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1页
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2页
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3页
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4页
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知识、吸收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三观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时期。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不尊敬长辈,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抓好养成教育,促使他们练就良好的行为习惯,造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孔子这一席话告诉我们,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二者必须要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从细微处入手,重点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确保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一、重点规范养成教育,组织学习规章制度众所周知,知行是统一的,知行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认知特性入手,对他们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此,我们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以“培养好习惯,筑成功人生”为题,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将这个关键的第一周设置养成教育宣传周,同时还可以将周一的最后一节课设置为养成教育课,在这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定期组织他们学习《校规》《班规》《小学生守则》等,通过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使他们在学习或是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同时让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在学校内不追、奔跑、上下楼梯靠右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举措,真正意义上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的一日活动中,通过长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的巩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抓,长期抓[1]。二、点滴抓起小事做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久的训练和坚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养成教育深化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从小事抓起,比如,学生进出校门的礼仪、日常交际言语、日常行为举止都要进行训练,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仪表端庄、文明礼貌的品质,教育学生讲卫生不乱扔垃圾、在校园内轻声慢走,不要打大声喧哗,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等。另外,还要从行为训练抓起,习惯是固定、反复的行为模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日复一日,长期的坚持,因此,学生养成教育一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个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如,我们班王涛同学,做作业动作慢,写字的时候东倒西歪,对此,我为王涛设置了了一计划,第一天记录他做作业花了1个半小时,第二次鼓励他提前10分钟完成作业,并保持一个写作业姿势,通过一的坚持,慢慢的王涛改变了做作业拖沓的习惯。三、强化养成教育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第一,在生活中实践。众所周知,生活是培养文明行为的苗圃,我们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诸多教育意义[2]。这些教育点,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针对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在生活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如,去年在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乘客不肯对号入座,霸占了一位女大学生的座位,并以“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的座位。经列车长及乘警劝说,但无果,当事女大学生最终被安排到商务车厢,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告诉他们霸占他人的座位,到底霸占的是什么,是道德,是人性,是对他人的尊重。把自己的任性行为强加到他人的身上,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素质,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讲礼貌、讲文明。同时还可以将这个案例故事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团结同学,讲秩序,认真排队、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第二,在活动中实践,古人有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从中可以发现在日常的交往中,文明礼貌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当前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提升文明礼貌意识,必然会对学生的今后成长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从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在班会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自编、自愿来表演,通过让学生参与表演、讲故事、升深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另外,为了让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深化到具体行为中,定期开展礼仪实践活动,比如,到敬老院、电影院等实习,从而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讲文明、讲礼仪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举措,实现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四、构建养成教育网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校内教育途径的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让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接人待物的礼仪[3]。对此,学校需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所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抓的紧,儿童所受到的教育就好,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越快。相应地家庭教育抓的松,孩子的进步就比较慢。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比如,在上学路上,梁小锦和童童两名学生捡到钱,梁小锦说要将钱交给老师,但是童童却说:“我奶奶说过,只有笨蛋才会将“馅饼”交出去,于是乎他们将捡到的钱给分了,拿去买零食去了。这充分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另外,在我们班上还有学生,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开小差、爱说假话骗人,学生这些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教育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其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同时家庭也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长久的场所。基于此,学校需通过家校联系册、家长会、微信群、QQ群等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家庭成为养成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规规矩矩,回到家却蛮不讲理,不尊重长辈,还喜欢大吼大叫的,也不接受别人的教育和意见。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的行为,被学生误以为只有在学校才能做,一旦出了校门教师的要求也不复存在了,比如出了校门就乱扔垃圾,出了校门红领巾就拿在手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导致的。为此,我们就必须要通过多渠道、多方面有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