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早行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而深受推重。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从清晨早行写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等静寂、凄清的景象。

B.“微吟罢,凭征鞍无语"表明诗人面对途中各种景象却无心欣赏,“往事千端”则自然引出下片回忆。

C.下片回忆与现实结合,想当年兄弟二人同样胸怀雄才大略,现如今苏轼外放为官,只能勉励弟弟奋发有为。

D.统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特有风格。

2.“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句,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①将残,辘轳②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漏壶,古代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②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乃记别之词,起首三句由枕上所闻写曙色欲破之景,揭开“早行"序幕。

B.女子在睡梦中被唤起,双眸惺忪,离别时“泪花落枕”,烘托出伤别的气氛。

C.下片写送别,将离人去意彷徨、愁听别语的情状刻画得十分细腻,缠绵动人。

D.全词画面连续,体现时间的推移,人物表情和动作贯串,充分体现了离情别绪。

4.请赏析“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行

杜甫

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

飞鸟数求食,潜鱼何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

碧藻非不茂,高帆终日征。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

【注】①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流寓西南,辗转江、湘,本诗作于这期间。②“崩迫”意为迫切,奔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歌哭"开篇,先声夺人,与一般的“早行”诗写光色之景相比,独特新奇。

B.七八句中的“网罟",承前两句指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句中又喻指害人的严密的法律制度。

C.“碧藻”两句是说风帆高挂,整天奔忙在远行的途程上,无心观赏水中茂盛的碧草。

D.结尾两句写战乱中来不及以礼相见相别,启程的心情迫切,回扣标题,突出早行。

6.本诗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同写“早行",抒发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②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②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正文虽均未著一“早”字,但却都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枳花明驿墙”中“明"取“照亮”之意,写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昏暗,可见出行之早。

C.《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本不易被露水打湿的“驼褐",游子穿着却感到“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D.“寂寞小桥和梦过",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8.《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句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句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行遇雨

袁说友

约得东风二月春,稍①陪孤棹晓溪行。

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

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

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②独醒。

【注】①稍:只,仅仅。②故:仍然。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诗人乘坐孤舟,缘溪晓行,所写情景别有意趣。

B.颔联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一早出行又喜遇春雨,令人心生惬意。

C.颈联写梅花已残,桃花正艳,点出了时节变化,“愁”“懒"则暗示心境的复杂。

D.全诗写景清丽,用语浅近;但寻常物象景色之中,却隐含着诗人特殊的人生况味。

10.对末句“不是宵长故独醒”中的“独醒"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注】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11.选出对《早行》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七言律诗意境高远。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B.诗人穿上“驼褐",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C.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里的“阑干"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梦啼妆泪红阑干”里的“阑干"的意思并不相同。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2.“稻田深处草虫鸣”这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就这句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4.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

B.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C.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D.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16.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2.①说明苏轼有杜甫一样的辅助皇帝成为贤明君主的政治理想,表达其忠君报国之志;②年轻时认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反问句表现当年的抱负远大,自信满满,和现实遭际形成巨大反差;③现在回想“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对世事更加看透的同时,也隐含着牢骚和不满,毕竟“用舍由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勉励弟弟奋发有为”说法错误,结合“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可知并没有勉励弟弟奋发有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了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抒怀抱,表达苏轼有杜甫一样的辅助皇帝成为贤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其忠君报国之志。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辅佐国君成就尧舜之治,实现经世济国的理想,又有什么困难呢?用反问句表现当年的抱负远大,苏轼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但和现实遭际形成巨大反差。

作者年轻时雄心勃勃,似乎“天下事无不可为",然而现实中频频受挫,不被重用,才华与抱负得不到施展。此时,他已步入中年,对复杂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用舍由时”,在世路艰难与人生无奈的叹息中,回想“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对得失荣辱抱豁达的态度的同时,也隐含着牢骚和不满。

3.B4.①此二句视听结合,描写北斗星横、鸡鸣报晓之时登楼遥看路长、人远的别后景象。

②以景结情,以别后失落远眺、行人渐行渐远之景,表现了楼上之人的天涯之思、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意蕴丰富,委婉沉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女子在睡梦中被唤起,双眸惺忪”错误。“两眸清炯炯",形容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如睡熟则应为“朦胧”。“炯炯",是说泪珠发光,联系下句中“泪花”二字,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而不是“双眸惺忪”。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楼上"两句写别后的境况。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这是视觉;寒露袭人,鸡声四起,这是听觉。视听结合,描写北斗星横、鸡鸣报晓之时登楼遥看路长、人远的别后景象。人越走越远了,更显出旅途的寂寞。

前一句是从行者(男子)的视角来写的,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只见闺楼已远,天空斗柄横斜;后一句是从思妇(女子)的视角来写的,行者渐行渐远,但思妇仍然凭栏远眺,行者的身影渐不可见,只有偶尔传来的晨鸡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这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了行者和思妇的不舍和离愁,以景结情,意犹末尽。首先写闺房,然后写旷野,一笔写两人,颇见词人功力。闺中人怀远之思,离人眷恋之情,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最后一句落于景语,表现了楼上之人的天涯之思、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意蕴丰富,委婉沉郁。

5.D6.①《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②这首诗描写早行所闻之悲歌痛哭,所见如鸟鱼网的法令网,表现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伤外,主要表达是对干戈乱离中横征暴敛中的民生的忧心伤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结尾两句写战乱中来不及以礼相见相别,启程的心情迫切”理解错误。“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是说战乱中没有行相别之礼,为干戈乱离的民生而伤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则是写了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这些诗句通过典型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等,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而本诗中,“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则是写诗人按预定日程早晨行船出发,满耳都是悲歌痛哭之声;“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则表明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飞鸟数求食,潜鱼何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鸟儿们每天早飞是为求食,鱼深潜水中为何惊动?还不是因为有网罟之患。“无网罟之设,本为民用,岂知网罟设,而鸟不安于上,鱼不安于下,一若设法,以害生成者。”贪官污吏们利用朝廷的赋税之法,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表明作者为干戈乱离的民生而伤怀。所以这首诗表现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伤外,主要表达是对干戈乱离中横征暴敛中的民生的忧心伤怀。

7.A8.①都采用了反衬。②“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③“稻田深处草虫鸣"通过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清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分析】7.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A.“但却都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错误,温庭筠的诗中没有“触觉"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句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句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这是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作答时前要注意审清题干“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抓住“都"字。

《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反衬的手法,“凫雁满回塘”,意思是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稻田深处草虫鸣,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时间还早,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9.B10.①“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②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

【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喜遇”“心生惬意"与诗境不符。“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后文的“愁"“懒”也印证了这一点。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首联,“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棹晓溪行",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颔联,“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颈联,“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懒看"写出了诗人对世俗与红尘的反感与抵触。尾联,“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1.C12.①这里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稻田深处草虫鸣",四野无人,寂中有声,只有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一切都在沉睡,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这里的‘阑干’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梦啼妆泪红阑干’里的‘阑干’的意思并不相同”错误,两诗的“阑干"的意思相同,都是纵横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时第一步准确说出艺术特色,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稻田深处草虫鸣”,意思是耳边传来稻田深处的唧唧虫鸣,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用了反衬手法;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时间还早,点题“早行",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13.C14.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今日故地再游"说法错误,应为“他日旧地再游”。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手法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手法了什么思想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诗歌颈联“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说自己整日劳碌,切对这种奔波劳碌的仕途生活感到烦厌,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感到愧疚,其实是在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