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稅收籌畫概述什麼是稅收籌畫?某教授主編一本教材出版,參編人員5人,稿酬所得18000元,如何填寫稿酬分配表才能納稅最小?(1)均分:每人應分3000元,共應納稅:(3000-800)*20%*(1-30%)*6=1848(元)(2)其中5人800元,第6人14000元,應納稅額為:5人免稅第6人應納稅=14000*(1-20%)*20%*(1-30%)*=1568(元)稅收籌畫概念納稅行為發生之前,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納稅主體的經營活動或投資行為等涉稅事項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少繳稅和遞延繳納目標的一系列謀劃活動。稅收籌畫的特點合法性預期性風險性目的性收益性稅收籌畫與偷稅偷稅: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行為法律責任:追繳偷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或者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兩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繳稅額的30%以上且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稅收籌畫與欠稅欠稅: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而發生的拖欠稅款的行為。法律責任: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故意欠稅:不能獲得減稅、免稅待遇,停止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逃避追繳欠稅罪: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稅款的行為。應同時具備的四個條件:有欠稅的事實存在轉移或隱匿財產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數額在1萬元以上法律責任:數額在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稅收籌畫與抗稅抗稅:以暴力或威脅的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法律責任:行政責任: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刑事責任稅收籌畫與騙稅騙稅:採取弄虛作假和欺騙手段,騙取出口退(免)稅或減免稅款的行為法律責任:行政責任: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刑事責任稅收籌畫與避稅合法這個國家有反避稅條款嗎?案例國家對生產某種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要徵收環保稅,一個生產污染產品的企業如何進行決策才能不繳稅?研製開發並生產綠色產品繼續生產不“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通過隱瞞污染手段,繼續生產該產品籌畫避稅偷稅稅收籌畫的原則法律原則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規範性原則財務原則財務利益最大化穩健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社會原則經濟原則便利性原則節約性原則股權融資還是債務融資?稅收籌畫的分類按稅收籌畫服務對象分類法人、非法人按稅收籌畫的區域分類國內、國外按稅收籌畫的對象分類一般稅收籌畫、特別稅收籌畫按稅收籌畫的人員劃分內部、外部按稅收籌畫採用的方法分類技術派、實用派按稅收籌畫實施的手段分類政策派、漏洞派按企業決策專案投資、經營、成本核算、成本分配稅收籌畫的經濟和社會效應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利促進國家稅收政策目標的實現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促進稅制的不斷完善第2章稅收籌畫產生的原因和實施條件納稅人的權利延期申報權延期納稅權申請減免稅權多繳稅款申請退還權委託稅務代理權要求賠償權保密權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權稅收籌畫產生的原因國家間稅收管轄權的差別稅收執法效果的差別稅制因素各國稅法要素界定不同稅基、稅率、稅收優惠不同稅收制度因素稅種的稅負彈性納稅人定義上的可變通性課稅對象金額上的可調整性稅率上的差異性稅收優惠如何利用稅收管轄權的不同進行籌畫?請思考某從事涉外服務的公司,主要為外國駐華機構提供各種服務人員。派出人員的工資、福利由服務公司統一支付,服務公司根據派出人員的情況向駐華機構收取勞務費用。如何才能減輕服務公司的稅負呢?案例某報紙專欄記者的月薪為500000元,請考慮該記者與報社採取何種合作方式才能稅負最輕?調入報社特約撰稿人投稿工資勞務報酬稿酬(500000-800)*45%-15375=209265(元)500000*(1-20%)*40%-7000=153000(元)500000*(1-20%)*20%*(1-30%)=56000(元)其他因素稅法相對穩定性與現實活動的複雜性各國對避稅的認可程度及在反避稅方法上的差別通貨膨脹關境與國境的差異技術進步資本流動請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這一優惠政策?如何更好地利用購置設備的抵免政策?實施稅收籌畫的前提條件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級別高的優於級別低的法律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國際法優於國內法法律不溯及既往實體從舊、程式從新具備相當的收入規模具備稅收籌畫意識稅收籌畫的稅種選擇不同稅種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不同稅種的稅負彈性稅收籌畫應注意的問題正視稅收籌畫的風險性瞭解理論與實踐的差異關注稅收法律的變化樹立正確的稅收籌畫觀第3章稅收籌畫的工作步驟熟練把握有關法律規定瞭解納稅人的財務狀況和要求簽訂委託合同制定籌畫計畫並實施第4章稅收籌畫原理:
絕對節稅原理直接節稅原理:直接減少某一個納稅人稅收絕對額的節稅間接節稅原理:指某一個納稅人的稅收絕對額沒有減少,但這個納稅人的稅收客體所負擔的稅收絕對額減少,間接減少了另一個或一些納稅人稅收絕對額的節稅。相對節稅原理是指一定納稅總額並沒有減少,但因各個納稅期納稅總額的變化而增加了收益,從而相當於沖減了稅收,使稅收總額相對減少。相對節稅原理主要利用的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假設一個公司的年度目標投資收益率為10%,在一定時期所取得的稅前所得相同。如果稅法允許這個公司某年的某筆費用可以選擇三種方法扣除:分期平均扣除;餘額遞減扣除;一次性扣除。其結果假定是:方案1公司第1、2、3年都繳納的所得稅200萬元,即方案1的T1-1=T1-2=T1-3=200萬元;方案2的T2-1=100萬元,T2-2=100萬元,T2-3=400萬元;方案3的T3-1=0元,T3-2=0元,T3-3=600萬元。納稅人採用不同方案在一定時期的納稅絕對總額是相同的。(1)3年的預期稅收ΣTi為方案1ΣT1=T1-1+T1-2+T1-3=200+200+200=600(萬元)
方案2ΣT2=T2-1+T2-2+T2-3=100+100+400=600(萬元)
方案3ΣT3=T3-1+T3-2+T3-3=0+0+600=600(萬元)(2)把預期稅收按目標投資收益率折算成現值PWi方案1ΣT1
預期稅收現值為:PW1=200+200/1.10+200/(1.10)2=547.11(萬元)方案2ΣT2
預期稅收現值為:PW2=100+100/1.10+400/(1.10)2=521.49(萬元)方案3ΣT3
預期稅收現值為:PW3=0+0+600/(1.10)2=495.87(萬元)(3)節稅方案的相對節稅額ΣSi為:
方案2相對節稅額ΣS2=ΣT1-ΣT2=547.11-521.49=25.62(萬元)方案3相對節稅額ΣS3=ΣT1-ΣT3=547.11-495.87=51.24(萬元)風險節稅風險節稅是指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下,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去獲取超過一般節稅所節減的稅額。風險節稅主要是考慮了節稅的風險價值。一個納稅人節稅方案1第一年要繳納所得稅100萬元的概率為30%,繳納所得稅120萬元的概率為50%,繳納所得稅150萬元的概率為20%,第二年要繳納所得稅120萬元的概率為20%,繳納所得稅150萬元的概率為40%,繳納所得稅180萬元的概率為40%,第三年要繳納所得稅150萬元的概率為20%,繳納所得稅180萬元的概率為60%,繳納所得稅200萬元的概率為20%;節稅方案2第一年要繳納所得稅60萬元的概率為40%,繳納所得稅80萬元的概率為40%,繳納所得稅100萬元的概率為20%,第二年要繳納所得稅80萬元的概率為20%,繳納所得稅100萬元的概率為50%,繳納所得稅120萬元的概率為30%,第三年要繳納所得稅180萬元的概率為30%,繳納所得稅200萬元的概率為60%,繳納所得稅220萬元的概率為10%,這個納稅人的年目標投資收益率為10%,納稅人採用不同方案在一定時期所取得的稅前所得相同。
如何進行方案的選擇呢?1.
計算採用節稅方案後3年的稅收期望值E方案1
E(T1-1)=100*0.3+120*0.5+150*0.2=120(萬元)
E(T1-2)=120*0.2+150*0.4+180*0.4=156(萬元)
E(T1-3)=150*0.2+180*0.6+200*0.2=178(萬元)其中:T1-n為方案1第n年要繳納的稅收,n=1,2,3方案2
E(T2-1)=60*0.4+80*0.4+100*0.2=76(萬元)
E(T2-2)=80*0.2+100*0.5+120*0.3=102(萬元)
E(T2-3)=180*0.3+200*0.6+220*0.1=196(萬元)其中:T2-n為方案2第n年要繳納的稅收,n=1,2,3
2.把稅收期望值按目標投資收益率折算成現時價值PWiΣT1期望稅收現值PW1=120/1.10+156/(1.10)2+178/(1.10)3=371.75(萬元)ΣT2期望稅收現值PW2=76/1.10+102/(1.10)2+196/(1.10)3=300.65(萬元)其中:ΣT1為方案1納稅人一定時期的納稅總額ΣT2為方案2納稅人一定時期的納稅總額
3.計算考慮確定性風險因素情況下方案2多節減的稅額Si
方案2多節減的稅額S2=ΣT1-ΣT2=371.75-300.65=71.1(萬元)這樣,我們通過計算可使各個可供選擇的節稅方案中確定性風險因素數量化,以此作為節稅的依據。此例中,我們應該選擇方案2,因為它比方案1節減更多的稅收。假定一個納稅人不確定性節稅方案1可節減所得稅S1=100萬元的概率P1=30%,可節減所得稅S2=120萬元的概率P2=50%,可節減所得稅S3=150萬元的概率P3=20%;節稅方案2可節減所得稅S1=60萬元的概率P1=30%,可節減所得稅S2=140萬元的概率P2=60%,可節減所得稅S3=180萬元的概率P3=10%。這個納稅人在一定時期所得的稅前所得相同。(1)
計算節稅方案的節稅期望值E
方案1E1=100*0.3+120*0.5+150*0.2=120(萬元)
方案2E2=60*0.3+140*0.6+180*0.1=120(萬元)說明:期望值E=Σ(Si*Pi)i=1,2,3……n其中:Si=第i種情況節減的所得稅Pi=第i種情況的概率n=情況的數量(2)
計算節稅方案的風險程度(標準離差)σ
方案1
σ1=[(100-120)2*0.3+(120-120)2*0.5+(150-120)2*0.2]0.5=17.32(萬元)方案2
σ2=[(60-120)2*0.3+(140-120)2*0.6+(180-120)2*0.1]0.5=40.99(萬元)說明:標準離差σ=Σ[(Si-Ei)2*Pi]0.5
在上面的例子裏,我們看到兩個方案的節稅期望值是相同的,但方案2的風險程度明顯要高於方案1,因此,我們要選擇方案1。一個跨國納稅人不確定性節稅方案1可節減所得稅S1=100萬元的概率P1=30%,可節減所得稅S2=120萬元的概率P2=50%,可節減所得稅S3=150萬元的概率P3=20%;節稅方案2可節減所得稅S1=100萬元的概率P1=30%,可節減所得稅S2=140萬元的概率P2=60%,可節減所得稅S3=180萬元的概率P3=10%。這個跨國納稅人在一定時期所取得的稅前所得相同,其目標節稅額St為100萬,目標節稅率st為10%,無風險節稅額St為60萬,無風險節稅率st為6%。
(1)計算節稅方案的節稅期望值E
方案1E1=100*0.3+120*0.5+150*0.2=120(萬元)
方案2E2=100*0.3+140*0.6+180*0.1=120(萬元)(2)計算節稅方案的標準離差σ
方案1
σ1=[(100-120)2*0.3+(120-120)2*0.5+(150-120)2*0.2]0.5=17.32(萬元)方案2
σ2=[(100-120)2*0.3+(140-120)2*0.6+(180-120)2*0.1]0.5=26.83(萬元)說明:標準離差計算公式見上例(3)
計算節稅方案的風險程度(標準離差率)V。方案1V1=17.32/120*100%=14.43%方案2V2=26.83/132*100%=20.33%說明:標準離差率Vi=σi/Ei(i=1,2)(4)計算節稅方案的風險節稅係數b。
方案1
b1=(10%-6%)/14.43%=27.72%
方案2b2=(10%-6%)/20.33%=19.68%
說明:風險節稅係數bi=(st-sf)/Vi(i=1,2).
其中:st=目標節稅率
sf=無風險節稅率
V=標準離差率(5)計算節稅方案的風險節稅率sr。
方案1sr1=27.72%*14.43%=4%
方案2sr2=19.68%*20.33%=4%
說明:風險節稅率sr=bi*Vi(i=1,2).
其中:b=風險節稅係數
V=標準離差率(6)計算節稅方案的風險節稅額(風險價值)Sr。方案1Sr1=120*4%/(6%+4%)=48(萬元)方案2Sr2=132*4%/(6%+4%)=52.8(萬元)說明:Sri=(Ei*sri)/(sf+sri)(i=1,2).(7)計算考慮風險的最低節稅額minSr。
方案1minSr1=60+48=108(萬元)方案2minSr2=60+52.8=112.8(萬元)說明:minSri=Sf+
Sri(i=1,2).
從上面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節稅方案的期望節稅額都大於考慮風險的最低節稅額,因此都超過了目標節稅額,可以採用。但節稅方案2的風險程度要大於方案1,而方案2可以獲取更大的風險價值。至於到底哪個方案更好些,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決於企業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了。穩健的企業決策人員可以選擇方案1,因為方案1的風險小;願意冒險去追求最大財務利益的企業決策人員可以選擇方案2,因為它有更大的風險價值。第5章稅收籌畫的基本方法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免稅技術減稅技術稅率差異技術扣除技術抵免技術退稅技術納稅遞延稅負轉嫁選擇合理的企業組織形式稅收優惠與稅收利益稅收優惠: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社會策略經濟目的,而對納稅人實行的稅收鼓勵。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稅收優惠手段的差異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方向免稅技術免稅:國家對特定的地區、行業、企業、專案或情況(特定的納稅人或納稅人的特定應稅專案,或由於納稅人的特殊情況)所給予納稅人完全免征稅收的照顧或獎勵措施。照顧性免稅獎勵性免稅免稅技術: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況下,使納稅人成為免稅人,或使納稅人從事免稅活動,或使徵稅對象成為免稅對象而免納稅收的稅收籌畫技術免稅技術的特點屬於絕對節稅技術簡單適用範圍狹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免稅技術的方法儘量爭取更多的免稅待遇儘量使免稅期最長化案例某橡膠集團位於某市A村,主要生產橡膠輪胎、橡膠管和橡膠汽配件。在生產橡膠製品的過程中,每天產生近30噸的廢煤渣。為了妥善處理廢煤渣,使其不造成污染,該集團嘗試過多種辦法:與村民協商用於鄉村公路的鋪設、維護和保養;與有關學校聯繫用於簡易球場、操場的修建等,但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廢煤渣的排放未能達標,使周邊鄉村的水質受到影響,因污染問題受到環保部門的多次警告和罰款。如何治汙,擬定兩個方案:把廢煤渣的排放處理全權委託給A村村委會,每年支付該村委會40萬元的運輸費用用40萬元投資興建牆體材料廠,生產“免燒空心磚”。方案二
銷路好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能獲得一定的節稅利益。利用廢煤渣等生產的建材產品免征增值稅徹底解決污染問題部分解決了企業的就業壓力實務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問題:第一,檣體材料廠實行獨立核算、獨立計算銷售額、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第二,產品經過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委員會的審定,獲得認定證書第三,向稅務機關辦理減免稅手續
減稅技術減稅:國家對特定的地區、行業、企業、專案或情況(特定的納稅人或納稅人的特定應稅專案,或由於納稅人的特殊情況)所給予納稅人減征部分稅收的照顧或獎勵措施。照顧性免稅獎勵性免稅減稅技術: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況下,使納稅人減少應納稅收而直接節稅的稅收籌畫技術減稅技術的特點屬於絕對節稅技術簡單適用範圍狹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免稅技術的方法儘量爭取更多的減稅待遇並使減稅最大化儘量使減稅期最長化案例A,B、C、D四個國家的公司所得稅的普通稅率基本相同,其他條件基本相似。A國某企業生產的商品9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國。A國對該企業所得是按普通稅率徵稅;B國出於鼓勵外向型企業發展的目的,對此類企業減征30%的所得稅,減稅期為5年;C國對此類企業有減征50%,減稅期為3年的規定;D國對此類企業則有減征40%,而且沒有減稅期限的規定。A企業應該如何選擇投資地?稅率差異技術儘量尋求稅率最低化儘量尋求稅率差異的穩定性和長期性某電腦公司是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該公司既銷售電腦硬體,也從事軟體的開發與轉讓,某月硬體銷售為18萬元,另接受委託開發並轉讓軟體取得收入2萬元,該企業應作何稅收籌畫?扣除技術扣除技術:指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使扣除額增加而直接節稅,或調整各個計稅期的扣除額而相對節稅的稅收籌畫技術。扣除技術的特點:可用於絕對節稅和相對節稅技術較為複雜適用範圍較大具有相對穩定性扣除技術要點扣除專案最多化扣除金額最大化扣除最早化抵免技術稅收抵免:從應納稅額中扣除稅收抵免額避免雙重徵稅的稅收抵免:免稅法、費用法、抵免法稅收優惠或獎勵的稅收抵免:設備購置投資抵免抵免技術: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使稅收抵免額增加而絕對節稅的稅收籌畫技術抵免技術特點:絕對節稅技術較為簡單適用範圍較大具有相對確定性抵免技術要點抵免專案最多化抵免金額最大化案例某企業籌資3000萬元,現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一是購買設備用於技術改造(假設設備購置前一年企業利潤額為0);二是投資新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並實行2年免稅政策。假設兩個方案的投資收益相同,第1-5年的利潤情況如下:第一年200萬元第二年300萬元第三年800萬元第四年1200萬元第五年1500萬元該選擇哪個方案?第一方案的稅後淨利潤:五年應納稅額=4000*33%-3000*40%=120(萬元)淨利潤=4000-120=3880(元)第二方案的稅後淨利潤:五年應納稅額=(800+1200+1500)*15%=525(萬元)淨利潤=4000-525=3475(萬元)退稅技術多繳稅款的退還再投資退稅(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產品退稅技術的特點絕對節稅技術較為簡單適用範圍較小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退稅技術要點儘量爭取退稅專案最多化儘量使退稅額最大化納稅期的遞延即允許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分期或延遲繳納稅款。方法遞延專案最多化遞延期最長化稅負轉嫁稅負轉嫁的影響因素商品供求彈性一般而言,當供給彈性大於需求彈性,企業應優先考慮稅負前轉的可能性;反之,則進行稅負後轉或無法轉嫁的可能性較大。市場結構與稅負轉嫁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稅負轉嫁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稅負轉嫁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下的稅負轉嫁完全壟斷市場結構下的稅負轉嫁課稅制度與稅負轉嫁稅種性質稅基寬窄課稅對象課稅依據稅負輕重選擇合理的企業組織形式子公司與分公司合夥制企業分、子公司的稅收待遇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在設立地負全面納稅義務分公司不是獨立的法人實體,負有限納稅義務,其利潤、虧損與總公司合併計算合夥制企業有的國家或地區把合夥制企業當作一個納稅實體,甚至當作公司法人進行徵稅增值稅的稅收籌畫增值稅稅收籌畫空間納稅人徵稅範圍稅率計稅依據納稅人的稅收籌畫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銷售額×增值率=銷售額×(1-增值率)注:銷售額與購進專案金額均為不含稅金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因此,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銷售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1-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
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6%或4%)當兩者稅負相等時,其增值率則為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即: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徵收率增值率=徵收率÷增值稅稅率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一般納稅人稅率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17%6%35.29%17%4%23.53%13%6%46.15%13%4%30.77%某生產性企業,年銷售收入(不含稅)為150萬元,可抵扣購進金額為90萬元。增值稅稅率為17%。年應納增值稅額為10.2萬元。由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可知,企業的增值率為40%[(150-90)/150]>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35.29%,企業選擇作小規模納稅人稅負較輕。因此企業可通過將企業分設為兩個獨立核算的企業,使其銷售額分別為80萬元和70萬元,各自符合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分設後的應納稅額為9萬元(80×6%+70×6%),可節約稅款1.2萬元(10.2萬元-9萬元)。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判別法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1-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1-抵扣率注:銷售額與購進專案金額均為不含稅金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因此,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銷售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1-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抵扣率)
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6%或4%)當兩者稅負相等時,其抵扣率則為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即: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抵扣率)=銷售額×徵收率抵扣率=1-徵收率/增值稅稅率當增值稅稅率為17%,徵收率為6%時,抵扣率=1-6%÷17%=1-35.29%=64.71%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一般納稅人稅率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17%6%64.71%17%4%76.47%13%6%53.85%13%4%69.23%某商業批發企業,年應納增值稅銷售額為300萬元(不含稅),會計核算制度健全,符合作為一般納稅人條件,適用17%增值稅稅率,該企業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占銷項稅額的比重為50%。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納增值稅為25.5萬元(300×17%-300×17%×50%)。乙丙企業均為小規模納稅人,批發機械配件。甲企業的年銷售額為120萬元(不含稅),年可抵扣購進金額為100萬元;乙企業的年銷售額為150萬元(不含稅),年可抵扣購進金額為130萬元。由於兩企業的年銷售額均達不到一般納稅人標準,稅務機關對甲、乙兩企業均按簡易辦法徵稅。甲企業年應納增值稅額為4.8萬元(120×4%),乙企業年應納增值稅額為6萬元(150×4%)。應注意的問題稅法對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要求財務利益最大化企業產品的性質及客戶的類型增值稅納稅人與營業稅納稅人的籌畫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判別法從兩種納稅人的計稅原理來看,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的計算是以增值額作為計稅基礎,而營業稅納稅人的營業稅是以全部收入作為計稅基礎。在銷售價格相同的情況下,稅負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增值率的大小。一般來說,對於增值率高的企業,適於作營業稅納稅人;反之,則選擇作增值稅納稅人稅負會較輕。在增值率達到某一數值時,兩種納稅人的稅負相等。這一數值我們稱之為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其計算公式為: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銷售額×增值率=銷售額×(1-增值率)注:銷售額與購進專案金額均為不含稅金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因此,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銷售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1-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
營業稅納稅人應納稅額=含稅銷售額×營業稅稅率(5%或3%)=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5%或3%)注:營業稅的計稅依據為全部銷售額。當兩者稅負相等時,其增值率則為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即: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5%或3%)增值率=(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增值稅稅率當增值稅稅率為17%,營業稅稅率為5%時,增值率=(1+17%)×5%÷17%=34.41%這說明,當增值率為34.41%時,兩種納稅人的稅負相同;當增值率低於34.41%時,營業稅納稅人的稅負重於增值稅納稅人,適於選擇作增值稅納稅人;當增值率高於34.41%時,增值稅納稅人的稅負高於營業稅納稅人,適於選擇作營業稅納稅人。同理,可以計算出增值稅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3%或營業稅納稅人的稅率為3%時的無差別平衡點的增值率,列表如下: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增值稅納稅人稅率營業稅納稅人稅率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17%5%34.41%17%3%20.65%13%5%43.46%13%3%26.08%某建築裝飾公司銷售建築材料,並代顧客裝修。2002年度,該公司取得裝修工程總收入為1200萬元。該公司為裝修購進材料支付款項936萬元(價款800萬元,增值稅稅款136萬元)。該公司銷售材料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裝飾工程適用的營業稅稅率為3%。判別該公司繳納何稅種合算?計算增值率:增值率=(1200-936)÷1200=22%(注:在計算增值率時,如果銷售額為含稅銷售額,則購進金額亦為含稅購進金額)∵增值率22%>無差別平衡點增值率20.65%∴企業選擇繳納營業稅合算,適宜作營業稅納稅人。可節約稅收額為:[1200÷(1+17%)×17%-136]-1200×3%=38.36-36=2.36(萬元)
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判別法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1-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銷售額=1-抵扣率注:銷售額與購進專案金額均為不含稅金額∴進項稅額=可抵扣購進專案金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1-增值率)×增值稅稅率因此,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1-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增值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抵扣率)
營業稅納稅人應納稅額=含稅銷售額×營業稅稅率(5%或3%)=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當兩者稅負相等時,其抵扣率則為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即:銷售額×增值稅稅率×(1-抵扣率)=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抵扣率=1-(1+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增值稅稅率當增值稅稅率為17%,營業稅稅率為5%時,抵扣率=1-(1+17%)×5%÷17%=1-34.41%=65.59%這也就是說,當增值率為65.59%時,兩種納稅人的稅負相同;當抵扣率低於65.59%時,營業稅納稅人的稅負輕於增值稅納稅人,適於選擇作營業稅納稅人;當增值率高於65.59%時,增值稅納稅人的稅負輕於營業稅納稅人,適於選擇作增值稅納稅人。同理,可以計算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3%或營業稅納稅人的稅率為3%時的無差別平衡點的抵扣率,列表如下:
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一般納稅人稅率營業稅納稅人稅率無差別平衡點抵扣率17%5%65.59%17%3%79.35%13%5%56.54%13%3%73.92%籌畫方法兼營混合銷售增值稅計稅依據的稅收籌畫計稅依據的法律界定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小規模納稅人和進口貨物應納稅額的計算銷項稅額的稅收籌畫銷售方式的稅收籌畫折扣銷售還本銷售以舊換新以物易物案例某商場商品銷售利潤率為40%,即銷售100元商品,其成本為60元,商場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貨均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為促銷欲採用三種方式:1、將商品以7折銷售;2、凡是購物滿100元者,均可獲贈價值30元的商品(成本為18元)3、凡是購物滿100元者,將獲返還現金30元。(以上價格均為含稅價格)該選擇哪個方案呢?思考假定消費者同樣是購買一件價值100元的商品,則對該商場來說以上三種方式的應納稅情況及利潤情況如下(由於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對結果影響較小,因此計算時未考慮):(1)7折銷售,價值100元的商品的售價為70元。增值稅:70÷(1+17%)×17%-60÷(1+17%)×17%=1.45(元)企業所得稅:利潤額=70÷(1+17%)-60÷(1+17%)=8.55(元)應繳所得稅:8.55×33%=2.82(元)稅後淨利潤:8.55-2.82=5.73元(2)購物滿100元,贈送價值30元的商品(成本18元)增值稅:銷售100元商品應納增值稅:100÷(1+17%)×17%-60÷(1+17%)×17%=5.81元;贈送30元商品視同銷售,應納增值稅:30÷(1+17%)-18÷(1+17%)×17%=1.74元;合計應納增值稅:5.81+1.74=7.55元個人所得稅:根據國稅函[2000]57號檔規定,為其他單位和部門的有關人員發放現金、實物等應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代扣代繳。為保證讓利顧客30元,商場贈送的價值30元的商品應不含個人所得稅額,該稅應由商場承擔,因此贈送該商品時商場需代繳顧客偶然所得個人所得稅為:30÷(1-20%)×20%=7.5(元)企業所得稅:利潤額=100÷(1+17%)-60÷(1+17%)-18÷(1+17%)-7.5=11.3元;由於代顧客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款不允許稅前扣除,因此應納企業所得稅:[100÷(1+17%)+30÷(1+17%)-60÷(1+17%)-18÷(1+17%)]×33%=14.67(元);稅後利潤:11.3-14.67=-3.37元(3)購物滿100元返回現金30元增值稅:應繳增值稅稅額=100÷(1+17%)×17%-60÷(1+17%)×17%=5.81(元);個人所得稅:7.5元(計算同上)企業所得稅:利潤額=100÷(1+17%)-60÷(1+17%)-30-7.5=-3.31(元);應納所得稅額=[100÷(1+17%)-60÷(1+17%)]×33%=11.28元;稅後淨利潤:-3.31-11.28=-14.59元。由此可見,上述三種方案中,方案一最優,方案二次之,方案三最差。結算方式的稅收籌畫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規定應收貨款一時無法收回的情況下,選擇分期收款結算方式選擇委託代銷方式銷售價格的稅收籌畫如何通過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實現遞延納稅?進項稅額的稅收籌畫購貨對象的籌畫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小規模納稅人處採購的貨物不能進行抵扣,或只能抵扣6%(4%),為了彌補因不能取得專用發票而產生的損失,必然要求小規模納稅人在價格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究竟多大的折讓幅度才能彌補損失呢?這裏就存在一個價格折讓臨界點。其計算公式如下:從一般納稅人購進貨物金額(含稅)為A,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貨物金額(含稅)為B。則:從一般納稅人購進貨物的利潤為:淨利潤額=銷售額-購進貨物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所得稅=(銷售額-購進貨物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1-所得稅稅率)={銷售額-A÷(1+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A÷(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1-所得稅稅率)……①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貨物的利潤為:淨利潤額=銷售額-購進貨物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所得稅=(銷售額-購進貨物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1-所得稅稅率)={銷售額-B÷(1+徵收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B÷(1+徵收率)×徵收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1-所得稅稅率)……②注:銷售額為不含稅銷售額,徵收率為稅務所代開的發票上注明的徵收率。當兩式相等時,則有:{銷售額-A÷(1+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A÷(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1-所得稅稅率)={銷售額-B÷(1+徵收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B÷(1+徵收率)×徵收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1-所得稅稅率)即:A÷(1+增值稅稅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A÷(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B÷(1+徵收率)+[銷售額×增值稅稅率-B÷(1+徵收率)×徵收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得:A÷(1+增值稅稅率)-A÷(1+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稅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B÷(1+徵收率)-B÷(1+徵收率)×徵收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則:A/(1+增值稅率)×[1-增值稅稅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B/(1+徵收率)×[1-徵收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當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5,教育費附加徵收率為3%時,則:A/(1+增值稅稅率)×(1-增值稅稅率×10%)=B/(1+徵收率)×(1-徵收率×10%)B=[(1+徵收率)×(1-增值稅稅率×10%)]/[(1+增值稅稅率)×(1-徵收率×10%)]×A當增值稅稅率=17%,徵收率=4%時,則有:B=(1+4%)(1-17%×10%)/[(1+17%)×(1-4%×10%)]×A=A×87.73%也就是說,當小規模納稅人的價格為一般納稅人的87.73%時,即價格折讓幅度為87.73%時,無論是從一般納稅人處還是從小規模納稅人處採購貨物取得的收益相等。同樣原理可得出增值稅稅率為13%,由稅務所代開的發票上注明的徵收率為6%及取得普通發票時的價格折讓臨界點。臨界點數值見下表。價格折讓臨界點一般納稅人的抵扣率小規模納稅人的抵扣率價格折讓臨界點(%)17%6%89.6%17%4%87.73%13%6%93.14%13%4%91.2%案例利寧廚具公司(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外購原材料—鋼材時若從北方鋼鐵廠(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7%)處購入,則每噸的價格為50000元(含稅)。若從得平鋼鐵廠(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則可取得由所得稅所代開的徵收率為4%的專用發票,含稅價格為44000元。試作出該企業是否應從小規模納稅人購貨的決策。(已知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徵收率為3%)該企業應從哪個公司進貨呢?由價格折讓臨界點得知,增值稅稅率為17%,小規模納稅人的抵扣率為4%時,價格折讓臨界點為87.73%,即臨界點時的價格為43865元(50000×87.73%),而小規模納稅人的實際價格44000元>臨界點的價格43865元,因此適宜從一般納稅人處採購原材料。從利潤角度來看,從北方鋼鐵廠購進原材料的淨成本為:50000/(1+17%)-50000/(1+17%)×17%×(7%+3%)=42008.55(元)注:依進項稅額計提的城市維護稅和教育費附加可以抵減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從得平鋼鐵廠購進原材料的淨成本為:44000/(1+4%)-44000/(1+4%)×4%×(7%+3%)=42138.46(元)由此可以看出,從得平鋼鐵廠購進鋼材的成本大於從北方鋼鐵廠購進鋼材的成本,因此應選擇從北方鋼鐵廠購入。若利寧廚具廠只能從得平鋼鐵廠取得普通發票峭能進行任何抵扣,由以上價格臨界點得知,只在在得平鋼鐵廠的含稅銷售價格低於42010元(50000×84.02%),才可考慮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入。企業在採購貨物時,可根據以上價格臨界點值,正確計算出臨界點時的價格,從中選擇採購方,從而取得較大的稅後收益。
兼營免稅或非應稅專案進項稅額核算的籌畫某公司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生產A產品,售價17元/件(不含稅),成本構成大致為材料10元/件(其中主要原材料9元/件,輔助材料1元/件),工資等其他成本6元/件(進項稅額忽略不計),當年預計生產200萬件。現有一國外來料加工的訂單,由該公司提供輔助材料並加工成A產品,加工費7.5元/件,共計10萬件。該公司銷售部門的人員作了一個預測,由於來料加工貨物出口時免征增值稅,其耗用的輔助材料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應增加材料的成本,所以該加工成本是輔助材料1.17元/件,工資等其他成本6元/件,合計成本7.17元/件,加工利潤是(7.5-7.17)×10=3.3萬元,因此簽訂了該加工合同。你認為該接這筆訂單嗎?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全部進項稅額*免稅專案銷售額/全部銷售額全部進項稅額=10元/件×17%×200萬件+1元/件×17%×10萬件=341.7萬元免稅專案銷售額=7.5元/件×10萬件=75萬元全部銷售額合計=17元/件×200萬件+7.5元/件×10萬件=3475萬元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341.7×75/3475=7.38萬元該來料加工業務的成本總額=1元/件×10萬件+7.38萬元+6元/件×10萬件=77.38萬元來料加工業務利潤=75萬元-77.38萬元=-2.38萬元即該訂單不得不盈利,反而虧損了2.38萬元。減免稅的稅收籌畫B市牛奶公司主要生產流程如下:飼養奶牛生產牛奶,將產出的新鮮牛奶再進行加工製成乳製品,再將乳製品銷售給各大商業公司,或直接通過銷售網絡轉銷給B市及其他地區的居民。由於乳製品的增值稅稅率適用17%,進項稅額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向農民個人收購的草料部分可以抵扣10%的進項稅額;二是公司水費、電費和修理用配件等按規定可以抵扣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相比,這兩部分進項稅額數額較小,致使公司的增值稅稅負較高。為了取得更高的利潤,公司除了加強企業管理外,還必須努力把稅負降下來。從公司的客觀情況來看,稅負高的原因在於公司的進項稅額太低。因此,公司進行稅收籌畫的關鍵在於如何增加進項稅額。圍繞進項稅額,公司採取了以下籌畫方案:公司將整個生產流程公成飼養場和牛奶製品加工兩部分,飼養場和乳製品加工廠均實行獨立核算。分開後,飼養場屬於農產品生產單位,按規定可以免征增值稅,乳製品加工廠從飼養場購入的牛奶可以抵扣10%的進項稅額。現將公司實施籌畫方案前後有關數據對比如下:實施前:假定2000年度從農民生產者手中購入的草料金額為1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為10萬元,其他水電費、修理用配件等進項稅額為8萬元,全年乳製品銷售收入為500萬元,則:應納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500×17%-(10+8)=67(萬元)稅負率=67÷500×100%=13.4%實施後:飼養場免征增值稅,假定飼養場銷售給製品廠的鮮奶售價為350萬元,其他資料不變。則:應納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500×17%-(350×10%+8)=42(萬元)稅負率=42÷500×100%=8.4%方案實施後比實施前節省增值稅額:67-42=25(萬元)轉讓舊的固定資產的稅收籌畫某工業企業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一臺。已知該機床原值為20萬元,已提折舊10萬元。請作出銷售價格的籌畫方案。在制定轉讓價格時,當轉讓價高於固定資產原值時,按規定繳納的各項稅費(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及所得稅)必須小於或等於轉讓價高於固定資產原值的部分。即:轉讓價(含稅)÷(1+4%)×2%×(1+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轉讓價(含稅)÷(1+4%)-轉讓價(含稅)÷(1+4%)×2%×(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徵收率)-原值]×所得稅稅率≤轉讓價(含稅)-原值設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徵收率為3%,所得稅稅率為33%,則有:轉讓價(含稅)÷(1+4%)×2%×(1+7%+3%)+[轉讓價(含稅)÷(1+4%)-轉讓價(含稅)÷(1+4%)×2%×(1+7%+3%)-原值]×33%=轉讓價(含稅)-原值即:轉讓價(含稅)≥1.0022原值根據上述公式,本案例中只有當轉讓價≥20044000元(200000×1.0022)時,對企業才是合算的。如果轉讓價低於20044000元,對企業是不利的。對於轉讓價低於原價時,企業可以本著從高定價的原則自行確定。增值稅出口退稅的稅收籌畫出口退稅的有關規定出口退稅的適用範圍和出口退稅的條件出口貨物的退稅率出口退稅業務的稅收籌畫選擇經營方式自營出口(含進料加工)----免、抵、退來料加工----不征不退案例某出口型生產企業採用進料加工方式為國外A公司加工化工產品一批,進口保稅料件價值1000萬元,加工完成後返銷A公司售價1800萬元,為加工該批產品耗用輔料、備品備件、動能費等的進項稅額為20萬元,該化工產品徵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3%=130(萬元)免抵退稅額=1800×13%-130=104(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7%-13%)=40(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800×(17%-13%)-40=72-40=32(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20-32)=12(萬元)企業應納稅額為正數,故當期應退稅額為零。該企業應繳納增值稅12萬元。如果該企業改為來料加工方式,由於來料加工方式實行免稅(不徵稅不退稅)政策,則比進料加工方式少納稅12萬元。若上例中的出口銷售價格改為120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則應納稅額的計算如下:進料加工方式下: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3%=130(萬元)免抵退稅額=1200×13%-130=26(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7%-13%)=40(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200×(17%-13%)-40=48-40=8(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20-8)=-12(萬元)由於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為負數,即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因此,該企業的應收出口退稅為12萬元。也就是說,採用進料加工方式可獲退稅12萬元,比來料加工方式的不征不退方式更優惠,應選用進料加工方式。
若上例中的出口退稅率提高為15%,其他條件不變,應納稅額的計算如下:進料加工方式下: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5%=150(萬元)免抵退稅額=1800×15%-150=120(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7%-15%)=20(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800×(17%-15%)-20=36-20=18(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20-18)=-2(萬元)由於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為負數,即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因此,該企業的應收出口退稅為2萬元。也就是說,採用進料加工方式可獲退稅2萬元,比來料加工方式的不征不退方式更優惠,應選用進料加工方式。若上例中的消耗的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為4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應納稅額的計算如下:進料加工方式下: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3%=130(萬元)免抵退稅額=1800×13%-130=104(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1000×(17%-13%)=40(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800×(17%-13%)-40=76-40=36(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40-36)=-4(萬元)由於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為負數,即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因此,該企業的應收出口退稅為4萬元。也就是說,採用進料加工方式可獲退稅4萬元,比來料加工方式的不征不退方式更優惠,應選用進料加工方式。
結論: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對於利潤率較低、出口退稅率較高及耗用的國產輔助材料較多(進項稅額較大)的貨物出口宜採用進料加工方式,對於利潤率較高的貨物出口宜採用來料加工方式。目前在大幅提高出口退稅率的情況下,選用“免、抵、退”方法還是“免稅”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果出口產品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小於為生產該出口產品而取得的全部進項稅額,則應採用“免、抵、退”辦法,否則應採用“不征不退”的“免稅”辦法。退稅率等於徵稅率對於退稅率等於徵稅率的產品,無論其利潤率高低,採用“免、抵、退”的自營出口方式均經用採用來料加工等“不征不退”免稅方式更優惠,因為兩種方式出口貨物均不徵稅,但採用“免、抵、退”方式可以退還全部的進項稅額,而免稅方式則要把該進項稅額計入成本選擇出口方式自營出口代理出口案例某中外合資企業以採購國內原材料生產產品全部用於出口,2002年自營出口產品的價格為100萬元,當年可抵扣的進項稅額為10萬元,增值稅稅率為17%,無上期留抵稅額。(1)
當該企業的出口退稅率為17%時,第一,
企業自營出口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100×17%=17(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10-0)=-10(萬元)由於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為負數,即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因此,該企業的應收出口退稅為10萬元。第二,
該合資企業通過關聯企業某外貿企業出口,合資企業將產品以同樣的價格100萬元(含稅)出售給外貿企業,外貿企業再以同樣的價格出口。應納稅額的計算如下:合資企業應納增值稅額:100÷(1+17%)×17%-10=14.53-10=4.53(萬元)外貿企業應收出口退稅額:100÷(1+17%)×17%=14.53(萬元)兩企業合計獲得退稅(14.53-4.53)10萬元。由此可以看出,在退稅率與徵稅率相等的情況下,企業選擇自營出口還是委託外貿企業代理出口,兩者稅負相等。(2)
當該企業的出口退稅率為15%時,第一,
企業自營出口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100×15%-0=15(萬元)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徵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00×(17%-15%)-0=2(萬元)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0-(10-2)=-8(萬元)由於當期期末應納稅額為負數,即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因此,該企業的應收出口退稅為8萬元。第二,
該合資企業通過關聯企業某外貿企業出口,合資企業將產品以同樣的價格100萬元(含稅)出售給外貿企業,外貿企業再以同樣的價格出口。應納稅額的計算如下:合資企業應納增值稅額:100÷(1+17%)×17%-10=14.53-10=4.53(萬元)外貿企業應收出口退稅額:100÷(1+17%)×15%=12.82(萬元)兩企業合計獲得退稅(12.82-4.53)8.29萬元。由此可以看出,在退稅率與徵稅率不等的情況下,企業選擇自營出口還是委託外貿企業代理出口,兩者稅負是不同的,即選擇自營出口收到的出口退稅數額小於委託外貿企業代理出口應獲的出口退稅數額,選擇外貿企業出口有利於減輕增值稅稅負。消費稅的稅收籌畫
納稅人的稅收籌畫計稅依據的稅收籌畫稅率的籌畫納稅人的稅收籌畫納稅人的法律界定生產應稅消費品的納稅人委託加工應稅消費品的納稅人進口應稅消費品的納稅人納稅人的稅收籌畫消費稅是針對特定的納稅人,因此可以通過企業的合併,遞延納稅時間合併會使原來企業間的購銷環節轉變為企業內部的原材料轉讓環節,從而遞延部分消費稅稅款。如果後一環節的消費稅稅率較前一環節的低,則可直接減輕企業的消費稅稅負案例某地區有兩家大型酒廠A和B,它們都是獨立核算的法人企業。企業A主要經營糧食類白酒,以當地生產的大米和玉米為原料進行釀造,按照消費稅法規定,應該適用25%的稅率。企業B以企業A生產的糧食酒為原料,生產系列藥酒,按照稅法規定,應該適用10%的稅率。企業A每年要向企業B提供價值2億元,計5000萬千克的糧食酒。經營過程中,企業B由於缺乏資金和人才,無法經營下去,準備破產。此時企業B共欠企業A共計5000萬貨款。經評估,企業B的資產恰好也為5000萬元。企業A領導人經過研究,決定對企業B進行收購,其決策的主要依據如下:(1)這次收購支出費用較小。由於合併前,企業B的資產和負債均為5000萬元,淨資產為零。因此,按照現行稅法規定,該購並行為屬於以承擔被兼併企業全部債務方式實現吸收合併,不視為被兼併企業按公允價值轉讓、處置全部資產,不計算資產轉讓所得,不用繳納所得稅。此外,兩家企業之間的行為屬於產權交易行為,按稅法規定,不用繳納營業稅。(2)合併可以遞增延部分稅款。合併前,企業A向企業B提供的糧食酒,每年應該繳納的稅款為:消費稅20000萬元×25%+5000萬×2×0.5=10000萬元;增值稅20000萬元×17%=3400萬元,而這筆稅款一部分合併後可以遞延到藥酒銷售環節繳納(消費稅從價計征部分和增值稅),獲得遞延納稅好處;另一部分稅款(從量計征的消費稅稅款)則免於繳納了(3)企業B生產的藥酒市場前景很好,企業合併後可以將經營的主要方向轉向藥酒生產,而且轉向後,企業應繳的消費稅款將減少。由於糧食酒的消費稅稅率為25%,而藥酒的消費稅稅率為10%,如果企業轉產為藥酒生產企業,則稅負將會大大減輕。假定藥酒的銷售額為2.5億元,銷售數量為5000萬千克。合併前應納消費稅款為:A廠應納消費稅:20000×25%+5000×2×0.5=10000(萬元)B廠應納消費稅:25000×10%27500(萬元)合計應納稅款:10000+2500=12500(萬元)合併後應納消費稅款為:25000×10%=2500(萬元)合併後節約消費稅稅款:12500-2500=10000(元)計稅依據的稅收籌畫
計稅依據的法律界定我國現行的消費稅的計稅依據分為銷售額和銷售數量兩種類型。銷售額的確定納稅人銷售應稅消費品向購買方收取的除增值稅稅款以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稅率)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稅率)銷售數量的確定計稅依據的稅收籌畫關聯企業轉移定價消費稅的納稅行為發生在生產領域而非流通領域(金銀首飾除外),如果將生產銷售環節的價格降低,可直接取得節稅的利益。因而,關聯企業中生產(委託加工、進口)應稅消費品的企業,如果以較低的價格將應稅消費品銷售給其獨立核算的銷售部門,則可以降低銷售額,從而減少應納消費稅稅額。而獨立核算的銷售部門,由於處在銷售環節,只繳增值稅,不繳消費稅,因而,這樣做可使集團的整體消費稅稅負一目了然,增值稅稅負保持不變。案例某酒廠主要生產糧食白酒,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的批發商。按照以往的經驗,本地的一些商業零售戶、酒店、消費者每年到工廠直接購買的白酒大約1000箱(每箱12瓶,每瓶500克)。企業銷給批發部的價格為每箱(不含稅)1200元,銷售給零售戶及消費者的價格為(不含稅)1400元。經過籌畫,企業在本地設立了一獨立核算的經銷部,企業按銷售給批發商的價格銷售給經銷部,再由經銷部銷售給零售戶、酒店及顧客。已知糧食白酒的稅率為25%。直接銷售給零售戶、酒店、消費者的白酒應納消費稅額:1400×1000×25%+12×1000×0.5=356000(元)銷售給經銷部的白酒應納消費稅額:1200×1000×25%+12×1000×0.5=306000(元)節約消費稅額:356000-306000=50000(元)選擇合理的加工方式委託加工的應稅消費品與自行加工的應稅消費品的計稅依據不同,委託加工時,受託方(個體工商戶除外)代收代繳稅款,計稅依據為同類產品銷售價格或組成計稅價格;自行加工時,計稅依據不產品銷售價格。在通常情況下,委託方收回委託加工的應稅消費品後,要以高於成本的價格售出。不論委託加工費大於或小於自行加工成本,只要收回的應稅消費品的計稅價格低於收回後的直接出售價格,委託加工應稅消費品的稅負就會低於自行加工的稅負。對委託方來說,其產品對外售價高於收回委託加工應稅消費品的計稅價格部分,實際上並未納稅。案例:委託加工方式的稅負委託加工的消費品收回後,繼續加工成另一種應稅消費品A捲煙廠委託B廠將一批價值100萬元的煙葉加工成煙絲,協議規定加工費75萬元;加工的煙絲運回A廠後繼續加工成甲類捲煙,加工成本、分攤費用共計95萬元,該批捲煙售出價格(不含稅)700萬元,出售數量為0.4萬大箱。煙絲消費稅稅率為30%,捲煙的消費稅稅率為45%,(增值稅不計)。①
A廠支付加工費同時,向受託方支付其代收代繳消費稅:(100+75)/(1-30%)×30%=75(萬元)②
A廠銷售捲煙後,應繳納消費稅:700×45%+150×0.4×150-75=300(萬元)應納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300×(7%+3%)=30(萬元)A廠稅後利潤:(700-100-75-75-95-300-30)×(1-33%)=16.75(萬元)委託加工的消費品收回後,委託方不再繼續加工,而是直接對外銷售如上例,A廠委託B廠將煙葉加工成甲類捲煙,煙葉成本不變,支付加工費為170萬元;A廠收回後直接對外銷售,售價仍為700萬元A廠支付受託方代收代扣消費稅金:(100+170)/(1—45%)×45%+0.4×150=280.91(萬元)A廠銷售時不用再繳納消費稅,因此其稅後利潤的計算為:(700-100-170-280.91)×(1-33%)=99.89(萬元)兩種情況的比較在被加工材料成本相同、最終售價相同的情況下,後者顯然比前者對企業有利得多,稅後利潤多83.14萬元(99.89-16.75)。而在一般情況下,後種情況支付的加工費要比前種情況支付的加工費(向委託方支付加自己發生的加工費之和)要少。對受託方來說,不論哪種情況,代收代繳的消費稅都與其盈利無關,只有收取的加工費與其盈利有關。自行加工方式的稅負如果生產者購入原料後,自行加工成應稅消費品對外銷售,其稅負如何呢?仍以上例,A廠自行加工的費用為170萬元,售價為700萬元,應繳納消費稅:700×45%+150×0.4=375(萬元)繳納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375×(7%+3%)=37.5(萬元)稅後利潤:(700—100-170-375-37.5)×(1-33%)=11.725(萬元)由此可見,在各相關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自行加工方式的稅後利潤最小,其稅負最重。稅率的籌畫稅率的法律界定消費稅稅率分為比例稅率和定額稅率。同一種產品由於其產品性能、價格、原材料構成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古代文学史考点总结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试卷(4月)(含答案)
- 公务员省考不同专业背景复习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宠物营养师考试新大纲解读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中财务分析技能试题及答案
- 京东快运部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工考试技能要求
- 康复治疗士测试题及答案
- 黄冈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 护工生活护理及排泄护理
- 化学纤维行业操作人员安全培训要点
- 2016-2023年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离婚协议书完整版Word模板下载
- 产房健康宣教幻灯片
- 中医男科知识讲座
- 消防防排烟系统培训课件
-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糯米糍粑》的制作与传统意义
- 健身器材采购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河道整治投标书完整版(技术标)
- 直播电商行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