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浙江卷)
语文•全解全析
1234578141516
BDCCCBADCD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钦(qin)”应该读“钦(qin)”;C.“雕
谈(zud)M应该读“凿(zdo)”;D.“浮燥”改为“浮躁”;“按捺”的“捺”应该读为“(nd)”。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
能力。浸泡:将物体浸入液体中。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
死板。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最后: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最末。终于:副词,
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里用“终于”。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问号”运用错误。这里直接引用,把问号放在双引
号里面。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铸就”与“防线”不能搭配,应该用“筑牢”。
B.语序不当,应该是“致敬和铭记二D.主客颠倒,“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应该改为“年轻人对传
统文化"。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句中“承蒙我父母
照顾”错误。B.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此处应采用谦辞。D.恭候:敬辞,恭敬地等
候。“对方恭候我”,敬辞误用。故选C。
6.【答案】(1)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演中国式浪漫惜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材料一重点时间地点是“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
事件是“东道主北京向各国运动员和嘉宾‘折柳’寄情,依依惜别”,简而言之,“‘折柳'惜别”;后文先
介绍闭幕式的折柳送别表演,后介绍“折柳”的寓意,从中可看出,"折柳是中国传统送别方式,充满诗
意,富含浪漫,故而可以概括为''上演中国式浪漫(诗意)惜别”。最终统合为“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演中
国式浪漫惜别”。
【答案】(2)①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
妙结合;(形式)②以红色为底,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
(色彩)③每个图标用寥寥几笔就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构图简洁传神。(构
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此处图标共八个,要求阐释的是图标的“创意”,故而不是其中一个
图标的寓意,而是寻找八个图标的共同点。这八个图标第一个共同点,都是长方形红底白纹,这种造型来
源于中国的印章阴文篆刻艺术,只不过把传统印章篆刻的文字化作了简洁的图形,展现出冬季运动元素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印章的底色是红色,既是来源于传统印章的色彩,也象征着运动的热情,同时,由
于冬奥会举行时间恰在春节期间,红色也烘托出春节的喜庆气氛、每个图标的造型十分简洁,不求形似但
求神似,如速度滑冰,其动作神韵展现出冲刺的强烈特征;花样滑冰,展现出舞蹈般的优美;空中技巧、
雪上技巧等,都反映出该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抓取了最成功的瞬间,简洁传神。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不会向读者传达……信息,没有延续古诗的
实用性、规范性”错误。结合“漫与型标题弱化实用性传统,突出审美独立性。标题本身讲究诗意,创造
了一种新的传统,标题不再是配角”“与讲究实用的说明型、精致型标题不同,审美型、漫与型标题无法让
你明了诗的内容,却能引起你的好奇和阅读欲”等分析,“不会向读者传达与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写作
背景等相关的信息,没有延续古诗的实用性、规范性”过于绝对。C.“甚至成为主角,所以这类标题可能
成为‘标题党’”错误。结合“标题本身讲究诗意,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标题不再是配角,甚至可能像‘标
题党’一样成为主角”分析,原文是“甚至可能……成为主角”,混淆或然必然,"这类标题可能成为‘标
题党对原文理解有误。D.”主要体现在标题由精致型转向漫与型”错误。结合“‘五四’初期,新诗对
诗题审美的重视和强调是革命性的。诗的内容可能平淡,但标题却诗意盎然”“有的标题和正文构成互动关
系,有的构成游戏关系……却能引起你的好奇和阅读欲”分析,文中说“新诗对诗题审美的重视和强调是
革命性的”,并没有说革命性体现在标题类型的转变上,无中生有。故选B。
8.【答案】A
【解析】A.“诗歌阅读的起点是标题,创作构思的起点也是标题”错误。结合“一般而言,诗歌阅读的起
点是标题,创作构思恐怕也常常如此”分析,原文有“一般而言”“恐怕”“也常常”等词限制,表示通常
情况,而非所有情况,去掉这些词,扩大了范围。故选A。
9.【答案】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属于审美型/漫与型的题目。②题目本身诗意盎然,面朝大海,春
暖花开意境优美,情趣盎然,是诗歌内容的组成部分。③诗题追求审美独立性和个性化,很能体现海子诗
歌的风格和审美追求。④诗题的额头作用突出,体现了现代诗歌的诗题自觉,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
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另一类是审美型,突出表达个人情感,弱化实用性、规范性传统,强调审美性、个人性"''将突破规
范、体现诗人独特审美追求的标题称为漫与型标题”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抓住“大海”“春”“花”
等分析,该标题属于漫与型的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着大海,感觉是春天来了,美丽的花儿都
开了。形容自己在面对大海时,心情很愉悦。题目本是诗歌内容的组成部分。结合“新诗标题可传达个性
化的审美信息"''漫与型标题弱化实用性传统,突出审美独立性。标题本身讲究诗意,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
标题不再是配角,甚至可能像‘标题党’一样成为主角”分析,诗题追求审美独立性和个性化。大海是海
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
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很能体现海子诗
歌的风格和审美追求。结合“步入新媒体时代,诗题的‘额头’地位更加突出”“诗题已成为诗人标举个性
风格的有效方式。诗题的自觉成为新诗的一个新传统”分析,诗题的额头作用突出,体现了现代诗歌的诗
题自觉。第一次使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时诗人的情感还处于徘徊矛盾之中,诗
人的内心既渴望面向世人,渴望被世人接受,又无法摆脱纯粹精神世界的诱惑。最后一句加了主语“我”,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明确地强调只有“我”一人,由群体向个体的转换,其本身就弥漫着一
种强烈的孤独感。这样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欲。
10.【答案】①内容上,刻画了陈姨是一个做事麻利泼辣、在生活中追求风尚的女性,丰富(衬托)了母亲
的形象。②结构上,陈姨站在门外的美好形象贯穿全文,与母亲形象互为镜像,散文更有整体感和立体感。
③主旨上,进一步展示了两位女性丰盈的内心世界与独立的审美追求,是追求美好理想的典型代表,寄托
着作者对勇于展现自我之美的女性的赞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作用的能力。这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位女性,母亲是本文的
主体形象,陈姨作为母亲形象的衬托,与母亲形象互为镜像,两位女性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典型女性。
内容上,结合“顶着墨菊似的髯发”“鹅黄的薄呢大衣,像吐出嫩芽的柳树,焕然一新的陈姨站在微寒的春
风里”“热衷追寻风尚,在嘈杂的街市和拖沓的电视剧里,追踪流行的时尚元素”可知,陈姨是一个追求时
尚的女性;“陈姨却像一个货真价实的屠户,操起家伙,白亮亮的刀刃对准鸡脖子飞快地抹下去”陈姨宰鸡,
突显出做事麻利泼辣的性格。结构上,“陈姨脸上笑纹微漾,站在散去的煤烟里”“陈姨站在门外,脸上挂
着浅笑”“这样的陈姨,是一面明镜似的湖泊,我分明从中窥见了母亲的倒影”“陈姨不只是母亲的一个镜
像,更是她分糜而出的另一个自身”陈姨站在门外的美好形象贯穿全文,与母亲形象互为镜像,散文更有
整体感和立体感。主旨上,“陈姨换下厂里的劳动布工作服,顶着墨菊似的髯发。抚触万物的曦光自背后剪
裁出恰好的身形”“镜中的母亲摆脱煤与火的较量和纠缠,一尾美丽的鱼儿,遵从天性的指引,沿着水的流
向,游弋着梦也似的裙裾,悄悄地划远了”“鹅黄的薄呢大衣,像吐出嫩芽的柳树,焕然一新的陈姨站在微
寒的春风里。与之呼应的,是母亲的藏蓝色西装,窈窕而不失挺拔,穿行在落伍的县城街道上”“这样的两
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出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陈姨和母亲一样,都热衷追寻风尚”“她俩不穿工
作服不戴风帽,打扮一新,像两只脱笼的鸟儿,雀跃而去”。母亲与陈姨性格不同,生活的状态不同,打扮
与审美也不同,但都热爱生活,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现了青春最美的姿态,两个形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
交融成为一体,寄托着作者对勇于展现自我之美的女性的赞颂。
11.【答案】①细节描写,重色彩描绘,将“火底”与新煤的样态细致可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②运用比
喻、拟人等修辞,“烛火”“积雪”“星星”等喻体的选择,流露出对闷火场景的喜爱。③词语搭配陌生化,
如“沉默的黑煤”“克制的黑脸孔”“未来时态的火焰”等,新奇的搭配深化了阅读感受,留给读者想象品
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这是一段关于“闷火”手艺的细节描写。“那通红覆着微微的
白,红的如隔着帘桃的烛火,白的像远山积雪的反光”“克制的黑脸孔”“金色的小星星”重色彩描绘,将
“火底”与新煤的样态细致可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隔着帘板的烛火”“像远山积雪的反光”“金色的小
星星”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把烛火和煤的颜色变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这些形象的比喻形象中流露出
对闷火场景的喜爱。”沉默的黑煤”“克制的黑脸孔"''未来时态的火焰”等词语搭配新奇,比拟手法等的运
用,让人有一种陌生感又新鲜的感受,又引领读者深入体味词语运用的妙处,拓展了语言运用的空间。
12.【答案】①回忆流动的时间跨度大,多用插叙,打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展现了母亲及陈姨多个日常生
活的片段,将过去、当下、未来多向叠加。②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打破直线演进的叙述。既有对
日常生活的叙写,又有对母亲陈姨形象的议论与思考,展现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③典型意象反复出现,
贯穿全文,打破直线演进的叙述。如挂着浅笑的陈姨,燃烧的蜂窝煤及青灰的煤烟,蕴含着人们在物质匮
乏年代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结构和构思技巧的能力。结合“这样的两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出
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可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即便进入晚年”意味着文章时间跨度之大,“春节的
情味最是浓厚”“小年的头一天,陈姨晌午就来了,怀里抱着惊慌的黄母鸡”“母亲决定,去一趟小山。陈
姨与母亲一拍即合”文中多处运用插叙手法,如春节陈姨宰鸡、母亲与陈姨去小山逛街等,打破时空限制,
自由地展现了母亲及陈姨多个日常生活的片段,在篇章结构上打破了平面的时空结构。从表达方式看,有
开头“闷火”、春节陈姨宰鸡、买蝙蝠衫的叙述与描写,有“这样的陈姨,是一面明镜似的湖泊,我分明从
中窥见了母亲的倒影”“这样的两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出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我可不可以说,
陈姨不只是母亲的一个镜像,更是她分藤而出的另一个自身?”“她和母亲仿佛透亮的日头,青春正好。孩
子们刚刚萌芽,身边的生活若蓬勃的树苗,呼啦呼啦向上蹿着绿火焰”对母亲陈姨形象的议论和抒情。文
章打破直线演进的叙述,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从结构和线索看,“陈姨脸上笑纹微漾”“脸上挂着
浅笑”“蜂窝煤炉灶兀自青烟袅袅”“薄薄的烟却是好看的”文章善于设置相似意象,反复出现,成为文章
的线索,串联全文,打破直线演进的叙述。
13.【答案】①“绿火焰”是燃烧蜂窝煤的火焰,是物质生活匮乏年代的证明。②“绿火焰”也是母亲辛
苦操持家务、踏实过好日子的缩影,是勤劳能干的女性燃起的现实主义火焰。③绿火焰呼啦呼啦向上蹿,
蕴含着无限生机,代表着母亲和陈姨的乐观精神及其青春活力。④在母亲与陈姨身上,显示出超越平凡生
活的审美与情调,'‘绿火焰”象征着她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⑤“绿火焰”也象征着女性之间彼此独立
又相互支撑的人情之美,是属于女性的浪漫主义火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结合“雀跃的心底叫喊出无数金色的小星星一
一炉未来时态的火焰应运而生”“捅开炉子,火芽'呼呼’地蹿上来,红亮亮的十二孔‘蜂窝',似天边烧
着的晚霞,又好像一把大火点燃了星辰”可知,物质生活匮乏年代,人们用蜂窝煤生火取暧,“绿火焰”是
燃烧蜂窝煤的火焰。结合“镜中的母亲摆脱煤与火的较量和纠缠,一尾美丽的鱼儿,遵从天性的指引,沿
着水的流向,游弋着梦也似的裙裾,悄悄地划远了”“她在煤烟的黑与饭菜的油腻气味中不得不交出自己”
“以罕见的端庄姿态,耐心等待母亲闷好一炉现实主义的火焰”可知,辛劳的母亲操持家务,追求美好生
活,“绿火焰”象征勤劳能干的女性燃起的现实主义火焰。结合“她和母亲仿佛透亮的日头,青春正好。孩
子们刚刚萌芽,身边的生活若蓬勃的树苗,呼啦呼啦向上蹿着绿火焰”可知,“绿火焰”代表了母亲的青春
与乐观,象征了生活的活力与热情。结合“陈姨脸上笑纹微漾,站在散去的煤烟里”“镜中的母亲摆脱煤与
火的较量和纠缠”“焕然一新的陈姨站在微寒的春风里。与之呼应的,是母亲的藏蓝色西装,窈窕而不失挺
拔,,,,桥的一头通往她昏暗而老旧的厨房,一头连着母亲黑白的青春”可知,母亲与陈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里,保持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追求着自己的时尚,“绿火焰”象征着她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结合“这
样的陈姨,是一面明镜似的湖泊,我分明从中窥见了母亲的倒影”“这样的两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
出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陈姨不只是母亲的一个镜像,更是她分菜而出的另一个自身”“陈姨和母亲一样,
都热衷追寻风尚”“她和母亲仿佛透亮的日头,青春正好”可知,本文塑造了母亲与陈姨两个女性形象,两
个形象互为镜像,互相衬托又各自独立,“绿火焰”象征物质生活匮乏年代女性独有的浪漫主义。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备”,凑数、充数。句意:我凑数成为
您身边的内臣。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结构助词,的,句意:都会说
陛下是为了满足那些并不是急需的耳目之欲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怎么能用皎洁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
世事呢?B.①介词,对,句意:又不能不对陛下提一个小建议。②介词,在,句意:(我们)如同蜉瓣置身
在广阔的天地中。C.①尚且,句意:使大家知道陛下您尚且都如此。②尚且,句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
有什么可推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①连词,表转折,可是,句意:可是群臣却不能像对待唐太宗、唐
明皇那样去侍奉陛下。②连词,表顺承,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从而任用他们。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提出‘割爱为民'
的核心观点”分析不当,原文为“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
然窃揆其间,不能无少望于陛下,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可知作者是赞赏皇上能割爱为民,这并不是
苏轼本文的核心观点。故选D。
17.【答案】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
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即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陛下是专心于圣人的学问,效
法尧舜的行为,即使用天下所有的诱惑,不足以改变您的志趣;用尽天下所有的宝物,不足以化解您的忧
虑,浙灯又怎么会取悦于您呢。“臣虽……亦……”在关联词“亦”的前面断开,形成两个分句;“亦知陛
下游心经术”中“陛下游心经术”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作“知”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在后面断开;“动法
尧舜”省略了主语“陛下”,是完整的句子,在前后断开;“穷天下之嗜欲”与“尽天下之玩好”是对称结
构,“不足以易其乐”“不足以解其忧”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它们前后断开。
18.【答案】(1)卖灯的百姓,一般都不是豪门大户,借债付息,积聚整整一年;吃穿的生计,都寄望于
这十来天了。
(2)然而内库积蓄的钱物,哪些不是来自民众的劳力,与其平时耗费不着急使用的钱物,还不如留存贮藏
着等待缺乏、断绝(供应不继)时供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息”,利息;“畜”,积蓄;“弥年”,整整一年;“计”,生计;“旬日”,十来天.
(2)“内帑”,内库;“民力”,民众的劳力;“曷若”,还不如;“乏绝之供”,缺乏、断绝(供应不继)时的
供应。
【参考译文】
臣下我看到中使向府市司传达旨意要采购浙灯四千余盏,府市司呈送了报价,陛下又要求降价采购,
看到浙灯已经全部扣留,禁止私自买卖,等待上面的命令。我刚听说时感到震惊,不能相信,叹息了好几
天。为什么呢?我为陛下的做法感到惋惜。即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陛下是专心于圣人的学问,效法尧舜
的行为,即使用天下所有的诱惑,不足以改变您的志趣;用尽天下所有的宝物,不足以化解您的忧虑,浙
灯又怎么会取悦于您呢。您这只不过是要讨二宫皇太后的欢心,而尽到天下儿女的孝心。况且大孝在于顺
遂愿望。可百姓不可能每户都能明白这些,都会说陛下是为了满足那些并不是急需的耳目之欲,而夺去了
百姓必须的衣食之需。卖灯的百姓,照例都不会是有钱的人家,借钱还要还息,存了整整一年,衣食的来
源,就指望这十几天。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只能加价收购,怎么可以低价支付呢?此事很小,但关系重
大。凡是陛下要减价的东西,您并不是要与小民争此微利,不就是觉得它无用又要破费的缘故吗?如果知
道它无用,何必还要去找寻?厌恶它破费,还不如不买。况且内庭的惯例,每逢正月十五,只是让内东门
的管理杂物的事务官临时采购花灯,因为数目不多,又没有扣留和督促的严令,所需费用不多,百姓也没
有什么遗憾的。所以我鹿请求您收回成命,还是按照惯例办。京城的百姓,不习惯侵扰,享受国家的恩德
已久,侵扰容易生出仇怨,不能不慎重!不能不敬畏!
而今百废待兴,财力困乏,纵然陛下用皇室财力,不用政府财力,可皇室财力,不也是取自于民吗?
与其平时把钱花在这些不急的地方,何不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我希望陛下将来正月十五赏灯,和
凡是游览观赏园林,宴请,赐予之类,都要求政府部门务必俭约办理。近来颁布旨意裁减皇族人员的供奉,
这实在是陛下英明果断的决定,您之所以要这样深谋远虑,就是要为百姓忍痛割爱。然而我暗自思量,又
不能不对陛下提一个小建议,只有先忍痛约束自身,以身先行,使大家知道陛下您尚且都如此,更何况我
们这样的。这不但是为了节省费用,更能化解怨恨。
从前唐太宗派使臣去凉州劝李大亮贡献他的名鹰,李大亮谏言,认为不妥,太宗非常嘉许。诏书说:“有
这样的大臣,我还有什么忧愁的。”唐明皇派使臣去江南捕捉鸟,汴州刺史倪若谏言反对,唐明皇收回成命。
又命令益州织造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时任益州长史的许国公苏题没有遵照执行。李德裕在
浙西时,接到宫里的诏命,要制造银盛子妆具二十件,织绫二千匹,李德裕上疏反对,皇上也因此放弃了。
如果陛下招纳的台谏官有如上述所列的人那样,那么买浙灯的事,一定会有人谏言反对。而外面官府里有
如上述所列的人那样,那么买浙灯的事,就一定不会被执行。陛下您是聪明睿智的圣主,追寻着尧舜的足
迹治国,可是群臣却不能像对待唐太宗、唐明皇那样去侍奉陛下,我暗自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作为您身边
的内臣,亲眼看到了这件事,若又不能谏言,我的罪过就大了。若陛下能不责怪我的冒昧,那么我还有不
是我职责范围内,但又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不忍心不向陛下倾诉。若不能宽恕我,这也是我应尽的本
分。恭谨呈上,静候指示。
19.惊;蝉鸣(蝉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蝉词,“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描
写了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动作和心境,下句“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蝉的形象和习性,“短梦深宫,向
人犹自诉憔悴”借蝉鸣自诉心声。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是蝉鸣(蝉声),正是这蝉鸣(蝉声)使词人心“惊”
而起身,从而借蝉抒情。可见,“惊”字是全词的词眼。
20.【答案】①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②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
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③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
惶恐和悲凉.④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蝉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凉的身世。⑤以蝉之死引发
联想与想象。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
蝉的形象和习性,蝉“饮露”“吟风”的习性喻指人的高洁品质,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②借
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由蝉引发联想,“漫重拂琴”“怕寻冠珥”两句用典,“漫”“怕”二字表达词人不
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③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短梦”形容蝉生命短暂,“诉憔悴”以蝉拟人,
形容蝉鸣声凄切,以蝉生命的短暂与叫声的凄切,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④以蝉
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病叶”“纤柯”“斜阳身世”写出蝉的环境凄清,蝉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
凉的身世。⑤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甚己绝余音,尚遗枯蜕”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词人因此联想到
满怀怨苦化为蝉的女子,“鬓影参差”,独对青镜,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
21.【答案】领导、治理不会感到可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常用词语的能力。根据语境,道”通“导”,解释为领导、治理,“无耻”解释
为不会感到可耻。
22.【答案】两则材料都强调用“德”“礼”来治理国家,体现了“仁政”思想。材料一孔子举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
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对民众要重视用道德与礼教来教化人民,这
样才能使人民归服。材料二孟子认为“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运用尧舜的例子,阐述了圣王的仁
者之心与仁政之制与治国的关系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说明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材料二“尧舜之知而不
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爱亲人和贤者师治理的首要任务。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
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材料二:孟子说:“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
者。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人,因为他们急
于爱亲人和贤者。”
23.【答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鼬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飞湍瀑流争喧眩眯崖转石万壑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舸”“触”“樽”“匏”“胫”“眯”。
24.【范文】
变成之际尽显人生风流
人生在世,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变有成,变成之际尽显人生风流。变久了必须有成的稳定,成久
了须得有变的灵动。成变得失,轮回流转,如同福祸相倚,集构成人生段落。
鲁迅先生创办《新生》失败,追求遭到了挫败,在北京S会馆抄古碑读古书,这是人生中的固成。在
这样程式的生活中,他每天博览群书,日积月累,贯通古今,纵横中外,成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没有
这段时间的人生固式,就没有挖病因找病症开药方,治疗愚民的能力和水平,就没有时间累积厚积薄发的
力量,就没有冲天一阵的呐喊。他之所以能够变成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能挖出中国社会的病
因,就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生命中的一种固式。可见,真正人生风流,恰似平时固式生活的积聚,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如果每天固化在实验室科研所,而不是头顶烈日,挽起裤腿,抛
开固定的生活模式,走在田间,走向地头,走走停停,边走边思,走大江南北,走山间田野,禾下乘凉梦
何以实现?又怎能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呢?可见,真正的人生风流,正是抛开固定的生活模式,
亲自实践,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固化生活过程是一种静默看似风平浪静,其实都是力量和智力的积累,是为了将来的春天一变。德国
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思考是沉默的,钻研也不是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的,就在固式生活和沉静中思考钻研,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
作,标志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
在我看来固化静默固然给思索带来成效,但冲破这样的程式生活,给心灵按上飞翔的翅膀,也是人生
的精彩
大哲学家卢梭却在16岁那年,背上行囊,开始“我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的
四处漫游,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遨游在生活的海洋,完
成《爱弥儿》《忏悔录》等,成为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
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要尽显人生风流,需变成结合。年轻时奋发有为,经历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潜心学习,心无旁鹫,
如我现在高中生活的三点一线,这是积聚能力,提高水平,但纸上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省禄丰县广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招生数学试卷含解析
- 新疆大学《影视非线性编辑与合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雅礼洋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期中练习(二模)物理试题(理、文合卷)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24-2025学年全国高考招生统一考试考前诊断(一)英语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六合区程桥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四)英语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商河县龙桑寺镇2024-2025学年中考终极猜想:英语试题最后一卷名师猜题含答案
-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三维建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法规与注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魏晋风度课件
- 【MOOC】英国小说-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读后续写】2021年11月稽阳联考读后续写讲评:Saving the Daisies 名师课件-陈星可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形考作业1-4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培训
- 《智能家居系统》课件
- 福建师范大学《聚合物表征与测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1107172134
-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实施方案(pdf版)
- 案例分析肥胖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