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_第1页
散文阅读教学_第2页
散文阅读教学_第3页
散文阅读教学_第4页
散文阅读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教学

一、背景描述散文是文体之母。小说、诗歌、戏剧有明确的的体式,体性鲜明,而散文,囊括了前三者之外的所有文学作品,因而其内容、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散文是作者心事的真实流露。由“心”而生,是散文的最高境界。但是,散文忌滥情,散文家们往往将情感附着于事实、细节等方面,用物质的外壳将情感包裹起来,看似笔墨节制,波澜不惊,实际披文入情,沉潜入文字的深处,进入文心,才能感知作者的那一腔深情。散文文如其名,好的散文是散淡闲适的,它是精心之后的随意。它没有小说的剑拔弩张,也没有诗歌的激情澎湃,读一篇散文,好似在听一个人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人、一段往事、一个物件、一片风景……无论何种,照见的都是人生的底色、生命的状态,读者尽可以随着作家的节奏不急不缓地走,在他的情事里走一遭,才能品味到文字间的深长意味。散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习散文,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对帮助他们构建自我的阅读经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如下:“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类,以上也适用于散文,而就散文特质来说,散文阅读教学尤其要突出情意的揣摩和理解。目前,从众多教学现场来看,散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重心错位。散文中的一景一物,皆为作者心灵的具象外化。作家创作,不是为了获得公认,而是与人分享一己之思。有的课堂教学,无视作者的情意,按照惯性教学。如《藤野先生》,很多人把教学重点放在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忽视了作者的所思所感。(2)忽视个性品读。优秀的散文,总是极具个性的,不仅仅是情的个性化,且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作家所采用的言语形式往往与情感的个性高度吻合。要读懂作者,就必须进入作家言说的内心世界,努力贴近文心。散文教学的一大弊病是,没有建立“这一篇”的意识,如讲解莫怀戚的《散步》,停留在“孝顺”“尊重”的层面,忽视个性,消弭了文本的独特价值。(3)向内向外颠倒。散文的关键,不在于所写的人、事、物、景这些客体,而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和思想。有的课堂,背景资料前置,先入为主地界定作者的情感、文本的主题,如《荷塘月色》,引用大量的课外资料,来解读朱自清的“颇不宁静”,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的意象内涵来印证作者高尚的情怀,恰恰忽视了进入文本、对文句的反复涵咏。

二、课堂建构(一)散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归宿。目标必须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以上,可以说是我们思考确定教学目标的宗旨。综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表述以及对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和“散文”这一具体的体式,高中阶段散文教学目标可参考以下的表述:1.基础目标(1)了解现当代散文的有关知识,并将之运用于散文的阅读鉴赏和写作交流中。(2)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行文思路,感受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3)深入文本,感受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魅力,能对文本从用语、修辞、句式、结构等方面加以赏析并形成文字表达,能建构自我的言语鉴赏经验。(4)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自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5)能理解不同品类散文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发展目标(1)了解现当代散文的有关知识,能创造性地运用于散文的阅读鉴赏与写作交流中。(2)能在理解作品独特的风格和作者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独特评价。能就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多篇散文在主题、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的异同上加以比较分析并阐释理由。(3)深入文本,感受作者个性化的表达魅力,能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的同时,反思他人对作品的评价和阐释,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4)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个性化地表达自我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彰显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5)能就散文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文化现象进行探究,能比较分析各类散文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能主动吸收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上两级目标中,基础目标侧重于文本自身的理解和评价,而发展目标引入了比较分析,由文本自身拓展到有一定关联的其他文本,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的要求更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当下,针对以往教学中各篇课文独自为政、重复教学的现象,新课程倡导“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突破“一课一得”的局限性。基于课程目标,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设置学习任务,保持文本目标、单元目标和任务群目标的密切关联。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始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文本、课标等多方因素。因此,教师需从全局出发,以学生为本,高屋建瓴地思量目标定位,把每次的单个目标和学生素养提升的总目标结合起来,以期最终促成学生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1.彰显体式“散文”的门类众多。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文体大类。现代散文,一定程度地沿袭了范围广这一外延特点。但在中学教材中,所选择的是“文学性散文”,即“纯文学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生活的反映,其写作目的是“分享”,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一段心绪、一次思考。作为读者,我们的任务是体悟其情,而不是“学习”。叶圣陶在《编者的话》中有一段关于散文“作家”的话:“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人的。”这段话强化了散文作为“情文”的特点,即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怀,同时具有“个人”的鲜明特征。对散文的这一定位决定了散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即读懂作家的所思所想。这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性概括,主题性概括是站在宏观的视角理解作品,而散文恰恰需要“鞭辟入里”,非深入文字的罅隙皱褶间,才能体察作者细微的情思。2.精研言语阅读教学是为未来学生的生活阅读做准备。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这不仅仅与个人生活体验有关,更与读者对文字的敏锐性有密切的关联。阅读课堂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把“言语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言语形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精研言语,可以从小型的单位着手,如语汇、字句、声调、标点等,也可以从大型单位,如段落的顺序、篇章的结构、叙述的特点和方式等方面加以赏析。如“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两处位于不同段落的结尾,均采用转折的口吻,“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了”其怅然的口吻、越来越低沉的语调,传递出作者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怅惘。倘若在这基础上再扩大一点,就能看到作者在“现实—回想—现实—回想”的辗转反侧。改变学生走马观花、只停留在“文意”上倒腾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辨识言语形式对表情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3.认识“这一篇”中学所选入的散文,我们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和哲理散文。但是,因为散文凝结了作家个人的生活阅历、精神气度、审美癖好和学识积累等,且散文表达自由灵活,所以,散文的天地异彩纷呈,简单的分类,远远不能满足散文实际的需求。同样,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明文知性,根据具体篇章的个性气质,确定教学落点,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本图示,获得丰富的体验。教材在编排时,注意文类的覆盖。如高中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就有《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三篇散文,虽然前两篇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但是,《故都的秋》是“物哀”审美的典型代表,而《荷塘月色》是传统的优美写景文,合乎一般人的审美倾向,《我与地坛》则属于哲理散文。针对以上文本的特质,我们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突出“这一篇”。《故都的秋》要努力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中,枯景对生命的启迪;《我与地坛》要凸显“哲理”的深刻内涵及产生轨迹,《荷塘月色》是作者内心向往的具象化,是独属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总之,对于灵动多变的散文,教师要相机调整教学内容,让散文散发出其个性魅力。(三)散文教学方法的选择1.审视首尾作家们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无论读何种文学作品的首尾,都要在首尾部分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努力去揣摩作者原初写作时的意图。文本的开头,就如同作家和热恋中的情人约会,他会竭力把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呈现于读者跟前。所以,经典作品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往往是全篇的神韵所在。如《散步》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何不表述为更为简洁的“我们一家在田野散步”,或是“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重视开头,就是走近作者,就是走进一个心灵的世界。而“卒章显志”是我们常常提及的一种写作共性,在此倒不是说情志一定会“显”,而是说稍不留意,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结尾,就会从我们眼前滑过去。如《荷塘月色》中,其结尾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如果止于“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是不是首尾圆合、文本结构也很完整?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还要加上“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作品的存在状态一定是作家精心雕琢的。前不久还沉醉在《采莲赋》和《西洲曲》青春热烈的怀想中,突然跌回寂静清冷、无声无息的现实,连最亲近的家人都“熟睡”“好久”了,只剩“我”一人茕茕孑立于暗夜中……对于文本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采用“截去”和“还原”的比照方法,尝试着从头开始或自尾为起点,以合宜的句段为单位,比较截去部分文句之后和截去之前有何不同?语意的增减如何?如此,能更清晰地读懂作者的意图。2.细读文本散文的主体是作者的情感。优秀的散文,往往含蓄蕴藉,作家的情意藏在一词一句之间,非要有仔细涵咏的功夫不可。除了中学课堂常说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关注点外,散文字字珠玑,我们无法用某几类词或某几类句式或几种手法去涵盖散文之美。有时,仅仅一个标点,都能读出深长的意味。唯有细读,沉潜入文本,努力贴近作者,才能挖掘出一点点让人兴奋的东西。孙绍振先生曾强调,教学不要在学生一望就知的表面滑行,而要在学生自以为懂而实际上不懂的地方着力。许多学生不明白经典作品的“好”,在不少人看来,优美的词句才是“好”。如何引导学生从经典之作的寻常话语中,体悟其繁华落尽、味道醇正的魅力,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任务。教师首先要自我“素读”文本,力争读出自我的哪怕一点点心得体会。目前,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因为内容是通过形式展示出来的,内容存在于词句段篇及标点韵律里。如《荷塘月色》中,“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作者为什么不用“寂静”“静谧”之类的词?“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怕人,今日不过是“淡淡的月光”,较“没有”也只略好一点,为什么作者说“很好”?好在哪?“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不马上动身前往?为何要在这念头生发之后插入一句“月亮渐渐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才说“我悄悄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典文本的魔力,就在于每一次捧读遐想,都能发现新的风景。3.想象入境散文同诗歌一样,常以营造意境见长。散文是作者的一己之见、一时之思,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努力进入作者笔下的“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入境有以下方法供参考。(1)想象描画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视频,往往有限制思维和想象的副作用,倒不如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一点点地在头脑中勾画,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造出自我的独特情境。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在这一句中,构成画面的必备元素是“荷塘”“曲折的小煤屑路”,但每个学生头脑中的荷塘和小煤屑路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荷塘和小煤屑路之外的空间是怎样的?画面的明暗色调如何……通过想象摹画,学生进入情境,唤醒自我的生活体验,去探索、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2)配乐造境音乐的确是神奇的所在,有时音乐一响,就让人沉静,无端的忧伤漫过心际。也许同“忧愤出诗人”的原理一致,新教材必修上册选入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都是作者独入幽僻处,展开一场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借助于音乐强大的感染作用,能营造出浓烈的情感氛围,带给学生直观而鲜明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音乐,从节奏快慢到高低起伏等,都要与文本相协调,否则适得其反。(3)诗化美读散文需要读,配乐朗读只是其中一种。许多名家在设计朗读环节,脑洞大开,有的将散文片段分行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