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16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16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16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16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抚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现在的见解以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有的所感受的只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更多一点,要能感受全体,那是难有的事。普通学生在读解正课以及课外读书中,对于一句或一语,误解的不必说了,即使正解,也决非全解,其所感受到的程度必是很浅。收得既浅,所发表的也自然不能不简单空虚。这在学生实在是可同情的事。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言语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这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再想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以外,什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夸张点说,这已入了“言语道断”的境地了!真的!要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这是“言语断道”之境。在这绝对的境界上,可以说,教师对于学生什么都无从帮助;因为教师自身,也并未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其实,世间决没有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的人,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之差罢了。数学者对于数理上的各语,所感受的当然比普通人多;法律学者对于法律上的用语,其解释当然比普通人来得精密。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晋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罢。“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罢。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罢。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这是国文科教师基本的任务。并且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上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这是我近来的个人的信念。(摘编自夏丐尊《传染语感于学生》)材料二: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箧地说的,说出来懂得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这里不说“言外”而说“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所以,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这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踌躇”,什么叫做“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但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波倦”,这定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奋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那样地不舒服。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摘编自叶圣陶《训练语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作为寄托意义的符号,需要读者依据自身的经验能力来理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他们对文字的感受程度不同。B.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透彻地了解其意义和情味,否则便难以接近作者的旨趣,更无法体会到作品的高妙之处。C.虽然教师自身也难以感受任何文字的全部内容,但他们仍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字,这也是国文科教师的基本任务。D.敏锐的语感应是当代人的基本素养,它不仅是我们阅读和鉴赏文艺作品的基础,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国文科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但由于文字性质和教师能力的限制,教师所能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素养同样重要。B.文字只是表达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意义往往隐藏在文字之外,倘若读者不能发挥想象来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便容易陷入“言语道断”的境地。C.字典的解释往往与原字原辞存在差距,不能完全依赖字典来理解语言文字,只有将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真正体会其意义和情味。D.材料二以“感到了健康的疲倦”为例,对比语感敏锐和欠敏锐的读者对这句话的不同反应,意在突出前者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是(3分)A.唐韦绚《刘公嘉话录》:“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B.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以谷为一字师。”C.宋朱熹、黎靖德《朱子语类》:“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皆山也’,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D.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任翻题台州寺壁:‘前峰月照一江水',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4.对于“语感”这一概念,夏丐尊和叶圣陶的解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5.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古典诗歌是如何达到“暗示性”这一效果的。(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话故都[注]吴伯箫一别两易寒暑,千般都似隔世,再来真是万幸了。际兹骊歌重赋,匆匆归来又匆匆归去的时候,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来!尔座苍然的老城,别嫌唠叨,且让我像自家人似的,说几句闲杂破碎的话吧——重来只是小住,说走就走的,别不理我!连轻尘飞鸟都说着,啊,你老城的一切人,物。生命短短的,才几多岁月?一来就五年六载地拖下去,好不容易!耳濡目染,指磨踵接,筋骨都怕涂上了你的颜色吧。不留恋还留恋些什么?不执著还执著些什么?在这里像远古的化石似的,永远烙印着我多少万亿数的踪迹;像早春的鸟声,炎夏的鸣蝉,深秋的虫吟似的,在天空里也永远浮荡着我一阵阵笑,一缕缕愁,及偶尔的半声长叹。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有我青年的金色的梦境、旷世的雄心,及彻昼彻夜的挣扎与努力;也有我掷出去,还回来,往返投报的情热,及情热燃炙时的疯狂。还有,还有很多;我知道那些逝去了的整整无缺的日子,那些在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朝朝暮暮,我是都给了你了,都在你和平而安适的怀抱里,消磨着,埋葬了。因此,我无论漂泊到天涯,或是流浪到地角,总于默默中仿佛觉得背后有千万条绳索在紧紧地系着,使我走了一段路程,便回转头来眺望你一番,俯下头去想念你一番,沉思地追忆关于你的一切:当我于风雨凄凉,日晚灯昏,感到苦寂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那五六个人围炉话尽的雪夜,和放山石,采野花的那些春秋佳日。当我进退维谷,左右皆非,感到空虚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过骆驼书屋,听主人那忘机的娓娓不倦的谈话,和那巍然宏富的图书馆里,引人入胜的各家典籍的涉猎。在异乡受了人家的欺骗,譬如那热血所换到的冷水的欺骗.我只要忆起你这儿的友人曾信托我.帮助我.在极危急的时候拯救我的各种情形,我便得到很多的安慰;即使抚今追昔,愈想愈委屈,而终于落泪吧,但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说:“小气的人呀!我是有朋友的,你其奈我何!”因此,我念着你西郊的山峦,在那里我们若干无猜的男女,曾登临过,游览过,啸遨过,大家争着骑驴,挨了跌还是止不住笑;我念着你城正中昂然屹立的白塔,在那里我们曾俯瞰过你伟大的城阙,壮丽的宫院,一目无边的丰饶的景色。我念着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最喜欢那夕阳里矫蹇的雄姿;我念着陶然亭四周的芦苇,爱它那秋天来一抹的萧索。我念着,啊,这个账怎么开呢:那些残破的庙宇,那些苍翠的五六百年的松柏,那些灰色的很大很大的砖,一弯臭水的护城河,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真是!什么我都想念呢!只要是你苍然的老城的,都在我神经的秘处结了很牢的结了。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苍然的老城,我觉到,绵亘在兴安岭以南,喜马拉雅以北,散布在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流域的,星罗棋布,是多少城池,多少市镇,多少名胜古迹啊,但只有你配象征这堂堂大气的文明古国。仿佛是你才孕育了这炎黄子孙,是你才养长了这神明华胄。虽然我们有长安,有洛阳,有那素以金粉著名的南朝金陵,但那些不失之于僻陋,就失之于嚣薄,不像破落户,就像纨绔子;没一个像你似的,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包罗万象,而万象融而为一;细大不捐,而巨细悉得其当。真是,这老先生才和蔼得可亲,庄严得可敬呢。华夏就是这样的国家,零星的干犯,是惹不起她的气忿的,她有海量的涵容;点滴的创伤,她是不关痛痒的,她有百个千个的客忍。不过一朝一夕,时光慢慢地过去,干犯她的,要敬畏她们,要跪倒在她的面前,求她的宥恕了。一处处创伤要渐渐地复原,渐渐地健康起来了。如檐滴之穿阶石似的,一切锢障都在时光的洗炼中屈服在她的腕下了。苍然的老城,你不也正是这样的么?多少乳虎样的少年,贸贸然地走了来,趾高气扬,起初是目空一切的。但久了,你将他的浮夸,换作了沉毅。多少心胸狭隘的人,米大的事争破天,不骄即谄,可是日子长了,他忽然醒过来,带着满脸的惭愧,走上那坦荡的大方的道路。芝兰之室怕连砖瓦都是芬芳的吧,富有历史涵养的地方草本都是古香古色。不必名师,单这地方彩色的熏陶,就是极优越的教育了。何况,在这里,街街巷巷都住持着哲人、诗家、学者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我懂什么呢,”有人这样说;“在此老死吧!"也有人这样说——是大有来历的。晨昏相对者六年,在第六个夏天,我不得已而将远去,那时我是怎样地愁着,依依的可怜啊!为了你这儿的人们,使我眷恋不舍,一壁整着行囊,一壁落着眼泪,就像第一次离开慈母准备远行一样,那滋味是够凄凉的。脚步迟滞地踏上火车,心随了车轮的辗转而步步沉重,彼此间的牵线,步步加紧,那是不多不少的永诀的情况啊!长年漫漫,悬想之情总算够受了。地方愈远,思念愈深;时日愈久,思念愈切。直将这重负继续担下来,到今天,我有了归来的机会。旅途上我是怎样的喜欢,又怎样的惧怕呀!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提心吊胆,终于到“家”了。望见你那更加苍老了的城垣,还带着亲熟的容光,仿佛在说:“来了么?……”那一阵高兴是说不出来的。我知道敌人的炮火,曾给你过分的虚惊,我见了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郑重地问“别来无恙"的话。及至看见你依旧那样镇静,那样沉着的时候,我便禁不住手舞足蹈了。可是你的确又苍老了许多呢。虽说老当益壮吧,但那加添了的一条条皱纹,总不能不使爱你的人们增加几分担心。现在几天的光阴,又轻轻度过了,梦一般,展眼我又要走了。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但想到你的长存,比得过日月的光辉时,我也知道自慰。后会有期,珍重吧!希望再度我来,你玃铄依然,带着你永恒的伟大与壮丽,期待我,招呼我。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一九三三年夏(选自《羽书》,有删改)【注】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毕业后任职于青岛大学。《羽书》是吴伯箫早期散文集代表,收录其1932-1936年的散文18篇,其中包括《灯笼》《马》《山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这“缱绻”不仅有作者在故都六年生活的踪迹,更在于故都那丰饶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B.连一般人不大喜欢的“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作者都不能忘怀,更显出作者对故都刻骨铭心的热爱与眷恋。C.重返故都时,作者“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作者此时既紧张又欣喜的复杂心情的写照。D.虽然东北的沦陷令作者忧心忡忡,但作者坚信抗日战争终将取得胜利,“后会有期,珍重吧”寄托着对故都的祝愿、对未来的期盼。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重返故都起笔,铺叙回忆和遐想,将细致的景致描绘与强烈的情感抒发熔于一炉,结尾以离别故都收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B.首段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故都人格化,使之成为倾诉、谈吐的对象,给人以娓娓道来的代入感、亲切感,也为后文奠定浓郁的抒情基调。C.作者将故都置于中华大地众多历史古都的背景中来写,以此衬托出故都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宏伟开阔。D.与《灯笼》一样,木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句的间杂、语气词的妙用及修辞的精心选择,使语言节奏明快、古朴典雅。8.于北平而言,“我”是一个异乡客,但文中却仍以“故都”“自家人”相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9.校文学社正在编纂一本《现当代散文鉴赏辞典》,拟将本文收录在“乡土情结”或“家国情怀”单元中,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该单元其他选文,为其撰写一则小序。(6分)“乡土情结”单元选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贾平凹《秦腔》“家国情怀”单元选文:端木薪良《土地的誓言》,茅盾《白杨礼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蹊隐堂记刘辰翁①龙泉康氏为其子读书之斋种桃李焉,周遭可里所。霞蒸雪积,入境疑仙。春流浮远,想见千树青阴绕屋,时闻诵弦。芳时过客不能赋即已能赋未有不眷然问谁氏也。于是有大人先生②,取司马子长李将军赞语,命之曰“蹊隐”。或疑之曰:“蹊者,山间之迹,昔未有者也。崎岖荦确③,不用而又将塞也。何康之蹊亦若是乎?”予曰:“不然!彼披榛莽,排藜藿,入而与猿狄争,出而与鹿豕群;忽焉草合,不见前辙,由行者少也。若桃李,则无不好也。虽深山长谷,溪回路断,苟有目者,虑无不极其处,往复袂相属如通道焉,繇世之好者众也。”曰:“然则客之得其蹊者千百,而隐何居?”予笑曰:“子以为隐者之隐,必孤山之梅,小山之桂,竹林之密密,兰吭之幽幽乎?必去人愈远,于人所不好而后隐,则丹崖之浑沌,绝涧之沉沦,虽今无闻,可也。盖富春之台,草堂之墟,吾尝裹裳过之,叹曰:‘介推母子之言,谁则闻之?而又安知其绵上也?'昔者是山也,樵斧之所攀援,长镵之所失径,自诸君子择于是,息于是,而蹊生焉。[甲]故凡隐者皆蹊也,亦不能不蹊也。蹊而桃李焉,桃李而邂逅焉,未尝不与人混,未尝求与人异,未尝不与人同乐。顾物之纷华盛丽,举无足以异此,而吾老是乡矣。彼山人者,则不可知。若古有道之士,种花食菜,实未离乎人间,而亦不可荣以禄,殆真隐矣。桃李何负于隐哉?方时艳阳,华如桃李,能不顾省?而穷山枯槁者睨而远焉,彼诚有乐乎?彼而名之所归,政复不能不累乎?彼也人之情性,隐者距相远哉?”或又曰:“康之子功名方兴,而岂有意于隐耶?而独为此名也?”予日:“然!康氏之教其子,则有意矣。今夫静对轩窗,行吟花下,生意自然,一举目而足,不待游嬉远想,而光阴华悴,感发无穷,则学之所得,或在是矣。园林如此,他时子孙仕宦倦而思归,乃与松菊留情,居然无异,则亦兹花之为助也。何伤于出,而何憾于隐?凡卉盛衰,未尝不与桃李同。近世以名品相高,谓晚岁为长年,风霜为清苦。春葩浩荡,黯然羞沮,谁与领此?而我独取之,则我希矣。[乙]彼以桃李为俗,吾亦不能不以彼为俗。”问者喜曰:“异哉!夫子之言之也。为蹊记可乎?”予日:“虽然,蹊有几④,世方艰险,入者为捷径,出者为畏途。今之隐者,其非后之赫赫者耶?[丙]桃李不言,予不得不言。”(选自《豫章丛书·须溪集》)[注]①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辛派三刘”之一,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本文作于其中第前后,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朝廷内部又有贾似道专权。②大人先生:语出阮籍《大人先生传》,指与道合一、独来独往的人,此处为作者自称。③荦确:石多貌。④几:深微的道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分)芳时A过客B不能赋C即已D能赋E未有回不眷然G问H谁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介推,即介之推,曾从齐桓公出亡,后与母隐于绵山,桓公焚山求之,竟不出而死,寒食节由此而来。B.独,意为“仅仅”,亦可指“偏偏”,此处应解释为后者,《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的“独”即为此意。C.自然,此处指桃李自由生长的繁盛景象,与《归园田居(其五)》中“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意思不同。D.希,通假字,同“稀”,意为“稀少、罕见”,与成语“地广人稀”“大音希声”中的“希(稀)”字意思均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首先描绘蹊隐堂春时胜景,想象主人的高雅情趣,随后抓住“蹊隐”二字,以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方式演绎文章,以阐释其命名之理,类似的写法在《赤壁赋》中也有所体现。B.有人质疑康氏之隐名不副实:沿小路欣赏桃李的客人成百上千,谈何归隐?但作者不以为然:与世隔绝不是衡量隐居之地的标准,不必像林逋、严光那样与兰桂竹木相伴终老。C.与那些深居在荒山野岭、容颜憔悴、自诩为隐士的人不同,真正的隐者虽未完全与世俗断绝往来,但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陶渊明就是这类形象。D.在作者看来,隐居于桃李芳菲之中,观草木荣枯、四时流转,不但对出仕和隐退两无妨碍,还可以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洞明世事盛衰之理,于世路艰险之时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有目者,虑无不极其处,往复袂相属如通道焉。(2)顾物之纷华盛丽,举无足以异此,而吾老是乡矣。14.清人评价须溪散文“倘恍迷离亦间有意趣”,请从甲、乙、丙三处画横线句中选择一处,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意趣”。(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庆清朝慢·踏青①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钉②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③。【注]①选自《冠柳集》。冠,超过。②饾钉:堆砌罗列貌,此处指大气变化多端。③眉山:语出《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A.春神东君点雨成酥,化冰为水,用轻暖驱走了尚未消尽的料峭春寒,可见大自然的造化之功。B.上片末句化用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了郊野外还家为刚的春色。C.与寻常咏春词不同,这首词从天气变化、踏青活动两方面描绘生意盎然的春景图,构思精巧。D.这首词造境巧丽、笔触清新,与柳宗元一脉相水,词集取名为“冠柳”,有欲高出柳宗元之意。16.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时的情绪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⑴)贾谊在《过秦论》中回顾了陈涉起义的经过,“,”两句说他不过是戍卒中的一员,却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2)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引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言责难王安石,对此王安石回复,“,”,不是自己所敢领教的。(3)“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上下两句意义相承,不可颠倒,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而下,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又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动物的养育往来,植物的生长荣枯,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带来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也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既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②。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语病类型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十几岁,就在大江南北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是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她古老,并不感到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的红叶,在四川蜀中我也看到过与太庙同样古老的古松,我也并没有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得像个乞丐,而心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感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