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濟動物人工養殖基礎第一節飼養前的準備
把一種野生動物變為人工養殖,要花一定的時間,或許要經過多次的失敗、摸索才能成功,決不會一促而就。在飼養前,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如瞭解飼養對象的食性、生活習性、性別、繁殖季節和方式、親子關係、幼體的食性等,最好能到原動物產地訪問、請教生產者,得到第一手資料,才能進行養殖設計,開展人工飼養。一、習性調查
食性
生態環境調查
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
食性(1)基本食性
按采食對象的性質分為:植食性、肉食性、雜食性、腐食性等;按采食對象種類的多少分為:廣食性、狹食性、和專食性等(2)調查的方法
對食性的調查,最常用的方法是對飼養對象進行解剖,取出其胃的內容物,用適量清水泡開,進行觀察,從食物的碎屑,未消化部分可以識別它吃的是什麼東西。
2.生態環境調查
動物在野生狀態下的生態環境,這對確定動物的養殖方式、場舍建築、設備供應和經營管理等可提供基本依據。
氣候因素光照水土壤
(l)氣候因素
作為生態因素綜合效應的氣候,對動物,特別對低等動物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因為氣候不僅直接影響動物本身,而且對其他環境因素(特別是食物),也有很大影響溫度濕度
溫度
每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適溫範圍。在該範圍內生命活動最旺盛、發育繁殖正常進行,超過這一範圍則停止繁殖、發育遲緩,甚至死亡。溫度對動物的影響,可分為三個溫區:致死高溫區:在該溫區內,動物先表現興奮,繼而昏迷,體內酶系統被破壞,部分蛋白質凝固引起死亡。適宜溫區:在此區內生命活動正常進行。致死低溫區:在該溫區內,動物團體液凍結,原生質受凍機械損傷、脫水而失去活性,或因動物體生理失調、有毒物積累而死亡。濕度
水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水分的不足或者無水會導致正常生理活動的中止,甚至死亡。陸生動物從環境中獲得水分,濕度可直接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及性成熟和生殖。在自然界中溫度和濕度總是同時存在,相互影響,綜合作用於動物。適宜的溫度範圍,可因濕度的改變而轉移。反之,適宜的濕度範圍也因溫度的改變而轉移。(2)光照
光照直接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生殖、活動、取食、遷移等。光對動物主要是具有信號的作用。在生長期,光比溫度、濕度要求更為穩定。
(3)土壤
土壤是一切陸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基質。土壤的顆粒大小、顏色、土壤結構和松硬、坡度及方向、植物覆蓋、酸鹼度(PH值)、含鹽量、腐殖質含量等對動物的棲息和生存都有影響。土壤幹濕程度影響昆蟲的分佈。(4)水
水是水生動物生活的環境。如魚類、貝類等。兩栖類動物幼體完全水生,成體可以到陸地,但是仍離不開水體。水的溫度、溶氧量、含鹽度、酸鹼度等對水生動物的棲息和生存,都有極大的影響。
3.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
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是對它和生活條件長期適應的結果。因此,要把野生動物變為室內人工養殖,首先要設法使飼養對象能適應新的環境。這個新環境還要接近它原來的生活條件或給予必要的生活條件,使它能活下來。這樣,就要求我們對養殖的對象的生活習性進行較深入的觀察和瞭解。
(1)晝夜節律
晝出夜伏晝伏夜出晨昏性活動(2)取食的習性與方式
取食的習性與方式,也有多種多樣,植物食性的要注意它所吃的植物種類和部分(花、果實、種子、葉或嫩技);動物食性的除注意其種類外,還要觀察其捕食的方式,是吃活的還是吃死或是死活都吃。像蛤蚧,當它發現食餌,便迅速的接近並注視,靜待到食餌稍為一動便迅速撲捕,如果食餌不動,則即使等上十來分鐘也不捕食。又如鮮虎,當接近獵物一定距離後,稍停一下,像是作好瞄準似的才撲前把食餌咬住。龜類則膽小得很,對剛投了食料,並不出來取食,而待環境寂靜後,才偷偷的取食。(3)蛻皮與冬眠
些動物如昆蟲幼蟲、蛇類、蜥蜴等有蛻皮現象。前者是不食不動,不宜騷擾它;後兩者則要在籠內放些粗糙的磚、石之類,並保持適當的濕度,才有利於它們的蛻皮。不少動物有冬眠習性,冬眠時亦不宜驚動它們和注意室內溫度不宜過高,以免影響其休眠。因過高的室溫會導致其生理機能的提高,過度消耗體內能量,影響出蟄後的體質,甚至可能提早出蟄而出現其他問題。(4)棲息地
如營樹犧、洞穴、岩縫、水棲、水陸兩栖等不同生活的動物,也應在室內考慮相應的措施和條件,同時必需防逃。有關繁殖的情況,更應重視。
(5)居性
瞭解動物是群居性還是獨居性,以確定群養還是分養。獨居性的動物未經馴化而強行群養會使動物之間毆鬥、咬傷甚至死亡。二、引種
把外地或野生優良的藥用動物種類引進當地。直接推廣或作為育種材料的工作叫引種。
引種應注意的問題
引種是經濟動物養殖的重要環節。捕捉野生動物時,要力求避免對機體的損傷。野生動物多膽小易驚,初捕後的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設法使它們安定
給水誘食填(灌)食
正確選擇引入品種慎重選擇個體(三)檢疫
在飼養之前必須進行嚴格檢疫。初捕之後要在原地暫養和觀察一段時間,運回後,一般也應與原飼養的動物隔離。防止帶進本地原先沒有的傳染病。
(四)運輸運輸時要儘量縮短時間,避免時走時停和中途變換運輸工具。一般來說,成年動物比幼年動物難運輸;雄性比雌性難運輸,獨居性的比群居性的難運輸。所以,在運輸時應根據動物體形大小、生理及行為特徵,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特殊運輸方法:麻醉運輸、遮光運輸、淋水濕運第二節馴化
一、馴化的概念
馴化是通過對各種野生動物創造新的環境,同時,對動物的行為加以控制和管理,從而滿足它們必要的生活條件,達到人工飼養的目的.由於動物行為與生產性能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掌握動物的行為規律和特點通過人工定向馴化,可以促使動物按照人類的要求產生變異。應與順化和野化相區別
二、馴化的方法
1.早期發育階段的馴化
2.單體馴化與群體馴化
3.性活動期的馴化
三、人工馴化的幾個關鍵問題
由於藥用動物種類繁多,進化水準不一致,在變野生為家養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綜合各種藥用動物人工養殖情況,在野生動物人工馴化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人工環境的創造
人工環境是在模擬野生環境的基礎上,根據生產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環境。由於這種環境氣候穩定,食物充足,動物的繁殖成活率將會明顯提高。
(2)食性的訓練
動物的食性是在長期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動物的食物也有所改變。人工提供的食物既要滿足動物的營養需要,又要符合其適口性。但是,食性又是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改變的。要善於通過飼養組合、食性訓練降低飼養成本。
(3)打破休眠期
很多變溫動物具有休眠習性,這是對不利環境條件的保護性適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過對氣溫的控制,食物的供應措施,不使動物進入休眠期而繼續生長、發育和繁殖,以達到縮短生產週期,增加產量的目的。如土鱉蟲的快速繁殖法就是打破一個世代中的兩次休眠而使週期縮短一半,成倍地增加產量;人工養蠍在打破休眠後也出現可喜的效果;其他變溫動物的養殖都有可能從這方面獲得成功。(4)克服就巢性
就巢性是鳥類的一種生物學特性。如野生鵪鶉就巢性強,每年僅能產卵20放左右,經過人工馴養克服就巢性,產卵可提高到每年300枚以上。烏骨雞經馴養後就巢期從20天縮短到1-2天,年產卵可提高到100—200只。
(5)群性的形成
經濟動物在野生條件下,有很多種類營獨居生活。人工飼養實踐證明,獨居生活的動物也可以馴化為群居。如麝在野生時是獨居斷的,在人工飼養過程中通過群性馴化,可以做到集群們喂,定點排泄,並可以像鹿一樣集群放牧。群性的形成給人工飼養管理帶來很多方便。有些動物成體集群較困難,可以在幼體時期飼養。
(6)改變發情、排卵和縮短胚胎潛伏期
在野生哺乳動物中,很多動物具有刺激發情、排卵和具有胚胎潛伏期的生物學特性,限制了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以至使妊娠期拖延很長,如紫貂的妊娠期為9個月左右,而真正的胚胎發育時期僅為28-30天。小靈貓的妊娠期在80~116天之間。由於上述原因往往造成不孕、胚胎吸收或早期流產,對繁殖影響較大。隨著逐代人工馴化,上述情況會不斷改變,但這方面工作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第三節飼養
一、經濟動物飼養的特點
二、經濟動物飼養的方式三、飼料一、經濟動物飼養的特點
通過對各種動物食性的研究,不但可以瞭解到各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係,而且可以瞭解各種動物間的行為關係。如動物的季節活動和晝夜活動規律;爭奪佔領地、居住地、食物和配偶上的種內、外鬥爭,動物社會性活動方式以及各種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
二、經濟動物飼養的方式
1.散放飼養:散放飼養是我國多年來沿用的飼養方式,特別是個體飼養業多採用。分兩種類型:(1)全散放型:散養區內的地勢、氣候、植被以及動物群落組成條件有利於本種動物發展,沒有阻礙種群發展的敵害,並有限制本種動物水準擴散的天然屏障,即把動物的活動範圍局限在一定的區域內。該法投資低。(2)半散放型:在限制動物水準擴散的天然屏障基礎上,配合以人工隔離措施。如電柵欄、鐵絲網、土木結構圍牆、水溝等,將動物活動範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
2.控制飼養
將動物基本上置於人工環境下,該類型占地面積小,飼養密度大,單產高、但投資多,養殖無脊椎動物一般無需分群,主要是注意密度問題。
第四節繁殖與育種動物繁殖的季節性及影響因素
經濟動物繁殖期的異常表現
提高經濟動物繁殖成活率的措施育種一、動物繁殖的季節性及影響因素
動物繁殖有明顯的季節性。它除了內分泌機制、營養狀況和新陳代謝等內部因素有關外,還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直接影響。如每當春季來臨,大多數動物進入繁殖期。在影響動物繁殖的外界環境條件中,光照、溫度和食物是三個重要因素。1.光照
光照能促進動物的各種生理活動,季節往的生殖週期活動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春夏配種的動物是由於日照的增長、刺激其生殖機能。鳥類、食蟲獸類和食肉獸類以及一部分草食獸類屬於這種類型。秋冬配種的動物,是在日照縮短時促進了生殖機能活動。如鹿、麝等野生反芻獸類屬於這種類型。一般完全變態的昆蟲,它們的生活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其中蛹羽化情況隨緯度改變而不同。日照長短影響生殖週期的機理
光照引起神經衝動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由此刺激丘腦下部,使分泌釋放因數,釋放因數經丘腦下部一垂體門脈迴圈,直接送到垂體前葉,引起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素、黃體生成素和促黃體素)的分泌。光照還能通過垂體促進甲狀腺活動,甲狀腺活動與精液品質、受精卵的發育以及其他代謝功能有關。也可以通過頭蓋直接作用於丘腦下部而引起刺激作用。2.溫度
溫度的季節性變化也影響到動物的生殖活動。如昆蟲的交配、產卵,卵的發育,都需要一定的溫度。在鳥類和哺乳類中,其繁殖時間也是在最適的溫度條件下,離開了最適溫度範圍,繁殖強度就會下降,甚至停止。3.食物
不論肉食性、草食性還是雜食性動物,其繁殖時期都是在每年食物條件最優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不但氣候條件適宜,其食物條件也最豐富。
二、經濟動物繁殖期的異常表現
1.行為變化
即所謂“性激動”。特別是雄性動物在求偶過程中與同性相遇,多因爭偶而激烈爭鬥,有的雌性動物由於性腺發育不成熟而拒配,對追逐的雄性也進行毆鬥,有時也會造成傷殘。很多動物平時表現得很溫順,進入繁殖期則一反常態,連飼養員也很難接近。2.食性變化
性活動期內的動物食欲普遍下降,主要依靠消耗體內貯存的物質。有很多動物在此期間出現食性變化。如草食性的有蹄類此時期有的捕食草地上的齧齒類,食植物的鳥類在性活動或有時也食蟲類。很多肉食性動物在性活動期也采食部分植物性食物,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不足。
三、提高經濟動物繁殖率的措施
1、馴化
通過馴化使動物逐步適應人工環境,改善動物的行為表現,從而使得神經、內分泌系統對生殖器官的機能進行正常調節,使動物恢復正常的繁殖機能,這在許多野生動物馴養中已得到證實
2、補充生活條件
野生動物在飼養條件下不能正常繁殖,說明該生活條件未達到其基本要求。通過人工補充的方法則可以恢復或提高其繁殖能力。
3、補充外源激素
補充外源激素以調整動物的內分泌機能,從而提高繁殖力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經驗。如通過注射垂體激素,促進種魚的性腺發育而提前產卵,可以培育出大規格魚苗;通過注射雄性激素而使母雞醒巢和提高產卵量。
4、人工授精
目前,有許多經濟動物的人工養殖遇到困難,長期徘徊不前,很多問題應吸收臨近學科的先進理論技術來解決,其中有些問題特別應從繁殖理論和技術上進行研究以尋找出路。
二、育種特種獸類的育種,是按照人類的目的要求,通過育種手段使其快速品種化。如鹿的育種從生產需要上看,茸用型、肉用型和茸肉兼用型都是很有前途的。大量的稀有獸類具有極其寶貴的基因庫,通過育種手段,將培育出許多對人類有益的新品種。(一)育種的基礎知識1.遺傳與變異子代與親代之間相似的表現,就是遺傳;子代與親代之間的差異性就是變異。2.遺傳的物質基礎
染色體由DNA組成,DNA大分子上的一個片段為一個基因,它是遺傳的基本單位。DNA分子通過複製而遺傳,通過重組而變異,帶有不同遺傳資訊的基因,通過精卵結合傳給子代。每種動物都有不同的染色體數。3.分離律和獨立分配律分離律是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規律。一個基因來自父本,一個基因來自母本,因而後代總是含有成對基因。其子一代(F1)為雜種,子二代(F2)有兩種表現型。獨立分配定律:即自由組合律,是兩對或兩對以上相對性狀的遺傳規律。通過自由組合,其子二代(F2)有4種表現型,出現兩種新的表現型。4.品質性狀和數量性狀
動物的遺傳性狀可分為品質性狀和數量性狀。品質性狀是指一對或幾對有明顯效應的基因所決定的性狀,它包括的種類很多,如動物的毛色、耳型、血型、畸形及各種遺傳病等。數量性狀是指由數量來表示的性狀,往往由多數基因所控制,如動物體型的大小、體重、體長、毛長、產仔數等。(二)選擇選擇又稱選種,是人類改良物種的手段。自然界的物種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家養動物品種的形成是人工選擇的結果。選擇本身並不能影響到遺傳物質,但能改變不同基因出現的頻率,從而使整個基因型發生變化。例如放牧型梅花鹿應選育頜長嘴闊、切齒犀利、腹圍大的類型,才能充分利用草地;足長、腿長者適於草地或山林運動。
三、選配選配是選種工作的繼續,就是對動物的配對加以人工控制,優秀個體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並使優良基因更好地重新組合,促進動物的改良和提高。1.品質選配
可分為同質選配和異質選配。同質選配是選擇優點相同的雌雄個體交配,其目的是鞏固和發展這些優良品種;異質選配是選擇主要性質互不相同的雌雄個體交配,其目的是以一方的優點來糾正或補充另一方的缺點或不足。2.親緣選配劃分為近交和遠交。如培育新品種,近交使基因的純合性增加,將優良性狀穩定下來(近交使繁殖性能下降,一般不輕易近交);遠交是指親緣關係很遠(如10代以上),包括品種內雜交(如白家兔和黑家兔間的雜交)、品種間雜交(如長白兔與新西蘭兔間的雜交)、種間雜交(如梅花鹿和馬鹿雜交)。
前言別名:香樟子、香子、樟子、山驢子、樟鹿、麝鹿、獐麝。屬國家二級保護珍稀藥用動物。麝香:為其雄性麝香囊中的分泌物。麝香位居四大動物香料(麝香、龍誕香、靈貓香、海狸香)之首的名貴中藥材,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散結止痛、消炎解熱等功能,主治中風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惡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症,是六神丸、牛黃清心丸、人參再造丸、回生急救丹等290餘種名貴中成藥的重要原料。主要成分:巨環麝香酮,乾燥後呈紅棕色或暗棕紅色顆粒,經高度稀釋後能放出奇特的香氣。麝香具有極強的保香能力,常用作香料中的定香劑。第一節麝的生物學特性麝的分類與分佈形態學特徵
生活習性一、麝的分類與分佈分類分類地位: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鹿科、麝屬。種類:我國共有5個麝種,即林麝、原麝、馬麝、喜瑪拉雅麝、黑麝;其中,林麝是人工飼養的主要品種,其次是馬麝。分佈世界分佈:麝是一種亞熱帶、溫帶、亞寒帶的高山動物。主要分佈在中國、朝鮮、蒙古、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及獨聯體各國。我國:分佈較廣,但以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分佈最多;主要分佈區為從內蒙古到戈壁沙漠的東端,山西、四川、西藏、雲南、廣西、貴州、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陝西、河北、湖南、安徽等省及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品種分佈:林麝:四川、西藏、雲南、貴州、甘肅、陝西、廣西、湖北、河南西部、湖南西部、廣東北部;原麝:黑龍江、吉林、遼寧東部、河北、山西、內蒙古、新疆、安徽;馬麝:四川、青海、甘肅、雲南、西藏。二、形態學特徵
麝形似鹿,但比鹿小,公麝比母麝大,公、母均無角。體型:因品種不同有差異,馬麝>原麝>林麝頭:小而長,耳長而直立,上部圓形,吻端裸露,無眶下腺。公麝有獠牙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發達,有利於奔跑和跳躍;前、後肢均有4蹄,中間1對發達,窄而尖,有利於攀岩或在陡峭的懸崖上行走。尾:短,僅3~5cm,呈三角形,隱藏於毛內。背;呈拱形,背毛粗硬,毛曲折如波浪狀,易折斷。香囊:雄麝腹部肚臍與睾丸之間的正中線處香囊外及中央有兩個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後為尿道口。被毛:麝背部和體側部毛色較深,腹部和四肢內側毛色較淺。麝因品種、季節和棲息環境不同,在毛色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三、生活習性(-)棲息環境(二)活動規律(三)食性(四)繁殖特性(五)泌香特性(六)麝的換毛(-)棲息環境
棲息地:麝屬於山地森林動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500m的高原山區。生活固定:有較固定的生活區域,一般不輕易離開或更換生活環境。所謂“捨命不舍山”。人工飼養時原則上不准輕易更換圈舍。移山:麝既怕嚴寒和酷熱,又怕勁風,在特定的棲息地範圍內,其活動區域因食物、飲水、氣溫等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炎熱的夏季多遷移至氣溫涼爽的高山地區;寒露以後,氣候逐漸寒冷,高山地帶飼草減少,儲便回到原來的棲息地。即“七上、八下、九回巢”。(二)活動規律晨昏性活動:多在清晨、黃昏、陰天或細雨濛濛時出來活動、采食。活動路線固定:麝的活動、覓食、休息等有一定的路線和地方,多從原道返回,在陰坡半山腰的灌木叢中的活動路線特別明顯。生性膽怯、急躁:看到異物,聽到不習慣的聲音,便會緊張圈養時易驚群。獨居性:麝性情孤僻,不成群,公、母麝僅在發情季節生活在一起,仔麝也僅在吃奶時才與母麝在一起,同窩仔麝也不在一起活動、休息。嗅覺、視覺靈敏:用嗅覺來辨認走過的路及公、母麝。能在黑暗中看清周圍的事物。(三)食性食性廣:可采食的植物可達300多種,包括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以及菌類和苔英類等。人工飼養的苗喜吃地瓜、胡蘿蔔、南瓜、高營等。食量小:一晝夜能采食0.5~1kg的青嫩樹葉。人工飼養的麝,每天每只需供給青草、野菜、嫩枝葉等500~700g,精飼料100~150g。隨季節變化,但有三大特點:喜食幼芽、嫩技,喜苦味,喜歡吃多樣化飼料。采食方式:邊行走邊采食,為尋覓式。(四)繁殖特性麝的自然壽命:10~13年,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存活15年。繁殖年限:8~9年。季節性多次發情動物,每年繁殖一次胎產仔數:每胎產1~3仔,以胎產2仔居多。公麝一次射精量約為0.5~0.6ml,精子密度為40億~60億/ml。(五)泌香特性一般規律:雄麝1.5歲開始分泌乳白色液態麝香,以後每年5~6月份週期性地分泌一次。乳白色液體先是極腥臭的糊狀物,約經1.5個月逐漸變幹,成褐或咖啡色的香氣襲人的麝香決或帶香粒。4~7歲是泌香高峰期。產香量:
1.大小:1頭雄麝平均年產濕香約14g
2.影響因素:飼養方式、香囊大小、營養水準與健康狀況等。泌香生理:每年的4~5月份香囊中泌香逐漸增多,6月進入發清配種期,囊內麝香經麝香囊口流向體外,發出強烈的麝香氣味,作為性引誘劑用來引誘母麝。6~8月份麝香成熟,此時是取香好季節。處於泌香期的公麝精神飽滿,感覺靈敏,鼻鏡濕潤,睾丸陰囊及麝香囊腫脹,泌香高峰期3~5d,食量銳減並拒食是泌香最盛階段的標誌。
(六)麝的換毛幼麝出生時,全身長有黑色胎毛,並附有棕黃色斑紋。2周齡左右從頭、耳、四肢、頸部。背部、體側、腹部、臀部依次開始著生粗硬的夏毛,2月齡左右長齊,此時,夏毛將胎毛遮蓋住,斑紋消失,體色呈橄欖褐色或黑色。
4月齡左右逐漸脫去胎毛,並經1.5個月左右長出冬毛。成年麝每年換毛一次。第二節麝的繁殖一、生殖生理特點二、配種三、妊娠與分娩一、生殖生理特點(-)性成熟與適配年齡(二)發情週期與發情表現(-)性成熟與適配年齡性成熟:1.定義:生殖器官開始產生成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生殖細胞即為性成熟。2.影響因素:品種、性別、出生時間、營養狀況、環境條件、管理水準等。公麝性成熟晚於母麝,營養、飼養管理水準差的晚於營養好、體質健壯的。3.時間:一般公麝14~18月齡、母麝7~18月齡。適配年齡:1.體成熟:指動物的骨骼,肌肉和內臟器官已基本發育完成,而且具備了成年時固有的形態結構。2.公、母麝的適配年齡一般分別定為3.5歲和2.5歲,生長發育快的可適當提前。(二)發情週期與發情表現發情季節:季節性多次發情動物,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旺期在11月~12月份,有3~5個發情週期。發情週期:19~25d,平均21d左右發情持續時間:36~60h,在發情後的18~20h排卵。發情表現:1.母麝:初期表現為煩躁不安,來回走動,食量減少;旺期發出叫聲,來回走動更加頻繁,臀部被毛分開,露出外陰部,陰戶紅腫,尾巴翹起,尿頻,有濕液從陰道流出,頻頻拱背,並主動向公麝接近。2.公麝:情緒極度不安,性情暴躁,食量減少,常仰頭吹氣,發出“嘶、嘶”聲,口噴白沫,尾隨母麝發情鑒定:1.外部觀察法2.試情法3.電測法二、配種(-)種麝的選擇(二)配種方法(-)種麝的選擇種公麝:要求個體大,身體健壯,四肢正常,性欲旺盛,年齡適宜(最好在3.5~8.5歲),產香量高,配種能力強。母麝:要求體質健壯,泌乳性能好,母性強,年齡適宜(最好在2.5~8.5歲)。(二)配種方法配種方式:主要是自然交配,在生產中所採用的配種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單公群母法:有兩種組織形式。按公母1:5的比例給各群配備公麝,其一是整個配種期不再更換公麝;其二是配種初期和末期每5~6d更換1頭公麝,配種旺期每2~3d更換1頭。2.群公群母法:有兩種組織形式。公、母比例為1:3~4,一是一配到底,二是全期更換1~2次公麝。注意事項:1.控制配種比例:一頭公麝配3~5頭母麝。2.控制配種次數:2-3次/d。3.建立值班制度4.飼養管理:配種後不要馬上飲水,多喂多汁飼料。三、妊娠與分娩(-)妊娠期與妊娠表現(二)分娩(三)提高雙胎率的措施(-)妊娠期與妊娠表現妊娠期:178~189d,平均為181d。影響因素:飼養管理水準、母麝年齡、胎兒性別、胎產仔數等。老齡母麝的妊娠期比幼齡母麝長,圈養的比放養的長,懷母羔的比懷公羔的長,多胎的比單胎的長,飼養管理水準差的比管理水準好的長。妊娠表現:食欲旺盛,采食量增加,飼料的消化能力和營養物質的轉化率均有明顯的提高;母麝膘情好轉,性情變得溫順。3個月後,腹部明顯膨大,被毛光亮,行動小心謹慎,活動減少。產前10d左右,乳房明顯增大;臨產前的3~5d采食量下降,喜臥僻靜處,活動減少,排尿次數增多。妊娠診斷:1.外部觀察法:根據妊娠表現2.試情法:配種後,母麝拒配為妊娠(二)分娩預產期:配種月—6,日+1。產仔期:從5月初開始,6月末或7月初結束。產前檢查:前5-6d進行。分娩過程:麝多在下午產仔,臨產前1~2h開始出現陣痛表現,情緒不安,時起時臥,頻頻排尿,陰門一收一舒,隨後弓背和伸腰收腹交替出現。當胎兒由子宮進入產道後,母麝隨即側臥,開始努責,腹肌強烈收縮,前肢向後,後肢向前,腹壓增大,使胎兒排出體外。正常分娩時,胎兒的前肢與頭先產出,隨後整個臉兒產出,單胎產程約30min左右。若產雙胎,待第一仔產出後,經5~15min再產第二仔。產後:母麝前肢站立,舔仔麝身上的黏液;待胎毛稍幹、蓬鬆豎起,仔麝便能站立,緩慢行走,開始尋找乳頭,吸吮母乳。胎兒產出後約半小時排出胎衣,母麝隨即將胎衣吃掉。(三)提高雙胎率的措施選種:4-7歲。遺傳性:選產過雙羔的母麝。採用多次配種方式,並更換公麝。良好的飼料:配種前喂給公麝酸性飼料,喂給母麝鹼性飼料。精心的管理。第三節麝的飼養管理一、一般飼養管理制度二、二、公麝的飼養管理三、母麝的飼養管理四、幼麝的飼養管理五、仔麝的馴化與調教一、一般飼養管理制度時間固定:夏秋:7-8,11.30-12,17-18喂粗料,17-18喂精料;冬春:11.30-12喂精料。定量飼喂:早30%,中20%,晚50%;精料100-200g/d,粗料500-700g/d。飼料的變化要逐漸充分供應飲水,保證飲水清潔加強運動,增加體質創造合適的環境,日光充足加強衛生防疫制度:及時清理糞便,定期消毒,食槽飲具每天刷洗,每10天消毒一次,發病及早治療,觀察健康狀況,(精神、食欲、鼻鏡、體溫、糞便)。分群分圈飼養二、公麝的飼養管理飼養目的:1.生產麝香2.繁殖後代群體劃分:根據公麝在養殖生產中的作用,將其分成生產公麝和種用公麝兩大群體。飼養管理措施:在具體生產中,應根據麝群的生產特點,採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以保證其高產和穩產。(-)生產公麝的飼養管理階段劃分:生產公麝的飼養劃分為泌香前期(3~4月份)、泌香期(5~8月份)、配種期(9~12月份)和配種恢復期(1~2月份)四個階段。各期的飼養管理要點:1.泌香前期:為泌香作生理準備,天氣開始轉暖,但由於3月份青綠飼料仍然比較短缺,在口糧中應多搭配一些多汁飼料;4月份,各種植物已長出新芽,能滿足麝對青綠飼料的需要,但不可忽視精料的供給,使麝保持健壯的體況。2.泌香期:要加強飼養管理,充分滿足麝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爭取滿膘取香,保證麝香的旺盛分泌。在管理上,要保證圈會安靜,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泌香的影響。3.配種期:天氣寒冷,青綠飼料缺乏,要提供多汁飼料和優質青乾草,補飼混合精料,加強管理,防止咬鬥,對體質弱的公麝要單圈飼養,使其儘快恢復體況,安全越冬。4.配種恢復期:加強管理使其儘快恢復體況。(二)種用公麝的飼養管理種公麝的核心任務:配種。種公麝配種期的生理表現:采食量下降,興奮好動,體能消耗較大。日糧要求:保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性欲注意事項:1.優質蛋白質飼料、必需氨基酸和維生素A、D、C、E的供應。2.科學調製口糧,使其有較好的適口性,以利於增進食欲,促進發情,提高精液品質和配種能力。3.給料量要視其采食情況進行及時調整。4.配種結束後更換飼料,要等體況恢復後,逐漸過渡為非配種期。三、母麝的飼養管理分期:(-)配種期飼養管理(9-12月)(二)妊娠期飼養管理(1-5月)(三)哺乳期飼養飼養管理(6-8月)(-)配種期飼養管理配種期表現:由於母麝受性衝動和性刺激的影響,采食量普遍下降。飼養:為了使母麝正常發情排卵,在配製口糧時,不僅要重視口糧的全價性,更要重視口糧的適口性,在供給一定量的精料的同時添加多汁飼料,以促進母苗早期發情,提高其受胎率。管理:要注意觀察母麝的發情情況,及時安排配種,以防漏配;作好配種記錄;配種後公母麝及時分群,防止公麝繼續追逐、爬跨,造成流產。(二)妊娠期飼養管理
飼養:1.妊娠初期,胎兒體積較小,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相對較少,但天氣寒冷,青綠飼料較貧乏,應注意抓膘。2.妊娠中期,胎兒發育加快,主要生長骨組織和肌肉組織,對蛋白質、鈣、磷和維生素D的需求量明顯增大,多喂營養豐富的青綠飼料和適量的多汁飼料,並注意礦物質飼料和維生素D的供應。3.妊娠後期,胎兒體積增大,應選擇體積小、品質優、適口性好的飼料。防止由於飼料體積過大引起流產,產前1個月,視母麝的體況調整精料喂量,防止母麝過肥或過瘦引起難產。管理:1.要保持圈舍清潔乾燥,舍內墊草要柔軟、乾燥、發暖,並定期更換。2.冬季要及時清掃積雪,防止母麝跑動時滑倒,導致流產。3.保持麝群安靜,避免各種驚動和騷擾,嚴禁追趕、哄打及突然驚嚇,不輕易更換圈舍。4.保證供給清潔的飲水。5.嚴禁飼喂發黴變質和冰凍的飼料;多汁飼料必須經洗滌、切碎後方可飼用。(三)哺乳期飼養管理哺乳期:90d。飼養:1.要求:以滿足仔麝對乳汁的需要,保證仔麝成活,健康生長。2.做法:分娩剛結束的母麝團體能消耗大,失水較多,故食欲差,消化能力弱,需供給充足的飲水和新鮮優質的青飼料。隨著體況的恢復和泌乳量的增加,其采食量逐漸增大,給料量也應相應增加。此期的粗料應以青綠多汁飼料為主。管理:1.要作好分娩接產和仔麝的護理工作2.保持圈合衛生,防止疾病發生。3.防棄仔。四、幼麝的飼養管理(-)哺乳仔麝的飼養管理(二)斷奶仔麝的飼養管理(三)育成麝的飼養管理(-)哺乳仔麝的飼養管理
初生仔麝的護理:
1.擦幹黏液放到陽光下或35℃的溫暖處保暖。
2.清除呼吸道黏膜
3.節紮臍帶
4.及時哺喂初乳(人工初乳)代養:當遇到母麝泌乳不足或拒絕仔麝哺乳時,可採取寄養或人工哺乳等措施加以補救。寄養母畜可以是同期(相差3d以內)分娩的母麝或山羊。寄養時一個人用手指將仔麝的嘴掰開,並將母羊乳頭塞人,另一人將羊奶擠出,讓仔麝舐食吮吸,3~5d後,仔麝便能自行銜住乳頭吃奶。人工哺乳:可用消毒並冷卻到38℃的鮮牛(羊)奶、奶粉、煉乳調劑;每次人工哺乳時(特別是15日齡前),應用濕紗布或脫脂棉刺激仔麝肛門及尿道口,促使其排糞、排尿。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種補救措施,在執行前均應設法讓仔麝吃到初乳,以增加機體的免疫能力。補飼:時間:仔麝出生後15~20d便可開始。注意:要根據仔麝的消化特點,飼喂易消化的幼嫩青綠飼料,精飼料要泡軟或煮熟後再喂,多汁飼料或難消化的塊根、塊莖類飼料應控制喂量,以防過量來食引起消化不良。儘早訓練采食,能有效地刺激消化道發育,使胃容積增大,腸道變長,以便斷乳後能較快適應新的飼料條件,有利於後期采食和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斷奶:仔麝2~3月齡。斷奶的時間和方法要視仔麝生長發育情況與整齊度而定。若仔麝生長發育好,整齊度高,獨立生活能力強,可實行一次性斷奶,否則要分期分批斷奶,體質好、出生早的先斷,體質弱、出生晚的後斷。斷奶時間以清晨進行最好。管理:哺乳期要求產房乾燥、安靜、保暖,在產房光線暗的牆角放上供仔麝躺臥的乾燥、柔軟的墊草,並經常更換。(二)斷奶仔麝的飼養管理飼養:飼料:由於斷奶仔麝的消化機能尚不夠健全,對粗飼料的消化能力較差,而此時飼料種類往往較少,品質較差。為保證其營養需要,斷奶仔麝的口糧應由易消化且營養物質豐富的飼料組成,特別要注意礦物質飼料的供應。投喂次數:初期4-5次/d,10月份同成年麝。管理:1.仔麝斷奶後要分群分圈飼養。2.要保持圈會安靜,防止驚群。3.及時將雄麝獠牙剪短、磨鈍。4.運動場架設活動架,供仔麝活動時攀登運動;設法讓仔麝多曬太陽,以增強體質。5.冬季及時清掃積雪,保持圈內乾燥,並在圈內避風處放些平軟的樹葉和墊草,供麝臥息。6.陰雨天時,要將幼苗關在舍內,防止受到雨淋或因飲雨水而誘發疾病。7.經常觀察記錄仔麝的采食、活動、休息、飲水、精神狀態等,發現問題要儘快查明原因,並作相應的處理。(三)育成麝的飼養管理定義:生後一年的麝即進入青年階段。青年麝的飼養是麝從幼年轉向成年的一個重要過程,青年麝飼養得好與環將對其未來的生產能力和種用價值起決定作用。日糧配合:青年麝與幼麝相比,其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已逐步從幼稚轉向成熟,機體抗病能力、對飼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均有明顯的提高,采食量增大。配製口糧時要參照育成麝的營養需要合理搭配飼料。管理:1.公、母麝要分開圈養,每圈以3~4頭為宜。2.要保持圈會的清潔乾燥,冬季要有足夠的墊草。3.及時清理糞便,對圈舍和料槽要定期消毒,防止疾病發生。五、仔麝的馴化與調教意義:麝是生活在高山的野生動物,是食肉目動物的重點捕食對象,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了善跑、性急、膽小怕人、孤僻不合群的習性。麝的這一特性給科學的飼養管理、繁殖育種、人工取香、疾病防治、經營管理以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等帶來了許多困難。因此馴化和調教對養麝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時間:越早馴化難度越小(一般從7~10日齡開始)。方法:麝的馴化分為個體馴化和群體馴化兩個方面。個體馴化:是通過調教人員每天與仔麝的接觸,由接近和撫摸逐步轉為刷拭或牽引,最終實現人和麝的親和。馴化初期,人往往很難接近仔麝,需先將其限制在一個較小的空間內,馴化者手持長木棍給仔麝撓癢,由遠到近,逐漸達到接近、撫摸、刷拭的目的。在實現刷拭目標的基礎上,設法給麝戴上籠頭,使其逐漸適應牽引和繩拉,基本消除恐懼感,提高麝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群體馴化:是在個體馴化的基礎上,將哺乳1個月左右的仔麝放在一起,每次喂給少量的飼料,使仔麝有較強的饑餓感,迫使下次給料時一同采食,相互熟悉,逐步培養其合群性。第四節人工活體取香
一、取香的意義和時間二、取香前的準備工作三、取香方法四、麝香的鑒別一、取香的意義和時間意義:人工活體取香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研究成功的一項重要技術。人工取香的成功,從根本上改變了千百年來在礙香獲取上所採用的“殺雞取蛋”的落後而殘酷的傳統生產方式,對野麝資源的合理利用及有計畫地增加盛香產量開闢了新的途徑。泌香的生理反應:麝在泌香期有特定的泌香生理反應,表現出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和行為變化。睾丸、陰囊的生理性腫大是泌香來臨的最早資訊,停止采食或采食下降是泌香盛期的標誌。時間:根據麝的泌香規律,一般在公麝3歲以上時,每年7月取麝香一次,部分麝群或部分地區可在每年3~4月和7~8月各取香一次。一年之中7~8月麝香成熟率最高,此期取香品質最佳。二、取香前的準備工作首先要擬定好取香計畫,合理安排人力。用具和藥品:準備好挖勺、盛香盤、碘酒、酒精、消炎軟膏、鑷子、紗布等取香物品。挖勺是掏取麝香的主要工具,可用牛角、不銹鋼或銀製成,長16cm左右,其中柄長約14.5cm,勺口長1.5cm,勺深0.3cm,周邊鈍圓。由於公麝香囊口大小不一,應配製幾把口徑規格大小不同的挖勺。或製成兩端帶勺、但勺口大小不同的挖勺。麝提前1-2小時關入圈舍以便捕捉。三、取香方法1.麝的保定:麝的保定方法應根據麝的馴化程度而定。對野性較強的麝須用專門的保定架,將麝橫臥捆在其上。性情溫順、馴化程度高的麝,可不用保定架,直接取香。具體作法是:一人抓住麝的後肢向上提起,使其前捷著地,接著迅速跨騎在背上,用兩腿將麝夾住固定。也可一手抓兩前肢,一手抓兩後肢,將麝側放在桌子上,或是抓麝人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坐下,麝背向內,麝腹向外放於腿面上。2.取香操作:取香將麝固定後,待其平靜後開始操作。首先剪去覆蓋在麝香囊口的毛,用酒精消毒囊口。取香人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夾住香囊基部,小指和無名指固定香囊體,拇指分開香囊口,右手持經過消毒的挖勺,將挖勺慢慢伸入香囊內(最深不得超過2.5cm,輕輕轉動挖勺,並向外挖取,使麝香順口落入盛香盤內。麝香挖完後,傾斜取出挖勺,以防撐破囊口,隨後對囊口消毒。將取出的麝香放入乾燥箱內,乾燥後保存在密閉的容器內,防止受潮發黴。四、麝香的鑒別意義:麝香以其產量少、藥用價值高、用途廣泛等特性,在國內外市場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價格。因此,麝香摻假的現象在生產中時有發生。準確掌握鑒別麝香真假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鑒別方法:口試:苦舔辛酸,有強烈的香味。火試:放在鐵片上加熱,像暴米花樣奔,香氣四裂。墨試:磨入硯中,香墨分開。手搓不粘手。鏡檢:2-3滴水合氯醛,加熱觀察,有黃色樹脂狀團塊,並附有方形結晶。第五節麝常見疾病
一、卡他性鼻炎【病因】主要是因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的突然变化,刺激麝的鼻黏膜,麝抵抗力下降,微生物乘机在鼻腔内繁殖,引起鼻级膜表层炎症。此外,吸入刺激性物质如烟、消毒药、石灰粉等,也会引发该病。【流行病学】病原性卡他性鼻炎多发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各种年龄的麝均可发生。【症状]发病初期因鼻黏膜充血和肿胀,出现打喷嚏,摇头,喷鼻或发出鼾声。鼻腔充血。狭窄导致呼吸困难。后期流黏液性的鼻液。症状可由鼻部膜向服猪膜、咽、喉、气管扩散,诱发其他部位炎症。随着病程延长,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防治】定期消毒,保持圈会空气新鲜,防止环境突然变化,消除病因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病麝每天可内服4次四環素,每次用量0.5g,同時用1%~2%的雷佛奴爾沖洗鼻腔2~4次,用鼻眼淨滴鼻3~4次。二、肺充血【病因】因惊吓或突然更换环境,麝激烈运动或相互咬斗,使肺微血管高度充血而引发该病。【症状】轻者不易发觉,重者精神萎靡,喜卧,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紧促,心跳加快。鼻孔流出淡黄色或淡红色并混有微细泡沫的鼻液。【病理变化】肺组织稍肿大,呈现暗色,微血管充满血液,肺泡和肺支气管充满淡红色泡沫状血液。【防治】保持圈舍安静,防止激烈运动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病情轻的麝可通过长时间休息逐渐恢复,病情重时麝多很快死亡。三、巴氏桿菌病【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常寄生在麝的鼻腔、口腔及喉头等处,当气候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麝的抵抗能力下降,该病随即发生。【流行病学】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伤口处感染,为各类动物共患疾病,多在春、秋两季流行。【症状】体温升高(41以上),體質下降,被毛蓬亂,精神沉鬱。全身抽搐,兩耳平伸或下垂,兩眼發呆,羞明流淚,行走踉蹌,時而摔跌。呼吸困難,回流泡沫。食欲銳減或廢絕。反芻停止。急性的多開始便秘,死前下痢,糞便帶血,病程0.5~2d;亞急性的多發生下痢,糞便稀薄,後轉水樣,帶惡臭氣味,並混有黏液或血液,病程3~4d。【防治】配种季节,对参与配种的公麝注射抗猪出败血清50ml,免疫期半年左右。對已發病的麝可用青黴素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0.5萬~1萬單位,每天2~3次,連注3~5d;或肌肉注射卡那黴素,每千克體重10~15mg,每天兩次,連注3~4d;或內服土黴素或氯黴素,每千克體重30~50mg,每天2~3次,連服3~4d。四、膿腫【病原]麝的组织或器官因感染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均会引发该病。【症状]多发生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发病初期,患部呈炎性红晕,被毛耸立,手摸时发硬,后期逐渐变软而肿胀,随后积脓,针刺时流出脓液。脓肿部溃烂后露出糜烂面,脓汁流出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向深部溃烂。【治疗]对尚未形成脓肿的部位,剪去被毛,涂上碘酒和消毒液或敷上消毒软膏。对已软化的脓肿,选择最易排脓的地方,剪毛并消毒,切开脓肿,排出脓汁,之后用3%的雙氧水或0.l%的雷伏努爾液沖洗,膿腔擠淨沖洗後,再用碘酒棉球塗抹膿腔或填塞浸以碘酒的紗布。反復排膿不愈者,配合抗菌素或磺膠類藥物治療,以防內部器官感染化膿。五、瘤胃積食
【病因】多见于幼麝,吃了大量的乳汁或采食了不易消化的饲草最为多发。成年废往往在高度饥饿状态下贪吃大量的喜食饲料或养分不足的粗饲料以及霉败饲料,或采食干料而饮水不足等情况下均会发生。此外,在发生消化道疾病时也会诱发瘤胃积食。【症状】发病突然,初期采食量减小,不断暧气,随后暧气和反刍次数减少,严重时,采食、反刍和暖气停止,啤叫,呻吟,弓背收腹,不时作排粪姿势,粪便干而少,排粪困难。左侧腹下轻度膨大,看肷窝略平或稍凸出,触诊硬实;瘤胃蠕动初期增强,以后减弱停止,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精神萎靡,眼球下陷,目光无神,黏膜呈紫红色。发病后期,疲倦无力,四肢颤抖,行走不稳,喜卧,呈昏迷状。【防治】饲喂要定时定量,防止饥饿状态下的过量采食。对病麝应:1.消導下瀉:魚石脂l~3g、陳皮酊20Iml、石蠟油100ml、人工鹽50g、芳香氨酶10ml,加水500ml,分1~2次灌服。2.解除酸中毒:5%的碳酸氫鈉100ml靜脈注射,或用11.2%的乳酸鈉30ml靜脈注射。用2%的石灰水洗胃防酸中毒惡化。3.心臟衰弱時,可用10%的安納加5ml,或10%的樟腦磺酸鈉4ml靜脈或肌肉注射。4.呼吸系統衰竭時,可用尼可刹米注射液2ml肌肉注射。第一節蛇的生物學特性
一、分類與分佈二、蛇的形態結構三、生活習性一、分類與分佈分類地位:蛇屬爬行綱、有鱗亞綱、蛇目。種類:現在世界已有記載的蛇類約2700種,分別隸屬於10科,400屬。在我國分佈的蛇類約有200多種,占8科,53屬。蛇類可以分為毒蛇和無毒蛇。而毒蛇根據其毒性的大小,可以分為劇毒和輕毒等幾類。我國的毒蛇種類比較豐富。全世界的毒蛇約有500種,而在我國分佈的約有50種。毒蛇主要是蝰科、眼鏡蛇科和海蛇科的所有種類,以及一些遊蛇科的種類。分佈:在我國,從南到北,由西向東,都有蛇類的分佈,其中有些種類是廣布種,如黑眉錦蛇幾乎分佈於我國各地。而一些種類的分佈地域極為狹窄,如極北蝰。二、蛇的形態結構外形:蛇類的附肢完全消失,身體呈圓柱狀,可分為頭部、軀幹部和尾部。頭部和軀幹部之間為頸部,但界限不明顯。軀幹與尾部之間以泄殖腔為界。被鱗:全身都覆蓋鱗片。背腹有差異。頭部的形狀:根據種類的不同。视力、听力退化,嗅觉发达(有一對彎曲且呈小管狀鋤鼻器,位於口腔頂部齶骨前方,末端為盲囊,外端開口於口腔。)三、生活習性(一)生境蛇多營穴居,喜歡陰暗而相對乾燥的環境,在自然界中,蛇類多生活在相對清靜、具備藏身條件、有水的地方。(二)行動依靠肋骨、肌肉和腹鱗而爬行。但這種爬行與有附肢動物進行的爬行完全不同,所謂的“蛇行”,正是對其活動方式的概括。蛇類的肋骨借韌帶與腹鱗相連,由於脊椎的左右彎曲和皮肌以及其他肌肉的活動,從而使肋骨前後移位,這樣腹鱗也隨著運動,從而推動蛇體在水平面上作波狀彎曲。蛇在行動時由腹鱗行使附肢的作用,而腹鱗的覆瓦狀排列,就決定了它們的行動方向是單向的,也就是說只能向前而不能後退。蛇類一般具有游泳能力。(三)活動規律休眠。休眠時間因氣候的差異和蛇的種類不同有一定的差異,但是氣溫的降低是蛇類休眠的主要誘導因素。一般來講,5~35℃是大多數蛇類的適宜溫度。當溫度降至5℃以下時,蛇類進入冬眠狀態,當氣溫達到40℃以上時,開始夏蟄。趨光性不同。光照對蛇類的主要意義是升高體溫和借助於光線中的紫外線殺菌。。“戲水”性。這一方面是為了捕食和飲水,同時可以清潔體表,在蛇類蛻皮時,水可以浸軟體表的老皮,以利於順利蛻皮。風力對蛇類的活動也有直接的影響。蛇不喜歡颳風的天氣,但卻喜歡通風的環境。活動性的差異。一般來講,無毒蛇的活動性比毒蛇強。
(四)食性一般情況下,蛇類只取食一些活的小動物,蛇類可以取食比自己體重大幾倍的食物。消化力極強。蛇類的取食頻度受許多因素的制約,並出現季節性的變化。(五)生長剛孵化出的幼蛇長約20cm,體重約10g,這些幼蛇一出生便有活動能力,一般取食一些小昆蟲和蚯蚓等。在自然界中,蛇類的壽命一般不超過二三十歲。蛇類的生長速度,早期比較快,蛇類生長速度的差異體現在種類差異上。(六)蛇類對環境的適應1.保護色蛇的體色與品種及其生活的環境有關。2.擬態擬態在蛇類中常見,蛇島上生活的烙蛇,由於要爬上枯枝,守枝待鳥,所以其體形和體色都根像樹枝3.耐饑性和耐渴性蛇類有很強的耐饑性和耐渴能力。通常3~5個月乃至更長時間內不食不飲也不會死亡,甚至其體重也不會有大幅度減輕。這些特性非常有利於蛇類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第二節蛇的繁殖繁殖方式:蛇具有雌雄異體、卵生或卵胎生、體內受精、有交配現象等繁殖特點,交配多發生於上半年。精液在雌蛇體內可存活數年,交配一次後,在幾年時間內雌蛇都可以不再進行交配。性成熟:差異很大,並且與其體重有關。產卵量:千差萬別,從數枚(條)到上百枚(條)不等,有的種類有護卵(仔)習性,如眼鏡王蛇等。自然孵化:蛇生活環境中的氣候和產卵期中的空氣濕度和溫度都正好能滿足卵孵化所需要的條件,這是對生境產生適應性的表現。蛇卵的孵化條件一般為:氣溫為19~32℃,土壤溫度為17~31℃;相對濕度為對%~95%,孵化時間約為1個月。第三節蛇類的人工養殖
一、場地要求二、食物的保障三、引種四、飼養管理一、場地要求(l)防止蛇類逃跑。(2)供給充足而清潔的水源。排水問題也要解決好,防止場地積水。(3)便於捕捉和日常管理,諸如如何便於餵食、消毒滅菌、清除糞便等。(4)解決好休眠問題以及防暑保暖等措施。(5)能有效地防止蛇類的堆積。(6)充足的食物供應。二、食物的保障蛇類的傳統食物一般主要是蛙類、鼠類和鳥類。對蛇類進行餌料馴化,最終使用人工配合餌料是解決蛇類食物保障的根本途徑。三、引種目前,種蛇的來源一般都來自野生蛇類,經暫養後作為種蛇。野生蛇的來源都是通過人工捕捉而獲得,在捕捉過程中,大多數蛇已嚴重受傷,故如何挑選健康個體作為種蛇尤為重要。首先進行外觀觀察,看是否有傷痕以及被物體打擊的痕跡,然後將蛇放於地上,觀察其運動是否正常,脊椎受傷的個體會出現運動明顯障礙,最後,將蛇用手握住,輕捏腹部,檢查體內是否有異物。四、飼養管理場地建設:在場地內設游泳池,並可在其內投放水生或兩棲動物,作為蛇類餌料。要求通風良好。蛇場設室內的蛇舍和室外的運動場。蛇穴。日常管理:要隨時將死蛇撿出,否則死蛇腐蝕,會發生惡臭,易引起蛇類疾病傳播。對不同種類、不同發育階段的個體,要分隔飼養,以防弱肉強食。對有病個體要隨時搶出並進行治療。在蛇類休眠期間杜絕對蛇類的騷擾,一般不提倡人工控溫,但對冬眠的蛇類採取防凍措施是必要的,最易行的用麻袋片覆蓋蛇穴,其上再覆以秸稈。在高溫天氣,對屋頂噴水降溫。做好飼養人員的保健工作,以免被毒蛇咬傷、致死或致殘。第一節小靈貓的生物學特性一、分類與分佈二、形態學特徵三、生活習性一、分類與分佈1.分類地位:小靈貓屬於靈貓科、小靈貓屬,俗名有筆貓、斑靈貓、七節狸、香狸(商品名)、麝香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獸類之一。2.靈貓科概況:⑴全世界共有34屬,70餘種。⑵我國有9屬11種,每個種類均有香腺囊可分泌香液。但能作香料及藥用者主要有3屬5種,我國產2屬、3種、8亞種,即大靈貓屬的大靈貓,大斑靈貓;小靈貓屬的小靈貓。⑶靈貓科動物目前僅分佈於非洲、地中海沿岸和亞洲南部。我國分佈於秦嶺、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以雲南南部、廣西西南部的低海拔地區種類多、數量大,全國所產的靈貓種類在此均有分佈,全國現有小靈貓約10萬只以上。3.分佈:小靈貓屬分佈較廣,北達蘇北,東到臺灣,南至海南,秦嶺大巴山以西。有華東亞種、印支亞種、喜馬拉雅山亞種、臺灣亞種。二、形態學特徵體尺:體重4kg,體長700~800mm,體軀長460~610mm。頭:吻尖而突出,額部狹窄,耳短而圓,眼小有神。四肢:健壯,後肢略長於前肢,有利於騰躍。每足各有5趾,但前足的第三趾和第四趾沒有爪鞘保護,有伸縮性,能從腳底墊之間裸出。乳式:胸腹部有3對乳頭,胸部1對,腹部2對。被毛:由針毛和絨毛組成。針毛多、粗而直,富有彈性,毛基和毛尖黑色,中間黃或棕黃色;絨毛柔軟,毛基黑褐,毛尖棕白。軀體棕灰、乳黃或儲黃色。耳後到項背還有2條黑褐色的頸紋。頸紋之後,是4~6條暗褐色背紋,從後背一直到尾根。背紋中間的4條比較清晰,而外側的兩條則時續時斷。尾部有6~9個較窄的暗色環,尾中部的較寬而黑,尾基的第一或第二環,以及尖端的最後兩個環一般在尾下麵不封閉。背部無鬣毛,前足與後足的足背為烏褐色,額喉棕灰色且常具暗色的頸斑。胸部的毛色暗褐,腹部的稍淺,為黃白色。體色和斑紋:因季節、產地不同而有變化。一般冬毛斑紋較模糊,體色呈棕黃或乳黃;夏季斑紋清晰,黑褐色,而體表淺灰色。三、生活習性棲息地:小靈貓為獨居夜行性動物,主要活動在丘陵地帶,喜棲於樹叢、草叢、墓穴、石隙、土洞、橋墩下、倉庫和住房中,是營穴生活的一種動物。由於食性關係,其棲息地常靠近居民點。行為活動:生性膽小而機警,行動靈活,白天常隱居穴內,黃昏後方離開洞穴活動。午夜前是小靈貓活動頻繁的時刻,淩晨時又返回洞穴休息。善於攀緣,能上樹捕食小鳥、松鼠或採摘果實。會游泳。活動時喜歡走田邊的人行小道。留下的足跡明顯而小,呈半圓形,四處呈圓點排列,無爪印,但掌墊較圓。小靈貓無固定的排糞點,但喜乾燥,愛清潔,一般不在洞內排糞。食性:廣而雜,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植物性食物為輔。其動物性食物中有蛙、蛇、蜥蜴、鳥、鳥蛋、小魚、泥鰍、小蟹、蝗蟲、螻蛄、甲蟲等,但尤喜食老鼠。其植物性食物有核果、樹葉、樹根、各種薯類、植物種子和蔬菜青草等,但最喜食薔薇科果實,如金櫻子、衛茅等。其食性因季節不同也有變化。一般秋季野果成熟的時候,上樹采食野果,而在其他季節到田邊、池塘邊、地邊潮濕處或翻耕的農田裏活動覓食。第二節小靈貓的繁殖一、性成熟與初配年齡二、繁殖季節三、配種與妊娠四、分娩與產仔
一、性成熟與初配年齡
小靈貓的繁殖年齡,野生和家養不大一致。野生小靈貓從初生經1年,體重達2kg以上時即有發情表現,可以進行繁殖。人工飼養下,一般需要2年後方有繁殖能力。二、繁殖季節(-)性週期與發情小靈貓屬季節性多次發情動物,發情週期為20d左右,每次持續時間3~5d,間情期15~17d。每年春秋二季均可發情繁殖,大多數小靈貓1年發情1次,一般在春季的2~4月份,少數未受孕的小靈貓在秋季8~9月間再次發情,發情時,叫聲十分明顯。(二)發情期的行為
1.活動增加:發情期小靈貓的活動頻率從發情開始時逐漸增加,到交配日達到高峰,這時小靈貓頻繁地進出木箱,在鐵籠中的標記、嗅聞、轉圈等行為也大大增加。交配以後,活動率迅速下降,兩天以後即恢復到平時的水準。
2.擦香:當雌雄小靈貓出現發情行為時,它們的擦香活動加大,雄性的擦香頻次逐漸升高,在交配時升到最高峰,交配後擦香頻次迅速下降,很快恢復到平時的水準。高峰時,一夜擦香的頻次超過60次。發情期雌性的擦香地點限於所居住的籠子;發情期的雄性個體除在籠子上擦香之外,還可以在它接觸到的任何物體上擦香。三、配種與妊娠配種季節:2~4月,8~9月,人工飼養條件下多在春季。發情鑒定:可以通過它的叫聲、性行為表現、外陰部的變化、陰道上皮細胞學形態檢查等方面進行判斷。(1)叫聲一般情況下,小靈貓很少發出叫聲。在繁殖季節,雌雄個體會發出特殊的求偶聲:叫聲由一連串的“da,da,da”音節組成,頻率快而高。求偶叫聲一般持續7d左右。(2)性行為表現抬尾“擦香”增多,雄性前軀豎立;雌性翹尾,頻頻排尿、打滾。雄雌小靈貓在籠網上相遇時,首先發出“呼、呼”和相互嘶咬的尖叫聲或相互追逐,力圖交配。當雄貓爬跨時,起初雌貓拒絕與雄貓交配。3~5d後,雄雌靈貓並籠同居一室,相互並無敵意,表現親近,這時雌貓一般均接受交配,交配時間達10~20min。交配完成後,雌雄靈貓一般迅速離開,如雄靈貓企圖跟隨雌靈貓,雌靈貓會回頭攻擊雄靈貓。(3)外陰部的變化。凡是發情鳴叫的雌貓,外生殖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形態變化。其外陰部的明毛明顯分開,並傾倒兩側;陰唇腫脹外翻,呈橢圓形、濕潤,陰道並流有黏液。(一)小靈貓的配種(4)陰道上皮細胞學形態檢查。用滅菌棉簽插入陰道上皮細胞壁蘸取陰道內容物後即輕輕滾貼,將分泌物塗布於載玻片上,乾燥後用巴氏染色法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200~400倍下觀察。①休情期視野中見有大量密集小而透明狀白細胞,占顯微細胞圖像95%。還可見極少數的形態不規則的脫落細胞,主要是角化前細胞。
②發情前期。視野中的白細胞減少,且出現較多的呈多角形的有核角化細胞,,部分呈粉紅的無核角化細胞。
③發情期。見有大量(占64%)無核角化細胞及部分有核細胞。
④發情後期。又出現了白細胞和較多的有核角化細胞及其碎片。陰道部膜抹片出現大量的角化細胞,是雌貓進入發情期的一個標誌。(5)小靈貓繁殖季節的人工配對。每年2月中下旬試放對,3月正式配對,歷時1個月。第一節蜈蚣的生物學特性一、分類與分佈在動物分類學上,蜈蚣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唇足亞納,整形目,蜈蚣科,蜈蚣屬。蜈蚣的種類很多,分佈也很廣。人工養殖的藥用蜈蚣種中,主要是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兩個近似的地理亞種。少棘蜈蚣主要分佈於湖北、江蘇、浙江、河南、陝西等地,而多棘蜈蚣主要分佈於廣西,並以廣西都安一帶體大質優。二、形態學特徵
1.體形:蜈蚣體扁而細長,成熟個體一般長10~12cm,最短6crn,最長可達14。,體寬0.5~1.1cm。
2.頭部:有一對細長分節的觸角,頭殼的伸延物構成上唇,有一個中央小齒和一對橫長的側片組成。上述構造共同形成蜈蚣的口器.3.軀幹部:由21個體節構成。少棘蜈蚣原有25個體節,其中第一軀幹節幾乎完全退化,末3個軀幹節即前生殖節、生殖節和肛節,在胚胎時期明顯,相互分界,但成長以後,一面退化,一面癒合,形成一肛生殖節,形似一小突起,位於身體末端的尾肢之間。從身體膠面觀察,易於區別雌雄,雄體前生殖節的腹板大,有陰莖,並殘存一對生殖肢。三、生活習性(一)棲居條件蜈蚣畏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潮濕、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棲居。主要生活在多石少雨的低山地帶。鑽縫能力極強.(二)活動規律蜈蚣的活動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光照時間等氣象因素有一定關係。蜈蚣往往在夜間出來活動,大都互不合群,觸角相撞即回避,繞道而行。在晴朗無風的晚上,20~23℃時,是它們活動捕食的高峰時間。特點是白天活動少,夜間活躍;天氣炎熱、35℃以上時,則躲在陰涼處;溫度在25~32℃時,活動量大;20℃左右時活動一般;天冷、氣溫低時活動少;無風、微風情況下活動正常,風力在6級以上時活動量少;下雨時活動少,雨過後則常出來活動;10℃以下時人蟄冬眠。(三)食性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兇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四)生長發育蜈蚣生長發育較慢,從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蟲到當年冬眠之前才長至3~4crn,第二年出蟄之後,食物充足時,也才能長到3.5~6.0cm,第三年才長到10cm以上。蜈蚣生長3年後,一般體長10cm以上時才達到性成熟,方能交配產卵。交配一次可連續產受精卵幾年,自然環境條件下,每年只產一次卵並有孵化育幼習性。(五)脫皮蜈蚣從卵孵化、幼蟲發育、生長、直到成體,均需經過數次蛻皮,每蛻一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一般一年蛻一次皮,個別的可蛻皮兩次。蛻皮時應避免驚動,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飼養的蜈蚣在蛻皮時,要防止成群螞蟻對它趁機攻擊,此時因蜈蚣無反抗能力,新皮鮮嫩,易受螞蟻叮咬。蛻掉的皮應及時檢出。(六)冬眠當氣溫降至10℃以下時,蜈蚣便進入冬眠期。由於少棘蜈蚣多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相對較高,因此蜈蚣越冬相對較遲,通常在11月中、下旬才進入冬眠。氣溫相對較低的地區,則進入冬眠的時間相對較早。第一節水貂的生物學特性一、分類與分佈二、形態學特徵三、生活習性一、分類與分佈
分類:水貂是屬於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鼬屬的一種小型珍貴毛皮獸。原產於北美洲。世界上現有美洲水貂和歐洲水貂兩個種。因美洲水貂毛色美觀,故各國廣泛飼養。目前,我國飼養的水貂均屬美洲水貂。分佈:水貂的自然分佈區主要集中在北緯40°以北的地區。自然條件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水貂不能正常繁殖。二、形態學特徵外形:水貂外形與黃鼬十分相似(圖4-1)。體軀細長,頭小,頸粗短,尾細長,尾毛蓬鬆。肛門兩側有1對臭腺,用於逃脫天敵;四肢較短,趾端有銳爪,趾間有微踐,加之其胸腔發達,因此,水貂具有十分出色的潛水能力。毛色:野生水貂多為黑色或黑褐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以利用黑色或黑褐色水貂培育出灰色、米黃色、咖啡色、藍色、棕色、白色、琥珀色等毛色的水貂。通常將黑色或黑褐色水貂稱為標準色水貂,而將其他毛色的水貂稱為彩色水貂。體重與體尺:成年公貂體長38~42cm,尾長18~22cm,體重1.6~2.2kg;成年母貂體長34~37cm。,尾長15~17crn,體重0.7~Ikg。三、生活習性一般習性:1.棲居環境:野生水貂多穴居於林溪邊、淺水湖畔、沖毀的河床等有水的環境中。2.活動習性:多在夜間活動和覓食,喜歡潛水和游泳,性情孤僻、兇猛,除繁殖季節外,其餘時間多散居或單獨活動,行動敏捷,聽覺靈敏。3.食性:以肉食為主,主要捕食野鼠、野兔、蛙類、鳥類、蛇類、魚蝦類等動物。繁殖特性:水貂是季節性繁殖的動物,每年2~3月發情交配,4月下旬至5月下旬產仔,年產1胎,每胎產仔5~8只。人工飼養條件下5~9月齡性成熟,當年育成的種貂,第二年春就可配種;自然壽命為12~15年,可繁殖的年限為8~10年,種貂一般利用3~4年。換毛:季節性換毛,每年春勢和秋季各換毛一次。第二節水貂的繁殖一、生殖生理二、配種三、妊娠四、分娩一、生殖生理(-)光週期與水貂生殖水貂是季節性多次發情的動物,其生殖器官隨季節和光週期的變化而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秋分過後,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公貂睾丸開始緩慢發育;與此同時,母貂卵巢、卵泡、輸卵管以及子宮的體積和重量增大,陰門的形態開始發生變化。冬至過後,隨著日照時間的逐漸延長,水貂生殖器官迅速發育;2月中旬開始產生精子,並分泌雄激素,出現性衝動;母貂卵巢原始卵泡數目明顯增多。3月中、上旬,水貂生殖器官發育已十分充分,進入配種旺期。春分後,隨著日照時間繼續延長,睾丸開始萎縮,卵巢開始形成黃體,並進入妊娠期。(二)發情週期與排卵
1.發情:母貂發情在2~3月間,發情旺期在3月中旬,一個發情季節有2~3個發情週期,每個發情週期6~10d,發情持續期為1~3d,間情期為5~7d。
2.排卵:為刺激性排卵,成熟的卵子只有經過公貂交配或爬跨刺激才能排出。在交配後的36~48h排卵,卵子排出之後約12h到達輸卵管的受精部。精子在母貂生殖道內可存活48h。母貂在第一次交配後的1~28h內均可接受複配。二、配種(-)配種期和配種方式(二)發情鑒定(三)放對(-)配種期和配種方式配種期:北半球2月下旬至3月下旬,旺期在3月中旬,南半球8月末至10月初。配種方式:分為一次性配種和複配。複配法能提高母貂的受胎率,而應用廣泛。但對於少數性欲強、繁殖力高的初產母貂,初配後不能接受複配,多用一次性配種法。複配的分類:同期複配和異期複配。1.同期複配:在一個發情週期內,母貂連續兩天或間隔一天交配兩次(用符號1+1或1+2表示)。2.異期複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發情週期內,交配兩次或兩次以上。可分為2種情況。①2个周期两次交配,即在前一周期初配一次,间隔6~9d後,在第二個發情週期再複配一次(用符號1+7~10表示)。②2个发情周期3次交配(根據配種時間的不同,分別用符號1+1+7~10.1+2+7~10.1+7~10+1、1+7~10+2表示)。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每只母貂發情時間的早、晚和初配時間而定複配方式。一般規定,發情和初配較早的母貂多採用異期複配;而對發情和初配較晚的母貂多採用同期複配。另外,母貂交配後出現排卵不應期,所以複配不應在初配後的3~6d複配,否則,容易使母貂空懷。(二)發情鑒定1.肉眼觀察法:母貂發情時其生理和行為上出現一系列特殊表現,食欲下降,興奮不安,發出“咕咕”的叫聲,在籠內來回走動,捕捉時比較溫順;排尿頻繁,發情初期尿液呈深綠色且帶螢光,以後逐漸變淡,交配時間以尿液呈淡綠色為宜。發情期母貂常舔或磨蹭其外陰部,陰門腫脹且有乳白色黏液流出,陰毛分開。發情分為三期。前期陰毛略分開,陰唇稍張開,呈淡粉紅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子烟具喷漆定制合同
- 2025年度苗木种植基地绿色认证合作合同4篇
- 2025年版城市绿地门卫及环境安全维护合同4篇
- 2025年个人住宅防水工程验收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棉被产品展示与体验店合作经营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买卖合同售后服务与纠纷调解协议
- 2025年度个人旅游保险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度民间汽车质押借款电子支付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豪华品牌个人二手车买卖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拟上公司与会计事务所财务信息处理保密合同4篇
- 《白蛇缘起》赏析
- 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建筑钢材的研发
- 苏教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开学摸底考试卷(五)含答案与解析
- 英语48个国际音标课件(单词带声、附有声国际音标图)
- GB/T 6892-2023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 冷库安全管理制度
- 2023同等学力申硕统考英语考试真题
- 家具安装工培训教案优质资料
-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及策略 论文
- envi二次开发素材包-idl培训
-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督查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