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经典思想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市场关系

包括价格、产品战略和推销战略,以及科研和开发等方面的行为

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与社会需求相协调1.企业的经济关系

2.企业行为

3.市场机制2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起源

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和市场活力之间的矛盾3现代制造业兴起

贝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马歇尔(Marshall)

梅森(Mason)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1890年《经济学原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20世纪初,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拉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序幕。

第一个发表有关产业组织体系的论文。1939年出版《大企业的生产及价格政策》。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逐渐发展1932年《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分析20~30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

张伯伦(Chamberlin)1933年《垄断竞争理论》41234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产业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中逐步加入现实参数。分析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进行竞争的学科。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通常集中分析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而产业经济学的应用在寡占市场问题。

产业经济学更加关注政府的政策问题,并将其作为根本问题研究。微观经济学研究不深入企业的内部运行结构;产业经济学深入研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问题。5产业经济学经典流派6哈佛学派——SCP范式代表人:哈佛大学梅森教授、贝恩教授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首先提出“结构——绩效”的范式,是第一本系统论述产业经济学的著作,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1970年,谢勒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提出了完整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哈佛学派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初步成熟。

(结构主义学派)7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哈佛学派的研究框架行为绩效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

结构8建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范围,在大量的经验性分析中运用了主流微观理论的推论并提出问题,大大深化了厂商理论的微观经济研究。结构主义方法尽管比纯描述性的传统方法相比要严格得多,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简单化逻辑、经验性分析强于理论解释)。对哈佛学派的评述9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Stigler、Demsetz、Posner等时间: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合作出版《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可竞争市场理论”。(效率主义者)10芝加哥学派研究框架市场结构是由产业行为和绩效所决定,更注重对商业实践的考察。从长期看,在没有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过程是有效的。因此,芝加哥学派对国家在竞争领域内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大多数情况下,某一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是因为其中一个或几个企业具有更高效率,而不是因为垄断性的兼并者之间的串谋。123主要观点:11LOGO1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2强调了市场长期竞争的效率,大大扩展了结构、行为、绩效的贝恩讨论的视野3对芝加哥学派的评述提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至少存在一些复杂的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但理论上并没有给出充分必要条件,同时,理论也缺乏经验性的检验。12新奥地利学派——

“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地合理行为”

代表人物:Mises、Hayek、Ricci、Armentano、Rothbard、Schumpeter、Bock、Brozen、Demsetz主要观点:该学派按“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通过语言进行阐述。对新奥地利学派的评述:该学派是产业组织学中的行为学派,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13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与补充

代表人:泰勒尔、克瑞普斯时间:20世纪80年代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14.ABC博弈论的引入

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

建立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特点15博弈论博弈论对产业组织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为解释和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行为分析工具。由于博弈论在有限局中人行为分析的优势(包括Nash价格模型、Betrand数量模型和Stackelberg领导者模型),通过各种反应函数的分析,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绩效和结构的影响的解释更加逻辑和合理,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关联也演绎成复杂的双向或多重关联机制。16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市场结构不再是单纯决定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外生变量,而是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市场分析框架内进行解释的内生变量。利用动态的方法,替代了传统的静态、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进行的序贯决策,那么这种决策行为就已经考虑到现在的行为对以后市场竞争的持续性影响。双向、动态17123对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评述新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解释问题范围大大扩展。新产业组织理论不再强调整体的一致性,但其理论的出发点还是遵循新古典的一般假定前提,并大大扩展理性的解释维度。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分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的政策含义是微妙的,在互为交叉的领域和范围中需要两种政策工具混合使用。

18新制度经济学派——“后SCP流派”代表人:Coase、North、Williamson、Alchian等人特点: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述: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不仅深化了产业组织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19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经济学最近进展20产业集群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Poter,1998)认为,所谓产业群或集群(Cluster),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克鲁格曼认为,生产经营活动空间格局演化的结果一般都是将在某特定区域集群,同时形成相应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从中获取专业化利益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优势。

21韦伯区位理论马歇尔

产业区论

佩鲁

增长极理论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创新理论

波特集群学派

新产业区学派

分析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动因探索集群竞争优势的产生和积累过程22StamerBarkleyHenry张辉(2003)

魏剑锋(2010)

产业集群可营造区域合作的创新环境,知识和技术要素涌现出独特的区域创新能力,从而成为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产业集群可带来外部经济、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建立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经济机理在于:一方面因具有学习效用和利用区域资源而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规避柠檬问题和负外部性,从而获取规避负面效应而产生的竞争力。

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条件有:行业特征、产品生产特征,市场条件、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

23.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评述国内国外对比1.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2.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出现,多偏重实证研究分析与归纳。3.理论研究上仍落后于实践。1.研究相对滞后,多以介绍性研究为主。2.缺少对产业集群的定量研究。3.理论多而实践少。24产业融合关于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Rosenberg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种产品功能和性质完全无关的产业因采用通用技术而导致的独立化过程。25国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发生产业融合的产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关联性。Lei,2000Fai&Tunzelmann26国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Alfonso&Salvatore产业融合的结果是改变了原有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划产业界限。发生产业融合的产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与产品的替代性。植草益,2001Gaines,199827周振华(2005)《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研究技术发展对产业的影响,包括产业融合的原因及过程,融合之后的组织体系分析,产生的新的产业闪光点,以及政府的管治措施及效用。马健(2006)《产业融合论》中对产业融合基础理论,产业融合对企业成长的效应及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融合成长的基本规律,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机制、动因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胡永佳(2007)《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中认为,产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转换成不同资产体系之间的融合。国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28.对产业融合理论的评述国外国内对比对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总的来看,原创性的成果还比较少。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29产业创新研究综述产业创新是指产业创新主体(政府、企业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和组合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能力,促进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发散,培育新兴产业,或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原有产业竞争力,或使其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促使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30引言-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得在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创新概念-产业创新企业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以产业先见或产业洞察力构想未来产业轮廓以及通过培养核心能力来使构想的产业成为现实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一种新兴产业的形成,也包括了对原先产业的改进。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第一次提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创新是促使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后来的学者对创新定义进行了补充31主要内容产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扩散产业创新的协同学研究

产业创新的绩效产业创新理论的应用32产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的动力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韩宝龙,李琳(2011)基于隐性知识和地理邻近视角,对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进行了研究。将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划分为6种类型,包括:区域内有偿性驱动力、邻近区域间有偿性驱动力、飞地有偿性驱动力,以及区域内外部性驱动力、邻近区域间外部性驱动力和飞地外部性驱动力。1997年,意大利学者Breschi和Malerba提出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Malerba将产业创新系统分解为七大基本要素。王明明,党志刚,钱坤(2009)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应该包括系统目标、三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以及系统环境,技术子系统是核心,组织子系统是主体,制度子系统是保障。多维、全面、动态的产业观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33产业创新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创新本身,更在于创新的扩散。创新在经济系统中的有效扩散却是经济增长的真实驱动力,是创新完整实现的必备过程。王明明等(2009)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模型时,认为技术子系统包括技术识别、技术获取和技术扩散三个过程。产业化推广技术,主要由技术扩散环节完成;技术获取成功的技术有些也需要经过技术扩散环节推广。产业创新扩散34产业创新的绩效产业创新的要素效率李新春,李胜文,张书军(2010)对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单要素效率进行研究。着重比较不同地区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中劳动和资金的单要素效率,分析单要素效率的地区与行业差异以及创新低效率的原因。产业创新生产率孙玮,王九云,成力为(2010)选用产出指标作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以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来衡量产业创新的绩效。产业创新与专利授权量张古鹏,陈向东(2011)认为专利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产出成果之一。从数量、质量两方面去评价产业创新的绩效,以发明专利授权量、授权率和付费期长度作为技术创新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35徐力行,高伟凯(2007)首先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发现如果外生变量(如政策)直接作用于群内自用技术,将更容易导致产业系统的结构性变动,而作用于群间技术则对系统结构变化作用不大。戴志敏,郭露(2011)研究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金融产业融合,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成功运作的关键在于金融体系和资金运用率的高效率。顾海峰(2010)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解学梅(2010)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垂直和水平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程度不同。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协同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协同产业创新的协同学研究36产业创新理论的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刘新宇(2011)根据创新环境理论,对上海新能源产业创新环境优化进行了研究。梁中(2010)根据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了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高新技术产业张运生(2009)认为,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基本战略,实质是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化战略,是指企业(群)为构筑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纽带。国家支柱产业王明明,党志刚,钱坤(2009)对高效石化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杜义飞,陈新有,刘兴贵,邵云飞(2007)指出应该认清产业创新的价值规律,逐步从低端走向高端。政府政策的制定张运生(2009)对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戴志敏,郭露认为政府尽快完成从“指挥”到“指引”身份的转变。37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政策的制定产业创新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创新理论的应用38产业创新理论研究评述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内生化的发展趋势,一个产业如果不能创新,就难以发展起来。产业创新是一国的命脉。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尚不成熟,很多地方值得学者去结合国情来思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39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理论是在创新逐步转向系统化、网络化范式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协同创新理论指不同创新主体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合理分工,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40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41国外: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协同概念。日本战略专家Hiroyukiltami把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在70年代创立了协同学,系统提出协同理论。Corning在分析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国内:代表性的是彭纪生对技术协同创新的系统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技术协同创新的内涵、不同层面的协同框架和协同度进行系统的界定,并探讨创新系统中各要素间交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由此开创了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研究的先河。42研究者主要问题和关注重点研究层面Ansoff(1965,1987)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主要强调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微观Haken(1971,1976,1986)创立协同学,引入序参量作为处理系统自组织问题的判据微/中/宏观Freeman(1988)在国家、区域等层面开展技术与制度创新综合性研究中观和宏观Nelson&Winter(1997)基于创新进化论,探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微观Radosevic(1998)从技术体系和制度结构协同演化来解释企业的创新系统微观Corning(1998)基于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对协同进行界定中观和宏观Tidd等(2001);Shapiro(2002);Tucker(2002)系统技术要素与制度要素间的协同微观张钢、陈劲、许庆瑞(1997)运用理论推导与案例分析探讨技术、组织与文化协同创新模式微观许庆瑞(2000)提出企业组合创新,重点强调技术与制度组合创新微观国内外有关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进展43许庆瑞(2000)提出企业组合创新,重点强调技术与制度组合创新微观彭纪生(1999,2000,2003)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协同创新的内涵、机制、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中观和宏观李兆友(2000)基于哲学视角提出技术创新主体间协同的五个层面宏观和微观陈劲等(2006);许庆瑞等(2006)企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的协同创新微观许庆瑞、毛凯军(2003)分析创新集群内龙头企业的网络协同微观陈晓红、解海涛(2006)构建基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中观和微观蒋兴华(2008);涂成林(2007)创新协同体系构建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中观辛冲,冯英俊(2011)企业的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关系微观44对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

意义不足1.为创新实践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路。2.基于系统创新理论视角的研究相对于创新系统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更为微观。3.基于企业层次的理论研究也更为丰富,甚至一些学者提出了系统创新的模型和诊断工具。1.缺乏大量企业实证研究支撑,没有针对高技术企业进行其协同创新的研究。2.当前基于系统观的要素协同研究较少考虑协同成本,一味追求全要素协同,尚缺乏对于全要素协同的需求程度的研究。3.对于系统协同创新的概念模型也未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构建。45产业经济研究所重点成果1.环境规制——系列论文、专著、国家基金项目

重点在产业环境规制领域,参与国际交流,在经济学顶级刊物《中国工业经济》、国外权威英文期刊《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y》发表了系列文章,出版了专著《社会性规制的效率分析》1部,执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46论文1):垂直合约与产业环境贸易政策——环境成本内部化及中国的策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7/07;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国的产业环境贸易政策——努力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通过CNKI跨库检索,共有53次引用。①获2007国际经济学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青年论文竞赛提名奖3/366;同时获奖的有哈佛大学1篇、剑桥大学1篇、清华大学7篇;②上海交通大学第51期“文摘天地”收录(10篇);同时被收录有林毅夫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47论文2):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03;验证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环境规制能使受规制企业受益。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要应对发达国家实施的环境技术壁垒,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竞争优势。

通过CNKI跨库检索,共有35次引用。①中国产业组织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