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四(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此诗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脍炙人口。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组成四维宇宙。
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长河成了一线,落日与之相离相切,最终成为落在线上的一点。
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
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
它赋予读者简约美。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但它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大漠”因有“孤烟”与其垂直而显得更广阔更空旷,仿佛真正达到了数学意义的无穷“大”;而“孤烟”则因有这无穷“大”与它垂直而显得更“直”,更显其上升是无限的,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升腾力,也更切合那个“大漠”的“漠情”。这无比壮观的强劲升腾是只有那个“大漠才有的景象,同时也是只有这个诗人才有的为国建功立业激情的真切写照。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
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已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唐诗“几何现象”赋予读者的图画美与一般“诗中有画”的“画”的美在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它赋予读者时空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都是或极其壮阔或玲珑剔透的三维空间,然后与其所发生的时间复合成含宏万汇的时空连续区,把有限的诗歌语言嵌镶于无穷的时空,给诗人个写意的巨大“坐标系”,给骚人一个抒情的强大依托,使读者有了一个“沉思”的巨大空间。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
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几何图形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是用具体的点线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个有限的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无限的平面,这个平面是抽象的,无厚度无边际。当几何图形渗入唐诗领域就充分发挥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
(摘编自彭晖《唐诗几何美浅谈》)
材料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文化中,有不少使用几何意象的佳作。
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
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由两个意象孤帆和长江组合起来,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答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该诗隽永的意境而成千古绝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线线点,线线点”的构图,更为复杂但由于有相同的节奏使得意境更加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明月为圆,汉关成线,征人作点。圆下引线,线外设点,点于线尽之处消亡悲凉不胜。
在几何意象中云、风、雾、影就像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面”轻拂人心,它使意境更加朦胧。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风是朦胧的面月是思念的圆,叶、寒鸦是衰老的点,进而时空轮回转换,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
(摘编自马晓华周乃军《例析诗词中的几何构图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使至塞上》的颈联隐含着诸多富有意蕴的几何意象,前一句的几何意象是平面和直线,后一句的几何意象是点、线、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几何意象蕴含着强劲的升腾之力,既展现了“大漠”独有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
C.唐诗的“几何现象”不是人们所推崇的“诗中有画”,而是更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它赋予读者更富底蕴、气韵的图画美。
D.孤帆、泪滴,河流、雁阵,荒原、长天这些看去似点、似线、似面的物象常常被古代诗人运用创造出隐含几何意象的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只要诗人能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让自己的诗情纵横驰骋,诗歌就能产生极强的情感张力。
B.如果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就一定要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中。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根本原因就在于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
D.使用几何意象的诗词佳作屡见不鲜,可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的一项是______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具有由几何意象构成的“几何现象”之美,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谢伯茂之死
鲁敏
又来了一封给谢伯茂的信。从信封上的小楷毛笔字一眼就可认出,还是那个人寄的。信封下方,总是那四个字:本市陈缄。
李复把信拿在手上,凝视了一会儿,投到左手边信盒子。这同一个人寄给谢伯茂的死信,有二三十封之多了,有的已到销毁期。
何谓“死信”,就是因名址不详、有误等原因,既无法投交、转投,也退不回去的信。全市所有“死信”都集中到李复这儿,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把它们救活。此前,他救活的死信无数,为此还被评上省级劳模。
这几年,送到他手中的“死信”却越来越不像样子,十之八九为假地址。即便大费周章地查到了,人家不厌烦算是好的;稍有礼貌的,会等他转过身才把信扔到垃圾桶。所以,当李复第一次看到如此正正经经的一封私人信函,他立刻涌上了一股溢出职业之外的感激之情。算算年岁,这辈子跟信所打的交道也快到头了,他希望,这最后一程,能有点小意思。
李复拿出了他全部招数:地名办、派出所、街道、居委会、老住家户,对相似的或同音的地名、人名,逐一排查。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信当真是病入膏肓,没什么指望了。
此信未解,约摸两周后,又一封谢伯茂的死信转过来了。此后,三周或两周,毛笔小楷总会如期而至,带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束手无策的地名:百猫坊,秦状元巷,邀笛步……唉,难道谢伯茂是个居无定所的人吗?这么穷追不舍地写信给谢伯茂,准是有个很隆重的事吧。他得对得起人家。
后来,李复把研究思路调整到那些不同的地名上。他发现那些地方虽然分散各处,但都在老城南一带,看来谢伯茂大致就在这个区域出没。李复便自制了两块白纸板,用笔大大地写上“谢伯茂”,用绳子跨吊在肩膀上。这样,不论前面还是后面,人们大老远便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这三个字。
有时候风很大,吹得绳子绞住,牌子在身上翻过来,变成了光光的白纸板。等到觉察了,都走过好几条街了。
谢伯茂是陈亦新的朋友,能交上这个朋友得谢谢女儿。
五岁的女儿有个陈亦新看不到的隐形朋友,叫飞鱼。喝酸奶、起床、上幼儿园……女儿都要招呼飞鱼,那种亲密程度,令陈亦新既妒且羡。
大概受了女儿的启示。一天午睡中,陈亦新猝然睁开眼,对面同事笑嘻嘻地在网上看着什么,隔壁打牌的声音短促而亢奋,手机里几条未读信息——可能是妻子跟他确认谁去幼儿园接女儿……一切跟平常毫无二致。陈亦新内心突然涌上一阵感喟:唉,我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飞鱼”。
谢伯茂。他从沙发上起来时,脑子里替这朋友找了个名字。也无它意,只是即兴想到。接下来半天,陈亦新感觉好多了。他跟平常一样做事说笑,只在心中不时与谢伯茂交换看法,一切似乎都变得可以忍受了。
陈亦新真正拿笔给谢伯茂写信,仍跟女儿有关。
女儿幼儿园最近鼓励“给朋友画像”,女儿便给“飞鱼”画了好一会儿,直到累了要睡。陈亦新收拾地上烂摊子时,顺手拿起笔,一怔:我为何不能跟我的“飞鱼”说说话呢。第二天便买了信封与信纸,只是等到纸张摊开时,开始有些踌躇不安,跟谢伯茂写些什么才好。他难过地捏住沙发扶手,最后顺从了这不知是太满还是太空的状态,只把两三张备好的空白信纸认真叠好,仔细塞入信封。在信封上,用工整的毛笔小楷写上收寄信息。大学里,陈亦新曾跟着一位学长写过两年半的小楷,后因忙于结婚升职,便丢下了,这会儿写了几个小字,倒体味到一种淡淡的旧情。
写信不久竟成了习惯,虽然信内从来不着一字,唯一像样的动作只是在写一个又一个即兴想到的旧址……秃笔行进着,半涩半柔地摩擦着牛皮纸,那声音恬淡极了。稍后,他步行出门,把信丢进明显空荡荡的邮筒。大街上万物喧嚣,他靠近邮筒侧耳听那静谧的回声,像听一枚石子掉进深不见底的古井,掉到了大地深处。
一年后的某一天,陈亦新在茶馆等一个十五年未见的同学。同学航班晚点,他只能枯坐。
桌上有空白便笺,他下意识拨拉过来,随手乱画,这是他打发时间的老习惯。不久,同学终于出现。惊呼,叙旧,点餐,感慨,牢骚或炫耀。无非就是那些话题,可以讲个没完,也可以戛然而止。
同学走后,他又坐了一会儿,发觉心中竟比刚才更加空落,喊服务生过来结帐。服务生指着桌子一角的那叠便笺:“请问先生这个还需要吗?谢伯茂……”
“哦,没事。”陈亦新忙用手扯下卷起,他都没意识到刚才写的是什么。他解释了一句,“这人是我……一个朋友。”
“嗯,他是不是就在附近一带?”服务生的表情稍微有点怪。陈亦新掏钱,一边随意点点头。
“那么,应该就是他。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谢伯茂的。他每天傍晚都要从我们这条街走过。”服务生朝落地窗户外抬抬下巴。
陈亦新心跳几乎停了,迟钝地顺着的视线往外:脏兮兮的白板,三个稀疏无章法的字,一个半老不老的老人背着……窗外,正飘落下许多的梧桐叶子。叶子落在街对面一个乱糟糟的报亭上,落在破旧的自行车上。真没注意到秋天已经这么深了。
陈亦新差点儿掉下泪,他的“飞鱼”死了。年底,李复退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为救活谢伯茂的死信,李复使出全部招数,无果后还要去调查那些不同地名,可看出他虽工作认真敬业,但不免呆板固执。
B.李复跨吊的白纸板有时被大风吹翻,遮住文字,许久后才发现,这一细节暗示李复找到谢伯茂的机会渺茫,努力也是徒劳。
C.陈亦新突然想要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飞鱼”,原因在于他希望摆脱目前平庸琐屑的生活状态,找到一个内心寄托。
D.陈亦新投下信后,还特意靠近邮筒倾听回声,表明他非常渴望这封信能够被及时送出,并十分期待收到对方的回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开头部分,“又”“还是”“总是”等词表明来信频繁,为整个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楷毛笔字”,既勾连了前后的情节,又借以表现陈亦新这一人物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C.文末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萧瑟清冷的深秋图景,与陈亦新此时的内心状态契合,也预示李复职业生涯的结束。
D.小说标题“谢伯茂之死”不仅意味着写信行为的结束,而且暗含着对李复以及陈亦新生存困境的关切,意蕴丰富。
8.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究竟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大家意见不一。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任务探讨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备选解析A.李复B.谢伯茂C.陈亦新D.李复与陈亦新E.其他
你的选择①______(直接填写字母)
你的理由②______
9.小说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①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②,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①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②堂馔: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②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14.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试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6.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述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琵琶声联想到珠玉之声,就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述(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①。他打破了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悲喜剧的界限,叙事方法上不再拘泥于“三一律”原则,使得戏剧情节更加丰富。并且在剧本中②,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此外,莎翁还善于外化人物的内心,多运用独白、事件、动作等来展示人物内心。莎士比亚的戏剧③,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歌颂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同时,因为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一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2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D.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说“木叶”》)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__A___。然而,“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有部分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今天,①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②可谓五花八门,③因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④不到十分之一。⑤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目的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⑥不用反而不行。⑦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⑧其作用主要是克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⑨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会产生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故弄玄虚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
因此,____B___,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二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土气”简称“土”,作为形容词,有丰富的含义。那些过时、粗俗、不时尚、没品位的人,常被贴上“土气”的标签,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专注于遥感研究、衣着朴素的“布鞋院士”李小文,忙碌于田间作业、貌如老农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数扎根于扶贫一线、与村民们一起吃住的青年干部……他们也很“土气”,却赢得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的“土气”代表着一种与“土地”一样可贵的品质。
任务1:请以“原来‘土气’也很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反映你对“土气”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写作对象可以是你自己或你认识的人,也可以是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人物。
任务2:两种“土气”表现不同,其背后的价值观也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少青年将两者混淆了,甚至变得盲目和偏激。请以“小议‘土气’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帮助他们正确地鉴别与取舍。
请从以上任务中选择一个来完成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与解答
1~5.C、D、B、全文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指出什么是唐诗的“几何现象”;其次阐述唐诗的“几何现象”美在何处(美的类型);最后分析唐诗的“几何现象”如此之美原因。、①“平沙”是“面”,“落日”是“圆”,人与客均为“点”。
②诗句由点、面、圆组成立体的几何图形,构成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
③整幅画面线条和结构简单,但内涵丰富,体现了诗歌几何现象中的简约美。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本题解析是C。“不是……而是……”逻辑关系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二者都包括,应是递进关系,而选项“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只包括后者。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本题解析是D。
A.“只要……就能产生……”错误,过于绝对,诗歌情感张力的产生,需要多个条件,“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用“只要……就……”,比如材料一“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
B.“如果……就一定要……”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可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的方法不止“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这一种。
C.“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是原因之一,不能确定是“根本原因”,材料二原文为“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答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
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本题解析是B。材料二提到几何意象的特点,如“‘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面则是平的东西……”。
A.选项明月和潮水构成圆与面的垂直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C.选项太阳与其长短不同的影子可形成不同的几何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D.选项洞庭景物与水中倒影可形成角度,月亮倒影与青螺形成圆与棱锥的垂直面。具有鲜明的几何意象。
B.“山重水复”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景象繁复,不具有鲜明几何意象。
4.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由材料出处《唐诗几何美浅谈》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话题是“唐诗中的几何现象”。
材料一共九段文字,第一段由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引出“几何美学”,接着二、三段对这首诗颈联的几何美学进行解说,到第四段引出话题“唐诗的几何现象”,“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这是第一部分,解说何为唐诗的“几何现象”。
第五段“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指出唐诗“几何现象”之美,六、七、八段从“它赋予读者简约美”“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它赋予读者时空美”三个方面阐释唐诗“几何现象”美在何处,这是第二部分。
第九段“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是分析唐诗“几何现象”如此之美的原因,这是第三部分。
由此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层层递进式论证结构。
5.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首先要把握诗歌几何意象的构成部分。由“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可知,构成部分有点、线、面、圆等。
然后理解诗句意思,确定意象,由意象思考对应的几何图形。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意思是“登上城头眺望,但见平旷的江水自远而来,令人迷茫;高空里一轮夕阳,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意象有“平沙”“落日”“人”“客”;“平沙”是“平旷的江水”,这是“面”;“落日”是“圆”,而“人”和“客”则是“点”。由此可知,这幅画面由面、圆、点组成几何图形,线条结构简单但传递出的内涵却是意味悠长。
6~9.C、C、B.谢伯茂
理由:①谢伯茂虽然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但他的出现改变了李复和陈亦新两个人的生活,使这两个陌生人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关联,小说也具有了荒诞的寓言色彩,让人深思。②谢伯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的“出现”“被寻找”以及最后的“死去”,串联成一个荒诞却有深意的故事,于荒诞中寄寓深刻的主题,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①谢伯茂是一个杜撰的虚拟人物,他的出现改变了李复和陈亦新的生活,使这两个陌生人产生了关联,小说由此具有了荒诞的寓言色彩。②谢伯茂的“出现”“被寻找”以及最后的“死去”,串联成一个有意味的故事,于荒诞中寄寓深刻的主题。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本题解析是C。A选项,“不免呆板固执”有误。表现的是李复的尽职尽责,不能说“呆板固执”。B选项,细节的用意不在于暗示“努力也是徒劳”,而是暗示虽机会渺茫,但李复却不放弃寻找。D选项,“表明他非常渴望这封信能够被及时送出,并十分期待收到对方的回信”错误。陈亦新倾听回声的目的并非渴望及时送信与期待回信,而是内心空虚孤独的体现。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本题解析是C。“也预示李复职业生涯的结束”错误。属于对小说的过度解读。此处表现陈亦新伤感的心态。
3.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如谢伯茂是主人公。理由:①谢伯茂虽然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但他的出现改变了李复和陈亦新两个人的生活,使这两个陌生人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关联,小说也具有了荒诞的寓言色彩,让人深思。②谢伯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的“出现”“被寻找”以及最后的“死去”,串联成一个荒诞却有深意的故事,于荒诞中寄寓深刻的主题,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①小说从李复和陈亦新两个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突破单一视角的限制,让小说叙述更加灵活,前后内容互相补充,内容更加充实。②两个视角均不是很充分地叙述,给读者留下空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人入胜,知道两个叙述角度交汇,读者才探寻到小说的谜底。③李复的寻找、救活的举动,陈亦新一次又一次杜撰地址的写信,都能表现现代人心灵孤独的共性,使故事带有寓言的意味,使小说主题更加突出。
10~14.B、C、D、①唐埛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或引荐)而担任了谏官,借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结果被贬谪而死。
②这大概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把它写入史书就是来显示这种做法的不明智啊。、①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通过与民争利的手段来扩充国库,实为剥削百姓。②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推行新法不利于延续统治。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为小人发”“自为细民久困”都是完整的结构,都是被动句,其后都要断句,“出彦博”是让彦博离开京城,其前断句。综上可排除ACD三项。译文:“华山的变化,仅是天意为小人而发作的。市易法的起用,是由于平民长久穷困,用它来抑制兼并,对官府有什么好处呢?”压下了文彦博的奏章,让他离开京城任魏地留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C选项,“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有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
D选项,“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原文“以不允答之”并非不答复。
4.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述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
重点字词:①以:因为;因:借;谪:被贬谪。②盖:大概;见:显示;明:明智。
5.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原文说到“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通过与民争利的手段来扩充国库,实为剥削百姓。原文中司马光说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推行新法不利于延续统治。
参考译文:
(一)欧阳修请求退休,冯京要求朝廷挽留他,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认为韩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这样的人,在一郡就败坏一郡,在朝廷就败坏朝廷,留下他有什么用呢?”于是神宗同意欧阳修退休。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比作鲧。唐垌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而担任了谏官,他借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结果被贬谪而死。文彦博说市易法是与百姓争利,致使华山崩塌。王安石说:“华山的变化,仅是天意为小人而发作的。市易法的起用,是由于平民长久穷困,用它来抑制兼并,对官府有什么好处呢?”压下了文彦博的奏章,让他离开京城任魏地留守。吕公着、韩维,是王安石凭借他们树立自己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王安石的人;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司马光、范镇,是与自己人情甚厚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
(二)执政大臣因为河朔地区遭受旱灾,国家财用不足,请求神宗到南郊祭天时不要赏赐黄金丝帛。诏命学士讨论,司马光与王珪、王安石同时进见,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应当从贵人近臣开始,陛下可以听取这个意见。”王安石说:“唐朝的常衮想辞去自己的堂封钱来彰显节俭奉公,当时大臣们认为他自知无能,应当辞去职位而不是辞去俸禄。况且国家财用不足,并非当世急务,国用之所以不足,是由于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收的赋税繁重苛刻而已。”王安石说:“并非如此,善于理财的人,不加重赋税而使国家财用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之间所生出来的财货百物,不是在老百姓手里,就在官府那里,那种想方设法掠夺民财的办法,它的危害就比增加赋税更严重。这大概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把它写入史书正是来显示这种做法的不明智啊。”二人争议不休。神宗说:“我的意见与司马光相同,但暂且以不予允准回答他。”
王安石执政,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司马光在迩英殿朗读诗文,讲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神宗说:“汉代永远遵守萧何的成法不变,可以吗?”司马光回答说:“哪里仅汉代,假使三代之君永远遵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汉武帝对汉高帝的法令制度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说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变的。”
神宗想任用司马光,去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司马光所说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亲附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于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成败盛衰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只是他一旦身处高位,那么持反对意见的人会把他当作靠山来依附巴结。韩信打着汉的旗帜,赵军恐惧丧胆,现在任用司马光,这是给反对者树立旗帜。”
15~16.A、《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述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B选项,“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分析错误,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并不是“诸葛亮的感慨”。C选项,“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分析错误,这两句概括的是25年前的两次战斗: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D选项,“《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分析错误,这一联表情达意应直抒胸臆。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述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17.(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示例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示例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示例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
易错字:焉、嘈、烽。
18~19.A、①而在于他怎么写②往往设计多条叙事线索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
文中“三一律”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A选项特定称谓。
B选项特殊含义。
C选项特殊含义。
D选项引用。
2.
①由“不在于他写了什么”的句式、关联词语及后文内容可知,此处应从肯定的角度表述如何写,可填:而在于他怎么写。
②由“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的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叙事线索多,可填:往往设计多条叙事线索。
③结合“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的内容及后文“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可知,此处是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浪漫主义色彩,可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0~21.示例:A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B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示例:③“因而”改为“而”⑤删掉“目的”⑧“克制”改为“抑制”
1.
A处,此处是消费者对“零添加”的看法,和后文为转折关系,结合后文“‘零添加’并非事实”“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可知,消费者对“零添加”的看法是没有任何添加剂,故此处应填“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B处,后文“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解释的是怎样判断食品安全,因此该句可填“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2.
③不合逻辑,“因而”表因果,而语境前后是转折关系,改为“而”;
⑤“目的是为了”语意重复,删掉“目的”;
⑧“克制……生长繁殖”动宾不搭配,“克制”改为“抑制”。
22.
小议“土气”之美
“土气”简称“土”,既可以是名词,也作为形容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些过时、粗俗、不时尚、没品位的人,常被一些人贴上“土气”的标签,进而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事实上,“土气”也有它别样的美,接地气、有生活味道。你看,专注于遥感研究、衣着朴素的“布鞋院士”李小文,忙碌于田间作业、貌如老农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数扎根于扶贫一线、与村民们一起吃住的青年干部……他们也很“土气”,却赢得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的“土气”代表着一种与“土地”一样可贵的品质。
土气一点也很美,能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呱能拉到一起。群众的感情是朴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豆销售合同格式
- 物流平台服务合同违约
- 汽车美容服务协议
- 工间餐配送服务合同
- 信息服务合同的价格条款
- 个人汽车贷款补充协议
- 进口啤酒品牌代理合同
- 高校安全防护合同
- 农业用肥招标文件解析
- 总分公司合作协议范本版
- 旅游2010级酒店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思考题
- 窨井抬升施工方案
- 《HSK标准教程3》第10课
- 2023内蒙古财经大学辅导员公开招聘(列编招聘)3人及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人民医院能源托管服务项目可研技术方案书
-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词语表注音版
- 中建光伏项目管理指导手册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作业集合6篇
- 小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