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的开题报告_第1页
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的开题报告_第2页
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的开题报告_第3页
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的开题报告_第4页
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的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研究研究生姓名学号导师姓名系所专业研究方向入学时间2007毕业时间2012注:本表可复印,可另加附页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意义: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全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项目学习是当前美国中小学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交叉、协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研究用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基本的探究理念,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在表现形式上侧重开放性、体验性与价值性的取向,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调程、课堂”3个中心,体现了新的以“学习者、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观念与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项目学习,于是本人尝试将“项目学习”应用于地理教学中。1.1理论意义:针对课程改革中地理学课程特点及教师、学生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项目学习的特点,优势,对地理教学中项目教学的应用做深入的研究,使项目学习得以在地理教学中很好的应用。1.2实践意义:通过理论分析与具体实例论述应用“项目学习”的过程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清晰的勾画出项目学习的脉络,并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供地理教师对项目学习的理解,并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2国外研究现状教育领域中的“项目”,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罗马的建筑师学院AccademiadiSanLuca-inRome。当时“项目”的含义,是指学院中为了培养优秀的建筑师而开展的建筑设计竞赛。但是,在AccademiadiSanLuca-inRome出现的“项目”,并没有被看作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一状况,直到1671年一个类似罗马AccademiadiSanLuca-inRome的建筑师学院AcadémieRoyaled’Architecture在法国巴黎成立。巴黎的建筑师们改变了建筑设计竞赛的规则,而且建筑设计竞赛的举行频数也增加了,其竞赛的频繁开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通过“项目”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们要参加过一定次数的旧竞赛,获得奖牌或认证,才能获得专业建筑师的资格。这一切,标志着“项目”成为一种公认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方法。18世纪末,工程学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欧洲各国以及美国,都纷纷设立了工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于是,“项目方法”从欧洲传播到了美国,从建筑学衍用到工程学,对“项目方法”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华盛顿大学O′Fallon工业学院院长CalvinM.Woodward把“项目”当作了一种“综合练习”,教学不仅仅是原则性知识的系统介绍,而是应该与实践应用相联系的,“教学”成为“产品制造”。Woodward在他设立的手工训练学校中实践着他的这些理念。Woodward的“综合练习”“项目”,在18世纪9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1910年,随着美国教育署推广RufusW.Stimson的HomeProjectPlan,研究者们开始将关注在手工训练和工艺美术领域之外,应用“项目方法”。从事学科教育的教师开始熟悉“项目方法”的理念。“项目方法”成为进步教育的一种象征,符合新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因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教授、教育哲学家Wil-liamH.Kilpatrick于1918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9期上发表了文章《TheProjectMethod》,赋予“项目”新的定义。这不仅仅是基于Dewey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更是受到了EdwardL.Thorndike学习心理学的影响。Kilpatrick首次提出了设计(项目)学习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兴趣,这篇论文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论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Kilpatrick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ilpatrick说“:我采用‘设计(项目)’这个术语,就是专为表明有目的的行动,并且特别注重‘目的’这个名词”。为此,他提出了四种设计。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欧美国家,要求教育改革。许多北欧和中欧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如thecompre-hensiveschoolmovement,themovementforcommunityeduca-tion,opencurriculum,practicallearning等等,只要进入实施阶段,一定会提及项目方法。国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纷纷开发了项目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60至70年代开始,新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项目成为了中小学教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们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了各种紧扣学科(单学科或多学科)的项目。例如,坎贝尔(Campbell,B.)的学习中心(LearningCenter)、阿姆斯特朗(Armstrong,T.)的活动中心(ActiveCenters)、拉泽尔(Lazear,D.)的全年课程机会(TheYear-longCurriculumJourney)、萨莉·伯曼(SallyBerman)和卡茨(Katz,L.G.)等人设计的项目学习。项目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萨莉·伯曼(SallyBerman)是美国从事多元智力研究、教学的专家,她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多元智力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学习,她设计出很多项目,并根据主题领域和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去描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在整个范围中主要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1971年,项目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被列入了德国某些学校的课表中。由于项目教学在培养被德国社会所公认的公民基本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项目教学几乎已经成为目前德国教育界讨论地最热、研究地最多的课题。人们在制定各类教学计划时,也越来越重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项目课程。3国内研究现状国外关于“项目”的研究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当时的一些中国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如胡适、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郭秉文等都是Dewey的学生,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Dewey思想的影响,并为De-wey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Dewey的思想在南京高师附小试行,其教室被称为“杜威院”,有游戏室、音乐谈话室、读书室和工作室,为的是营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开展的是典型的项目课程。1927年,Kilpatrick应邀来华讲学,掀起了有关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实验的又一次高潮,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也成为当时师范学校学生必学的内容。张伯苓受项目教学法的启发,在南开小学试行。陶行知在他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实施着项目教学。近年来关于“项目”的研究,从研究领域可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大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从2003年开始非常多,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在幼儿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实施的都是项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中小学的生物、地理以及综合实践课中的许多内容逐渐有实践者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其特点是这些课程的实施一般都要与社会活动相结合,需要学生进行项目的选取、调研、报告的撰写等过程,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希望项目方法可以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中文参考文献[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美)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3]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4](美)威廉·H,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教学方法原理[M].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美〕约翰,杜威(JohnDewey).民主主义与教育[M].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雅克·德洛尔.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陈桂生.“教育学视界”拼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吴立岗、夏惠贤.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钱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日」〔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川.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I:业出版社,2001.[16](美〕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zoo1.[17]〔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苏〕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夏止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一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钟启泉、崔允都、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张华.经验课程论[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美)EmilyIsberg,MayaKrechersky.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何敏、李季媚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美〕MaraKrechersky,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川.李季泥、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美)Leslie1'.Steffe,JerryGale.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燕、程可拉译.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美)Lynda(~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9](美)RobertJ.Stemberg,ElenaL.Grigorenko.成x)]智力教学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与学习成绩[M].张庆林、赵玉芳等译.北京:中国轻1一业出版社,2002.[30](美)ShirelyR.Steinberg,JoeL.Kincheloe.学生作为研究者一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均社,2002.[3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3]郑博真.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川.沈阳:长春出版社,2002.[34](美〕戴维·拉泽尔(DavidLazear).智慧的课程一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沁力〔M].缪撒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5]〔美)Ellen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弓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6](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Thomas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斗振强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7]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吴志宏、郑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川.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0](美)JamesBellanca,CarolynChapman,ElizabethSwaartz.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一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_!:业出版社,2004.[41](美〕SallyBerman.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一活动设计指南〔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I=业出版社,2004.[4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l.教育研究,2000,(9):71-76.[43]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38-43.[44〕胡继渊、徐炳荣.多元智能理论和素质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I):25-27.[45]霍力岩.多元智力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3-28.[46〕潘洪亮.多元智能理论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1,(9):41-43.[47]夏惠贤.开发多元智慧: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2]一24.[48]夏惠贤.神话与使命一对多元智力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1,(6):51-56.[49」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教育的个性化[Jl.教育参考,2001,c7>.[50)夏惠贤.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一美国哈佛大学SUMIT项目简介[JJ.上海教育,2001.(19):59-64.[51]夏惠贤.如何成为一所多元智力学校[J].上海教育,2001.(20):58-62.[52〕钟启泉.“多元智力”与课程设计[JJ.上海教育,2001,(15):25-26.[53〕张晓峰.教师参与课程一来自多元智能实验学校的探索〔J].上海教育,2001.(21):45一46.[54]张晓峰.美国多元智能实验发展状况[J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6):25-28.[55〕刘云生.项目学习一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6-38.[56〕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I8-22.[57]乔能俊.项目学习的操作〔JJ.学校教育研究,2002.(7):38.[58]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2,(4):7-9.[59]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学校课程设计[JJ.教学月刊,2002,(1):s2-s4.[60]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J.全球教育展望,2002,(9):20-26.[61]庭瑾.“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l.中小学管理,2002,(s):9-11.[62]张晓峰.多元智能视野中的教育评价[JJ.中小学管理,2002,(2):27-28.[63〕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J.教育导刊,2002(2)(3):20-23.[64]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JJ.教育科学研究,2002,(4):28一30.[65]崔文霞.项目学习树一美国环境教育的伟人创举「JJ.环境教育,2003,(I):22-24.[66]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J.外国教育研究,2003,(8):18-21.[67〕许先锋.项目学习“唐宋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谈项目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fJJ.历史教学,2003.(3):s7-61.[68]杨光富、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fJJ.中小学管理,2003.(11):32-3s.[69」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J.教育研究,2003,(s):71-76.[70]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A].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钟启泉、崔允都、张华.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23s-246.[71]6"研究性学习”带来多少新变化新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4-04-21(3>.[7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EB/OL]./academist/zjiaogouxuexiyaoyipingxi.him.2002-01-02.[73]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EB/OL]./htm/kjwh/jyyjl2002小20-12160.htm,2002-01-20.[74]顾小清.土题教学: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主导模式[EB/OL]./xJgxcLzhutijiaoxue.htm.2003-01-06.[75]叶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一基于项目活动[EB/OL)./2/yjx09.htm,2003-OS-27.[76]7‘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EB/OL]./study/list.asp?id=72.2003-07-02.[77]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jxtd/gjry.htm.2003-08-28.[78]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EB/OL].rl'eache哟xtt/20031110/04531S.htm.2003-l1一10.[79]张庆林.网络时代的研究性学习一网上协作研究性学习简介[EB/OL)./teach}p_1.htm.2004-02-05.[80]王海澜.问题式学习的定位及案例分[EB/OL].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将项目学习引入地理教学中,丰富地理教学的方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实践探究性教学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的能力。研究内容论文从当今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入手,首先就项目学习的内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介绍了项目学习的产生背景,阐述了项目学习的概念、特点,分析了项目学习的优势及其构成要素。论述了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课程理念,它融合了许多教育理论,除了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等。论文逐一阐述了这两种理论,重点分析了这些理论与项目学习的关系。讨论了项目学习的设计及其实施。在项目学习的在地理教学中主题内容选择上,阐述选择视角及在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从项目的内容层面和方式层面分析了项目学习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实施上,提出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要处理的几个问题和项目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述评了几个项目学习案例,指出了这些案例对地理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的借鉴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项目教学的内容及对学生的评价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理论探索与文献搜集相结合、以理论探索为主集合实践的方式,运用了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目前将项目学习应用在地理教学中研究非常的少的,本论文打算在理论上的分析,案例的实践,旨在较清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