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校本_第1页
朱子文化校本_第2页
朱子文化校本_第3页
朱子文化校本_第4页
朱子文化校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近紫阳夫子

——朱熹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

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称文公)。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1178年,朱熹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并制定一整套学规。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181年,朱熹被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

,享年七十一岁。

朱子故居(五夫镇)紫阳楼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中堂悬匾: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翚、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兴贤书院

朱熹亲手栽植的一株樟树那年,朱熹十六岁教育家朱熹1、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以“教事为”,具体说,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从日常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的任务是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2、提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美食家朱熹1、文公菜2、葱汤麦饭3、八卦宴4、"文公宴"思想家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1、美学思想

在朱熹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2、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北宋周敦颐、二程理学,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事物的规律;②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动静观

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峙、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心性理欲论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朱熹的代表思想,一直被后人所诟病,被斥为“扼杀人性”。在历史上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封建统治者和愚夫愚妇把这种理念有意或者无意地弄错了,在实际操作中灭人欲往往演变成灭人性,所以导致了泯灭人性的礼教吃人的问题发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

吴敬梓《儒林外史》记载一个王姓姑娘,死了未婚夫,却被父母逼着自尽以获取“贞节烈女”荣誉。

其实宋明理学讲的人欲完全是指那种过分的贪财好色之类的不好的欲望,正常的饮食男女则是天理的内容之一,是不被否定的。

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就是存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地说,就是要遏制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遵循社会伦理道德。

“存理灭欲”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力量,而是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达到“自然纯成”。朱熹的学说劝勉士人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人的气节,品德塑造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學家朱熹1、朱熹的詩詞:、《觀書有感》、《九曲棹歌》。2、朱子的著作:《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大全》等等。观书有感

【宋】朱熹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本诗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本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返回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监参。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道此地无佳景,自有游人不上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返回朱熹轶事

步步香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见路口开一爿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种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朱熹与丽娘

传说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金庸(yōng),原名査良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祖籍(jí)婺源凤山,是一位以为国为民著称的武侠小说家。童年的金庸有一种同情弱小的柔情。他家的长工和生,曾因有人垂涎其未婚妻的美貌,被陷害入狱,打成了半边驼子。金庸后来根据这一原型写了《连城诀》。他说:“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我写武侠小说。”金庸50年代起开始写武侠小说,共写了15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是用他的14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的一副对联。他的小说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许多故事章节和刀枪剑棒等绝世功夫的运用,都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和保护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金庸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的理由。

悬梁苦读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