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甘肃)- 2024年1月“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1页
历史(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甘肃)- 2024年1月“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2页
历史(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甘肃)- 2024年1月“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3页
历史(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甘肃)- 2024年1月“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4页
历史(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甘肃)- 2024年1月“九省联考”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真题完全解读甘肃卷2024年1月“九省联考”一、试卷总评

2024九省联考甘肃省历史试题依据新课标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素养考查,充分发挥高考评价学科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今年是甘肃省第一次使用3+1+2的新高考模式,本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对二轮复习具有一定指导性。本次试题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试题整体结构均衡,题量和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阅读量适中,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材料阅读难度也不大,试题情境设置平实、新颖,依托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学生适应新高考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训练。

一、紧靠课程标准,彰显核心素养立意

本次试题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科素养的全面考查。全卷贯彻了历史学科最本质的素养——时空观念。每一题都是在时空观念的素养下进行进一步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3、4、5、8、13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1、6、7、9、10、15、16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第10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主观题第17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第18、19、20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试卷总评二、稳中有变,以稳为主。

本次适应性训练在试卷结构、分值和题型上基本保持了与以往全国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致。选择题由12题增加到16题,每小题分值由4分调整为3分,总分48分不变;非选择题的题型、分值及问题设置均未改变,共4小题,52分。但题量由3题增加到4题,阅读量和思考量有所增加,时间稍显紧张。纵观别的省份,75分钟的答题时间,大部分设置3个非选择题。从试题内容分析主要侧重于新老教材都涉及的知识,新教材新涉及的知识点考查力度很小。一、试卷总评三、侧重中国史的考查,秉承文化自信,凸显家国情怀

试题中国古代史5个选择题,两个主观题;主观近代史3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中国现代史2个选择题;世界古代史3个选择题;世界近代史3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

中国史侧重考查中国的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从17、18、20题是设置可以看出,突出中国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创新意识、追赶意识,责任意识。契合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凸显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另外,本次试题中党史的考查稍显薄弱,是其美中不足。二、试卷特点三、试题剖析题号考查内容(情景)考查知识点考查核心素养1山西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特征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范滂出狱返乡受士人迎接“党锢之祸”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3北魏孝文帝“借书于齐”南北朝文化交流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4五代各政权学习汉唐的影响文化传承的影响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5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元朝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6《瀛寰志略》在1876年还是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晚清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认知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7维新之际《申报》对科举改制发表时评戊戌维新变法科举改革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8毛泽东指出要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精兵简政政策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9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新中国重视科学技术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1020世纪60年代红色经典电影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精神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题号考查内容(情景)考查知识点考查核心素养11希腊神话古希腊人文主义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12屋大维在执政期间人兽猎斗表演古罗马帝国统治历史解释13中世纪图书馆或修道院里对图书的管理中世纪对文化的控制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14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达什科娃公主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职位被罢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15钟表成为工人的日常用品工业革命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16猕猴桃由中国引入新西兰并行销世界世界物种交流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17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秦汉之政的得与失秦汉思想与政治制度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18中华民国推行阳历民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19美国印第安人的困境和保留地制度的演变美国的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20唐以后中国贵族门第衰落,社会新变化唐中叶后中国社会变化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三、试题剖析1、细心研读新课标,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借鉴新高考省份的试题,精选精炼,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2、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基本历史概念能理解到位,基本历史史实能叙述全面,主要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能全面认识;能比较全面的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能对知识进行融汇贯通,有效进行知识迁移;能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推理,利用学科术语进行知识阐释等的基本能力贯穿复习的每个环节。3、把握新教材新变化,吃透教材,突出核心与主干知识,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贯通,进行大单元教学,高屋建瓴、抓住重点、破解难点。四、备考建议4、注重中国史的复习,党史的复习和当今热点的联系。5、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切忌一味埋头作题。1.山西柿子滩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来自本地,蚌壳来自山东沿海。据此可知(

)①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

②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③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④柿子滩人进入文明阶段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解析】本题是组合性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据本题时空信息是山西旧石器时代晚期。据题意可知,山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本地的鸵鸟蛋皮串珠和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拥有饰品说明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发现来自山东沿海的蚌壳饰品,说明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①③正确,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并没有出现贫富分化,并且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贫富分化的信息,②错误,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才进入文明阶段,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出现阶级、国家和文字,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D五、试题解析2.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东汉汝南和南阳。据题意可知,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很多士人来迎接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末年,一批正值的官员和士人制造反对宦官专政而被罢官禁锢的事件,范滂出狱后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罢官禁锢士人是不满的,表明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掌控地方权力,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故选B项。B3.《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对“借书于齐”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 B.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C.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 D.文化融合奠定统一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北魏时期的洛邑。据材料“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南朝齐国借了很多书充实秘府,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A项正确;单纯的“借书于齐”无法得出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借的是什么书,无法得出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体现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A4.五代时期,君臣多论及汉唐的文治武功、盛世气象,并努力效仿其典章制度、嘉谟善政,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该现象表明(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 B.五代君臣依靠历史经验施政C.汉唐故事是大一统基石 D.汉唐故事利于强化君主权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五代时期。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各政权君臣多谈论汉唐大一统的盛世气象,效仿汉唐典章制度,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这说明当时虽然处于分裂时期,但汉唐的统一和繁盛是各政权一致的向往,说明汉唐故事是大一统基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汉唐大一统的向往和努力,并没有体现法古改制,排除A项;五代君臣依靠武力施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五代时期各政权君臣对汉唐大一统的向往和努力,这并不会强化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C5.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元朝。据题意可知,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礼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礼仪,以此来彰显其政权也是由中原传统文化而来,是正统,A项正确;单纯从元朝推行郊祀礼仪,无法得出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排除B项;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元朝推行郊祀礼仪主要是为了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为了笼络人心,排除D项。故选A项。A6.1848年,徐继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该书被同文馆选为教科书。十年后,郭嵩焘作为驻外使节前往欧洲,仍将《瀛寰志略》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对欧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C.对世界的认知迟缓 D.西学研究已成潮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晚清。据题意可知,1848年,徐继畬撰写的《瀛寰志略》,到1876年还被驻外使节郭嵩焘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和知识分子都对世界的认知非常少,而且没有更新,非常迟缓,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欧外交取得突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当时中国对西学研究很少,并未成为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C7.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

“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晚清戊戌维新之际。据题意可知,戊戌维新时,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但《申报》发表时评,提出

武举“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这体现出当时民间舆论存在不支持科举改制的声音,这说明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C项正确;维新变法只是少数维新派参与的活动,拥有广泛社会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有《申报》一家报刊评论,无法得出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有说《申报》一家报刊评论,不能体现整个社会舆论;而且当时是科举制改制,而不是废科举,排除D项。故选C项。C8.1942年,毛泽东指出:

“目前根据地的情况已经要求我们褪去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

)A.开展减租减息 B.推行“三三制”C.坚持游击战争 D.实施精兵简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本题时空信息是1942年。据材料“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适应抗战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臃肿”问题,所以主要是通过精兵简政来解决,不是减租减息,排除A项;“三三制”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针线的民主政权建设,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战争策略,不能解决“臃肿”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D9.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生产力C.以科学技术服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D.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中心工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1949年。据题意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希望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也就是这一时期中国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生产力,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在1956-1966年,排除C项;当时国家中心工作是巩固人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B10.20世纪60年代,中国摄制了《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这批作品的涌现,体现的特定时代精神内涵是(

)A.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 B.塑造先进模范,激励奋发图强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不畏强权,勇于担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本题时空信息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摄制了一些红色经典电影,塑造了革命英雄人物,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为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A项正确;《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中塑造的是革命英雄人物,不是先进模范,排除B项;材料里的红色经典电影体裁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体现了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不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精神,排除C、D项。故选A项。A11.神话是现实的折射。《荷马史诗》载,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皮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A.尊重女性,婚姻自由 B.崇拜神明,彰显人性C.追求浪漫,崇尚爱情 D.奉行民主,人神平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本题时空信息是古代(希腊)。据题意可知,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皮萨公主展开角逐,公主“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了凡人王子”,这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体现,彰显人性,但在常人的眼中,公主应该选择阿波罗,体现对神明的崇拜,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神话折射现实,在奴隶制社会,“尊重女性,婚姻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追求浪漫,崇尚爱情”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B12.古罗马《奥古斯都功德碑》载,屋大维在执政期间,举行了二十六次人兽猎斗表演,约三千五百头非洲野兽被杀。这表明古罗马(

)A.进入了帝国时代 B.与非洲贸易密切C.统治者穷奢极欲 D.娱乐项目很丰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本题时空信息是屋大维在执政期间(古罗马)。据题意可知,屋大维在执政期间,举行了二十六次人兽猎斗表演,约三千五百头非洲野兽被杀,说明当时罗马贵族统治比较奢侈,穷奢极欲,C项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材料内容与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非洲贸易密切,排除B项;材料强调“举行了二十六次人兽猎斗表演”,是一种娱乐项目,说明娱乐项目并不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C13.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一些中世纪图书馆或修道院里,很多手稿用铁链拴在书架上,大多扉页上写有“护书警言”,诅咒窃书、不归还或刮除警言者。若有违反,会遭受开除教籍、身患恶疾、不得救赎等惩罚。这表明当时(

)A.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 B.拥有规范的图书借阅制度C.这些书籍都属于神学图书 D.窃书或不还会受法律严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本题时空信息是中世纪的欧洲。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书籍主要是在图书馆和修道院里,并且用铁链栓在书架上,可知人们非常看重书籍,说明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书籍的重视,没有图书借阅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书籍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会诅咒窃书、不归还者,并没有说会受法律严惩,排除D项。故选A项。A14.达什科娃公主是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1782年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为俄罗斯科学院院长。1793年,因其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诺夫哥罗德的瓦季姆》,她被女皇罢免。这反映了(

)A.欧洲统治者广泛接受了“开明专制”思想

B.启蒙运动推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C.国内外政治形势促使俄国加强了专制统治

D.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本题的时空信息是1782-1793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达什科娃公主因其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而被女皇罢免。据所学知识,当时法国正进行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大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局势,所以,在国内外反封建专制的政治形势下,促使俄国女皇加强了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统治者广泛接受了“开明专制”思想,排除A项;当时俄国并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俄国个别女性地位的变化,无法体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且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C15.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 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 D.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19世纪初的英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初,英国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阶级买表成为常态,由此我们可知,在当时钟表生产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已经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A项正确;材料强调并未涉及工人的上下班时间,无法说明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排除B项;钟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了实用日用品,并不能由此说明工人经济地位提高了,排除C项;材料“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说明钟表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无法说明具有较高的升值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A16.1903年,猕猴桃由中国引入新西兰,在当地大量种植。因其外表与新西兰国鸟Kiwi(几维鸟)相似,故取名KiwiFruit(奇异果),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物产交流 B.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C.奇异果命名体现新西兰自然崇拜 D.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做出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本题时空信息是1903年的新西兰。据题意可知,1903年中国的猕猴桃引入新西兰大量种植,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这体现出中国的物种传播到大洋洲并销往世界,说明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做出贡献,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中国的猕猴桃引入新西兰,无法得出各大洲物产交流,且此时已经不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中国的猕猴桃引入新西兰,无法得出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排除B项;奇异果命名只能说明新西兰命名的本土化,无法得出自然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D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信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卷6《武帝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1)演变:秦朝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采取“独尊儒术”的政策,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

根据材料一“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根据材料二“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没有增加干涉”可知,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根据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时空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时空是秦汉时期;问题是治国思想的演变;答题依据是材料及所学知识。第二步:读材料。通过标点符号,特色句式或段落等,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统治者采取“独尊儒术”的政策,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第三步:整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详解】

【答案】(2)得:①奠定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于后世影响深远;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③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④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失:①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②加强对于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时空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时空是秦汉时期。答题内容是分析秦汉的政治制度,角度是“得”与“失”的两个方面,即利与弊【答案】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利与弊

结合第一问提取的信息:秦朝时,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朝统治者由道家的“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外儒内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因此本题从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组织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得”的方面是:秦汉奠定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并且,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失”的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对于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912年,临时大总统《致各省商民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惟念各商业向例于阴历年终结账,设骤改章,恐有妨碍,仍以新纪元二月十七日,即旧历除夕为结账之期。希即公布,一体遵行。人民尚崇尚旧新年、不注重新新年者,是尚未能脱离旧观念,未能脱离旧思想者也。新新年为民国的新新年,为共和国家的新年;旧新年为君主时代的新年,为专制国家的新年。——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1929年,国民政府训令:从民国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凡商家帐目,民间契约,及一切文书簿据等,一律须用国历上之日期,并不得附用阴历,方有法律上之效力。——摘编自《国民政府公报》材料三

国家的治国兴衰,原不在乎几时过年,而政府独把提倡新年,禁过旧年,列为要政,官厅防旧历甚于防匪,禁过旧年甚于禁烟,真不知为何如此。——摘自《大公报》材料四

民不遵行阳历,即不倾心于民国,民国于十七年又变为党国,于今三年,仍勒令百姓遵行阳历,而民依旧不遵,可见阳历之不适于民意也。——摘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政府和民众对待改行阳历的态度。(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推行阳历的时代背景及意义。(10分)(1)政府态度:强制推行新历;将改行阳历赋予政治色彩。民众态度:抵触新历的推行;不适宜于中国的现状。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时空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政府态度:据材料“新新年为民国的新新年,为共和国家的新年;旧新年为君主时代的新年,为专制国家的新年”可知将改行阳历赋予政治色彩;根据材料“1929年,国民政府训令:从民国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凡商家帐目,民间契约,及一切文书簿据等,一律须用国历上之日期,并不得附用阴历,方有法律上之效力。”可知,强制推行新历。民众态度:根据材料“国家的治国兴衰,原不在乎几时过年,而政府独把提倡新年,禁过旧年,列为要政,官厅防旧历甚于防匪,禁过旧年甚于禁烟,真不知为何如此。”可知,抵触新历的推行;根据材料“民不遵行阳历,即不倾心于民国,民国于十七年又变为党国,于今三年,仍勒令百姓遵行阳历,而民依旧不遵,可见阳历之不适于民意也。”可知,不适宜于中国的现状。时空是:中国民国时期。限定词“政府和民众”,角度是对改行阳历的“态度”【答案】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组织答案。(2)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西方文化的传入;国际接轨的需要;巩固共和政体的需要。意义:便于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使近代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旧历与新历并存,为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近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答案】背景:根据材料“1912年,临时大总统《致各省商民通电》”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材料“是尚未能脱离旧观念,未能脱离旧思想者也。新新年为民国的新新年,为共和国家的新年;旧新年为君主时代的新年,为专制国家的新年。”可知,西方文化的传入;巩固共和政体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接轨的需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接轨、社会改革、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可知,便于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使近代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旧历与新历并存,为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近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时空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时空是:中国民国时期1912年,1929年,1931年。角度是“时代背景及意义”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19世纪末,一位美国作家写道:“这个大陆原来的主人现在已被白种人像圈牲口一样拘禁起来了。”这指的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的保留地制度。美国政府在保留地内实行带有强迫性和种族压迫色彩的“美国化”政策:印第安人只有在教育、定居生产、宗教改造、风俗变革等方面达到设定标准,才能成为美国公民。然而,印第安人并未发生白人社会所期望的变化。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材料二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公民法》,给予所有在美国境内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权。对此,《纽约时报》报道:“印第安人得到这样的公民权之后,脸上的笑容一定是苦涩嘲讽的”,因为印第安人认为所谓的公民权只是为了彻底取缔其保留地的一个手段。

——摘编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档案》《纽约时报》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试图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废除保留地,鼓励他们进入城市,最终仍有约半数印第安人坚持留在保留地。60年代,印第安人发起自由民权运动,美国国会在70年代先后通过法案,允许印第安人有权选择生活方式,并给予保留地自治权,但仍存在一定限制。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以来美国境内印第安人面临的困境。(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论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演变及原因。(9分)

(1)困境:美国政府的种族压迫政策;传统文化遭遇冲击;聚居地的不断减少;美国社会的排斥。【答案】根据材料一“美国政府在保留地内实行带有强迫性和种族压迫色彩的‘美国化’政策”可知,美国政府的种族压迫政策;根据材料一“印第安人只有在教育、定居生产、宗教改造、风俗变革等方面达到设定标准,才能成为美国公民。”可知,传统文化遭遇冲击;根据材料二“因为印第安人认为所谓的公民权只是为了彻底取缔其保留地的一个手段。”可知,聚居地的不断减少;根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试图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废除保留地,鼓励他们进入城市,最终仍有约半数印第安人坚持留在保留地。”可知,美国社会的排斥。【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时空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美国。限定词“印第安人”,角度是“困境”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2)演变:19世纪,实行保留地制度,对印第安人进行民族压迫;20世纪20年代,给予印第安人公民权,为废除保留地制度做准备;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废除保留地制度;20世纪70年代,恢复保留地制度并且给予印第安人自治权。原因:印第安人的不断反抗;美国代议制度的完善;社会思想的解放与发展。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一“这指的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的保留地制度。”可知,19世纪,实行保留地制度,对印第安人进行民族压迫;根据材料二“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公民法》,给予所有在美国境内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权。”可知,20世纪20年代,给予印第安人公民权,为废除保留地制度做准备;根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试图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废除保留地,鼓励他们进入城市,最终仍有约半数印第安人坚持留在保留地。”与“60年代,印第安人发起自由民权运动,美国国会在70年代先后通过法案,允许印第安人有权选择生活方式,并给予保留地自治权"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废除保留地制度;20世纪70年代,恢复保留地制度并且给予印第安人自治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60年代,印第安人发起自由民权运动”可知,印第安人的不断反抗;根据材料二“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公民法》,给予所有在美国境内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权。”可知,美国代议制度的完善;根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试图再次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