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六-高考例解古诗歌主要表达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六-高考例解古诗歌主要表达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六-高考例解古诗歌主要表达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六-高考例解古诗歌主要表达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六-高考例解古诗歌主要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答案判定理由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题干中有“描写角度”,说明应从描写的技巧入手分析;(2)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题目答案判定理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1)从题干中“描写颇为精妙”可知,应从描写的角度分析;(2)从“箬笠”“蓑衣”等词语可见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人物的外在形象。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述。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题目答案判定理由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1)从题干中的“第二联写景精细”可知为细节描写;(2)第二联细描,写风吹树林,一叶飘落,露湿野草,百虫竞鸣。类型说明对接高考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题目答案判定理由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1)题干中的“表现手法”指出了分析的角度;(2)颔联中的动词“落”“下”“闲”及名词“鸟”“秋原”等可判断具体手法。类型说明对接高考虚实结合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题目答案判定理由“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1)题干中的“虚实相生”指出了分析的角度;(2)由题目“送廓之秋试”与词中“明年此日……”不难判定实写和虚写的内容。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绘声绘色绘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题目答案判定理由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题干中的“描写精妙”说明应从描写的角度答题;(2)第二联先写诗人看到的,是视觉;再写诗人听到的,是听觉;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题目答案判定理由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1)题干中有明确的答题方向,即“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表现春意阑珊的景象,是写景;“花褪雨,絮沾泥”则从细微处着眼,表现雨后春花凋零,沾染泥土的残败,蕴含深情。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抒豪情壮志、愤世嫉俗之情、悲思愁绪、欢快喜悦之情。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题目答案判定理由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1)“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划定了答题的范围;(2)五、六句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禅伏诗魔”“酒冲愁阵”足见诗人借诗发泄不满,借酒浇愁愁更愁。七、八句表达了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类型说明对接高考间接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目答案判定理由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1)“怎样借景抒情”明确了答题的角度;(2)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3)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题目答案判定理由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1)“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明确了答题角度;(2)诗歌每章的前两句是兴句,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点明婚礼举行的时令,烘托出婚礼热闹、欢畅的气氛,并给予人们丰富的联想。类型说明对接高考烘托描写甲事物时,不直接从甲事物入手,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来达到描写甲事物的目的。它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从正面着意描写。题目答案判定理由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1)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的间接描写手法。(2)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题目答案判定理由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1)“佳节”与“愁”的对比之妙;(2)诗人的“壮心”与现实的“傍醉”的对比之妙;(3)时间“久”(长)与“偶”(短)的对比之妙。类型说明对接高考抑扬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其抑扬关系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题目答案判定理由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1)题干中“结合全诗”,即结合上下文诗句与诗题分析;(2)句中“天色”“雨声”暗示写作角度。题目答案判定理由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题干中的“琴棋二物”提示思考的角度;“借琴棋抒发……情怀”提示了答案内容。类型说明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从而达到意出言外的作用。用典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讽刺时事。题目答案判定理由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1)典故出处要联系课文或已掌握的知识;(2)“情思”可结合内容、作者、所学课文等。题目答案判定理由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1)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中,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