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稅務組織管理2.1稅權劃分稅務管理是國家稅務機關一種稅收政策、法令、制度對稅收分配全過程所進行的計畫、組織、協調和監督控制的一種管理活動。稅權包括稅收立法權、稅收收益權和稅收征管權等方面。22.1.1稅收立法權劃分稅收立法是指有權的機關依據一定的程式,遵循一定的原則,運用一定的技術,制定、公佈、修改、補充和廢止有關稅收法律、法規、規章的活動。稅收立法權則是對各有權機關在稅收立法上的分工與許可權進行界定,分為稅法制定權、審議權、表決權和公佈權。稅收立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制定各種不同規範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範性檔的活動。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本文所指的稅收立法是廣義的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式兩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權限的劃分。32.1.1稅收立法權劃分我國稅收立法權的劃分主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確保中央政令統一。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用稅以及全國統一實行的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的平等競爭。二是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稅收立法權。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水準很不平衡,經濟資源存在著較大差異,這種狀況給全國統一制定稅法帶來較大困難。而且,隨著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不斷深化,有前提的、適當的給對方下放一些稅收立法權,使地方可以實事求是的根據自己特有的稅源開徵新的稅種或停征部分稅種,有利於地方因地制宜的發揮當地的經濟優勢,也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42.1.1稅收立法權劃分我國稅法體系與稅收立法權的劃分:1.稅收法律2.稅收行政法規3.稅收規章4.稅收地方法規5.稅收地方規章6.稅收司法解釋51.稅收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稅法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並負責對其制定的法律進行立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等都屬於稅收法律。在稅收領域,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外,稅收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62.稅收行政法規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和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和發佈試行有關稅收條例(草案)的規定》,國務院負責制定稅收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等,都是稅收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作為一種法律形式,在我國法律形式中處於低於憲法、法律和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和部門規章的地位。73.稅收規章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作為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負責制定稅收規章,包括對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執法解釋,稅收徵收管理的具體規定、辦法等。例如,財政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稅務師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和《稅務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等,都屬於稅收部門規章。稅收部門規章在全國範圍內具有普遍效力,但不得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84.稅收地方法規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在不違背憲法、法律、行政前提下,省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制定地方性稅收法規,目前主要是對某些地方性稅種制定實施細則和解釋性規定,但在公佈實施前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95.稅收地方規章地方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稅收法規。例如,國務院發佈實施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等稅收法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條例制定的實施細則均是稅收地方規章。106.稅收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以稅務行政訴訟和稅務刑事訴訟為主要內容的法律解釋。11
2.1.2稅收收益權劃分從總體上說,稅收的收益權應該歸全體公民所有。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過程中,出現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分工,因此在稅收收入的分配上就有了中央稅、地方稅與共享稅的劃分,以及相應的稅務機構不同的稅收徵收範圍。屬於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流動性的稅種,一般都劃為中央稅,如關稅等;屬於適合地方征管,流動性較差或屬地性質明顯,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的稅種,一般劃為地方稅,如房產稅等;介於兩者之間的,或者屬於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主要稅種,一般劃為中央與地方共用稅,如增值稅等。12
2.1.2稅收收益權劃分具體稅種的劃分:1.中央固定收入關稅、消費稅、海關代征的增值稅以及車輛購置稅等。2.地方固定收入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契稅、耕地佔用稅、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等。13
2.1.2稅收收益權劃分具體稅種的劃分:3.中央與地方共用收入(1)增值稅(不含進口環節由海關代征的部分):1994年至2016年4月,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央與地方實行“五五”分成,過渡期暫定2-3年;(2)企業所得稅:鐵道部、各銀行總行、海洋石油企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餘部分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3)個人所得稅:分享比例與企業所得稅相同;(4)資源稅:海洋石油企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餘部分歸地方政府;(5)城市維護建設稅:鐵道部、各銀行總行、各保險公司集中繳納的部分和金融企業集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餘部分歸地方政府;(6)印花稅:從2016年起,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的100%歸中央政府,其餘的印花稅歸地方政府。142.1.3稅收征管權劃分為了保證分稅制的順利實施,我國分設了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兩套機構,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徵收,地方稅由地稅部門徵收,共用稅的征管職責根據稅種屬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則確定。152.1.3稅收征管權劃分具體來說:國家稅務局系統主要負責以下稅種的徵收與管理:(1)增值稅、消費稅(不含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的增值稅、消費稅),出口產品退稅的管理;(2)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3)車輛購置稅;(4)海洋石油資源稅;(5)中央企業所得稅、2002年至2008年新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2009年1月1日以後新增的納增值稅的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企業所得稅;(6)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162.1.3稅收征管權劃分地方稅務局系統主要負責以下稅種的徵收與管理(不包括已明確由國家稅務局系統負責徵收的部分):(1)個人所得稅;(2)資源稅;(3)印花稅;(4)土地增值稅;(5)城市維護建設稅;(6)車船稅;(7)房產稅;(8)城鎮土地使用稅;(9)地方國有、集體、私營企業的企業所得稅;(10)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1)其他依法保留、適宜由地稅部門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等非稅收入專案,如教育費附加、社會保險費、殘疾人就業保障基金等。172.2稅務機構的設置本節教學內容: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82.2稅務機構的設置稅務機構是指具體行使稅收管理的行政權力、實現稅收職能、組織稅收管理活動的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它是國家職能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稅收管理的組織保證。19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1.單獨設置原則2.職責分明原則3.協調一致原則4.彈性精簡原則20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1.單獨設置原則從稅務機構與其他機構的關係看,為了防止政出多門,各行其是,稅務機構必須獨立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能,不受任何單位和部門的行政干預。21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2.職責分明原則稅務機構的設置要明確劃分和規範內部各部門的權力及其職責範圍,使其職有專司、人有專責、人有定事、事有定人,以避免出現職務虛設、人浮於事、權責混亂、推諉敷衍和相互扯皮現象發生。堅持這一原則,就要權責相稱,以責任的需要授予權力,以權力的大小規範責任,使責任的承擔者擁有相應的權力,權力的運用者承擔相應的責任,避免濫用職權、推卸責任或無法履行責任的現象。22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3.協調一致原則協調的目的在於使稅務機構內部的所有單位和部門的活動同步化、和諧化,以實現稅收管理的總目標。這一原則是正確處理稅務機構內部上下左右關係的一項原則,因為稅務機構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和達到預期目標由若干稅務人員組成的有機整體,只有稅務機構內部各部門之間、人員之間,協調和諧而有序地工作,才能發揮整體效能,較好的實現共同的目標。沒有良好的協調,必然會造成各單位、各部門之間工作的嚴重脫節和重複,帶來各種浪費。232.2.1稅務機構設置的原則4.彈性精簡原則任何行政機構設置都不能固定化、絕對化、公式化,因此,稅務機構必須根據稅收管理工作的客觀需要來設置,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管理機構的動態性,並對稅收的各種變化因素以及臨時的突發事件作出迅速反應和正確決策。在適應客觀需要的前提下,稅務機構的設置還應儘量地精簡。首先,要對稅務機構內部的各部門合理歸類,一個部門只能管理性質相同的事務,不能管理不同性質的事務,即一件事情不分歸兩個部門,兩個部門不同辦一件事。其次,要因事設置機構,也就是根據稅收管理的目標和任務設置,凡是可有可無的部門一律不設,不能因機構設事、因人設事;要儘量減少機關工作層次,避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提高工作效率。24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稅務機構的職權是由實現稅收職能和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要求決定的。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擬定和提出稅法草案2.遵守和執行稅收法規3.徵收和計量稅收款項4.監督和捍衛國家及公民權益25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1.擬定和提出稅法草案按照稅收立法程式,每一項稅收法規的制定都包括草案的提出、審議、表決、通過和公佈等程式。其中,除了稅法草案的提出以外的幾項程式,均是立法立法機關的專門職責,其他機關是不具有這種職責的。而稅法草案可以由專門的立法委員會提出,也可以由特定的業務職能部門提出,還可以由一定資格和一定數量的公民提出。稅務機構是國家管理稅收的職能部門,因此具有擬定和提出稅法草案的職責。中國有些稅法的草案就是由財政部、國家稅務局和海關總署提出的。26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2.遵守和執行稅收法規稅收是以法律形式規定的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從社會成員的手中單方面地轉移到國家手中,這種轉移並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必須按照稅法和有關法規來進行。這就決定了稅務機構在管理稅收過程中具有執法的職責,也是國家賦予稅務機構的重要職責。27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3.徵收和計量稅收款項世界各國負責徵收和計量稅收款項的機構多種多樣,有稅務機關、財政機關、海關,也有銀行、會計師事務所,還有稅務代理機構等。中國目前主要是稅務機關與海關。為了準確反映稅收收入的入庫情況,以便適當安排財政支出,還必須對稅收收入進行計量。這種計量主要包括事先計量、事中計量和事後計量。事先計量表現為稅源預測和稅收計畫,事中計量表現為納稅會計,事後計量表現為稅收會計和稅收統計。這些方面的計算也主要是由稅務機構來完成的。282.2.2稅務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4.監督和捍衛國家及公民權益在稅款徵收中,應歸國家佔有的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並不一定能夠及時足額地入庫並形成稅收收入,應徵稅款與實際入庫的收入之間的差額是許多因素造成的,如徵收費用(或稅收成本)、見減免稅、偷稅、抗稅、欠稅騙稅等,其中逃避稅是最主要的原因。29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稅務機構設置的參照標準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30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稅務機構設置的參照標準一個國家的稅務機構如何設置,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一國的行政管理機構、財政管理體系和稅收管理體制、稅制體系和稅收收入的歸屬等。一般來說,稅務機構應按照國家行政管理機構、財政管理機構、稅制體系和稅收收入歸屬來設置。31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稅務機構設置的參照標準(1)參照行政管理機構設置從國家行政管理機構來看,它有時會制約著稅務機構設置,往往是在各級政府的稅收管理權限比較清楚的情況下,稅務機構就同行政管理機構相一致。如美國的稅務機構同政府機構設置相配合設立了國內收入局(即聯邦稅務局)、州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三級稅務機構。但是對某一級政府機構來說,其稅務機構的設置也可以與政府機構的設置不相一致,如美國聯邦政府的國內收入局在全國就分設七個大區,下設58個稅務分局和10個稅務中心,這同該國的行政區劃是不一致的。32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稅務機構設置的參照標準(2)參照財政管理機制設置從稅制體系來看,稅務機構往往也同稅制體系相適應。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實行一套稅制體系的情況下,就只能設一套稅務機構;在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實行兩套稅制體系,即中央和地方都有各自的稅收立法開徵稅收的情況下,稅務機構就必須是中央和地方分開並相對獨立的。332.2.3稅務機構的設置1.稅務機構設置的參照標準(3)參照稅制體系和稅收收入歸屬設置從稅收收入歸屬來看,當某一種稅的收入不是歸中央政府,就是歸地方政府的時候,往往稅務機構就要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置,否則就可以不分別設置。34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5【國外經驗】2-1日本國稅系統的組織結構日本國稅系統由國稅廳、12個國稅局(含沖繩國稅事務所)和524個稅務署等三級稅務機構組成。國稅廳內設長官官房、課稅部、徵收部以及調查部等4個部局,其主要職責包括制定稅務工作的總體規劃,統一宣傳和解釋稅法,指導和監督各地國稅局、稅務署的稅收征管具體工作;還負責與中央政府各部門以及國際間的稅務合作等工作。國稅局不是按行政區劃設置的,而是根據稅源的經濟區劃設立在12個地區,其內部的組織結構和國稅廳基本相同,除在國稅廳的統一規劃指導下,負責指導和監督該管轄區內的稅務署的稅收征管工作外,還直接行使對轄區註冊資本金在1億日元以上大企業的稅收檢查、國際稅務事項的管理等。稅務署是稅收征管的第一線單位,根據轄區稅收規模的大小,稅務署的內部機構設置略有不同,一般在稅務署長之下均設有:(1)負責內部事務的總務科;(2)管理科;(3)個人課稅科;(4)法人課稅科;(5)資產課稅科。一些地區的稅務署因其徵收的稅收規模較大,還設有副署長等職位以及專門管理大企業的特別國稅調查官等;特殊地區的稅務署還設有負責酒類稅收管理工作的酒類指導官。資料來源:OECD(2013),TaxAdministration2013:ComparativeInformationonOECDandOtherAdvancedandEmergingEconomies,OECDPublishing,P82.2.2.3稅務機構的設置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1949年11月28日,政務院復函財政部,同意建立全國稅務總局。1950年1月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成立。同年1月27日,政務院第十七次政務會議通過並由財政部發佈實施《全國各級稅務機關暫行組織規程》,規定全國設下列各級稅務機關:中央財政部稅務總局,大區稅務管理局,省、盟或中央直轄市、區轄市稅務局,專區稅務局及省轄市稅務局,縣、旗、市、鎮稅務局、稅務所。362.2.3稅務機構的設置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1955年第五屆全國稅務會議根據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提出了對各級稅務機關進行調整的意見。各級稅務機關的組織機構為:縣、市以上仍按行政區劃設置,縣以下的鄉鎮根據稅源情況照顧行政區劃設置。全國稅務機關原則上分為稅務總局,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局和省轄市、縣稅務局3級。根據這些要求,各地稅務機構作了相應調整。1958年“大躍進”時期,由於農村取消徵稅,城市試行國營企業“稅利合一”的試點,稅收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視,稅務機構被兼併,許多基層稅務機構被撤銷。1961年以後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加強稅收工作,稅務機構相繼得到恢復。372.2.3稅務機構的設置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文化大革命”期間,從稅務總局到基層稅務機構又進行了一次大撤並。1967年稅務總局工作由財政部業務組下設的一個稅務業務組辦理,各地還將稅務局同工商、銀行、財政、物價等部門合併在一起,有的地區撤銷了全部稅務所。382.2.3稅務機構的設置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1975年才恢復了稅務總局的建制。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提出:省和自治區都要設立稅務局,專、市、縣原則上都要單獨設立稅務局。1982年4月,國務院批轉財政部《關於加強省、自治區稅務局機構的報告》,決定省、自治區稅務局的機構升半格,高於處級單位。到1990年上半年,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單獨設立稅務局。392.2.3稅務機構的設置2.新中國稅務機構沿革在此期間,1982年8月,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稅務局。1988年5月,國務院決定將財政部稅務總局改為國家稅務局,為國務院直屬局級機構,由財政部歸口管理。同年12月,國務院再次明確規定全國稅務系統實行上級稅務機關垂直管理與同級人民政府橫向管理、以上級稅務機關的垂直領導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1993年,國家行政機構改革,國家稅務局改為國家稅務總局,直屬國務院領導。1994年,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需要,中央政府設立國家稅務總局(正部級)作為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省及省以下稅務機構分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兩個系統。國家稅務總局對國家稅務局系統實行機構、編制、幹部、經費的垂直管理,並協同省級人民政府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實行雙重領導。40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1)稅務機關的總體構成1994年,為了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係,更好地發揮國家財政的職能作用,增強中央宏觀調控的能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中國開始實施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同時,為了適應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需要,中國對稅務機構也進行了相應的配套改革。中央政府設立國家稅務總局,省及省以下稅務機構分設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兩個系統。41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2)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稅務總局是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也是中國的最高稅務機構。其主要職責是:①具體起草稅收法律法規草案及其實施細則並提出稅收政策建議,與財政部共同上報和下發,制定貫徹落實的措施;負責對稅收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的征管和一般性稅政問題進行解釋,事後向財政部備案;②承擔組織實施中央稅、共用稅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基金(費)的徵收管理責任,力爭稅款應收盡收;③參與研究宏觀經濟政策、中央與地方的稅權劃分並提出完善分稅制的建議,研究稅負總水準並提出運用稅收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建議;42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2)國家稅務總局④負責組織實施稅收徵收管理體制改革,起草稅收徵收管理法律法規草案並制定實施細則,制定和監督執行稅收業務、徵收管理的規章制動,監督檢查稅收法律法規、政策的貫徹執行,指導的監督地方稅務工作。⑤負責規劃和組織實施納稅服務體系建設,制定納稅服務管理制度,規範納稅服務行為,制定和監督執行納稅人權益保障制度,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履行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納稅服務的義務,組織實施稅收宣傳,擬訂註冊稅務師管理政策並監督實施。⑥組織實施對納稅人進行分類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對大型企業的納稅服務和稅源管理。43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2)國家稅務總局⑦負責編制稅收收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規劃,開展稅源調查,加強稅收收入的分析預測,組織辦理稅收減免等具體事項。⑧負責制定稅收管理資訊化制度,擬定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中長期規劃,組織實施金稅工程建設。⑨開展稅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參加國家(地區)間稅收關係談判,草簽和執行有關的協議、協定。⑩辦理進出口商品的稅收及出口退稅業務。⑪對全國國稅系統實行垂直管理,協同省級人民政府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實行雙重領導,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局長任免提出意見。⑫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44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3)省以下國家稅務局系統省以下國家稅務局系統的機構設置為三級,即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市、州、盟)國家稅務局,縣(市、旗)國家稅務局。國家稅務局系統實行國家稅務總局垂直管理的領導體制,在機構、編制、經費、領導幹部職務的審批等方面按照下管一級的原則,實行垂直管理。45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4)省以下地方稅務局系統地方稅務局按行政區劃設置,分為三級,即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地(市、州、盟)地方稅務局,縣(市、旗)地方稅務局。地方稅務局系統的管理體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辦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雙重領導,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國家稅務總局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的領導,主要體現在稅收政策、業務的指導和協調以及對國家統一的稅收制度、政策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等方面。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地方稅務局實行上級稅務機關和統計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稅務機關垂直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即地(蘇、州、盟)以及縣(市、旗)地方稅務局的機構設置、幹部管理、人員編制和經費開支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機構垂直管理。46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4)省以下地方稅務局系統國家(地方)稅務局系統依法設置,對外稱謂統一為國家(地方)稅務局、稅務分局、稅務所和國家(地方)稅務局稽查局,按照行政級次、行政(經濟)區劃或隸屬關係命名稅務機關名稱並明確其職責。各級稅務局為全職能局,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區(市、盟、州)以及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縣(旗)、縣級市、地級市城區的行政區劃設置,地方以上城市的區也可按經濟區劃設置。稅務分局、稅務所為非全職能局(所),是上級稅務機關的派出機構。可按行政區劃設置,也可按經濟區劃設置。較大縣的城區、管轄五個以上鄉鎮(街道)可設置稅務分局。管轄四個以下鄉鎮(街道)的機構稱稅務所。各級稅務局稽查局,城區稽查局視不同情況即可安排行政區劃設置,也可跨區設置,由所屬區稅務局管理,業務上接受上級稅務局稽查局的指導。472.2.3稅務機構的設置3.中國現行稅務機構設置(4)省以下地方稅務局系統截至2014年底,我國省以下國家稅務局系統共有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局、10個副省級城市局、350個地(市、州、盟)局、138個直轄市、計畫單列市的區局、124個副省級城市區局、998個地(市、州、盟)區局和2022個縣(市、旗)局,另外設置有3414個稽查局、直屬分局、車輛購置稅徵收管理分局等直屬機構,10151個稅務分局、稅務所等派出機構,4346個資訊中心、機關服務中心等事業單位。地方稅務局系統共有3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局、10個副省級城市局、325個地(市、州、盟)局、96個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區局、84個副省級城市區局、623個地(市、州、盟)區局和1961個縣(市、旗)局,另設置有5186個稽查局、直屬分局等直屬機構,16729個稅務分局、稅務所等派出機構,2190個資訊中心、機關服務中心等事業單位。482.3稅務人事管理本節教學內容:2.3.1稅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2.3.2錄用2.3.3培訓2.3.4考核2.3.5獎懲2.3.6輪換(輪崗)制度492.3稅務人事管理稅務人事管理是各級稅務機構對所屬稅務人員進行錄用、培訓、考核及獎懲的一系列活動總稱。加強對稅務人員的管理,提高稅務人員的素質,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稅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稅務人事管理有利於加強稅收執法的效果,對於提高稅收管理的有效性,進而充分地實現稅收的各項職能,具有重要的作用。502.3稅務人事管理從中國現階段的稅收管理實際看,稅務人事管理的基本規範是稅務公務員制度。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方案》的精神,國家行政機關應按照有關規定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國家公務員是指在政府中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行政人員。稅務公務員是在國家稅務管理機構中,具體貫徹執行國家的稅收法律、法規、政策,從事稅務行政工作,依法履行國家稅收職能的專職行政人員。稅務機關是政府的稅收職能機構,行使國家的稅收職權。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稅務行政機關應按照國家的規定,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稅務公務員制度是指對稅務人員錄用、考核、任用、培訓等方面的一種管理制度。512.3稅務人事管理稅務人事管理是各級稅務機構對所屬稅務人員進行錄用、培訓、考核及獎懲的一系列活動總稱。加強對稅務人員的管理,提高稅務人員的素質,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稅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稅務人事管理有利於加強稅收執法的效果,對於提高稅收管理的有效性,進而充分地實現稅收的各項職能,具有重要的作用。522.3.1稅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新形勢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稅務人員不僅要適應新形勢,還要具備一定的業務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發展。1.敬業精神稅收人員要對本職崗位盡職盡責並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稅收工作中,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保持極大的工作熱情,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職業行為,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稅收工作中去,把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視為無上光榮。532.3.1稅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2.優良素質稅務工作人員要做到優化稅收服務,起碼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應當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準,而且應精通稅收業務,並且應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以良好的精神風貌、高超的業務水準和優質的服務態度,在社會及納稅人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稅官形象,做到一名合格稅務工作人員在各方面應有的優良素質。542.3.1稅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3.誠信態度
搞好優化稅收服務的關鍵是稅務人員在工作中要具備誠信態度,保持言行一致。要通過深入開展政治思想教育,使稅務幹部認清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增強職業自豪感,真誠地尊重自己的職業,樹立為國家收好稅,為納稅人服務好的思想,讓稅務人員明白手中的權力只能在法律範圍內進行。稅務人員要依法治稅,要不斷參加業務培訓和學習,提高業務素質和能抓善管的能力,以精煉的業務水準,快速的辦事能力使納稅人心悅誠服,要通過優化稅收服務樹立稅務人員的形象。552.3.1稅務人員應具備的素質4.科技知識科技化和專業化的改革方向是新時期杜絕執法隨意性、提高稅收征管品質和效率、全面提升稅收服務水準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實行“一窗式”服務、無紙化工作流程審核和通報通繳,降低稅務機關的徵稅成本和納稅人的納稅成本;並通過資訊預警、監控、協調等系統的建立,實現資訊化對納稅服務規範和服務品質的自動監控和自動考核,適應科學技術的變化。只有加強科技化、資訊化專業知識的學習,才能確保工作中熟練的應用稅收征管系統(CTAIS)、電子辦稅服務平臺、稅收官員資訊系統、稅收監控分析系統、一戶式查詢系統電子定稅系統、執法管理資訊系統、公文處理等軟體系統。562.3.2錄用為了公正地選拔德才兼備的精英人才從事稅務工作,並形成一支優化、精幹、廉潔、高效、穩定的稅務公務員隊伍,按照公開、平等、競爭的原則,通過嚴格的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稅務人員,以提高稅務人員隊伍的綜合素質。1.錄用的組織機構國家稅務總局及各級國家稅務局公務員的錄用,由國家稅務總局(以下簡稱總局)人事司和省級國稅局人事部門負責組織。各級地方稅務局公務員的錄用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必要時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可以授權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572.3.2錄用2.錄用辦法稅收公務員的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採取的是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公務員錄用考試採取筆試和麵試的方式進行,考試內容根據公務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職位類別分別設置。582.3.2錄用3.錄用條件報考稅收公務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年滿18周歲;(3)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具有良好的品行;(5)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6)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7)具有國家稅務總局或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稅收公務員:(1)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2)曾被開除公職的;(3)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592.3.2錄用4.錄用程式稅收公務員的錄用程式,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確定考察人選招錄機關根據考試成績確定考察人選,並對其進行報考資格復審、考察和體檢。(2)擬錄用及公示根據考試成績、考察情況和體檢結果,提出擬錄用人員名單,並予以公示。(3)上報審批公示期滿,國稅局系統的公務員錄用,由省級國家稅務局人事部門上報總局人事司,由總局人事司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人事部備案;地稅局系統的公務員錄用,由各級地方稅務局招錄機關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4)考核錄用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為1年。試用期滿合格的,予以任職;不合格的,取消錄用602.3.3培訓稅務公務員的培訓是根據稅務人員的所任職務和工作的需要,對其進行的繼續教育或訓練。培訓時應貫徹學用一致、按需施教、講究實效的原則。培訓基本類型為: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業業務培訓和更新知識培訓四類。每個稅務公務員非特殊情況,都必須按規定參加相應的培訓。稅收公務員培訓的基本類型包括初任培訓、任職培訓、更新知識培訓及專門業務培訓等。612.3.3培訓1.初任培訓初任培訓的對象是稅務系統新錄用的人員。新錄用人員必須在錄用之日起1年內接受培訓,完成向公務員角色的轉變。初任培訓依據對象不同分為3類,A類為具有經濟類大專學歷以上新錄用人員;B類為具有非經濟類大專學歷以上新錄用人員;C類為其他新錄用人員。培訓時間分別為:A類不少於1個月,B類不少於3個月,C類不少於6個月。新錄用人員較少的單位,其培訓類別與時間可做適當調整。初任培訓結束後嚴格進行考試,合格者取得執法(上崗)資格證書,持證上崗。622.3.3培訓2.任職培訓任職培訓的對象是晉升上一級領導職務的稅務人員。稅務人員晉升上一級領導職務,必須參加相應的任職培訓。各級稅務人員離崗參加任職培訓的時間均不得少於1個月。任職培訓結束後嚴格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晉升或轉正的必要條件之一。632.3.3培訓3.更新知識培訓更新知識培訓的對象是在職的各級稅務人員,培訓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各級稅務人員不斷提高知識水準和工作能力,以便能夠更好地履行其職責。更新知識培訓的內容主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稅收中心工作對稅務人員隊伍建設的要求而確定,由總局每年提出更新知識培訓的重點科目,各級稅務機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列培訓科目。642.3.3培訓4.專門業務培訓專門業務培訓的對象是在職的各級稅務人員,培訓的目的為了保障各級稅務人員不斷提高業務水準和崗位能力,以便能夠更好地履行其職責。專門業務培訓的內容主要根據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行政管理核心課程培訓的要求和稅收工作實際,由總局在5年內確認兩門以上基礎類專門業務科目,進行全員輪訓。各級稅務機關可以根據各自實際,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每年確定需要重點培訓的崗位知識和技能類專門業務科目,分別組織實施。總局每年圍繞稅收中心工作重點安排一門專門業務科目進行考評。652.3.4考核稅務公務員的考核是指對公務員工作或業務成績的品質、數量及其能力、品行、學識、性格、健康等狀況進行考核審查。考核時要貫徹民主公開、客觀公正的原則,做到領導與群眾、定性與定量、平時與定期相結合。考核的內容包括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通過考核,對成績突出的公務員,應予以表彰,委以重任;對成績平平的稅務公務員,應督促其迅速提高工作水準,必要時還應予以適當的懲罰甚至解除公職,以鼓勵稅務公務員之間公平競爭,提高工作效率。662.3.4考核對稅收公務員的考核包括一般考核和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具體內容如下:1.一般考核對公務員的一般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其目的是按照管理權限,全面考核稅收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日常考核的重點是稅收公務員的工作實績。定期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進行。對非領導成員公務員的定期考核採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個人按照職位職責和有關要求進行總結,主管領導在聽取群眾意見後,提出考核等次建議,由本機關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考核委員會確定考核等次。對領導成員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機關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定期考核的結果分為優秀、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四個等次,考核的結果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務員本人,其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以及公務員獎勵、培訓、辭退的依據。672.3.4考核2.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按照實事求是、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其目的是為了強化稅收執法監督,規範稅收執法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稅。(1)考核方式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採取內部考核和外部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內容如下:①內部考核②外部評議682.3.4考核①內部考核內部考核是各級稅務機關對所屬各單位及稅收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進行的考核。內部採取日常考核與重點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日常考核是指各級稅務機關及內設機構負責人對下一級稅收執法崗位通過日常管理進行的定期考核。日常考核應當按照《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評議指標》進行。重點考核是指各級稅務機關對下級稅務機關不定期進行的考核。重點考核應當針對所屬單位的稅收執法情況和日常考核結果不定期進行。省級稅務機關考核每年至少1次,地方及地方級以下稅務稅務機關考核每年至少2次。692.3.4考核②外部評議外部評議是納稅人和社會各界對各級稅務機關及稅收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進行的監督和意見回饋。外部評議主要採用發放評議表、設置意見箱、公開監督電話及電子郵箱、聘請執法監督員等方式進行。702.3.4考核2.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2)考核內容考核內容包括:稅務登記、逾期申報、延期申報、稅款徵收、稅款催繳、延期繳納稅款、欠稅管理、發票管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管理、稅收優惠政策認定、減免稅和所得稅稅前列支審批、政策性退稅審批、金稅工程、稽查選案、稽查實施、稽查案件審理、稅務執行、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稅務行政復議、稅務行政訴訟。除上述考核內容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畫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可根據實施情況增加考核內容。712.3.4考核2.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3)考核結果的處理對考核結果的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對日常考核發現的稅收執法過錯行為,單位負責人應監督責任人及時糾正;②對重點考核、外部評議等發現的稅收執法過錯行為,上級稅務機關應責成有關單位限期整改;③對日常考核應發現而未發現的稅收執法過錯行為,應當加重日常考核人的過錯責任;④對考核評議發現的稅收執法過錯,各級稅務機關應當依照《稅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進行責任追究;⑤各級稅務機關應及時通報考核評議結果;⑥考核評議結果作為年度單位評比和公務員考核的重要依據。722.3.5獎懲1.獎勵稅務系統公務員獎勵適用於在稅務系統編制內的公務員和公務員集體。公務員集體是指按照編制序列設置的機構或者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工作集體。公務員獎勵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互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的原則,及時獎勵與定期獎勵相結合,按照規定的條件、種類、許可權和程式進行。732.3.5獎懲1.獎勵(1)獎勵的管理部門國家稅務總局人事司負責國家稅務局系統公務員獎勵的綜合管理工作。省國家稅務局及以下各級人事部門負責本系統內公務員獎勵的綜合管理工作。上級人事部門指導下級人事部門的公務員獎勵工作。742.3.5獎懲1.獎勵(2)獎勵的條件稅務系統公務員、公務員集體,有下列表現之一的,給予獎勵:①忠於職守,積極工作,為稅收事業做出顯著成績;②遵守紀律,廉潔奉公,作風正派,辦事公道,模範作用突出的;③在稅收工作中勇於探索,積極創新,有創造發明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取得良好效益和贏得社會廣泛讚揚的;④為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作出貢獻的;⑤愛護公共財產,節約國家資財有突出貢獻的;⑥防止或消除事故有功,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免受或者減少損失的;⑦在搶險、救災等特定環境中奮不顧身,作出貢獻的;⑧同違法違紀行為作鬥爭有功績的;⑨在對外交往中為國家和稅務系統爭得榮譽和利益的;⑩有其他突出功績的。752.3.5獎懲1.獎勵(3)獎勵的種類對公務員、公務員集體的獎勵分為嘉獎、記三等功、記二等功、記一等功、授予榮譽稱號,具體為:①對表現突出的,予以嘉獎;②對作出較大貢獻的,記三等功;③對作出重大貢獻的,記二等功;④對作出傑出貢獻的,記一等功;⑤多功績卓越的,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或者“模範公務員”、“模範公務員集體”等榮譽稱號。762.3.5獎懲2.懲罰懲罰是指對違反法律法規的稅務系統公務員給予行政懲處或追究刑事責任的處罰行為。(1)懲罰的種類稅務系統公務員因違法違紀應承擔紀律責任的,應依法給予處分。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處分。772.3.5獎懲2.懲罰(2)懲罰的原則對公務員的處分,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程式合法、手續完備。公務員違紀的,應當由處分決定機關決定對公務員違紀的情況進行調查,並將調查認定的事實及擬給予處分的依據告知公務員本人。公務員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處分決定機關認為對公務員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照管理權限和規定的程式作出處分決定。處分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務員本人。782.3.5獎懲2.懲罰(3)懲罰的責任公務員在受處分期間不得晉升職務和級別,其中受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處分的,不得晉升工資檔次。受處分的期間為:警告,6個月;記過,12個月;記大過,18個月;降級、撤職,24個月。受撤職處分的,按照規定降低級別。公務員受開除以外的處分,在受處分期間有悔改表現,並且沒有再發生違紀行為的,處分期滿後,由處分決定機關解除處分並以書面形式通知本人。解除處分後,晉升工資檔次、級別和職稱不再受原處分的影響。但是,解除降級、撤職處分的,不視為回復原級別、原職務。792.3.5獎懲2.懲罰(4)對違規執法的懲罰對稅務系統公務員違規執法的懲罰,《稅收征管法》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主要內容有:①稅務機關違反規定擅自改變稅收徵收管理範圍和稅款人預算級次的,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②稅務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況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802.3.5獎懲2.懲罰(4)對違規執法的懲罰③稅務機關、稅務人員查封、扣押納稅人個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維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的,責令退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④稅務人員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勾結,唆使或者協助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偷稅、欠稅、騙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⑤稅務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812.3.5獎懲2.懲罰(4)對違規執法的懲罰⑥稅務人員徇私舞弊或者怠忽職守,不征或者少征應徵稅款,致使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⑦稅務人員濫用職權,故意刁難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調離稅收工作崗位,並給予行政處分。⑧稅務人員對控告、檢舉稅收違法違規行為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以及其他檢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822.3.5獎懲2.懲罰(4)對違規執法的懲罰⑨稅務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故意高估或者低估計稅依據,致使多征或者少徵稅款,侵犯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損害國家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稅務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前徵收、延緩徵收或者攤派稅款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行政監察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832.3.5獎懲2.懲罰(4)對違規執法的懲罰⑩稅務人員在徵收稅款或者查處稅收違法案件時,未按照規定進行回避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未按照規定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檢舉人保密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842.3.6輪換(輪崗)制度為了培養高素質的稅務公務員隊伍,增強稅務機關活力,提高辦事效率,促進勤政、廉政建設,稅務公務員實行職位輪換(輪崗)制度。根據規定擔任領導職務的稅務公務員在同一職位上任職五年以上,原則上要實行輪崗,根據實際需要也可以適當延長或縮短輪崗年限。稅務公務員輪崗離職前,應當辦理公務交接手續,必要時進行離崗審計。稅務公務員應當服從輪崗的決定,對於無正當理由拒不服從輪崗決定的,給予批評教育,幷按輪崗決定直接辦理任免手續。852.4稅務監察本節教學內容:2.4.1稅務監察的含義2.4.2稅務監察的作用2.4.3稅務監察的原則2.4.4稅務監察機構2.4.5稅務監察的程式862.4.1稅務監察的含義稅務監察是指稅務監察機關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國家稅法、稅收政策、規章制度的行政行為進行監督檢查的一種制約制度。它是國家行政監察的組成部分,也是法制監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範圍包括稅務執法監察、特邀監察員、稅務人員違法違紀行政處分、稅務幹部廉政責任制和稅務人員廉潔自律,等等。872.4.1稅務監察的含義中國的稅務監察機構和稅務監察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即已建立和開展。1950年12月財政部批准發佈了《各級稅務機關檢察工作規則》(即稅務監察工作規則),各地根據該規則先後建立了監察機構並開展了監察工作。後來監察工作曾一度中斷,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稅務監察工作處於停滯狀態。目前的稅務監察工作是從1985年開始恢復的,多年來不斷得到加強,1995年,國家稅務總局就連續下發了《稅務監察暫行規定》、《稅務執法監察暫行辦法》、《稅務機關特邀監督員工作暫行辦法》等七個檔。882.4.2稅務監察的作用在稅收行政執法過程中,稅務監察的作用日益增強,加強了對稅務機關及其人員執行稅法、稅收政策的監督檢查力度,提高了稅務人員的執法意識,在加強稅收徵收管理、促進稅務機關依法治稅、加強稅務機關及人員的廉政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保證國家稅法、稅收政策得以正確實施稅務機關及其人員是實施稅法、稅收政策的主體,在享有徵收管理權的同時,也承擔著正確實施稅法、稅收政策的義務,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著稅法、稅收政策實施的效果。通過稅務監察活動可以對稅務機關及其人員的行政行為實施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制止違法違紀行為,制約他們濫用稅收行政權,能夠起到保證稅法、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正確實施的作用。892.4.2稅務監察的作用2.糾正違法違紀行為,維護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稅務機關及其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以及不正當的行政行為,不僅會影響稅法、稅收政策的貫徹執行,而且會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利益。一方面,稅務機關及其人員為完成任務,不顧國家稅法和稅收政策,存在濫征濫罰現象,損害了納稅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稅務人員可能與納稅人同流合污、徇私舞弊,以損失國家稅款為代價,從中撈取個人好處,損害國家利益。通過稅務監察活動,對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的違法違紀案件進行查處,阻止其不當的行政行為,並採取有效措施予以糾正,能夠有效的防止稅務機關及其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和不正當的行政行為,維護國家和納稅人的經濟利益。902.4.2稅務監察的作用3.促進稅務機關廉政建設稅務幹部雖然大多數是好的,但也有少數幹部禁不住金錢的誘惑而損公肥私。通過稅務監察活動,對稅務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和不當行為進行行政處罰,以反面教育稅務幹部提高思想覺悟、奉公守法和為政清廉的自覺性,增強執行稅法、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的責任感,提高鑒別能力和防腐拒腐的能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稅務幹部的廉政建設和懲治腐敗現象。912.4.2稅務監察的作用4.促進各項工作制度的完善稅務監察活動不僅具有被動的糾偏能力,而且具有主動完善各項稅務工作制度建設的功能。通過稅務監察活動,監督檢查和查處違法案件,認真分析行為發生的原因,找出稅務工作規章制度的漏洞,提出改進稅務工作規章制度制約不足和管理失衡等建議,從而可促進稅務工作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922.4.3稅務監察的原則1.依法行使職權原則稅務監察不僅是行政監察,而且也是法制監察的一種形式。從法制監察的角度看,稅務監察是一種對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執法行為實施法律監督的活動,因此必須以有關法律為依據。堅持依法行使職權的原則,就要求稅務監察活動必須以法律為準繩,依法監察、調查、審理和懲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和不正當行政行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32.4.3稅務監察的原則2.獨立行使職權原則稅務監察機構在監察活動中,依法辦事並依法獨立行使各項職權,稅務機關內部其他職能部門、機構和個人不得干預。3.實事求是原則稅務監察活動應以事實作為判明是非的唯一標準,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監察活動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942.4.3稅務監察的原則4.專業監察和群眾監察相結合原則稅務監察必須設立專門機構和配備專業人員,在以專業監察為主的基礎上,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監察。其中,國家建立稅務機關特邀檢察員制度,就是在專業監察的同時,為拓寬監察管道,完善和擴大社會監督網路,使專業監察和群眾監察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形式。952.4.3稅務監察的原則5.監督檢查與工作改進相結合原則稅務監察主要是監督檢查,但也不能總是被動的應付,要把監督檢查與改進工作結合起來,既要實施監督,又要改進規章制度,防止違法違紀事件的發生。在稅務監察過程中,分析違法違紀和不當行政行為產生的主客觀原因,找出稅務工作規章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從而達到改進工作、完善規章制度的目的。962.4.3稅務監察的原則6.懲處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稅務監察活動中,採取一些懲罰措施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懲處,使人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吸取教訓,不再重犯。因此,必須把教育手段和懲處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幫助犯錯人員糾正錯誤的根本目的。972.4.4稅務監察機構稅務監察機構是在稅務機關內部單獨設置的行使監察職能的專門部門,其主要的職責有:監督檢查稅務機關及其人員貫徹執行稅法、稅收政策的情況,受理對稅務機關及其人員違法違紀行為的檢舉控告以及稅務機關及其人員和納稅人不服處分的申訴,調查處理稅務機關或者稅務人員違法違紀的行為,參與配合稅務機關搞好廉政制度等,同時,還享有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立案調查處理、參加有關會議、查閱有關檔與資料等權力。982.4.4稅務監察機構各級稅務機關都必須設置監察機構,一般是國家稅務總局設置稅務監察司,下麵根據情況應設置監察處、室,同時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監察人員,並可以設置相當於本級機構行政領導幹部級別的監察專員、監察員、助理監察員。稅務監察人員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熟悉監察業務和稅收業務,忠於職守,秉公執法,清正廉明,保守秘密;稅務監察幹部實行崗位輪換制度,一般期限為3-5年。各級稅務監察機構原則上要按照“分級管理,下管一級”的幹部管理體制進行監察管轄,必要時上級稅務監察機構可以直接管轄下級稅務監察機關管轄範圍內的監察事項。992.4.4稅務監察機構各級稅務機關都必須設置監察機構,一般是國家稅務總局設置稅務監察司,下麵根據情況應設置監察處、室,同時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監察人員,並可以設置相當於本級機構行政領導幹部級別的監察專員、監察員、助理監察員。稅務監察人員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熟悉監察業務和稅收業務,忠於職守,秉公執法,清正廉明,保守秘密;稅務監察幹部實行崗位輪換制度,一般期限為3-5年。各級稅務監察機構原則上要按照“分級管理,下管一級”的幹部管理體制進行監察管轄,必要時上級稅務監察機構可以直接管轄下級稅務監察機關管轄範圍內的監察事項。1002.4.5稅務監察的程式稅務監察機構的稅務監察活動,特別是查處的案件,一般要經過受理、立案、調查、審理、定性處理、批復和呈報等程式。1.受理稅務監察機構對從不同管道來源的案件線索進行鑒別,對屬於稅務監察範圍和自己管轄的案件,作出予以接受或不予接受的決定,是稅務監察的首要環節。2.立案立案是稅務監察機構對已接受的案件決定進行調查審理的法定程式。立案必須填寫立案請示報告,必須履行報批手續,經批准後才能立案。1012.4.5稅務監察的程式3.調查在調查之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租住人員成立調查組、熟悉有關材料、制定調查方案等。在調查中,要認真搜集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證據,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調查對象的交代和申辯鑒定結論、勘察與檢查筆錄及其他能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案件事實查清後,要依法提出處理意見,作出調查總結。調查總結既是調查取證階段的結束程式,又是移送審理階段的準備程式。4.審理、處理、批復和呈報等稅務監察案件的審理就是對調查階段提出的處理意見進行審核並作出結案意見的過程。同時,要將結案意見寫出結案報告報批,並對有結論的案件進行整理,立卷歸檔。102【本章小結】稅務管理是國家稅務機關一種稅收政策、法令、制度對稅收分配全過程所進行的計畫、組織、協調和監督控制的一種管理活動。稅收管理權限包括稅收立法權、稅收收益權、稅收征管權和稅收司法權等方面。合理劃分稅種是分稅制的重要內容,屬於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流動性的稅種,一般都劃為中央稅;屬於適合地方征管,流動性較差或屬地性質明顯,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的稅種,一般劃為地方稅;介於兩者之間的,或者屬於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主要稅種,一般劃為中央與地方共用稅。稅務機構的職權主要包括:擬定和提出稅收法草案;遵守和執行稅收法規;徵收和計量稅收款項;監督和捍衛國家及公民權益。103【關鍵術語】稅權(taxingpower);立法權(legislativeauthority);征管權(administrativeauthority);收益權(therighttoreceiverevenues);分稅制(taxsharingsystem);稅務機構(taxbodies/revenuebodies);稅收執法(taxenforcement);稅務人事管理(taxpersonnelmanagement);稅務監察(taxombudsman)
104【習題精練】1.我國稅法體系與稅收立法權的劃分。2.我國國稅、地稅機構徵收範圍的劃分。3.我國稅收征管權的內容。4.稅務機構設置應遵循的原則。5.我國稅務機構的職權。6.稅務監察的程式。105106納稅評估6.1納稅評估概述本節教學內容:6.1.1納稅評估的概念6.1.2納稅評估的內容6.1.3納稅評估的分類6.1.4納稅評估的原則6.1.5納稅評估的職能6.1.6納稅評估的作用1076.1.1納稅評估的概念
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資訊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包括減免緩抵退稅申請)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並採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1086.1.1納稅評估的概念1.納稅評估的主體2.納稅評估的對象3.納稅評估的目的1096.1.2納稅評估的內容(1)根據宏觀稅收分析和行業稅負分析結果以及其他相關涉稅資料設立評估指標及其預警值;(2)綜合運用各類對比分析方法篩選評估對象;(3)對所篩選出的異常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並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4)對評估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分別採取稅務約談、調查核實、處理處罰、提出管理建議、移交稽查部門查處等方法進行處理;(5)維護更新稅源管理數據,為稅收宏觀分析和行業稅負監控提供基礎資訊等。1106.1.3納稅評估的分類1.按照確定對象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日常評估、專項評估和特定評估2.按照參與評估的稅務機關的數量分為合作評估與獨立評估另外,根據稅種的不同可以分為增值稅評估、企業所得稅評估、個人所得稅評估等;根據行業或者產業的不同可以分為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納稅評估等。1116.1.4納稅評估的原則1.案頭評估原則2.合理性評估原則3.成本效益原則1121.案頭評估原則
案頭評估原則是指稅務機關及其評估人員應當在稅務機關內部工作場所,以對其所收集和掌握的納稅人各種與稅收法律義務履行情況相關的資訊、資料和數據以及第三方的資訊、資料、數據的分析、判斷為限,非必要一般不應“驚動”“打擾”納稅人,特別不能頻繁到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場所進行實地核實。1132.合理性評估原則
合理性評估原則是指稅務機關在對納稅人實施評估時,通常是對納稅人稅收法律義務履行情況是否正常,即是否符合常理,是否符合邏輯進行評估。1143.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稅務機關在納稅評估中必須追求以最小化的成本支出獲取最大化的評估收益。納稅評估的成本效益原則並不單指稅務機關,而且應當包括納稅人。1156.1.5納稅評估的職能
納稅評估的職能是指納稅評估本身所固有的並且在納稅評估機制正常運行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作用的功能。這種功能內在於納稅評估的全過程,是納稅評估固有的屬性。納稅評估的職能是由納稅評估的本質及其在整個稅收征管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是從稅收職能中派生出來的。1166.1.5納稅評估的職能1.監督職能2.促收職能3.服務職能1176.1.6納稅評估的作用1.納稅評估是防止虛假納稅申報的有效手段2.納稅評估是強化稅收征管的重要舉措3.納稅評估是優化納稅服務的過程4.納稅評估有利於提高納稅遵從度,促進征納雙方業務素質的提高1186.2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本節教學內容:6.2.1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概述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6.2.3通用指標的配比分析6.2.4納稅評估分稅種特定分析指標1196.2.1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概述1.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1)全面性(2)可靠性(3)客觀性(4)可行性1206.2.1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概述2.納稅評估指標的分類(1)按稅種分類(2)按指標測算範圍進行分類(3)按指標的性質分類(4)按稅種管理權限與使用單位分類(5)按指標的計算方法分類121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
國家稅務總局在《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中公佈了供各稅務機關參照使用的一些評估分析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分為收入類、成本類、費用類、利潤類和資產類五大類。122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1.收入類評估分析指標123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2.成本類評估分析指標124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3.費用類評估分析指標125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4.利潤類評估分析指標126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5.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1)流動資產評估分析指標127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5.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2)固定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128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5.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3)總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1296.2.2納稅評估通用指標5.資產類評估分析指標(4)負債類評估分析指標130
6.2.3通用指標的配比分析1.營業收入變動率與營業利潤變動率配比分析2.營業收入變動率與營業成本變動率配比分析3.營業收入變動率與費用變動率配比分析4.營業成本變動率與營業利潤變動率配比分析5.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率配比分析6.存貨變動率、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配比分析1316.2.4納稅評估分稅種特定分析指標1.增值稅評估分析指標及使用方法2.企業所得稅評估分析指標及使用方法3.印花稅評估分析指標及使用方法4.資源稅評估分析指標及使用方法132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本節教學內容:6.3.1經驗分析法6.3.2邏輯分析法6.3.3比較分析法6.3.4核對法6.3.5因素分析法133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6.3.1經驗分析法1.個人經驗評估判斷法2.集合意見法3.勘定分析法134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6.3.2邏輯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是指運用思維規律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分析判斷的方法。1.邏輯分析法的適用情形2.邏輯分析法的基本方法135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6.3.3比較分析法1.絕對數比較分析法2.相對數比較分析法3.變動率比較分析法4.配比比較分析法136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6.3.4核對法1.表表核對2.表實核對3.內外核對1376.3納稅評估分析方法6.3.5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指納稅評估時將評估的某一綜合經濟指標按照一定方法分解為相互聯繫的若干因素,然後分析計算這些因素對綜合指標影響的大小,以分析查明該綜合指標變動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1386.4納稅評估的流程本節教學內容:6.4.1納稅評估對象的確定6.4.2評估分析6.4.3詢問核實6.4.4實地核查6.4.5評定處理和管理建議1396.4納稅評估的流程1406.4納稅評估的流程6.4.1納稅評估對象的確定1.日常評估對象的確定2.專項評估對象的確定3.特定評估對象的確定1416.4納稅評估的流程6.4.2評估分析1.納稅評估分析準備2.評估分析方法的選擇與運用3.評估分析指標的選擇與運用1426.4納稅評估的流程6.4.3詢問核實1.詢問核實的方法2.詢問核實的對象3.詢問核實的內容1436.4納稅評估的流程6.4.4實地核查
實地核查是到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的生產經營場所,通過對納稅人生產與經營情況的觀察以及賬證的檢查以確認評估疑點成立與否。通常而言,當評估人員在評估分析中發現疑點時應當優先使用對納稅人影響最小的方法,而最後使用對納稅人影響最大的方法。因此,上述方法在使用上是有序列性的,即優先使用電話詢問、發函詢問,其次是約談,最後才是實地核查。1446.4納稅評估的流程6.4.5評定處理和管理建議1.評定處理2.管理建議1456.5納稅評估案例分析6.5.1案例一6.5.2案例二146思考題1.納稅評估與稅務稽查有什麼區別與聯繫?2.怎樣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納稅評估方法?147148稅務檢查7.1稅務檢查概述本節教學內容:7.1.1稅務檢查的概念7.1.2稅務檢查的職能7.1.3稅務檢查的作用7.1.4稅務檢查的類別1497.1.1稅務檢查的概念
稅務檢查是稅務機關根據國家稅法和財務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涉稅當事人履行義務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以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的一種管理活動。稅務檢查的要素包括檢查主體、檢查客體、檢查依據、檢查目的。1507.1.1稅務檢查的概念稅務檢查的主體
各級稅務機關稅務檢查的客體
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涉稅當事人所從事的涉稅活動和其他應稅行為稅務檢查的依據
國家頒佈的各種稅法、財務會計制度和其他經濟法規稅務檢查的目的維護稅法權威1517.1.2稅務檢查的職能(1)追征功能(2)稽審職能(3)監控職能(4)懲戒職能(5)教育職能1527.1.3稅務檢查的作用1.嚴肅納稅紀律,確保財政收入2.增強法治觀念,推動依法治稅3.實現公平稅負,保證公平競爭4.完善稅收制度,提高征管品質1537.1.4稅務檢查的類別1.按檢查主體分為稅務機關專業檢查和納稅人自查2.按檢查時間分為經常性檢查和定期檢查3.按檢查的計劃性分為計劃性檢查和臨時性檢查4.按檢查的實施地點分為現場檢查和調賬檢查1547.2稅務檢查的許可權本節教學內容:1.賬簿資料檢查權2.場地檢查權3.責成提供資料權4.詢問權5.行郵財產檢查權6.資金帳戶檢查權7.網路平臺檢查權8.
非納稅單位和個人虛假發票使用檢查權9.財產身份查詢權1551.賬簿資料檢查權行使查賬權有兩種方式:實地檢查和調賬檢查實地檢查是到現場檢查納稅人有關賬簿資料,調賬檢查是依法將納稅人賬簿資料調取到稅務機關或指定地點進行檢查。調賬檢查應當向被查對象出具《調取賬簿資料通知書》,並填寫《調取賬簿資料清單》交其核對後簽章確認。1562.場地檢查權到納稅人登記註冊的或實際的生產、經營場所和貨物存放地、貨物託管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灭火器的紧急逃生用法
- 概率统计算法复习题
- 屋面工程施工合同细节
- 违反工作纪律整改报告
- 2025年浙教新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机器抵押合同(2篇)
- 更换厨房用品合同(2篇)
- 服务记录协议书(2篇)
- 2025年苏教新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演示稿件
-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的中期报告
- 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绿化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医院定岗定编方案文档
- 4-熔化焊与热切割作业基础知识(一)
- 2023年200MW储能电站储能系统设计方案
- 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的基本知识概述
- 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试题一及答案
- 简易劳务合同电子版
- 明代文学绪论
- 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