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探究思考】观看视频,今天哪些现象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含义: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最初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2、本质:商业贸易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产品的剩余,私有制。商业贸易的概念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货币(交易媒介)国家政策贸易通道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1)条件:其目的是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目的:◎以物易物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王孝通《中国商业史》◎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1、商业贸易的起源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商业贸易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3)意义:补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指原始社会末期,游牧部落从其它部落分离出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卖买的商人,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卖买的商人阶层。社会大分工(1)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原始社会末期,因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3)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资本开始积累。名词解释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6-37,完成古代国内贸易的表格时间表现商朝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到两宋元明清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③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②重农抑商政策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工商食官

史料: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在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百工",并设工官管理。《国语·晋语四》:"工,百工。商,官贾也。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罪"。结合教材,解读这段史料信息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手工业者官商由官府提供原料、衣食西周: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官府的控制下工作,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工商食官制度重点解析商周: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自主学习】

“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三致千金;三散家财。仲父吕不韦囤积居奇;投机政治;操持国政;事败自杀。女商人巴寡妇清寡妇持家;经营丹砂;始皇礼遇;待之国宾。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解读所反映的信息。

材料2:“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也称“重本抑末”,强调发展农业,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评价: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直接原因)④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2、原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离)汉朝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3、过程:(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5、晚晴(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①洋务运动:“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变法:“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亡④清末新政: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限制商人生活方式提高税赋不得做官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四川出土东汉东门市画像砖(拓片)再现东汉市集商业繁忙图景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思考】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唐自宋的变化趋势: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②出现专业化市场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朝代周秦至唐代唐末两宋及以后时间限制商业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地点县治以上城市才设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管理设市令等官员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严格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繁荣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自其殖民地爪哇来中国澳门贩茶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海外贸易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③赋役制度的变革。原因:表现:明清的商业变化拓展:纲要上15课(1)农业: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明朝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①货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白银货币化)②商帮: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自主学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特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全国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等。时期总体特征概况政策商朝兴起发展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繁荣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秦汉艰难发展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重农抑商魏晋南北朝缓慢发展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隋唐较快发展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宋元空前繁荣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明清继续繁荣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小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古希腊: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商业繁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1)概况:(2)特征: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4、古代重要的商贸通道主要贸易通道

商品种类中国出口商品

运往中国的商品

贸易方式

贸易管理机构

唐宋

清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4、古代重要的商贸通道(1)丝绸之路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②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古罗马壁画《花神芙罗拉》◎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形似希腊“来通”◎三彩骆驼载乐俑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4、古代重要的商贸通道(2)海上贸易通道①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②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③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与南海一号沉船模型从西汉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汉以陆路为主唐海陆并举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海上丝路日益繁荣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主要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阻碍路上丝调之路的畅通。②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④政府的开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3)“朝贡贸易”①含义:②特点:③目的:④影响:⑤瓦解: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

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包括物品和名誉称号。

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陆海丝绸之路的异同古今丝绸之路的对比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

——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异: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同:都是国家主导;都充满政治性;

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项目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丝绸之路时代背景范围经济交流方式贸易方式交通通信方式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亚欧大陆和非洲全球商品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转贸易直接贸易人力、畜力、帆船现代交通和现代通信技术知识拓展

丝绸之路不仅连接起了东方与西方,还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提供给我们的最大智慧除了沟通与互惠,还有责任与担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2)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3)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017高考北京卷41题[法]弗朗索瓦·布歇作品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思考】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特点:①贸易路线海陆兼具;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②贸易范围广:涉及东亚、东南亚、中西亚、北非(直接)、欧洲(间接)③商品种类丰富:丝绸、茶叶、瓷器(宋以后)等;④政府管理严格,设置专门对外贸易机构;⑤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⑥朝贡贸易为主,后期限制对外贸易。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⑦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随堂演练】据统计,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元高达二百万元之巨,其中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德镇陶瓷的,外国银元可以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这说明景德镇地区(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成为海外贸易中心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融入世界资本市场【随堂演练】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D.自然经济瓦解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信贷: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通常包括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1、货币(1)发展趋势: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2)表现: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3)意义:①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洛阳唐墓出土东罗马金币◎白衣大食倭马亚帝国金币◎商朝铜铸贝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拜占庭帝国的金币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明清白银元宝钞夏商秦汉唐宋铜铸币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2、信贷(1)含义:(2)特点:(3)原则: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信贷为借贷、汇兑,提供信用、法律保护等。信贷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类型有实物借贷、货币信贷、资本性借贷、汇票、交子、庄票、飞钱等。机构如银行(钱铺)等。本票: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票据。汇兑:汇款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汇票:汇兑过程中使用的票据。它是一种委付证券,是一种信用工具。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地区时间信贷史实两河流域前22—前21世纪古埃及前16—前11世纪古希腊前4世纪中国西周春秋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39,填写下面表格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开始使用交子、会子,并取代不少汇兑业务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中国古代的当铺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

到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庄票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信贷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含义:特点:3、商业契约:梳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契约发展历程,并回答【问题探究】文明概况特点/表现古埃及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已使用契约。转让财产需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登记备案。古巴比伦订立契约为普遍现象;契约规定责、权、利,有盖章、签名方式:①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②采取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作用:①有利于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②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3、商业契约: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思考:结合教材和图片材料,概述契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商周汉朝唐宋及以后出现契约各类事宜都要订立契约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拓展: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分类(1)文献史料: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文学作品等

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历史传承的主要方式

局限:个人、政治、时代因素(2)实物史料: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价值:可信度高,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弥补文献史料不足

局限

:年代鉴定较难;不一定能展示全貌;意义不能准确的判断(3)口述史料:回忆录与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