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1月9日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起着巨大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工匠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扮演着传统工业技术主体的角色。工匠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创造精神。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文化,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精尚巧的实践精神。对工匠而言,产品制作并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操作,而是对材料匠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再创造,从产品的构思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工匠求精尚巧的思维,烙刻着工匠双手劳作的印记。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建筑,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节选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这对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B.虽然现在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没有中断。C.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并培育劳动者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D.弘扬工匠精神,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也需要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阐述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推动,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B.文章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的重大意义。C.文中举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旨在论证国家建设要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D.文章结尾关注当下,目的在于呼吁当今社会要像传统社会那样,提高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B.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会涌现出许多技能人才。C.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之一。D.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加快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乡村社会里得到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C.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D.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5.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B.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6.上述三则材料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声和春深林斤澜(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2)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3)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4)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5)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6)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地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7)这是春声。(8)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9)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10)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11)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濛濛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12)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13)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14)这是春深了。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2)段画线处用比喻手法,展现北方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突出其野性的特点。B.文中写“手冷”和“手热”细节,意在表现“春深如海”以及人生的各种复杂感受。C.第(11)段中,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地域广、时间长的特点。D.从“春声”到“春深”,写对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暗含报国之意。8.兄弟俩对江南春天的感受有何不同?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并分析。9.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国与北国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B.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C.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D.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二年,罚铜二十斤”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B.“太宗从之”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C.“是示天下以不信矣”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D.“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与“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反驳封德彝对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犯罪所作判决,认为依照准律校尉和长孙无忌都应判处死罪。B.太宗下令重议定罪,封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戴胄驳奏认为校尉应轻判,他和长孙无忌犯过错是一样的,不能判校尉死而长孙无忌不死。C.朝廷大开选举,对伪造官阶资历又未自首的犯罪人,戴胄据法量刑,未按太宗的命令判其死罪。D.太宗认为戴胄这样做是让天下人看到皇帝命令不讲信用,戴胄则劝导他不能因一时之怒就滥杀无罪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范成大①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薇。新声谁唤出罗帏。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陶写②中年须个里③,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稀④。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注】①淳熙时,作者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此词是借小乔的身份追怀周瑜。②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③个里:心里。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先写周瑜形象,突出其潇洒从容;又通过风、月、蔷薇等意象烘托出幽静、美好的意境。B.上片后三句写周瑜和小乔在月夜下吹笛弹筝的情境,笛声和筝曲流露出缠绵悠长、相依相伴的情思。C.下片前两句写人到中年,内心淡泊,已摆脱尘俗的牵绊,在月光云气的隐逸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D.下片写周瑜死后仍愿意为之饮酒听曲,还希望美好的春景长留于此,实则抒写词人知音难觅的感怀。15.这首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小乔和周瑜,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2)古人在修身时很注重自我反省,《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劝学》中有“______”,荀子认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______”的境界。(3)《赤壁赋》中,描写一世之雄曹操征战赤壁时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等。《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但也①,数量可观。明清时期,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②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这便促成了文学的大众化转向。由于彼时的文本并不固定,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所以我们看到的话本里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白话性。但是,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③,属于高雅的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他们的话本语言大多是雅俗共赏的。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这也是我国古典小说所保留的“话本”的痕迹。这些负责烘托气氛的诗词被大量运用,起到了促进文本流传的作用。总体来讲,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影响,诗词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化工厂场地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知识产权保护
- 2024年夫妻双方感情不和自愿解除婚姻协议版B版
- 2024年全球贸易条款专业翻译协议版B版
- 2024医疗器械质保提交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独资企业股权让渡事宜合同:权益转让的法律约定2篇
- 2024年度商用增压泵安装协议标准文本版
- 2024国际标准英文采购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国际劳务派遣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兼职工作人员劳动协议样本一
- 2024安置房买卖协议合同
- 2024年度电梯加装改造设计方案3篇
-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3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18课《美国的独立》说课稿
- 电动汽车充电桩投标文件范本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图文解读
- 国开2024年《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形考作业1-3答案
-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参考模板
- 德国Marimex在线粘度计中文用户手册
- 施工单位对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办法
- CP-晶圆检验标准(共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