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弱人工智能不应该具有刑事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在人类编程下工作时,弱智能机器人并不是实现自身的意志,而是实现开发者、设计者或用户的意志。即使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该行为反映的也不是机器人的意图,而是开发者、设计者或用户的犯罪意图。换言之,虽然弱人工智能能够完成一些称之为“犯罪”的动作,但是人工智能的意志完全由开发人员、设计者或用户控制,其本身并不具有超越自然人编制程序之外的独立意识,因此,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以一种工具的性质,来帮助相关自然人实现他们的犯罪目的。对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性质,有人认为,相关自然人通过“工具人”实施犯罪,应该以间接正犯的身份为犯罪行为负责任,但是这种观点有待商榷。间接正犯中犯罪人利用的是没有犯罪能力的人,或者是没有犯罪意思的人作为自己实施犯罪的工具,以达到自身的犯罪目的,这与利用弱智能机器人作为犯罪工具代替自身实施刑法规制的行为仍有着根本的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间接正犯对于“犯罪工具”不能实现完全控制,被作为犯罪工具的人因为具有独立意识,其完全有可能实施超出间接正犯意识的行为;而弱人工智能则是完全在行为人的控制之下。其二,间接正犯的情况下,由被作为犯罪工具的人实施犯罪的全过程,行为人不需要参与到犯罪中;而利用弱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行为人虽然没有直接与犯罪对象接触,但是其以相关程序操纵弱人工智能,是对犯罪过程的完全参与。其三,被作为犯罪工具的人是具有生命的,而弱人工智能则并非生命体。因此,不能将“藏”在弱人工智能背后的行为人作为间接正犯,以此来尝试将弱人工智能的地位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图的人的地位相类比,而应该直接将自然人定位为直接犯罪人,并认定弱人工智能仅仅具有与物品无异的工具性质。(二)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之肯定弱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点。如前所述,弱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当一些图谋不轨者企图利用弱人工智能的动作来隐藏自己的行为,并使弱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完成犯罪目的时,应该对这些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在此处弱人工智能实施“犯罪行为”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研发者或使用者在设计或设定程序时,故意或过失违背相关责任义务,使弱人工智能依据程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此时也应该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当然,弱人工智能之所以用被称为智能体,其与普通机器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弱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这种自主性也是被自然人编制的程序严格限制的,其并不具有依据自身的情感或喜好来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弱人工智能被相关自然人完全控制。换言之,当弱人工智能的设计者、生产者或使用者具有犯罪意图时,他们对弱人工智能设定相应的犯罪程序,弱人工智能在没有意识、意志的情况下,完全依照程序设定完成相关犯罪行为;当弱人工智能的设计者、生产者以及使用者没有犯罪意图时,他们对弱人工智能设定合法行为的程序,弱人工智能依然按照其固有的算法方式将相关行为实施完毕,在此时,对人工智能来说,非法行为与合法行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一种其必须遵守并完成的动作。刑法设置犯罪主体,进行刑法处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在此种情况下,即使对弱人工智能赋予犯罪主体地位,进行刑法处罚也不会达到处罚的目的,是一种无意义行为,因此,在此意义上,弱人工智能无法也无需为其所实施的任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以此来看,弱人工智能不应被赋予刑事主体地位。三、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理论之检讨针对“强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问题,因属于跨时代的前瞻性问题,当前并没有定论,学界主要存在肯定论与否定论两种观点。(一)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肯定论肯定论的理由主要可以概况为如下三点:强人工智能体具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这是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是指能够对做出的行为有何功能、是何性质、造成何种后果具有清晰认知的能力,包括规范和事实两个层面的认识。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1期,第134-142页。强智能机器人因配备多种功能各异的传感器具有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辨认的能力,并且强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据和高速计算能力,对于相关事务可以做到极速反应,极速处理并能够实现精准控制,其具有的控制能力是人类所不可望其项背的。同注释①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1期,第134-142页。同注释①强智能机器人并不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工具,其可以产生独立意识。强智能机器人不应该如弱人工智能一般,被当做具有工具性质的“人工人”,因为其通过深度学习,并经过研究、反思,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卢勤忠、何鑫:《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与刑罚理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16-124页。卢勤忠、何鑫:《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与刑罚理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16-124页。强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可能性。强人工智能体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得出关于自然人世界规则的相关经验,并有能力在作出行为前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从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随着强智能机器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其行为不再具有可预测性,因此完全有侵犯合法权益的可能性。(二)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否定论的理由也可以概况为三点:强人工智能不具有控制和辨认能力。强人工智能具有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不能达到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要求:如果强人工智能能够按照自然人设定的程序实施相关的行为,那么其与弱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类似;如果强人工智能没有按照自然人设定的程序实施相关行为,有可能强人工智能的运行程序出现故障导致,因此,不论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按照自然人编制的程序运行,都不是强人工智能拥有辨认与控制能力的有力证明。强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相关法律规范对其不具有威慑力,其也不具有遵守法律规范以避免相应处罚的意识,因此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不能使其独立承担刑事责任。时方:《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否定》,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67-75页。时方:《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否定》,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67-75页。第二,对强人工智能体施加刑罚没有意义。强智能机器人缺乏实施生命刑和自由刑所必需的生命体征和自由,亦不具有可以进行财产处罚的资产,因此,对其进行这几个方面的惩罚是没有意义的;[英]萨宾娜·格莱斯、艾米丽·西尔弗曼、托马斯·魏根特:《若机器人致害,谁将担责?》,陈世伟译,载《刑事法评论》2017年第1期,第338-356页。强智能机器人缺乏对传统刑罚的认知和恐惧感,对强人工智能施以刑罚不能引起“人工智能团体社会”的共鸣,不能达到一般预防犯罪目的。熊波:《论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体系定位与立法属性》,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42-154页。[英]萨宾娜·格莱斯、艾米丽·西尔弗曼、托马斯·魏根特:《若机器人致害,谁将担责?》,陈世伟译,载《刑事法评论》2017年第1期,第338-356页。熊波:《论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体系定位与立法属性》,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42-154页。第三,承认强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将对传统刑事法律体系产生冲击,致使现行刑法体系的全面溃败。当人工智能做出犯罪行为时,假设强人工智能能够作为刑事主体独立承担刑事责任,那么就不能追究其背后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这势必会引发刑事责任认定的困境,甚至会为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打开一条通过强人工智能逃避刑法处罚的大道,庄永廉、黄京平、高艳东:《人工智能与刑事法治的未来》,载《人民检察》2018年第1期,第41-48页。动摇人类社会法治的基础。庄永廉、黄京平、高艳东:《人工智能与刑事法治的未来》,载《人民检察》2018年第1期,第41-48页。(三)强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否定论之否定强人工智能能否具有刑事主体地位这个问题,肯定论的观点更加合理,否定论的观点存在逻辑漏洞。第一,以先入为主的“人工智能没有意志自由”的固有观点,否认强人工智能的主观违法性,将其实施的为刑法所规制的行为当作刑事事故的发生或意外事件的不幸降临,从而不对强智能机器人的刑事主体地位进行认同是不妥的。科技的发展有自身的前进轨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弱人工智能时代,按照当前人工智能意识科技发展的现状人工智能意识发展现状将在第二章第一节具体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强人工智能主体可以具有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意识发展现状将在第二章第一节具体分析。第二,因为对强人工智能体施加刑罚不具有刑法意义,所以否定其具有刑事责任主体资格,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据结果推原因的因果倒置,是一种逻辑错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关于刑事责任主体承担刑事责任的正确逻辑链条应该是“行为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具备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作出刑事法律所予以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